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为什么关羽打个樊城,降个于禁,杀个庞德就能威震华夏?

首席铲史官


关羽在襄樊战役中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逼得曹操都想迁都逃跑,一时间威震华夏。但是很快就在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的夹击下跌落巅峰,落得个败走麦城的悲惨结局。为什么关羽在襄樊之战的表现被称为威震华夏,这场战役在当时为何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呢?

襄樊战役的过程

襄樊战役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帐下头号大将关羽从荆州发起的针对曹操防区的进攻战役,这次战役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 第一阶段:关羽从荆州南郡出发,向曹操控制的襄阳和樊城进攻,驻守此地的曹仁坚守待援。得知消息的曹操随即派遣于禁领兵救援,关羽利用连绵大雨和汉水暴涨的战机,提前准备了舟船,乘曹魏军队被淹之机迅速进攻,不仅俘虏了三万多曹军,还迫使曹操手下五子良将之一的于禁投降,斩杀了被俘之后不愿归降的大将庞德。一时间关羽所部威震华夏,曹仁困守孤城,汉献帝所在的许昌就暴露在关羽面前。

  • 第二阶段:听闻关羽“水淹七军”的消息,曹操第一时间想到的是迁都逃跑,避免汉献帝被关羽夺走。但是经司马懿等人献计,利用孙权集团与刘备集团的矛盾,尤其是孙权与关羽的矛盾,坚守待变,果然孙权集团乘关羽北上后方空虚之机,吕蒙“白衣渡江”偷袭关羽老巢,直接导致关羽腹背受敌,最终败走麦城被俘身死。

从两个阶段来看,关羽在史书中被称为威震华夏的事迹就是襄樊之战的第一阶段,而后一阶段就是关羽败亡的末路罢了。那么为什么一场先胜后败,而且总体上来说关羽大败亏输,刘备集团损失惨重的战役,会对关羽评价如此之高呢?

水淹七军的巨大影响

襄樊战役的第一阶段的核心就是“水淹七军”,关羽在这一阶段让于禁和庞德率领前来救援的“七军”除了被俘的三万人之外,几乎可以算全军覆灭。这一战役从战术层面来说打的很精彩,足以体现关羽个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但是从更大的方面来说,这一战对曹操和刘备集团来说的确都有巨大的影响。

  • 政治大局:此战的直接影响就是荆州郡的“三分天下”格局被打破,荆州在赤壁之战后演变成了一个“三分天下”的格局,荆州的长江以北一带被曹操集团占据,长江以南的六郡之地则被刘备和孙权双方“友好”瓜分。但是“水淹七军”之后,曹操集团只有曹仁的几千人困守孤城,关羽已经突破曹操的荆襄防线,随时可以威胁近在咫尺的许昌。而许昌城里可是住着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金字招牌——汉献帝刘协,因此曹操集团非常恐慌,一旦汉献帝被夺走,这就是让曹操失去了赖以起家的政治招牌。

  • 军事格局:赤壁之战后,虽然三分天下之势还不算特别明朗,但是曹操集团已经很难跨过长江已经可以算是板上钉钉了。因此曹操转而经略关中、汉中,孙权则攻略交趾、合肥;而刘备则与孙权达成平分荆州的协议后,立刻进军益州,随后与曹操争夺关中。到了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已经在汉中之战中击退了曹操,而孙权也平定了交趾转而在合肥一带向曹操集团进攻。一时间曹操集团全面转入守势,防御的三个重点就是在关中防御刘备从汉中北上,在合肥防御孙权北上,在荆襄战场则防御关羽和吕蒙的两军北上。可以说在漫长的防线上,曹操集团在任何一个点上都不敢有大败,因为一旦出现惨败,则很可能导致整个防线的崩盘,到时候就很可能要打破“三足鼎立,曹魏最强”的格局了。也正因如此,曹操在汉中不敢和刘备死磕,主动撤出。同理关羽在荆襄战场的大胜,就足以让曹操担心整个防线全面崩盘,刘备和孙权两路齐出,曹操就力不从心了。

