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哪位能给讲一个关于大明朝江山的传奇故事?

双龙居士


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明朝的历史据史学家定义自1368年朱元璋金陵称帝开始到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为止,但是明朝还有苟延残喘1662年灭亡的南明朝廷与1683年灭亡的台湾明郑王朝。

明初国力盛极一时,明太祖朱元璋立国于江南之地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口号进行北伐,最终推翻蒙古人建立的元朝恢复中原。又利用党派之争铲除奸臣,以断后患。太子朱标身亡其子朱允炆继位,建文帝在位时爆发了靖康之乱,燕王朱棣继位改元永乐,史称明成祖,在位时励精图治派郑和下西洋,宣言大明国威。创立永乐盛世。其后大明在朱高炽,朱瞻基的统治下大明国力到达顶峰,宣宗之子英宗继位留下三杨辅佐一时国家政局清明,欣欣向荣!

明英宗14年(1449年)听信宦官王振谗言发生了土木堡之变英宗被俘,其弟景帝继位任用于谦取得了京师保卫战的胜利。英宗被送还通过夺门之变复僻。英宗之子宪宗继位初年励精图治后期宠信宦官汪直国力日衰。在明孝宗之间出现了国家中兴的现象史称弘治中兴。正德,嘉靖两朝虽有改革(著名的张居正改革就是在嘉靖时期)所有中兴但君臣关系恶化,奸臣当道,官员腐败还是走向了下坡路。

神宗去世光宗继位一月有余也去世了,子朱由校继位但宠信魏忠贤推动了明朝更加腐败。崇祯年间虽励精图治但始终无力回天,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崇祯自杀其后清军入关,在江南南明朝廷延续了十年,台湾的明郑王朝到1633年被康熙所灭,明朝到此结束了他的历史征程。


侃侃聊热点


明朝有一位传奇的太后,她是隆庆皇帝的后妃也是万历皇帝的母亲,为什么说她是个传奇的太后呢?这要从她敏锐的政治直觉说起,出身虽然不高但她却在明朝的历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李贵妃的父亲是泥瓦匠,她是裕王身边的使唤丫头

李贵妃原名叫做李彩凤,父亲李伟是一个乡村的泥瓦匠,在家乡受灾后父亲不得不带着全家到了北京谋生,京城谋生并不容易在李彩凤十五岁时父亲将她送到了裕王府当了一个使唤丫头。

裕王朱载垕是嘉靖皇帝的二儿子,本来他是没机会当皇帝的,但是太子早夭他就成了嘉靖帝唯一的儿子。虽然是唯一的继承人但是嘉靖帝和裕王的关系并不好,嘉靖帝迷信道士整日以长寿为业,这导致裕王对政治非常的反感。

长此以往他就喜欢上了女人和酒,但是自己的王妃陈氏只生育了一个女儿还早夭了,此后再无生育,这就给了裕王拈花惹草的理由。当然李彩凤就是其中的一位,由于陈王妃贤淑,李彩凤也得到了裕王的恩宠。

裕王继位后李彩凤因生子受宠晋升贵妃

隆庆皇帝继位后就将自己的陈王妃晋升皇后,当然李彩凤也成了皇贵妃。李彩凤之所以能从一位侍女变成贵妃这与她的才能和魅力是分不开的,当然她还有两个儿子。只可惜隆庆皇帝沉溺于酒色身体非常的孱弱仅仅在位6年就英年早逝了。

此时的李贵妃只有28岁,而自己的儿子万历皇帝朱翊钧只有10岁。为了稳定朝局李贵妃决定更换内廷太监和外廷文官内阁首辅,内廷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换成了冯保,外廷内阁首辅换成了张居正。

女人的政治直觉让她成了一位英明的太后

走马换将这是皇帝登基后的必行之举,但是10岁的万历帝还不懂这些,李贵妃却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就将隆庆帝的亲信换掉换成了皇帝信任的冯保和张居正。事实证明这个决策是非常英明的,也正是因为这三个人才让昏昏欲坠大明朝又出现繁荣和生机。

