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一代名将白起为何落得赐死下场?

蔓藤的幻想


提到白起这个名字,很多人脑海中涌现的便是“战神”“人屠”等称号。他位列“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生前拥有显赫的身份,死后留下彪炳千秋的战绩。然而,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总是毁誉参半,有人说他是骁勇善战的猛将,有人说他是杀人不眨眼的恶魔。

在秦赵长平之战中,白起坑杀四十万降卒,背负上千古骂名。他带领秦军数次对外征战,取得不俗战绩,世人为之敬仰。

然而,七十多岁高龄的白起却被秦昭襄王赐死。曾经很是倚重他的君主为什么就容不下年逾古稀的他呢?

我们今天来说说这件事情。

出生于郿邑(今天的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常兴镇白家村)的白起,生逢秦国日趋强盛的时代。这个时期的秦国对人才有着强烈的渴望。公元前294(秦昭襄王十三年),有着一定武功的白起被安排成了左庶长。在秦国,左庶长这个职务是非王族能够担任的最大官职,主要掌管军政大权。在商鞅变法后,左庶长的权力明显缩水,但仍然属于秦国的高级将领。

白起在担任左庶长时,年龄已经超过了三十岁。直到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五十年)被赐死,他已经过了七十岁。

人生就像不能回头的河流一样,有沟沟坎坎、起起伏伏。

关于白起的身世,《新唐书》说白起作为秦穆公时期名将白乙丙的后人,血统很不平凡。而在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笔下,白起的祖先是楚平王之孙白公胜的后代。白公胜兵败身死后,其后代逃往秦国,才有了白起。

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社会生产力得到了空前释放,老百姓的幸福指数明显提高。尽管商鞅被车裂而死,但秦惠文王时代依然按照他的改革路径继续前行。秦惠文王之后,经历了秦悼武王的短暂统治,时间走到了秦昭襄王嬴稷时代。秦昭襄王进一步厉兵秣马,眼睛向外、伺机东进、扩张领土。

而白起就是商鞅变法的受益者。商鞅变法设定了立军功者封爵的国家制度,这为平头老百姓打通了上升通道,也为有才人提供了机遇。

喜欢习武、善于持械的白起因此有了展示才华的机会。他很快成为掌管秦国军权的左庶长。

任何一个人的上升都离不开别人的提携和帮助。一年以后,丞相魏冉推荐左庶长白起担任讨伐韩、魏联军的主将。

疆场是猛士展示风采的主阵地。白起攻打韩国、魏国,杀敌二十四万,俘虏大将公孙喜,攻占五座城池。

白起因功受奖,升任国尉,成为秦国对外扩张的主将。

公元前279年(秦昭襄王二十九年),白起率军攻打楚国,占领楚国都城郢都,楚王流亡。五年后,白起率军攻魏,拿下了华阳,魏国战将芒卯逃跑,杀伤魏军十三万。在和魏赵联军作战中,大败赵国将领贾偃,赵国损失二万士兵。九年后,白起攻打韩国,拿下五座城池,杀敌五万。

公元前261年(秦昭襄王四十七年),秦赵长平之战爆发,六十五岁的赵军老将廉颇亲自挂帅。廉颇采用以逸待劳的策略,在前方构筑多道防线,阻滞延缓秦军的步伐。

久拖不利于战局的发展,白起采用反间计,离间赵王、罢黜廉颇。赵王果然中计,换赵括出马。就是这个赵括,因为“纸上谈兵”而贻笑后世。

长平之战的三年时间里,白起杀敌四十五万。

那是一个以战功论英雄的时代,白起毫无疑问成了秦国的男神。

正当白起的势头犹如滔滔江水的时候,赵国用技巧搞定了秦相范雎。

堡垒往往是从内部攻破的。

范雎以防止白起功高震主为由,说服秦昭襄王与赵国议和。

白起的势头被遏制在了攻打赵国的半路上。

因此,白起和范雎结下了仇怨。

怨恨是一枚带毒的种子,它一旦发芽,将结出意想不到的恶果。

几个月后,秦昭襄王又打赵国。这一回战事,因为白起生病,秦军犹如一只困兽,战局非常不利。

亲昭襄王又想起了白起。

“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白起推辞。

人有时候躲不开命运的摆布。白起惹火了昭襄王。前方失利的坏消息又如鸡毛一样飞过来。

马上出发!亲昭襄王下了最后通牒。

拖着生病的身躯,白起上路。这其实是一条不归路。

白起刚刚出城,秦昭襄王的快马使者赶到。

“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馀言。” 秦昭襄王赐他一把剑,让他自裁。

“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白起大呼,苍天不应。“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阬之,是足以死。”