  • 曹操的夺权计划:曹操虽然最终没有直接篡位,但是他在赤壁之战后就明显开始着手准备让曹氏取代刘氏。因此他开始放缓了进攻其他割据势力的脚步,除了关中之外,其他地区的争夺曹操都没有尽全力,他的主要精力都放在内部稳定方面。但是因为曹操从赤壁之后的转入守势,曹操控制区域的不稳定因子就开始活跃起来,特别是关羽“水淹七军”之后,许昌震动,已经出现了反叛作乱,响应关羽的军事行动。这样的声势可是曹操占据中原以来极其罕见的,由此可见当时关羽的军事行动产生的巨大影响。

襄樊战役的深层影响

襄樊战役除了上述几点影响之外,其实从曹操、孙权、刘备三大集团的战略取舍上可以看出它的深远影响。

  • 刘备集团“隆中对”战略的破产:关羽的军事行动一如诸葛亮在“隆中对”战略谋划中设想的,刘备占据巴蜀,另遣一上将从荆襄北伐,两路并进,兴复汉室。可以说关羽发起的这一战役就是“隆中对”的军事推演的实际执行。其结果不仅可以证明诸葛亮“隆中对”战略的可操作性和对曹操集团的威胁,同时也可以反证关羽这一军事行动带来的威震华夏的深层含义,那就是曹操集团在面对“隆中对”中预想的进攻战略是非常棘手的,因此整个曹魏集团和当时的天下群雄都被这一深层次的影响力所震撼了。但是关羽对隆中对的理解可能在军事战略层面是吃透了,但是政治外交层面似乎还没弄懂,虽然他凭借军事能力做到了威震华夏,貌似创造出了两路并进,兴复汉室的战略态势。但是隆中对所提的战略前提:“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却被关羽忘的一干二净。

  • 促使曹孙修好:关羽在镇守南郡以来,似乎就傲的没边了,不仅对内时常摆出头号大将,二号人物的架子,对蜀汉的其他将领看不上眼。而且对东吴政权老大孙权的求亲举动也是肆意羞辱,完全没有政治眼光。结果襄樊一战虽然大胜曹军,但是也让躲在后面孙权集团份外眼红,一是眼红荆州之地被分走的一半,另一个是眼红刘备集团接连大胜,短期内吞并益州,占据汉中,如今又打破荆州“三分天下”的格局,眼看就要乘胜进占中原。孙权集团从政治大局上已经有了遏制刘备集团过快发展的需要,再加上关羽的傲慢,就更让孙权有了联曹遏刘的动机。于是赤壁之后一直处于敌对关系的曹操集团和孙权集团默契的开始了对关羽的夹击。这一局面的形成也足以证明关羽在襄樊战役中水淹七军对曹操和孙权两大集团的巨大冲击,致使双方放下仇怨,共同对抗威震华夏的关羽。

终上所述,关羽发动的襄樊战役,不仅仅在于围了樊城,降了于禁,斩了庞德。而是从政治、军事、外交等等各个方面促动了曹操、刘备、孙权三大割据集团,直接导致了这些割据集团改变了当时和后来一段时间的发展战略。由此可见关羽此战的影响力之大,史书称之为威震华夏并非阿谀之词。

围炉品茗人


219年秋天,关羽水淹七军之后,史书用了“威震华夏”的评价,这在《三国志》中独一份。为何如此呢?因为关羽这一战的锋头,确实已经震动了曹魏的整体根基,甚至有改变天下大势的可能。

一场战役的整体地位,无非看三个层面:第一,看直接战果;第二,看给敌人造成怎样的影响;第三,看敌人接下来的应对心态。战果越大的,影响越大的,敌人接下来越重视的,说明其整体地位越高。

接下来咱们看看关羽襄樊之战的背景。

东汉的最后十余年,基本是曹刘孙三家的角逐。其中曹操最强,孙刘较弱,两弱对一强是主流。从208年赤壁之战曹操北退开始,到217年鲁肃死为止,十年中,曹操稳定了关中,夺取了西凉、汉中;刘备夺取了益州、荆州南部,孙权夺取了交州,在刘备配合下夺取荆州中部。中间夹杂着孙权借荆州给刘备,以及孙刘两家中分荆州。曹操曾派张郃从汉中进攻巴中,又曾数次南下濡须口,孙权也曾北伐合肥失败。但整体来说,还是曹魏进攻较多,主动性较强。