对于后宫出现两宫太后张居正的处理是非常得当的,不仅全部追封太后还对两位太后都无差别对待。李太后对于陈太后的侍奉并没有因为身份的变化而改变,两宫太后的关系也相处的非常融洽,这给万历朝新政创造了一个非常好的环境。

只可惜万历帝成年后对张居正的主政非常的不满,他极力的想亲政但遭到了母亲李太后的反对。1582年张居正病逝,亲政的万历帝对张居正进行了无情的清算,此时的李太后似乎已经是心灰意冷,在儿子年幼时她严厉管教劝导其读书向上,但成年后才发现万历帝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皇帝。这位皇帝最终还是以二十多年不上朝回击了自己的母亲,最后却发现是自己葬送了大明王朝的基业。


秋雨鲁北说历史


大明王朝传奇人和事很多,下面,我们讲一讲被民间称为半仙的刘伯温的传奇故事。

刘伯温一肚子诗书,浑身的能耐是真,可就是家中没有钱财去孝敬当权的赃官们,自然也就别指望考上个一官半职。人总得吃饭活命啊,他干脆流浪四方,算个卦、看个相,骗口饭吃。

  这天,他来到一个村子,见紧把村头有一座大院,人丁不少,看来是个大户人家,只是院里冷冷清清,一副破败相儿。管它呢,有饭吃就行。刘伯温推门走了进去。

  这家的老当家病病歪歪,一脸愁容,见来了讨饭的,赶紧请进屋,让炕上坐。刘伯温心里一热,这是个良善人家呀;又四处一看,有底啦。开口就问:“老当家的,府上想当年挺红火的呀?”

  只这一句,戳在了老人家的痛处,老头长叹一声:“别提啦,俺们家在早,那可真是方圆几百里都闻名;现在,犯了‘小人语’,没法子不落败!”

  “怎么个‘小人语’,这般厉害?老人家不妨细细说来,学生善解阴阳八卦之术,可以给您破破。”

  “是吗?”老人家似乎得着了一线希望,马上把事情的来龙去脉说了:“咱家出门向西,再没人家,那地势是个下坡坎儿。因为我们姓刘,村里人图它好记,就唤我们家是‘下坡刘’。‘下坡刘’跟‘下坡流’念起来没区别,分明是老刘家要走下坡路或者是下坡如流水的意思啦。这么咒我们,还有个好嘛,日子不败可就怪啦。”

  刘伯温听罢,笑道:“闹了半天,原来咱们五百年前是一家子,学生也姓刘呀。别看眼下贫穷,却学得奇术绝招在身,不知老人家肯留在下吃一顿饭吗?我帮您破解破解。”

  老当家的凄然一笑:“这有什么?我们虽然败落,到底是大户人家,就算破船烂车,也还剩下几千大铁钉。”于是吩咐下人:“备酒席招待。看不看风水在其次,休要慢待了客人。”

  刘伯温得着了好酒好饭,大吃二喝一通。酒足饭饱,背着手由老人家陪同,房前屋后看了一圈,回来说:“老东家,你家的院门太轻,压不住‘小人语’呢。明天赶紧把院门两侧各阔出去一砖宽,做两扇梨木门安上,越厚越好。记住,你必须每天早上亲手开门,要待公鸡张口叫第一嗓子时开,不可错过。三年后我再来这边给你道喜。”

  老当家的照刘伯温的话办了。

  三年后,刘伯温又返回那个“下坡刘”家,哈,这回是青砖大瓦,高墙深院,房舍翻盖一新,院里奴婢成群,一片兴隆景象!独独那扇大梨木门没换新的。他知道这家的命运让他给“破解”对了,便大摇大摆叩门求见。

  老当家的这阵子疾病全无,腿脚利索,红光满面。见是刘伯温来访,一把拉住,请在中堂当中坐好,他老头子趴地上就磕头,连称“‘活神仙’,多亏您救了我这一大家人口!”