白起拔剑自刎。一个猛士死在了自己人的刀剑之下。

尽管功高盖世、位极人臣,但是历史和昭襄王没有放过这个战功赫赫的人物。他死在了亲昭襄王的小肚鸡肠上,死在了那个时代的暴戾与蛮横中。


文踪旅迹


白起之死,戏谑的回答是:都怪秦昭王太昏聩。

其实认真分析一下,可发现主要原因是白起自身存在的严重问题。

白起想趁长平之战胜利之势,一举灭掉赵国,当时秦军的实力、形势都很有利,这个目标看似很容易实现。

但是,韩国和魏国派苏代游说范雎,使情势发生了逆转。苏代游说的核心是:白起灭赵国后,独享大功,你范雎如何还能身处高位呢。于是,范雎说动秦昭王,使白起功败垂成。白起从此恨上范雎。

前258年初,秦昭王又想让白起攻打邯郸,但是白起认为现在打已经无法取胜,拒绝出任主将。秦王亲自命令白起赴任,竟然还是被白起拒绝了!

前258年底,秦国主将王龁在邯郸前线作战多次失利,白起竟然说了风凉话:看,大王不听我的建议,现在怎样?秦王听到这些话,当然很愤怒,强令白起去前线统兵。但是,这位白起竟然又称病重,不听王命!

第二年,白起被赐死。

白起之死,有范雎的原因,范雎使白起功败垂成,后来还挑拨过秦王对白起的认知。但是,从秦国计划再次进攻邯郸开始,之后的事情就只能从白起自身找原因了。

白起屡次不顾秦国的国家战略,只是依从个人判断,认为仗能打才去上任,认为时机不利就拒绝服从王命。国家有危难,还要在旁边说国家元首的风凉话。这样的臣子哪位国王能容忍?

即使放在今天的公司里面,一个骨干员工不听指挥,对拿手的项目不但拒绝出力,还要在旁边看笑话说风凉话,假如你是老板,你能容忍这样的员工?

小结一下就是:白起没有大局观,置国家危难于不顾;其个人修为也有限,破坏纪律,在组织中已经有了反面作用。

至此,可以回答题主问题:白起被赐死,是他咎由自取。

(完)


凌烟阁论史


白起之名,曾令战国时代齐、楚、燕、赵、韩、魏为之胆寒,其善战之名远播九州,一生作战几乎没有败迹,位列战国王翦、李牧、廉勃四大名将之首,号称人屠,一生斩首一百多万颗,占据整个战国时代死亡总数的二分之一。

这样一位战略战术出神入化的名将,为何被秦昭王赐死?



究其原因,是朝堂内部斗争所导致的,白起功劳越大,越遭人记恨。

而其中最大的黑手就是范雎,他身为秦相,一直在致力于掌控朝局,然而白起巨大的军功,已经让他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他开始在秦昭王左右运作起来。

只可惜白起虽然是一代军事天才,在政治斗争上却是一个低能儿,耿直不屈的个性为他招来血光之灾。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范雎是如何操作,将白起置于死地,而白起又是如何宁折不弯而死的。



一,白起是如何威胁到范雎的?

白起与范雎两人成功的开局,都应该感谢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穰候魏冉。

穰候魏冉是秦昭王母亲宣太后异父同母的弟弟,凭着这层关系,成为秦国四大权贵之一,而白起就是魏冉提拔的。

昭王十四年,魏冉举白起,使代向寿将而攻韩、魏,败之伊阙,斩首二十四万,虏魏将公孙喜。――魏冉传

白起本是楚人,客居秦国,受到魏冉提拔,任一方统帅,开启他战无不胜的功业。

而范雎呢?他是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说醒了秦昭王,让秦昭王废去四大权贵,其中之一就是魏冉。

