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19 自己的故事,房價瘋漲對我的影響

去年房價瘋狂上漲了一年,從我觀察到的一些情況來看,北上廣深杭寧基本漲幅在60%+,優質地段基本翻番,總結了一下,我同學和朋友的情況,發現大部分都符合以下這三種模式中的某一個。

自己的故事,房價瘋漲對我的影響

“共創未來”型:同學劉某是北京某985/211大學的經管系學生。畢業後留在北京,從事互聯網工作,工作一年以後認識在同在某互聯網公司工作的女生徐某。兩人談了一年戀愛以後決定結婚買房,但是因為沒有購房資格,只能等,等三年期資格到手,可以買的時候,發現房價越長越快,湊首付越來越難,等到可以買時,兩人湊的那點錢連個首付的零頭都不夠,只能無奈求助雙方父母。

雙方父母也都是工薪階層,拿不出來那麼多錢,只能儘可能一起湊湊現金,然後兩邊一起賣房子,給孩子攢出來了一個首付,等選好房子以後沒想到這才只是一個開始,之後每個月的月供至少耗掉兩人一半的月收入,出去吃飯也開始算計了,生活質量一下子下降了一大截。如果要生一個孩子的話,根本養不起,另外一方面雙方還都是獨生子女,要面臨著未來照顧四個老人的情況,而這四個老人一輩子攢的錢已經給他們的房子交首付了。

現在,他們很迷茫,當初說好的共創未來,方向在哪裡。

自己的故事,房價瘋漲對我的影響

“逃離北上廣”:韓X是個上海某所普通大學的畢業生,畢業以後沒有從事本專業的工作,考公務員找了一份銀行的工作,一個月加上獎金六七千,工作了幾年以後發現雖然工資在增長,反而生活壓力越來越大,主要的原因就是房租越來越高,隨著房租提高所有生活成本也越來越高,眼看著自己已經快到了30歲,這麼漂下去也不是辦法,就決定聽父母的回來自己老家某個二線城市。

回來以後還是找了一份銀行的工作,雖然一個月只有4000塊錢,但是好在住在家裡成本非常低,除了不用交房租以外,每天回家吃飯也很省錢,月底居然還能有結餘。但是有一天 B 突然明白了,以後他的生活只能在這個二線城市裡了,哪怕再換一個二線城市也是買不起房子的,至於重新去一線城市生活更是完全沒可能的。

沒了眼前的苟且,卻依然看不到詩和遠方。

自己的故事,房價瘋漲對我的影響

“倖存者偏差”:車哥是個非常優秀的學生,在某北大畢業以後直接去了美國留學,在美國碩士畢業以後進入了谷歌互聯網公司工作,工作了兩年以後覺得國內大有可為,就決定回國創業,公司做了幾年期間拿到了投資,又把公司賣給了某個知名互聯網公司,成為了高管。其中賣公司的錢除去給投資人的優先贖回權的錢以外,算算自己能拿到的有3000多萬人民幣,想想也可以用這筆錢改善生活了。在北京看了一圈以後發現,這3000多萬人民幣,高不成低不就。想了想決定還是回了美國,重新在灣區找了個工作,這1000多萬貸款買了套別墅,買了輛跑車,也沒有了霧霾,生活質量一下子高了一截。

至於回國,再也沒有考慮過了。

自己的故事,房價瘋漲對我的影響

事實上我前面講到的三個故事已經是幾百個樣本中最理想的結果了,

其中第一種情況北漂,滬飄的同學,非頭部985/211大學畢業在大互聯網公司,畢業5年後能拿到一個月2萬+工作的只有17%,這是我身邊的樣本,而且大多是單身,沒有另一半幫忙分攤壓力。

其中第二種情況逃離北上廣的朋友,有多少人在二三線的老家裡有房子住?我沒有數據,但是從群裡平時聊天的狀況來看,一聊到買房置業,不管在哪裡都在為首套犯愁,何況換個城市?

至於第三種不屬於我們可以考慮的範圍,畢竟手裡握著選擇權的是少數,但是當他們有選擇的時候,他們會衡量的東西和選擇的標準會變高,中國目前的房價依然成為了一件性價比相當低的投資。

自己的故事,房價瘋漲對我的影響

前一段時間有個報道,在王健林提出小目標一個億才沒多久,專家指出一線城市財務自由的基礎是2.9個億,這個標準裡面,有多少是因為房子問題?多少高校出來的學生,放棄科研,拼搏一生,可能最終也就是在合適的城市,買下一刀兩所房,房價根本不只是透支了未來幾十年中國人的購買力,是同時做了三件事,一是消費完了之前一到兩代人在過去幾十年積累的財富;二是透支了未來幾十年的購買力;三是徹底廢掉了一代人的創造力。不是人們對成功的評判標準變的世俗了,不是人們變的拜金了,而是在中國,每一秒都有人拆遷暴富,有的人直播打遊戲暴富,甚至有的人靠吐槽別人可以暴富,而那些把人生最輝煌的前二十年,三十年獻給知識,獻給人類進步的最強大腦,仍然為明天住哪犯愁,當住房問題成為這個社會的主要矛盾時,人是會變的,而且這些聰明人一但變的功利,這個社會會變的非常可怕,流氓會武術,誰也擋不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