  原来,刘伯温嘱咐老当家的,换上梨木大门,老当家的每天半夜起床,候在门内,只待第一声鸡叫,梨木大门“吱嘎嘎”地打开,门重,夜静,全村人人都在睡梦中听到,就信口道:“人家下坡刘家起来啦。”“下坡刘家又起来啦。”就这样,借此吉言,昔日的“下坡刘”果然就一天好似一天。老掌柜的病也消除,愁也解散,能不感激刘伯温的指点嘛。

  刘家把刘伯温当成救命恩人,留他在这里住了下来。这家主人如今有的是钱,什么样的吃喝也供得起呀。刘伯温一边读书会友,熟读兵法,一边告诫老掌柜的,那鸡鸣开门的规矩万不可破,要风雨不误。

  后来,朱元璋起兵反元朝,听到刘神仙的大名,就像刘备三请诸葛亮那样,三番五次登门,把刘伯温请去做了军师。

  临走那天,刘伯温对下坡刘家老当家的说:“你当我真的会看相算卦?实话说了吧,我那是混饭吃的幌子,骗吃喝拐钱财的,啥不顶的呀。”

  老人家奇怪了:“你还客气什么?我明明是按照你的道儿办的,败家可不就变发了吗?”

  “我看你家人丁虽多,但个个懒散倦怠,这样过日子,怎么会不败家?又听老当家的破船烂车之说,更透着一股骄气,又骄又懒,不败你家败谁家?所以讹用换门的方法,逼你早起。你每天早起,必然惊动家人跟着早起,或者下田,或者织布,这么过日子,怎么会不富?看你当时气色,皆积食郁火所致,为早早开门,你消积食,又有了盼头,除郁火,食消火除,病怎么会不愈?”说罢,与老当家的长揖而别。

  刘伯温走后,下坡刘家依然保留着鸡鸣开门的规矩。


历史冷知识钩沉


讲一个驿卒的故事,传奇程度,堪比李自成。

在北直隶(河北徐水县)有一个叫陈虎的农民,为了挣钱贴补家用,就替人服徭役。凑巧,从京城来了一个太监,县里就安排陈虎去伺候。说白了,就是到驿站当驿卒,照顾往来客人。结果,这个太监很牛气,一言不合,拿鞭子揍了陈虎一顿。

被笞,归而发愤,即阉其长子,得供奉内廷。

陈虎回去以后,越想越生气,就把只有八九岁的大儿子陈矩阉了,送进宫里当太监。他是想让儿子也像这个太监一样威风。

陈矩进宫以后,分派在司礼监秉笔太监高忠名下。这个高忠也是个好太监,曾带兵防守鞑靼抢掠。陈矩对高忠特别敬佩,也下决心励志要当一个好太监。因此,陈矩奉旨出去办差的时候,都是秉公办事,从来不作威作福,更不干敲诈勒索那一套。

也是好人有好报,陈矩后来升任司礼监秉笔太监,并掌管东厂!这等于是把“纠政、监察大权”都掌握在手里了,绝对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大太监”。陈矩要是心眼坏点,那肯定就是王振的翻版。幸好,偏偏陈矩是个好人。

他在职期间,为人正直,多次向皇帝建言献策。有官员因为谏言惹皇帝生气了,陈矩会替他求情。发现地方上有不对的政令,陈矩也会帮着官员上言。著名的“妖书案”,也是陈矩想法给遮掩了过去,找了个犯死罪的顶包,没有牵扯太多人。

1607年,68岁的陈矩在“内直房”值班时去世。这真是死在了工作岗位上。明神宗为他谕祭九坛,祠额为“清忠”。

这还不算完。

这个驿卒陈虎在送走大儿子当太监不久,在伺候过往客人时,又被人叫仆人打了一顿鞭子。陈虎就问打他的仆人,那人是什么人啊,这么牛气。仆人说,他是进士老爷!

