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5 研究表明:一事無成的人,都是這兩種樣子

前段時間網上有個熱門討論:30歲時一事無成到底是什麼感覺?

一個受到大家強烈認同的傾訴是這樣說的:“當我出生時,我顯然握著一手好牌,等我在三十歲的那一年,我卻已經打了個稀爛,我幾乎在人生的所有岔路口都錯放了我的技能,現在我似乎做了一個無法停止的噩夢,沒有人會推開它,連醒來也是遙遙無期,我真的想刪除它,重新開始。”

一事無成,只是四個字,卻不知道戳痛多少人是脆弱而敏感的神經,害怕平庸,害怕一輩子無法翻身。在這個販運焦慮的時代,普通人總是被意外利用,一系列心理問題也隨之產生。

研究表明:一事無成的人,都是這兩種樣子

01

習慣性無助

研究表明,患有習慣性無助的人更有可能被剝奪戰鬥精神,變得一無所有。

1967年,心理學家塞利格曼通過動物電擊實驗首次提出了這一理論模型:由於動物在實驗中不斷受到懲罰,它們獲得了一種無助感,即“無論它們做什麼,都無法逃脫”。即使他們被安置在一個新的環境中,在那裡他們可以自主逃脫,當懲罰的信號響起時,他們甚至沒有嘗試的想法,只是本能地哀嚎和倒地。

此後,大量心理學研究被提出和證實。這些理論只說了一件事:相似的行為存在於人類之中,這是我們的“習慣性無助”,一種可能導致抑鬱的潛在消極行為,它本可以採取行動扭轉不好的事情,但卻選擇相信壞運氣肯定會降臨,從而放棄鬥爭。

具體來說,生活就是在經歷了多次失敗後,一個人會把自己的錯誤歸咎於自己,也就是說,是我錯了,而不是努力和過程本身。這種無助感會無意識地轉移到其他場景,即使是在你已經擅長的某些領域。最終的結果是,你會堅定地相信你沒有生命,並且不堅持它。你認為你不是什麼都擅長。

值得每個人警惕的是,習慣性無助背後有三個重要原因。如果你碰巧有一個或多個孩子,你應該儘快擺脫這種不健康的心理狀態。

  • 相信個人努力與最終結果無關
  • 啟動心理暗示和期望“你想要的結果不會發生,你不想要的結果會發生。”
  • 不想用任何更積極的行為和態度來打破現狀。
研究表明:一事無成的人,都是這兩種樣子

02

無法走出舒適區域。

公眾普遍認為的“懶惰”與心理和舒適區密切相關。它是指人的一種心理邊界,是由人的行為習慣、思維方式和心理狀態等多種因素組合而成的。當人們呆在裡面時,他們可以確保足夠的舒適和安全。

事實上,心理學家從內向外將我們的心理狀態分為三個方面:

  • 安慰:在我們熟知的領域,一切似乎都很熟悉。在這裡停留能讓人感到舒適和自在。
  • 伸展:少接觸或不接觸,在這裡停下來鍛鍊自己,成長。
  • 恐懼:人們感到恐慌和恐懼的地方。在這裡停留會讓人感到壓力和焦慮。
研究表明:一事無成的人,都是這兩種樣子

心理學家羅伯特和約翰在1908年的一項研究中指出,舒適區的舒適感確實能讓我們表現得非常穩定,但是適當地走幾步並給自己一些壓力或焦慮能讓我們表現得更好,而這個臨界點恰恰在我們的伸展區。

有趣的是,那些一無所獲的人通常喜歡反其道而行之,沉溺於低級樂趣帶來的舒適區,日復一日地畫戲劇和玩手機。懶惰是他們用“普通而珍貴”的東西來安慰自己的完美藉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