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通过《浮生六记》,说说中国盆景的双重审美境界

盆景,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的艺术品,它利用树木、山石等材料,经过艺术加工,种植或布置在盆中,造型优美别致。

《浮生六记》是清代文人沈复的一部自传体散文,书中描述了作者与妻子陈芸的伉俪情深,他们在一起品诗论画,赏花观月,虽然生活上布衣饭菜,但乐在其中。

沈复是一个有很高艺术修养的人,他十分喜爱摆弄盆景,在《浮生六记》卷二《闲情记趣》中,他详细谈到了对于盆景这种艺术的嗜好。

黑格尔把艺术分为“外在因素”和“意蕴”两个层次,即艺术不仅有外在的表现形式,还有内在的意蕴。盆景之所以数千年来为国人喜爱,是因为其深邃悠远的艺术内涵,笔者今天就来探寻盆景艺术的双重审美境界

通过《浮生六记》,说说中国盆景的双重审美境界

美丽鲜艳的杜鹃花盆景

一、盆景体现的形态美:虽由人做,宛自天开

在小小的盆钵中,盆景再现大自然的面貌。作为一种自然景观的微缩,它在形态上表现的是一种自然美。

《浮生六记》中,沈复谈到盆景时说:

至剪裁盆树,先取根露鸡爪者,左右剪成三节,然后起枝。一枝一节,七枝到顶,或九枝到顶。枝忌对节如肩臂,节忌臃肿如鹤膝。

他认为,修剪盆景首先是选材,树材的根须要像鸡爪一样,枝条最忌讳剪得像人的肩膀一样整齐,太过对称,就失去了自然感,小节也不能太过臃肿,像鹤的细腿上凸起的膝盖一样,没有了自然美。

一株老树枯根,经过艺术家的一双巧手修剪、蟠扎、整形、培育之后,可以看到嶙峋交错的根结,蜿蜒曲折的枝干,稀稀疏疏的树叶,逼真地再现了树木的原貌,浑然天成,让人如同真的身处一棵参天古木旁,让观赏者见不到人工雕琢的痕迹,巧夺天工,陶醉人心。

又如在山水盆景中,一些制作精美的盆景艺术品,观之则感觉如同身临其境,让人感觉在咫尺山水之间,有着万千山河的壮美气势,感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唤起了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明代园林家计成谈到园林艺术时曾说:“虽由人做,宛自天开。”此话同样适用于盆景艺术。

通过《浮生六记》,说说中国盆景的双重审美境界

苍翠遒劲的柏树盆景

纯粹的自然景观带着无序与凌乱,只有经过人工加工,才能成为一件艺术品。然而,过于雕琢的艺术品,又显得矫揉造作,失去了自然美。

所以,盆景之妙就在于它源于自然,但又高于自然,不再是自然景观的机械再现。

所以,《浮生六记》又说:

若留枝盘如宝塔,扎枝曲如蚯蚓者,便成匠气矣。

沈复认为,如果盆景树枝是宝塔形,或者盘曲如蚯蚓,就太过造作,显得匠气。

一些制作精美的植物盆景,甚至能在短短的时间内,展现出植物一年四季中的不同景色,在外型艺术效果上十分接近于自然,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审美效果。

中国著名盆景艺术家周瘦鹃说:“盆景制作六分自然,四分人工,其实人工的结果也要做出自然之势。”也就是说,盆景加工的过程,也是

效法自然的过程。

通过《浮生六记》,说说中国盆景的双重审美境界

傲立寒冬的腊梅盆景

二、盆景蕴含的意境美: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意境是所有艺术的共性,它蕴含于形象之中,是由艺术形象表现出来的一种感受,需要观赏者透过艺术品的外在形式,去体悟其内在的意蕴。

盆景作为一种艺术品,如同诗歌、绘画等其他艺术一样,蕴含的是人的思想与情感,欣赏一件精美的盆景,如同欣赏一幅美丽的画作,又如同品读一首好诗,所以盆景被人们称为

“立体的画,无声的诗”

盆景是立体的画

《浮生六记》中说:

点缀盆中花石,小景可以入画,大景可以入神。一瓯清茗,神能趋入其中,方可供幽斋之玩。

沈复认为,在盆中点缀的假山石,小盆景可以用花石作为画景,大盆景可以营造悠远的意境。沏一壶清茶,边品边赏,才可以放在雅室中品鉴。

这种乐趣,只有沈复这种有相当艺术鉴赏力的人才能体会到。

唐代大诗人与画家王维,被人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他就十分喜爱盆景,唐代冯贽《记事珠》中记载:“以黄瓷斗贮兰蕙,养以绮石,累年弥盛。”他将有绮丽花纹的山石与幽兰配一起,如同一幅国画,别有一番野趣。

还有很多盆景艺术,直接运用画理。比如著名的扬州盆景,运用了国画“枝无寸直”的技法,每根枝条都扎成十分密集的蛇形。

《浮生六记》中,有一个十分感人的情节:沈复和陈芸用元代画家倪瓒所画山石样式,共同制作了一个山石盆景,他们每天在一起共品盆景,结果被猫儿掉落砸碎,见到盆景被打碎,两人都落泪了。

可见,一件盆景作品,真的就像一幅画,背后蕴含着作者对生活的感情。比如,一件盘根错节的老榕树盆景,让人联想到光阴易逝,想起悠悠岁月中,那些逝去的人和事,那些美好的记忆。

通过《浮生六记》,说说中国盆景的双重审美境界

色调绚丽的红枫盆景

盆景是无声的诗

中国的古诗词,讲究“形美”、“音美”、“意美”,尤其注重“意美”,其内涵博大精深,作者或托物言志,或借景抒情,不同风格的诗词表现不同的意境。

盆景这种艺术,不具备古诗的“音美”,却具备了古诗的“形美”、“意美”,一件盆景中,就蕴含着一种美妙的诗意,盆景创作者也常常附一首古诗来概括其盆景特点。

因此,盆景就是无声的诗,诗也可以用来表达盆景的艺术魅力。

比如,一件松树与奇石的盆景,可以表现“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幽深意趣;一件制作精良的山水盆景可以体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美豪情。

古代的盆景诗歌也很多,比如白居易的诗歌《栽松》表达了他对盆景的热爱之情:“小松未盈尺,心爱手自移。苍然涧底色,云湿烟霏霏。”

大文豪苏轼也十分痴迷于盆景,他曾于蓬莱县丹崖山旁取弹子涡石数百枚,以养石菖蒲。他把一双山石置之盆中,并写了《双石》诗云:

梦时良是觉时非,汲水埋盆故自痴。但见玉峰横太白,便从鸟道绝峨嵋。

朱熹也很喜欢盆景,他在山水盆景后面放了一只熏炉,让轻烟袅袅升腾呈云雾状,并吟诗称赞:“清窗出寸碧,倒影媚中川。云气一吞吐,湖江心渺然。”

正如周瘦鹃所说:“制作盆景高手必须胸有丘壑,腹有诗书,多看古今名画。”

一个好的盆景艺术家,不仅需要有良好的工匠功力,还要有很高的艺术修养,深谙中国诗画之道,并将中国诗画中的悠远意境表现在盆景作品中,让作品具备诗情画意。

通过《浮生六记》,说说中国盆景的双重审美境界

富于意境的山水盆景

结语

《浮生六记》中,沈复说:“一树剪成,至少得三四十年。”精美的盆景后面,是艺术家毕生的心血。

盆景的艺术魅力具有双重性。一方面,它是一种造型的艺术,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浓缩与改造,展现大自然中最美好的景致;另一方面,它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传达了深远的意境,与中国的绘画和诗词艺术异曲同工。


参考文献:

1.《浮生六记》,沈复(清),开明出版社

2.《试论盆景艺术的创造》,胡文健,湖北社会科学

3.《盆景史话》,夏佩荣,世界农业

4.《论盆景科学美》,李性苑,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5.《中国岭南盆景美学思想的基本特征》,何少云,黄淑美,中山大学学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