于是,陈虎发现,进士也很牛气啊!于是,陈虎一生气,就让二儿子出外求学。二儿子不负期望,考上了进士,做了官。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你好,我是无忧历史,明朝是中国封建王朝中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的王朝,历经270余年16帝,皇帝多奇葩,明朝的趣事也很多,今天我就和大家分享一个明朝皇室和元素周期表的故事。

元素周期表大家都学过,属于化学知识,但是很少人知道我们元素周期表的命名还和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给子孙后代起的名字密切相关,下面我就来详细讲一讲。

朱元璋

元朝末年,在蒙古人统治下,朱元璋这些穷苦出身的人是不允许有名字的。很多人的名字是靠数字代替,这些数字大多数多是采取出生时间或者父母年龄之和。比如朱元璋原名就叫朱重八,到红巾军后才改的朱元璋。朱元璋的老爹叫朱五四,大哥朱重四,二哥朱重六,开国将领汤和的老爹汤七一、爷爷汤六一,常遇春的老爹常六六,爷爷常重五,这种名字可以说比比皆是,你要是在人群中大喊一声重八,没准能招来四五个叫这个名字的人。

在消灭群雄势力,驱除胡虏后,朱元璋建立了大明王朝,儿时的惨痛经历让他格外重视亲情。他不仅规划子孙后代永食朝廷俸禄的谋生之道,而且连后世子孙的姓名全部考虑好了。

五行

按照朱元璋这个总设计师的规划,所有子孙名字最后一个字的偏旁要按照五行 “木火土金水”循环来取,代表五行相生,生生不息。第二个字为辈分,老朱分别为26个儿子的后代分别制定20字族谱表。比如太子朱标的后代为“允文遵祖训,钦武大君胜,顺道宜逢吉,师良善用晟”,燕王朱棣的后代为“高瞻祁见佑,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

明朝皇帝名字

我们来验证一下太子朱标以及朱元璋其他的儿子朱樉、朱棡、朱棣、朱橚、朱桢、朱榑等名字都是木字旁,朱标儿子朱允炆火字旁,中间字为允,明成祖朱棣儿子朱高炽、孙子朱瞻基以及明代亡国之帝朱由检等也都符合取名的规则。

在我们现代人看来,这样取名字真很有意思。但人算不如天算,朱元璋万万没想到,老朱家福利待遇好,所以后代人丁兴旺,万历三十二年,明代皇家玉牒上记载的宗室人数有8万多人。据保守估算,明朝灭亡前,朱氏后人已有二十万之巨。人数之多,难以想象,同时也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名字不好取了,你想想同一辈的朱家人成百上千,还要避祖上名讳,上哪去找那么多同偏旁的字来取名。可以想想明朝后期老朱家生了儿子第一件事不是高兴,而是头疼,刚想到一个名字,去皇室上户口发现前天已被占用了,还要绞尽脑汁再想一个名字。

难是难了点,但老话说得好,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各种金木水火土偏旁的生僻字都被用完占用后,老朱家发明一种办法,自己造字,不管有没有,先写上再说。久而久之,不断有新字诞生,我大胆猜想一下,如果不是李自成农民军起义以及清朝入关大肆屠杀朱家皇室,按照人口繁衍的速度和取名字的需求,中国汉字数量要呈几何倍的增长了。

徐寿

清朝同治年间,化学家、科学家

徐寿在引进元素周期表进行翻译时,苦于没有汉字对应,翻译不是一件找个汉字安上就行,既要符合音译特点,又要符合元素的性质。在翻阅古今书籍后,突然老朱家的家谱让人眼前一亮,乖乖,哪有比这更合适的汉字的。于是,借鉴了明王朝皇室家谱后,徐寿顺利地用汉字命名了元素周期表。

