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3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重文輕武"潮流下,清朝皇室為何重視尚武精神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中國固有的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之下,貫穿了很大一截兒歷史進程的,就屬"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了。不得不說,這也是我國曾經一度尚文輕武和重禮輕爭的一個非常明顯的表現了。自從漢武帝進行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之後,中國就已經逐漸的開始進入一種"重文輕武"的局面,並且曾經還一發不可收拾的主導著中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成為了國家統治的風氣。

從那以後,先秦流傳下來的尚武精神,也慢慢的趨向於衰落,最終甚至於石沉大海。然而,這樣的儒家學派的教育理念,卻是根深蒂固的存在在中國漫長而又難熬的封建社會當中,且一直都受到了士大夫階級和普通民眾的青睞和認同。

再加上,滿清族人入關之後,大概是出於一種對於漢人的防範和恐懼心理,又有計劃、大規模的對漢族遺留下來的尚武精神進行了大肆的消磨,將一切想要反抗的武士精神扼殺在了搖籃裡,以這樣的手段來鞏固滿清王朝的統治和地位。

事實上,尚武精神是一個民族得以凝聚強盛的發展的巨大推力,而一個國家能不能達到強盛的地步,則是需要文武結合,一張一弛的來進行相輔相成的推動。然而,晚唐直至五代時期,都還沉浸在"重文輕武"的儒家思想禁錮當中。

終於,作為名揚千古的明君,康熙皇帝玄燁在他的統治期間,確實出現了非常積極的尚武精神的重視,統治階級也開始明白尚武精神對於中國未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也具有直接的促進作用。於是,康熙皇帝加強了對於皇子、皇室眾人以及八旗子弟們尚武精神的培養和發展。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雖然這遠遠不及鴉片戰爭爆發後,作為戰敗國的中國,社會內憂外患的情況下,對於尚武精神強烈的觸動和衝擊,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尚武精神的發展,扭轉了一部分的不利局面。隨著民族危機的不斷加深,原本被眾人推崇的尚文輕武的儒家思想已經被一些進步人士推上了客觀批判的巔峰,康熙皇帝的做法也正式的開啟了近代尚武思想的大門。

一、 清皇室對尚武精神的重視程度

1. 通讀儒家經典,以文學養身

康熙皇帝本身的文化素養就是極高的,他對漢文化的繼承和學習都是非常出類拔萃的,更是對漢文化中的儒家經典很感興趣,且精通閱讀、了悟其意。

所以,康熙皇帝在為皇家子弟,特別是自己的皇子們的教育方面,竭盡可能的去邀請名師,來進行系統的輔導,使得皇子們在漢文化的接觸和學習上非常正規,也為之後的治國、安邦、定天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在這裡,我們就不難看出,

康熙皇帝作為帝王的遠見卓識。

1687年的時候,是康熙第二十六年,這一年的康熙在暢春園當著滿漢的大臣們,對自己的六位皇子進行了嚴格的學習考核。康熙帝首先是讓大臣湯斌隨意的指定一些儒家經典中的章節,讓皇子們進行誦讀,並且解釋其中的深意。

隨後又讓六個皇子一個接一個的誦讀了很多篇儒家文學,沒有一個皇子出了紕漏,就連逐字逐句的進行解釋,都是侃侃而談的從容不迫,這也讓大臣們對這幾個皇子高度的讚揚和誇獎。在這裡,我們更是不難看出,康熙皇帝對皇子們的學習情況瞭如指掌,以及對儒家經典的重視程度。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2. 練習弓馬騎射,以武治天下

在弓馬騎射的方面,康熙對於皇家子弟的要求尤為嚴格。單單是學習和涉獵還不足夠,康熙皇帝要求他們必須要精通才行。事實上,作為滿族的男子,弓馬騎射本身就是必備的技能,同時,也是滿族一直以來發展和流傳著的傳統。

康熙皇帝在繼承這一傳統的時候,更是直接將這作為了立國之本,把武學視為立國安邦的基礎和保持、鞏固滿族貴族地位的優勢所在。所以,在這一的基礎之上,康熙皇帝為了保持和維護本民族的弓馬騎射的傳統不被人們丟棄、遺失,採取了各種各樣的手段,以求加強皇室宗人以及其他的八旗子弟、貴胄之家的弓馬騎射的教育和培養。

再加上,康熙本人對於弓馬騎射本身就是非常熱愛的。曾經年少的康熙帝,在父皇順治帝的教育下,還給他指派了一位專門的技藝高超的侍衛——默爾根,作為他的弓馬騎射的老師,專門的負責康熙皇帝弓馬騎射的教育和訓練。因此