於是魏人范睢自谓张禄先生,讥穰侯之伐齐,乃越三晋以攻齐也,以此时奸说秦昭王。昭王於是用范睢。范睢言宣太后专制,穰侯擅权於诸侯,泾阳君、高陵君之属太侈,富於王室。於是秦昭王悟,乃免相国,令泾阳之属皆出关,就封邑。――魏冉传

范雎要想成功,首先就是要削弱宣太后以及魏冉等人专权,只有削弱他们,他才能更进一步,方便行事,所以魏冉失势之后,范雎顺理成章的成为秦国宰相。

这样一对比,范雎削弱魏冉势力,而白起是魏冉提拔起来的,这无形中说明白起是魏冉阵营的,那么范雎就肯定要打压白起。

当然这只是其一。



其二是白起太过耀眼的军功,这才是对范雎最大的威胁。

关于白起军功,我们不一一述说,单说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坑杀战国降兵四十万人。

本来在这一时期,秦赵两国军事实力是七国之中最强的,两国争锋,都投入了举国之力,不断增兵,成败就在此一举。



这是相当关键的一战。

白起不但率领秦军打败赵国军队,而且还坑杀了四十万赵国军队,这么惨重的打击,使得赵国一蹶不振,已经达到亡国的边缘。

这时候,白起准备再接再厉,一举攻下赵国首都邯郸,将秦国大旗插在邯郸城头上,彻底灭亡赵国。

在这关键时刻,范雎出手了。

他向秦昭王建议秦军一直处于战斗状态,十分疲惫,应该让军队休养生息,对于赵国与韩国让他们割地赔款。

秦昭王同意,让白起撤军,白起眼看着胜利在望,却被范雎两句话给结束了,心中极为恼怒。

史书记载是赵国派人贿赂范雎,让他说动秦昭王罢兵。

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於是应侯言於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

从以上记载看出,贿赂不是罢兵的理由。

其理由是什么呢?武安君白起一旦攻破邯郸,功劳巨大,会使得范雎地位受到威胁,为了保住自己的地位不动摇,范雎想到的办法就是让赵国割地求和,这样就迫使白起不能进攻邯郸,那么这个天大的功劳还怎么立?

不能立此大功,白起还怎么位列三公,压范雎一头呢?

从此后,白起和范雎两人正式交恶。



二,不屈的武人本色,白起的取死之道

当年九月,白起患病在家,秦昭王以王陵为统帅,发兵进攻战国首都邯郸,但是这时候的赵国受到楚、魏两国的帮助,挡住秦军攻势,秦昭王立即加派重兵支援王陵,仍然无法攻破邯郸,秦军反而伤亡惨重。

无可奈何之下,秦昭王亲自去请白起出战。

白起摇摇头,进攻的最佳时机已过,无法取胜。

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

秦昭王无法请动白起,只好让范雎来劝白起,白起深恨范雎,更不为所动。

无奈之下,秦昭王临阵换将用王龁顶替王陵,然而面对赵国军队的顽抗,又被楚魏联军围殴,秦军伤亡越来越严重。

这时候白起发了一句牢骚。

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这一句牢骚传到了秦昭王的耳朵里,秦昭王大怒,命令白起出兵。

白起以病情严重为由,拒不出战,秦昭王派范雎去请,白起也不为所动。

秦昭王怒不可遏,罢免白起所有职务,贬为士兵,让他滚到阴密去。

白起称病,依旧住在咸阳。

这期间秦军战事更加吃紧,损兵折将,秦昭王越想越怒,派人押送白起离开咸阳。



白起只得离开咸阳。

这时候范雎又说话了。

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怨言,不如处死。

于是,秦昭王派使者带御赐宝剑,命令白起自杀。

接过使者手中的宝剑,白起仰头叹道,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

说完,橫剑自刎。

至此,一代战神白起归天。



综上所述,白起之死,与其性格有极大关系,丝毫不知妥协,本来他所处的位置就很凶险,却丝毫不以为意,秦昭王盼他出征,心急如焚,如果他能出兵,为秦国挽回劣势,也不至于获得如此下场。