虽然朱元璋在制定儿孙起名规则时没有考虑太多,但是其结果间接导致了元素周期表的完美命名,所以,朱元璋被大家成为“元素周期表之父”也不为过。


无忧历史


千里万里路,不如读书路。

我是千河,我来回答。

关于发生在大明江山的传奇故事很多。

说个比较有趣的吧。

最具权势,权利大的皇后

诚孝张皇后的一生经历了六朝,这在历朝历代皇后都没有过。

早在明成祖朱棣时期,诚孝张皇后就是孝顺贤德的,这一点得到了明成祖和徐皇后的欣赏和喜爱。诚孝张皇后的父亲是节度使张麒,当时的张麒并不是什么显赫的官员。

洪武二十八年,朱高炽被立为燕王世子,同时封张氏为燕世子妃。到了永乐二年的时候,朱高炽被立为皇太子。后来朱高炽即位之后,张氏被立为皇后。成为了皇后的张氏,没有权势的欲望。

明仁宗的在位时期非常短,仅仅不到一年的时间。之后明仁宗与张皇后所生的长子朱瞻基继位,是为明宣宗。到了这时候张氏已经成为了皇太后。由此张氏的权力不断扩大,有了左右朝廷的能力。明宣宗即位的时候,年龄还不大,很多大事都需要向母后请示。

不过张氏是遵从祖训的,当初马皇后就是参政而不乱政,这一点张太后也做到了。可以说张太后有太后之权,但是绝不弄权,更为主要的是,张太后与明宣宗不玩弄心术,因此张太后没有成为武则天一样的女人。这一点是难能可贵的。

张太后辅佐明宣宗,达到了重才纳贤的朝政,这让明朝走入了一个新的巅峰,永乐盛世得到了延续。在张太后的尽心尽力辅佐下,出现了“仁宣之治”。可惜的是,明宣宗在位仅仅十年就驾崩了,终年38岁。

于是明英宗即位了。张太后成为了太皇太后。不过明英宗即位的时候仅仅9岁,什么事都不懂。于是大臣们要求张太后垂帘听政,可是她拒绝了,并且告诉大臣们:“我不能坏了祖宗的规矩。”就这样张太后更加得到敬重。面对这样的朝政,张太后将老臣召集到了一起。

张太后召英国公张辅和杨士奇、杨荣、杨溥及礼部尚书胡濙入内,并且对他们说:“如今皇帝年幼,需要各位齐心协力,共同创造辉煌。希望你们尽心尽力辅佐皇帝。”在张太后辅佐朝政期间,最为主要的就是张太后协调君臣之间的关系非常厉害。


正统七年(1442年)十月,张太后病逝。同时明英宗给了这位太皇太后非常高的谥号——“诚孝恭肃明德弘仁顺天启圣昭皇后”可以说张太后的一生就是不平凡的。在《剑桥中国明代史》中,给予了张太后高度的评价。书中的评价很多,只截取一部分内容。

书中的内容是“她在朝廷中,不论在礼仪上和事实上都取得了最受人尊敬的地位。此外,在前一代皇帝统治时期,她作为皇太后已在一定程度上参与了政治的决策。”由此张太后在明朝的权势不可小觑,但是也没有坏了祖宗规矩,这一点要比很多皇后强。

我是千河,欢迎大家评论区留言!