217年刘备开始向汉中进攻。这也是孙刘方面第一次向曹操控制的地盘发动长期进攻。汉中战役打了两年,到219年初,尚打成胶着状态。

这时候,曹魏集团的军事力量分布是这样的:

西线集团:以汉中为前线,夏侯渊为总指挥,曹操在这一线投入了诸多良将,包括宗室中的曹洪、曹真、曹休,五子良将中的徐晃、张郃,都曾在这一路作战,与刘备争夺。曹操自己率领的中央军主力后来也加入了。

南线集团:以襄阳、樊城为前线,曹仁为总指挥,于禁、庞德等在这一路。主要对付关羽。

东线集团:以居巢为核心,夏侯惇为总指挥,张辽、臧霸等在这一路(乐进、李典这时候已经死了),主要对付孙权。不过到219年初,曹操和孙权已经两年没打仗了。

另外文聘屯于江夏,连接东路和南路。

由此可知,在219年初,曹魏的整体军力分布是三线并重,但西线集中了半数以上主力,全力和刘备争夺汉中。

但从219年春天开始,几个月内局势发生了剧烈变化。

首先是刘备军在正月斩杀了西线总指挥夏侯渊。曹操大军赶到汉中,与刘备对峙数月,也无能为力,被迫在五月撤回长安。曹魏西线主力受到重创,西线军事集团余部连同增援的中央军防线后撤。刘备随后又攻取了上庸、房陵等郡。

七月,刘备称汉中王。但依然担心虎视眈眈留在长安的曹魏主力部队,因此令关羽从南路北伐。

关羽不负厚望,率军北进。八月,趁着秋水暴涨的机会,一举歼灭了曹魏南线军团的主力,擒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斩杀骁勇的白马将军庞德。南线总指挥曹仁只带着几千人马困守樊城,而关羽俘虏的魏军就有三万多人。

要知道,西线虽然斩杀了夏侯渊,重创曹操西线军团,但那是经过长达两年拉锯战后,在一次遭遇战中取得的战绩。

而关羽在南线,出兵仅仅一个月,就几乎全歼曹魏南线军团主力,活捉该军团二号人物,使得该战略集团仅剩下数千人困守孤城。这个战绩是非常惊人的。从横向比较,整个曹魏历史上,数万人军团几乎全灭,三万多人被俘的战例仅此一例。就连255年王经输给姜维之战,好歹数万人还跑回来一万多。更何况这次带兵的不是王经这种文人军盲,而是五子良将之首的于禁!

所以,关羽此举从战果上,堪称是曹魏历史上遭遇的最大败仗。

再看对敌人造成的影响。

水淹七军之时,由于曹操率领的主力军还在关中,南线主力又覆灭,导致整个中原几乎是敞开在关羽面前,唯一剩下的只有襄阳樊城的数千兵马。曹仁左右都想逃跑。满庞的劝告是:“。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 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这反过来也可以看出当时关羽的声威。如果没有曹仁这几千人马,中原地区就要被他拿下了。郏县在许都正西略微偏南,距离许都直线距离只有50多公里,你看危险不危险?

尽管曹仁被满宠劝住了,没有逃走,但关羽的胜利已经在曹魏的腹心地带引起了极大的震荡。首先是魏讽之乱,差点掀翻曹操的大本营河北,不但连累死了数千人,还使得钟繇罢官,杨修被杀:

九月,讽潜结徒党,与长乐卫尉陈祎谋袭鄴;未及期,祎惧而告之。太子丕诛讽,连坐死者数千人,钟繇坐免 官。……操亦以(杨)修袁术之甥,恶之,乃发修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收杀之。

曹操所在的关中,也发生了土豪将领不服从的闹剧:

关中营帅许攸拥部曲不归附,而有慢言,操大 怒,先欲伐之。……遂厚抚攸,攸即归复。

至于接近关羽的中原地区,更是狼烟四起:

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县主簿,南附关羽。羽授狼印,给兵,还为寇贼,自许以南, 往往遥应羽,羽威震华夏。