所以说白起是朝堂斗争的低能儿,中了范雎的计了。


旧史风


白起为何被秦昭襄王赐死?有如下几个原因

1:秦王需要为长平坑杀赵国俘虏找个背锅的。

2:抓着君王的错不放,对于秦王所做出错误的战略选择耿耿于怀,和秦王赌气。

3:威望太高了。


先说第一条,秦国历时数年,耗费兵马钱粮无数,才打败赵国。怎么可能放赵卒回去,要不花那么多钱,死那么多秦军士兵,钱不白花了,人不白死了?白起抓住这些赵国兵卒以后并没有立即处置,而是上书秦王如何处置,秦王只是大为表彰白起长平之功,只字不提如何处置俘虏的事。说白了,你自己看着办。这是个极端模棱两可的难题,放了显然是不可能的。白起行伍出身,考虑问题简单粗暴直接,索性全部咔嚓了。但大家要明白,此次杀俘虏和以往不同,数量太庞大,一旦杀完,天下震动。因此秦王不想背锅。那没办法,扔给白起吧。

再说第二个原因。白起在军事方面是个不世之材,他建议趁着长平大胜,一举灭赵。这个时机恰到好处。然而,秦王却命令白起撤军,错失灭赵良机。白起回来以后就表现的非常不满,称病卸职。然而这个时候秦王命令秦军再去灭赵,谁知合纵已成,六国异常忌惮秦国,生怕下一个灭国的是自己,因此不遗余力的帮助赵国,赵国有幸躲过一劫。这时候秦王让白起统军出战继续攻赵。然而白起不干,说:灭赵的时机已过,不管谁带兵去,都得败。这不明摆着抓着秦王上次命令其撤兵的错误不放。秦王再三请求,白起再三拒绝。有很大的赌气成分,叫你当初不听我的,后悔了吧,现在来求我了吧。如果你是秦王,你会作何感想?哦,我使不动你了是吧?你是不是觉得少了你地球不转了是吧?你既然不想去,那不必去了,你去死吧。



3:白起一生无一败绩,已经是秦国的至宝,尤其是长平一战,两年多不分胜负,而武安君一出,天下大定。秦王对白起的封赏,已经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个时候身为臣子,最应该做的就是谨小慎微,因为月满则亏,盛极必衰。荣誉到了极点很可能随之而来的就是大祸临头。古代皇权社会有个规则,那就是不管你有没有造反的实际情况,你只要有了造反的能力,那么这就是大罪。白起的威望和能力已经登峰造极,因此,秦王杀他是必然。


野史集001


白起是战国末年秦国的将领,他一生征战近四十年,南挫强楚,一战而胜楚国的百万之师,直攻入楚国都城郢都,迫使楚王弃国出逃;东胜韩赵,长平一役,射杀赵国大将赵括,俘虏赵兵四十余万,并残忍地将其全部活埋。他先后共为秦国取七十余城,在秦王朝的统一大业中,他是立有第一大功的人物,他自己也从一名下属军官而升为秦军统帅,被封为武安君,后人称其为“战神”。

公元前266年,秦国又一次发大兵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起初,白起有病,不能出征,由另一位大将王陵任统帅,连战连败;当白起病势稍有好转,国君秦昭王便指令他去取代王陵。白起向秦昭王分析了当时的形势:“邯郸的确是不大容易攻破。各国的救赵的大军正朝邯郸集中,他们对秦国早已怀有深深的敌意。秦军虽然在长平之役大破赵军,自己的士卒也死亡过半,国内空虚。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而去攻取别国的首都,赵国从里面出击,其它各国从外面围攻,秦军的失败是难以避免的,这一仗不能打。”

可是,秦昭王固执己见,亲自出面请白起出征,白起以有病为由,就是不答应。秦昭王无奈,只好改派别人。结果真的不出白起之所料,在各国援军的夹击下,秦军遭到了惨败。白起说:“国君不肯听我的,如今怎么样啦!”

这句话极大地触怒了秦昭王,他一下子将白起一撸到底,从统帅降为一名士兵,并将他赶出国都咸阳,就这样他还不肯善罢甘休,当白起离开咸阳后,他又对大臣们说:“白起被贬,心怀不满,口吐怨言,不能放过他!”当白起行至咸阳西十里的杜邮时,秦昭王的使臣追了上来,赐了他一把剑,命令他自杀。白起引剑向颈时,悲愤地说:“我犯了什么罪而得到这样的下场?”沉思良久又接着长叹:“我的确是该死!长平一仗,赵军投降数十万人,我以诈谋全部坑杀了,只此一件,我死也是罪有应得了!”一位给秦国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名将,就这样自杀身亡。