小主千河


了解大明朝江山的传奇故事,需先了解明朝皇帝传承顺序,才好更好的认识到大明王朝:

明朝(公元1368年~1644年)是中国历史上承元朝、下启清朝的朝代,是以汉族为主推翻蒙古族统治者而建立起来的汉族王朝,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君主制王,1368年朱元璋灭元称帝,国号大明,历十二世,传十六帝:明太祖(洪武)、明惠帝(建文)、明成祖(永乐)、明仁宗(洪熙)、明宣宗(宣德)、明英宗(正统/天顺)、明代宗(景泰)、明宪宗(成化)、明孝宗(弘治)、明武宗(正德)、明世宗(嘉靖)、明穆宗(隆庆)、明神宗(万历)、明光宗(泰昌)、明熹宗(天启)、明思宗(崇祯)。

朱元璋出生于公历1328年10月21日未时丁未时,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的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排行第四,家族兄弟排行第八。也被家族称为朱老八。在25岁时,朱元璋因其友汤和的一封信,被迫参加了起义军;在多年的征战中,朱元璋慢慢发现当前局势民不聊生,百姓所受压迫巨大;朱元璋顺应时代潮流,凭借其雄才大略、远见卓识对北伐又作出了精心部署,提出先取山东,撤除元朝的屏障;进兵河南,切断它的羽翼,夺取潼关,占据它的门槛;然后进兵大都,这时元朝势孤援绝,不战而取之;再派兵西进,山西、陕北、关中、甘肃可以席卷而下。北伐大军按计而行。徐达率兵先取山东,再西进,攻下汴粱,然后挥师潼关。朱元璋到汴梁坐镇指挥。明洪武元年(1368年),于南京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

明朝第二个皇帝:明惠帝朱允炆,是明朝第二位皇帝,史又称其为建文帝。建文帝下落一直是个迷:建文帝继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在当时的中国大地吹过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方孝孺等文人,对当时的政治实行改革,实行惠民政策,重视农桑。但明惠帝其人由于性格软弱,也最终在削藩的斗争中为人所逼,遂不知去向。对此,也成为后世史学家们猜测争论的话题。

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是历史上争议颇大的一位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创造了明初盛世,但他好大喜功,多疑好杀,手上沾满了鲜血。是功大于过,还是过大于功,只有众人自己把握了。

明朝第四个皇帝:明仁宗朱高炽,成祖朱棣的长子,生于洪武十一年,生母徐皇后。早在洪武时期,朱高炽就被立为燕王世子,而且由于它的儒雅与仁爱深得皇祖的喜爱。美中不足的是朱高炽身体肥胖,行动不便,总要两个内侍搀扶才能行动,而且也总是跌跌撞撞,因此对于一生嗜武的成祖来讲,他并不喜欢这个儿子。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宣宗朱瞻基,洪熙皇帝朱高炽的长子,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年号宣德(1426年~1435年),使用10年,是其代号。明宣宗又称宣德皇帝,其文化代表为宣德炉。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太祖皇帝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正说明要将江山送给他。

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明宣宗长子。9岁即位,年号正统。即位初大事权归太皇太后张氏,以三杨主持政务,继续推行仁宣朝各项政策,社会经济有所发展。张氏死后,三杨去位,宠信太监王振,振遂广植朋党,启明代宦官专权之端。十四年后,瓦剌入犯,听从王振之言亲征,抵土木堡兵败被俘。郕王朱祁钰被拥立为帝,改元景泰。1451年,英宗被释回京,软禁于南宫。八年,石亨等发动夺门之变,英宗复位,改元天顺。庙号英宗,谥号法天立道仁明诚敬昭文宪武至德广孝睿皇帝。死后葬于十三陵之裕陵。

……

………

太多了,就不一一查看资料了[捂脸]想继续了解的朋友可网上搜索大明朝历代皇帝,即可查看[呲牙]



灥靐飍羴麤龘


大明朝最传奇的故事,莫过于明孝宗的出生了。

孝宗朱佑樘,是明宪宗朱见深的儿子。宪宗因儿时的经历,专宠万贵妃。万贵妃大宪宗十九岁,曾生宪宗长子,可惜早夭,自此万贵妃不能再生养。她记恨宪宗别的妃子有儿子,所以一旦知道哪个妃子有身孕,就用各种办法迫害。贤妃柏氏生下一子,被宪宗立为太子。不久就被万贵妃害死。

