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情绪教育与众不同,家长应学会"割裂式"对待,否则孩子容易失控


很多家长在孩子还小的时候会比较困惑,

为啥自家娃的情绪这么难以理解?为什么才2岁的孩子有的时候却会情绪失控、暴躁易怒?为什么孩子长大了还是暴躁任性?

育儿类的"情绪管理"理论会告诉家长们:我们每个人一开始都是很直白的,是不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绪去适应人群的,所以我们作为家长,要给孩子教会如何控制情绪,不要对孩子的失控进行严厉的批评或者打骂。

但是,有一些家长却发现,自己明明已经按照教育理念的方法帮助孩子了,孩子却变成了另一种任性的思路,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你家孩子有没有中招吧。

情绪教育与众不同,家长应学会

疏导情绪的理论之"你可以犯错"

在主流的教育理念中,我们提倡的应对孩子们失控的脾气,主要的办法就是"允许孩子犯错"。

因为孩子在年幼的时候是懵懂无知的,但是能隐隐约约察觉出什么是犯错,但他们没有足够的经验和能力去避免自己犯错,因此在3-6岁探索欲萌发的时期,孩子们是最容易"干坏事"的。

当孩子做错了事情的时候,他们更没有能力去解决、善后这些"干坏事"带来的负面影响或者糟糕结局,因此他们在不知所措的情况下,就会"无能狂怒"。

人的情绪中,恐惧到了极点就成了愤怒。

年幼的孩子对于做错事、干坏事的恐惧心情是非常强的,不亚于胆小的人看鬼片,因此孩子的愤怒其实是一种无助。"允许孩子犯错"的思想就非常重要了。

允许孩子犯错——这个观念在实际生活的使用中起正面作用:

① 安抚孩子的负面情绪,减轻恐惧;

② 让孩子不畏惧探索欲带来的可能存在的错误,保证好奇心、求知欲不被打压。

情绪教育与众不同,家长应学会

当孩子们处于恐惧的状态下时,是无法冷静下来寻求一个解决办法的,因此会更加愤怒,由"无法解决困难"而衍生出一种对于自己"无能"的愤怒。

这个时候家长的态度非常重要,安慰孩子"犯错并不可怕"是一种让孩子短时间内停止情绪失控的有效办法,这种安慰的态度从源头上解决了孩子的恐惧和焦虑。

其实孩子做错事情的恐惧情绪,主要来源于对于父母的爱的渴望。

孩子们小的时候无数次向爸妈表达自己的爱,希望得到回应,这样他们才有安全感,渴望被父母爱着,是每一个孩子内心的呼声。

做错事情的时候,如果家长愤怒、打骂,孩子很容易理解为因为自己做错事而失去了被爱的资格,因此才会持续性地情绪失控。

情绪教育与众不同,家长应学会

另外,在孩子们3-6岁期间,是对于外在世界探索欲最强的时间,这个时候他们对自己看到的、听到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想要去摸一摸碰一碰,自然也就容易犯错。

如果家长对于孩子犯错抱着一种不耐烦、暴躁的态度,那么孩子会因为不愿失去被父母爱的权利,而放弃探索的机会。

一旦这种下意识的想法在小的时候形成了习惯,那么孩子一生可能都会被这种习惯左右了自己的思想,一直处于唯唯诺诺、不敢行动的状态下。

也就成了很多家长最郁闷的一点:我家孩子什么都不敢做,三棍子打不出一个屁来!

但这个观念同时也存在着一些隐患:

① 长久失去焦虑后,孩子可能会变得"不上心";

② 不知道犯错带来的后果,就不具备常人应有的责任心。

情绪教育与众不同,家长应学会

但是家长们不要以为,在孩子犯错而情绪失控的时候,只要安慰他们"没事别怕"就行了,育儿的办法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单纯地提倡"允许孩子犯错"而不加以其他手段辅助,只会养废你的孩子。

因为这种沟通方式的作用,是短时间内让孩子冷静下来,而并不是安慰孩子之后让孩子继续"造作",

否则只会让孩子误以为"犯错其实是无害的",从而淡化做错事给自己带来的担忧心情。

当孩子不畏惧犯错,也从未从犯错中明白道理,只是过于关注家长的纵容态度之后,这样长久的相处方式形成了习惯,就会让孩子的想法养成另外一种潜意识:他们会渐渐失去对于责任心的理解,变成习惯性不负责任。

"疏"和"堵"的比重要重新思考

育儿理念中长久以来一直提倡要"允许孩子犯错",因为我们的中国式家长总是习惯于对孩子太过苛刻,一天到晚挑毛病,看到孩子似乎只能看到他们身上的错误,永远不愿意承认他们的闪光点,只有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才会对别人炫耀自家孩子。

这种口是心非的育儿方式,主要是因为我们长久以来一直宣扬"谦虚使人进步,骄傲是人落后",但是对这句话的使用却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发生了错误的解读。

家长习惯于指摘孩子的错误和缺点,最后将这种习惯变得越来越"刻薄",甚至到了发泄自身负能量的程度,平时一有不愉快的事情,

就要借着孩子犯错的机会冷嘲热讽,甚至孩子犯错也要被骂,就是这样的教育思路,让孩子和家长越来越无法沟通。

在这样的相处模式之下,孩子察觉不到家长的爱,只觉得自己每天都被攻击,已经不被爱了,也就失去了做错事的恐惧,才会变得不害怕自己犯错,甚至故意犯错:反正你已经不爱我了,所以我也不在乎犯错后你对我的评价。

情绪教育与众不同,家长应学会


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提倡让家长允许孩子去犯错,让孩子不要陷入不被爱的恐慌之中,但是大多数家长会陷入思维定式,觉得"哎呀那我们不敢说孩子了",于是就从一个极端变成另一个极端,变成了彻底闭上嘴巴不评论这件事,只是安慰一句"没事没事"。

其实,我们需要重新考虑一下"疏导恐惧"与"堵住后遗症"之间的关系了。

用好教育手段的关键:"割裂式"对待情绪管理

我们曾经学习哲学的时候,都听说过一句话吧:要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育儿的情绪管理也是如此。

家长应当将孩子的情绪与事情本身割裂开来看,比如我们对孩子进行安慰的目的,其实是让孩子获得安全感,在之后再次犯错或者失误的时候,可以心中淡定地明白"家长不会因为这个随便就不爱我,所以没有什么可怕的",这样孩子就能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不会再像年幼时一样随意"暴走"了。

安慰孩子完了之后,家长不要以为这件事就解决了,我们只是解决了孩子情绪的问题,却没有解决客观的事情。

我们很多家长在帮助孩子解决他们犯的错时,往往采取了各种各样却大多数时候都是错误的办法,结果发现孩子屡教不改、知错犯错,自己又决定了不去打骂孩子,结果好像助长了孩子的"嚣张",最后这孩子就越来越难管了。

情绪教育与众不同,家长应学会

其实在孩子年幼犯错的时候,家长们帮他们解决问题,最大的失误是按照成年人的思维直接去给予正确答案,少了中间探索的过程,孩子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为什么一定要按你的办法来",因此下次还是很想去进行探索,就成了家长眼中的"屡教不改"。

花点时间陪孩子一起进行探索,问问孩子"你为什么要这样做",明白孩子想要探索的点在哪里,而不要只给孩子一个正确答案,这才是育儿中最重要的一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