“狡兔死,走狗烹;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这样的悲剧在历史上曾一再出现,但,白起却不属于此例,他是在敌国未破激战正甜,秦国正需要用人之际而被杀害的。他被害的唯一原因,是他对战局提出了不同于国君的意见。历代最高掌权者固然需要能臣,尤其当他还在创业阶段的时候,但他更需要的是驯服之臣,没有能力但很驯服,掌权者可以接受,甚至视为亲信;有能力而不驯服,掌权者绝对不能容恩,必欲除之而后安。哪怕你的不驯服完全是出于维护他的目的,而且也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掌权者把自己的面子、威信看得比国家利益还要重要,他是决不会承认自己错的。

白起至死都不明白这一道理。排兵布阵攻城掠地,他无疑是一个天才,如何做一个聪明的臣子,他却一窍不通,只能算一个政治小白。


柚子聊历史


一个人的最终命运,影响因素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其个人的性格或者天生的秉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这就是所谓的性格决定命运,今天就从个人秉性来简要谈一谈这个问题。

遍观关于白起的一些历史史料,白起有一个鲜明的特点就是——认事不认人,不管是宣太后还是魏冉,抑或是秦王,白起都认,又都不认。根本之点,在于白起唯谋国是从,只认事理,不认人情。阏与之战前,白起不从宣太后,魏冉,结局是不可一世的秦军,在阏与之中被赵国名将赵奢大败,损失惨重。秦昭王后期从魏冉手里夺权,没有上将军白起的支持,没那么容易,而实际上白起是宣太后和魏冉一力提拔起来的,关系紧密,但是白起同样不认。长平大战之后,秦昭王三次攻赵战事,白起也是屡次抗命秦昭王。纵然很多观点白起都是对的,可总教人不敢倚重。世间之事,岂是一个是非就能了结。白起虽是国家干城,却不是君王可以随心所欲使用的利器,也就是说白起永远不可能成为秦昭王的真正心腹股肱。虽然说认事不认人是不错的品质,但在一个人情社会,又处在权力架构极为复杂的国家高层,只认事理,不认其它,一味的老牛死顶,很难吃得开,稍有闪失,引起君王的不满,再遭小人挑拨,很容易引来杀身之祸。

但,这就是白起——纵然王命,也敢抗拒,只要他自己认定没错。

另外一个特点就是白起过分的爱惜自己的羽毛,坚决维护自己旷世名将从不错战的尊严,所以白起毕生所战,未尝一败,但由此最终也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最典型的当是长平大战之后,白起三违王命,大敌当前,却因秦昭王一次错断而执拗到底,据不率军应敌,特别是后面六国反攻到函谷关,秦昭王再请白起,再遭拒绝。白起的意思也很明确,与六国联军大战,白起死,不足惜也!然则,如果要老夫亲手葬送秦国最后一支大军,不敢奉命。

此时的雄强君主秦昭王自然不能忍了,前两次攻赵,你白起拒绝统兵也就罢了,毕竟是本王错了。然则,如今六国合纵来攻,大秦国难当头,你白起祖祖辈辈老秦人,一世为将,让你在艰危之时出战就这么难么?自己的名将羽毛就这么重要么?本王的面子是真的一点都不给么?于是杀伐决断之锋锐的秦昭王,断然下书,先是罢黜白起一切职爵,贬为军卒,最后又处死了秦国长城一般的天下战神。


积翠古亭


白起。历史上有名的战神兼杀神。历史上形容某人厉害往往用白起重生,王翦再世熊蓉。



白起,是秦国大将善于用兵打仗,他的成名战是领兵进攻韩国,魏国两国联军,以不到三万的兵力斩杀敌人二十四万,夺取城池五座,白起精力旺盛,从来不知疲倦一闻到风吹草动,他骨子里的狼性就迸发出来了,有人做过统计,战国时期共斩杀俘虏二百多万人,其中白起斩杀的就占一半。只要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的士兵听到对方的统帅是白起,吓得直尿裤子,谁不怕这位杀人魔王,白起用累累白骨无数鲜血成就了自己的威名。最让天下人闻风丧胆的是白起这个人间屠夫,竟在长平之战中,活埋赵军俘虏四十万人。





