02.26 美國為什麼不阻止盧旺達大屠殺

1994年,盧旺達發生了種族大屠殺。據國際紅十字會估算,從4月6日~7月中旬短短100天裡,盧旺達700多萬人口中有100萬人慘遭殺害,這是“繼廣島和長崎的原子彈爆炸之後,效率最高的大屠殺——三個月殺掉了一百萬人”。

那麼,為什麼盧旺達會發生這樣一起慘絕人寰的大屠殺事件?眾所周知,這起事件的導火索是1994年4月6日盧旺達的胡圖族總統哈比亞利馬納的飛機在首都基加利上空遭襲、機上人員全部遇難。事發後,盧旺達的兩大部族——胡圖族和圖西族在關於誰是兇手的問題上互相指責猜疑,基加利的局勢緊張。盧旺達廣播電臺告訴盧旺達人,他們的總統是“被蟑螂一般的圖西族人”謀殺的,要胡圖人為總統報仇。如同納粹用“臭蟲”來描述猶太人一樣,他們反覆地用“蟑螂”來描述圖西人,對於他們來說,殺死圖西人就像踩死一隻蟑螂或者毒死一隻臭蟲一樣容易。因此,在這場屠殺遊戲中,以人口絕對多數取勝的胡圖族從一開始就佔據了主導權。被害者中大部分是圖西人。

很多人在反思盧旺達大屠殺悲劇時,會指責美國在這起事件中的“不作為”,認為如果當初美國能夠出面制止,悲劇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至少大屠殺是可以被阻止的。實際上,美國的“不作為”有著深層的原因。首先,美國在索馬里的失敗給當時的美國蒙上了“索馬里陰影”,使得他們在對非洲用兵問題上不得不採取慎之又慎的態度。

1992年12月至1993年3月底,美國以聯合國的名義共派遣2.8萬軍隊進入索馬里展開“恢復希望”行動,這次軍事行動的目的是協助聯合國在當地進行人道主義援助,然而它卻成為美國在越戰以後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次軍事行動,尤其是1993年10月3日美軍在摩加迪沙行動失敗,美軍士兵屍體被索馬里人遊街示眾的畫面在CNN播放,美國輿論一片譁然,一致抨擊美國政府出兵索馬里,三分之二的美國公眾認為出兵索馬里是一項錯誤的決策。這一切最終迫使美國政府與艾迪德武裝談判停火,並宣佈從索馬里撤軍。初為總統的克林頓也在這起事件中受到沉重打擊,認為這是他總統生涯中“最黑暗的一天”。

從這以後,美國便基本不在非洲直接捲入其內部衝突,而是通過為非洲國家提供資金、武器、培訓等間接干預。因此,面對美國剛從索馬里撤軍一週之後發生的盧旺達大屠殺,美國政府不願意再次出兵維和以免重蹈覆轍。其次,如果美國要出兵介入盧旺達大屠殺,他們必須說服美國民眾接受,必須連過國會和民意兩關才能通過決策。早前的民意已經顯示,美國出兵索馬里被大多數民眾認為是錯誤決策。在這樣的情況下,對選民負責的美國總統克林頓本人以及他的美國政府,自然會慎重考慮剛從索馬里撤軍回來再又出兵非洲、而且同樣是出於“人道主義援助”是否會引發美國民眾進一步的不滿。因此,他們最初採取的是觀望的態度,沒有采取任何行動,也不把盧旺達的事件稱為“大屠殺”,以此避免再次捲入非洲大陸的又一民族衝突和種族紛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