宪宗立吴氏为后,吴氏见万贵妃为非作歹,仗着自己皇后的身份,把万贵妃召来打了一顿。宪宗得知后震怒,废吴氏后位,幽居于西宫。

这时有一位姓纪的小姑娘,本是广西大山中少数民族土官的女儿。宪宗朝少数民族叛乱被镇压,纪氏作为俘虏被送进宫作宫女,负责看管皇宫储藏室。一日宪宗来到后府,见到纪氏,感觉不错,(此处省略数百字)。纪氏有了身孕,宫中的所有人都不满万贵妃的作为,一起帮纪氏隐瞒怀孕的真相。就连万贵妃派来查看的女官,回去都说纪氏只是得了怪病,肚子胀大的!

纪氏十月怀胎,生下一子,就是后来的孝宗。孝宗一生下来,纪氏感到无力抚养,就让看门的太监张敏抱出去淹死。张敏说“上未有子,奈何弃之?”,就把孝宗藏在一间空屋子里偷偷抚养。

废后吴氏知道了,也主动帮着养孝宗。宫中知道这个秘密的人很多,但都一起瞒着万贵妃。就这样孝宗长到六岁,宪宗都还不知道自己有个儿子!

一天,张敏伺候宪宗梳头。宪宗看着镜子,叹气说“老将至而无子!”张敏逮到机会,赶忙跪下说“万岁已有子也!”宪宗一听懵了,这时宪宗贴身的大太监怀恩也磕头说出孝宗的身世。宪宗听后大喜,立刻派人去西宫迎接孝宗。

使者来到纪氏这里说明来意,纪氏抱着宪宗哭着说:“我儿你去了,我必死无疑!你看到一个穿着黄袍、长胡须的,那就是你父亲!”

众人用一顶小轿把宪孝抬到宪宗身边,宪宗一把把孝宗抱到怀里,看了半天,悲喜交加,流着泪说“我子也,类我!”

就这样父子相认。宪宗立即昭告天下,立孝宗为太子,封纪氏为淑妃。万贵妃得知后,气得大骂“群小绐我!”半年后,纪妃突然死了,不用说这又是万贵妃下的毒手!张敏也害怕万贵妃陷害,吞金而死。

这时,宪宗的生母周太后主动把孝宗接到自己的宫中抚养,这让万贵妃没有机会陷害孝宗。

一天,万贵妃突然派人请孝宗吃饭。周太后不好回绝,就对孝宗说:“你去了,什么都别吃!”孝宗来到万贵妃宫中。万贵妃给他食物,孝宗说“我饱了”。万贵妃又拿出汤羹来给孝宗喝。孝宗说“恐怕有毒吧!”万贵妃气得大怒,说“还是个孩子就这样,以后恐怕要收拾我啊!”从此得病,不久就病死了。

孝宗即位后,是一个好皇帝,把母亲纪妃迁葬进宪宗的陵墓。对待宪宗废后吴氏,如同自己生母一般,以感激当年的养育之恩。孝宗一生只有一个女人,皇后张氏。这是中国五千年帝王史上仅有的一位一夫一妻的皇帝!


caniforget999


那就讲一个明朝皇帝中故事最多,也是命最不好的皇帝泰昌帝朱常洛。

朱常洛明朝第十四位皇帝,每一件发生在他身上的事情,都能让后世的历史学家们挣得眼急脖子粗,一个经历了最神秘的明朝三大案,一个不被待见的太子,一个差点连读书的资格都没有的命运悲惨的皇帝,好不容易熬出头了屁股还没捂热,就离世了,前后仅一个月。

泰昌帝老爹是明朝当政时间最长的皇帝万历皇帝,一次闲逛洗个手就发挥小流氓的本色,调戏临幸一个小宫女,完事拍拍屁股走人,没想到的是,估计年轻,各项指标非常好一下就怀孕了,万历当时十九岁,一时兴起罢了,在他心里这是十分倒霉的一件事,因此对此是非常排斥的,后来生下了万历十分不待见的孩子,泰昌帝。