秦昭王四十七年秦国进攻韩国要夺取上党这块战略要地,韩国急忙将上党送给赵国,像那个赵国你就不能接手上党这块烫手的山芋,平原君力主要上单赵国接手上单后立刻派老将军廉颇驻防长平廉颇不亏是久经沙场的老将,他一眼看出秦军后方补给跟不上,白起又是孤军深入廉颇就高筑墙坚守不出,以持久战拖垮敌人。


秦王只好使用反间计,赵王信以为真,派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军廉颇,反守为攻,主动攻击秦军,正中白起下怀秦军故意输给赵括暗地里白起派两支特种部队逼近赵国军队,等赵括发现上当后想往回撤,已经来不及了赵军被白起分割包围,白起并不急于进攻,一个多月后,惨烈的长平之战爆发,赵括被乱箭射死,四十万大军被白起活埋天下震惊,


白起趁此机会就要灭掉赵国赵国使臣贿赂范睢,范睢不愿意看到白起成功范睢受了赵国的财物,数次劝谏秦昭王,让白起回兵修正,白起眼睁睁看的煮熟的鸭子飞了心里那个气呀后来秦昭王再次出兵攻打赵国,白起马上和秦王唱反调,说,已经错过最佳消灭赵国的机会了。需要在登上几年并说自己绝不挂帅出征,秦王亲自来请也不行,秦昭王没有办法,只好另派别人挂帅出征,结果大败而回,白起闻听,还说风凉话,秦昭王知道后,白起你小子不把我放在眼里,那你就出去练练吧秦昭王强令白起出兵,像那个白起有了台阶你白起就借坡下驴呗,白起还就拧上了,以重病为借口,坚决不出兵,这可惹毛了秦昭王,下令将白起贬为普通士兵,勒令白起迁居阴迷,白起出发后,秦昭王又怕白起借机造反,派使臣追上白起递给白起宝剑让他自杀



一代杀神白起留在世上的遗言竟是让人大跌眼镜的,罪孽啊,罪孽啊悔不该我当年坑杀四十万赵军降卒,说完横剑自刎,一代战神就此落下人生帷幕。

白起就是作死。



约定9521


白起发于卒伍,精通战术,但又远远不止于此,战场算计之精到,战法部署之高明,杀敌勇气之丰沛,决断胆识之果敢,几乎是样样炉火纯青。据史书记载,白起一生无一败绩,担任秦国将领30多年,攻城70余座,歼灭近百万敌军,被封为武安君。白起一生有伊阙之战、鄢郢之战、华阳之战、陉城之战和长平之战等辉煌胜利。

白起最终被赐死,表面原因是长平之战后,丞相范雎担心白起功高影响自己的仕途,以秦国士兵征战操劳需休养为由,劝说秦昭襄王答应韩、赵两国求和。昭襄王听从了范雎的建议。白起得知此事后与范雎产生矛盾,又在赵国拒绝割地、昭襄王怒而出兵时反对攻打赵国,最后被昭襄王赐死。

而究其根本原因,根据白起一生行事的逻辑,学者孙皓晖曾在历史小说《大秦帝国》中精准地提炼总结:白起被赐死的原因在于认事不认人,不管是宣太后还是昭襄王,白起唯谋国是从,只论事理,不论人际。阏与之战前,白起不从太后。灭赵大计,白起屡次抗命秦昭王。纵然最后都对了,可总教人不敢倚重。白起是国家干城,却不是君王可以随心所欲使用的利器。


认真的猴小侠


白起,对于秦国人来说,他是擎天之柱,可对于六国百姓来说,他却是嗜血魔王。被称为“杀神”、“人屠”。

公元前260年9月,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击败赵军,坑杀赵军40余万,自此赵国元气大伤。

至10月,秦军乘胜攻入赵国。王龁兵取武安,司马梗占领太原,白起坐镇上党,同时上书请命秦昭王,准备一鼓作气,破邯郸灭赵。


然而,宰相范雎却说:不可。再打下去,白起便会立下不世之功,范睢嫉妒白起的战功,但却说的冠冕堂皇——大战之后,国虚民饥,百姓力疲,岂可再战?

秦昭王听从了范睢之言,于是秦赵签订和约:赵国割六城给秦国,白起退兵。

这是第一回合,白起主战,范睢主和。

当秦国去接收赵国六城之时,赵国毁约,竟然不承认和约,秦昭王大怒!