,康熙皇帝青少年的時候就已經可以換弓、策馬、射候。有文獻記載,康熙皇帝十有九中,就足以見得康熙皇帝的弓馬騎射的功夫是多麼的優秀了。

二、 清皇室對尚武精神的重視的原因

1. 繼承傳統,鞏固統治

康熙皇帝可以說是比較的明是非的,他對於先祖努爾哈赤統一了女真部,以及皇太極重創了明軍非常瞭解,對於順治帝以小克大的完成了中國大陸初具形態的統一歷史,也是有著深刻了解的。在這樣的基礎上,康熙帝覺得,如果想要進一步的進行開拓,更加的發展祖祖輩輩的基業,進一步的鞏固好清朝的統治地位,就一定要加強皇室眾人和八旗子弟的武功才行。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康熙帝的思想和概念裡面,要以勇猛無前的士氣,作為清王朝穩定統治地位的堅實的後盾才行。所以,他在制定關於皇子教育的"家法"的時候,極力的主張對武功的培養,將重點從"重文輕武"變成了"文治"和"武治"雙管齊下的兼併基礎之上。

2. 改變科考,培養人才

在以前的時候,康熙皇帝的先祖們剛剛入關,為了順應當時的科考制度,很多的人就放棄了傳統的那些弓馬騎射的技能,轉而去爭奪起了文官事物,因為這樣可以使得他們更加快速的升遷,這就導致了傳統的弓馬騎射逐漸的開始有喪失主權的危險了。

所以,康熙帝在積極地鼓勵八旗子弟們報考的同時,又命令兵部的人先去考察他們滿語和傳統的弓馬騎射,並且提出了硬性的規定,即必須要通過了弓馬騎射的考驗和檢查,才可以入闈。這也可以看出,康熙帝對於尚武的維護和重視程度。文武兼併的考察方式,也使得朝臣們逐漸的開始平衡,

不再是以前一味地去追逐文官地位的局面了。

3. 文武雙全,君主先行

康熙提出政策要求後,進一步加強了對皇子們尚武精神的培養。首先,弓馬騎射是皇子教育的必修課。康熙在閱讀儒家經典後,在其中安排了騎馬和射箭的訓練,並穿插了文化研究。這對於久坐不動的年輕皇子來說也是一個科學合理的安排。

根據《禮記》可以知道,康熙打算在皇子學習的庭院之間設立射箭場地,以方便騎馬和射馬的練習。還有室內射箭館,如西安宮,以確保皇子們射箭活動不受天氣影響而學習。這些皇子中有許多優秀的弓箭手,如皇太子皇長子胤提、皇三子胤祉。這其中,胤提只有7歲時就能追打老虎,這就表明康熙在培養兒子的勇氣和尚武精神方面有著帝王般的學識和膽略。

欲戴王冠,必承其重:

在康熙的兒子中,熟悉射箭和槍法的是皇三子胤祉。晚年,康熙還帶著他的皇三子胤祉在熱河打獵。他甚至親自和皇三子胤祉一起參加狩獵活動,證明了自己的"寶刀未老",也在群臣面前展示了皇三子胤祉高超的騎射技巧。

4. 磨鍊膽識,率兵作戰

1716年11月(康熙五十五年十一月),63歲的康熙,在謁陵結束後,也帶領許多皇子參加了冬狩。皇子們揹著箭和弩,前往北方寒冷的地方打獵,以期鍛鍊他們的勇敢和智慧。康熙對皇子騎馬射術的訓練,不僅訓練和提高了皇子們的騎馬射術,而且增強了他們的體質,磨練了他們的意志。

同時,在狩獵過程中,他們也培養了指揮軍隊的軍事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在康熙的眾多王公中,十四皇子胤禎是最擅長弓馬騎射的王公,而他指揮軍隊的軍事技巧也是最優秀和突出的

。這一點在他帶領軍隊西進、擊敗準噶爾軍隊並收復西藏時得到了證明。

三、 小結

康熙對諸皇子弓馬射箭的培養是有目共睹的,這也直接影響了八旗軍的尚武精神。同時,康熙還在特種兵種中加強了摔跤、射箭、刺虎等武術技能的訓練,如八旗軍、善撲營、火器營、虎槍營的年輕士兵都發展了一身的武術,進一步促進了康熙和甘龍年間清朝的經濟和軍事發展。

在康熙皇帝的影響下,乾隆皇帝還加強了對八旗子弟騎馬和射箭的訓練。對於一些騎射技藝不足的王侯,乾隆皇帝親自指派大臣或王侯進行季度騎射和滿語考試。乾隆皇帝在紫禁城技術中學的入口處建了一個射箭亭,以此來鼓勵後代永遠記住騎馬和射箭。這體現了清代中前期對傳統尚武精神的弘揚和繼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