好不容易万历被自己老妈一顿臭骂,给自己一锤定音当上太子了,相比明朝其他太子,那只能用两个字形容“苦逼”按说太子府戒备深严三步一岗五步一哨了,抱歉,连个看大门的老大爷都没,结果呢一个叫张差的粗人随手捡来个木棍明目张胆的走进,上演了一出蹩脚得不能再蹩脚得刺杀行动,不过不要笑的这不入流,要不是俩老老老太监,估摸就真成功了,这就是让人啼笑皆非朴素迷离的梃击暗。

就这,兢兢业业,提心吊胆的熬到万历驾崩,终于出头了,登基为帝了,这个帝国终于我说了算了,那该干点啥呢?看奏章?谈国事?讨论国家未来的走向?整治朝纲?不是,这些都不要紧,有重要的事情干,什么事?睡女人,不要笑不要诧异,这是真真正正历史上发生的事,加上后妈郑贵妃也会来事,看自己儿子没希望了,为了表示送来几个美女,这样一来一发不可收拾疯狂的玩起来,这一玩出事了,把自己玩垮了,本来根据太医的建议好生调理,过不了多久就能生龙活虎又是一个好皇帝,嫌弃疗程太长,偏信了庸医,来了猛药泻药一下就把自己给整得更垮,本应该就此打住,也有希望康健,没想到就这了还不信邪,搞了一两颗红丸子,就此归西,在位一个月,给后世留下“红丸案”的谜团和笑柄


走遍5A级帝陵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开国群臣,他也将自己的儿子们封为藩王,寄希望于他们成年之后能够携手守卫大明疆土,尽管如此,朱元璋还是不放心,以至于经常夜不能寐,整晚整晚地夜观天象,生怕会有威胁产生,根据朱元璋做事的态度,以及他暴躁的脾气,从现代医学角度考虑,他很可能早早就患上了神经衰弱,尤其体现在对别人的猜忌。

太子朱标意外死亡之后,朱元璋性情再次大变,他对别人的猜忌也变得变本加厉,不仅把开国功臣屠戮殆尽,甚至连自己的嫔妃、儿子都开始怀疑,结合朱元璋的这些行为,他大兴文字狱的事就很可能发生,而且顺理成章,《明史》中有很多相关记载,尽管很多人认为是满清对明朝以及朱元璋的抹黑。

明洪武元年(1368年)四月,明大将军徐达派指挥曹谅围攻泉白寨,郭云出战,兵败被擒。徐达呵斥他跪下,云不但直立不跪,且骂不绝口,以求速死。兵士用刀刺肋骨恐吓,仍昂首不动。徐达壮其英武,不忍加害,把他送往京师,交太祖朱元璋处理。太祖见他相貌英俊魁伟,很有骨气,即令释其缚。当时,朱元璋正阅《汉书》,问云:“识字吗?”云答:“识。”

太祖让云诵读《汉书》,云读之流利通畅。皇帝大喜,立马放人,厚加赏赐。朱元璋认为,郭云是个武将,若让他马上反戈打元朝,会伤他的感情,于是就慢慢感化他,让他先从文官做起,委任他为溧水县(江苏省)知县。朱元璋给出的官员工资太低。明朝官员算得上史上最苦的官员,因为他们的工资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是最低的。中国自古有句话,那就是升官发财,意思是只要当上官,就可以有钱了。因此大量的学子参加科举考试,就是想要借此出人头地,改善家人的生活。

这样的想法很好,但是在明朝却不明智的,其实朱元璋在位时,给予官员的工资还是相对公平的,但是后来皇帝登基以后,对于官员的工资越发的打压,也就是越来越少。有一些官职比较小的官员,每年的工资还不够养活家人,然而作为一个读书人,自然不愿意去种地或者从商改善家庭生活,最终也只有去贪污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