于是,秦昭王令白起为将,率兵伐赵,但白起明确的拒绝领兵。

白起认为,赵国此时已经结好魏、楚、燕、齐,五国合纵为外援,赵国上下又对秦国恨之入骨,伐赵就是送死!

应当说,白起不愧为当世第一名将,对局势的判断也很准确,可是范睢并不这样认为,他对秦昭王说白起是对上一次撤兵怀恨在心,故意不去,秦昭王十分不满。

这是第二回合,范睢主战,白起认为不能打。

但伐赵还要要伐的,于是秦昭王令王陵为将,但与白起预测的一样,王陵损兵折将而返。

秦昭王咽不下这口气,再一次命令白起出兵,白起也硬气的很,这种必败之仗我不打!然后称病在家。

这一次,秦昭王又用范睢的亲信郑安平为将,攻打邯郸,但无奈依然输了。

于是,秦昭王第三次,白起的回答是这样的:

宁受重诛而死,不为辱军之将!

说出这样的话,白起已然料到了自己的结局。不久,他就接到了秦昭王赐予的宝剑,一代名将就这样含恨自刎。

白起的一生是辉煌的,征伐六国,所向无敌,全天下畏之如虎。

白起的一生也是残忍的,水漫鄢城,血洗长平,百万人因之丧命。

白起的死,源于将相失和,源于秦昭王更信任范睢,若非如此,秦国一统六国的时间可能还要加快。

但不管怎样,白起一生担任秦军主将30多年,攻城70余座,没有败绩,为秦国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白起唐朝时期被列入“武庙十哲”。


心向青山


一将成而万骨枯,这句话说白起真的是再恰当不过了,大家可能只知道他在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军,但却很少有人知道,在这之前白起已经可以称得上是杀神了。

秦昭王时期,孟尝君联合齐、魏、韩、赵、宋诸国攻打秦国,秦国不得不节节败退,割地失土。

秦国国势衰微,韩魏再次攻打,已有覆灭之危,白起临危受命,大败韩魏联军,斩首韩魏联军24万人,杀神的威名从此传遍天下。

白起出任大良造,发兵攻魏,夺取魏国城池61座,昭王三十四年,攻打赵巍联军,斩敌13万,接下来攻打韩国陉城,又斩敌5万。

长平之战,更是坑杀40万赵军,大家可以数一数,白起一生杀了多少人,怪不得如今的游戏中,白起的角色都是死神的形象,当之无愧啊!

但,长平之战后,却是白起衰落甚至走向死亡的开端,秦昭王被胜利冲昏了头,命令白起继续攻打赵国。

但白起看形势不好,拒绝攻打,秦昭王无奈,便派王陵攻打赵国都城邯郸,结果却大败而归。

白起知道此事,对昭王说,看你不听我的,失败了吧?从此君臣嫌隙。

秦昭王依旧派白起出兵,再次遭到拒绝,这次昭王不听了,强制白起出兵,并让丞相范雎陪同。

范雎在途中向昭王禀报,说白起“其意怏怏不服,有余言”,这下触犯了昭王的敏感神经,于是派使者赐剑给白起,令其自杀,一代杀神就此殒命。

关于白起的死,其实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

首先是白起的性格,有点类似于后来的韩信,属于打仗牛逼,但是政治智商基本为零的那种,他知道长平之战后,赵国举国上下同仇敌忾,势不可挡,此时出兵肯定不能打胜,但是却没有明确的解释给昭王听,只是在王陵战败后冷嘲热讽,惹怒了昭王。

然后是秦昭王的战略失误。作为统揽全局的君主,应该可以看到白起的意见是对的,攻打赵国的时机确实不对,但是却听信了不懂军事的丞相范雎一家之言,出兵赵国,却惨遭失败,在对待白起的态度时,有些缺少容人之量。

第三点,白起的功高震主,不仅引起了秦昭王的忌惮,更是让范雎眼红,加之两人因为魏冉之死,早已成了政敌,于是范雎利用了秦王对白起的忌惮,将其杀害。

讽刺的是,一代杀神白起,最后居然以这样的方式落幕,实在让人唏嘘不已。


关注明离子,看更多历史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