陆浑位于洛阳西南部,许昌正西偏北,距离洛阳直线距离只有40多公里。如果关羽和孙狼汇合,基本就把曹魏的黄河以南领土切成东西两截了。

所以曹操赶紧跑回来,不然地盘要丢光了。他虽然在十月赶紧奔回了洛阳,但还是考虑迁都躲避关羽,幸亏被司马懿、蒋济劝阻:

魏王操议徙许都以避其锐,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 言于操曰:“于禁等为水所没,非战攻之失,于国家大计未足有损。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操从之。

由此可见,关羽的胜利,确实使得拥有强大兵力的曹魏顾此失彼,慌乱一团。最终司马懿给曹操提出的解决方案是拉拢孙权背刺关羽——如果不是孙权背盟袭击,关羽是真的可能动摇曹魏根本的。


最后看敌人的应对策略:

前面列举过219年初曹魏的军力部署,重心在西部。但水淹七军之后,不但曹操迅速跑回了洛阳,而且整个曹魏的军力也开始往南线集结。

根据史书各传记的记载,曹操除了派遣原本在西线的徐晃南下增援曹仁,自己也亲率大军为徐晃后援。原本在西线的曹洪、曹真、曹休史料未曾记载他们的具体动向,但从职务和相关记载来看,大概率曹洪和曹休跟着曹操,而曹真留在关西。

此外,曹操还从东线抽调兵力:

(夏侯惇传)二十四年,太祖军于摩陂,召惇常与同载。(张辽传)关羽围曹仁於樊,会权称籓,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辽未至,徐晃已破关羽,仁围解。辽与太祖会摩陂。

前面说过,东线集团,夏侯惇是主帅,张辽、臧霸是主要大将。现在曹操把夏侯惇和张辽都调过来了,而且“召辽及诸军悉还救仁”,只留下一个不那么放心的臧霸。

在南线区区一地,集中了曹魏半数以上的主力。宗族四大天王在世的三人(夏侯惇、曹仁、曹洪)悉数在此,五子良将中尚存的三人(徐晃、张郃、张辽)仅有张郃在关西。曹魏为了对付关羽,也真是下了血本。

因此,评价关羽"威震华夏”,没有任何问题。至于之后,因为关羽轻敌大意,又遭到东吴背盟偷袭,最终导致身死地失,这些短板,丝毫无损于其之前“威震华夏”的状态。


巴山夜雨涮锅


二爷威震华夏,当时,发生了这么几件事:

问题中的:

1,北伐樊城;

2,水淹七军,庞德不降,斩杀;

3,同上,于禁降;

讲真,确实不够威震华夏。

稍候,还有以下同时间的几件事,也和他的北伐有关:

4,荆州刺史胡修投降,让襄阳;(被徐晃平定)

5,南乡太守傅方投降关羽;(被曹仁搞定)

6,宛城守将侯音呼应关羽,策反宛城民众;(被曹仁平定)

7,许都南部山贼乱将,自号为关羽曲部,滋扰许都;(被司马懿平定)(这个是曹操要迁都的原因)

8,邺城魏王府内部官员起义,呼应关羽,刺杀曹操。(魏讽案,被曹丕搞定)

这几件事,都和关羽北伐相关,

看遍整个三国时代,

谁的出征能牵动那么多资源?

赤壁之战之后,荆州分为三家领地:

1,刘备:长沙,零陵,武陵,桂阳荆州南部四郡;

2,孙权:江夏,南郡;

3,曹操:南阳。

湘水划界(借荆州 其实是借南郡)之后:

1:刘备:南郡,武陵,零陵;

2:孙权:江夏,长沙,桂阳;

3:曹操:分南阳为 南阳郡,襄阳郡,南乡郡。

这就是三国演义说的荆襄九郡。

关羽北伐,襄阳郡和南乡郡直接投降;

邺城密谋呼应,许都南山贼起义呼应;

曹军援兵虽然平定了襄阳和南乡,但是樊城主力被关羽干掉,水淹七军。

失败了:

1,吕蒙偷袭;(关羽不联姻)

2,糜芳,士仁背叛;(关羽侮辱士族)

3,刘封,孟达不援。(派系阵营不合)

如果关羽和孙权联姻了,关羽自己的性格没那么刚,历史会变个写法,可能会延长三国的周期。

但是最后的胜利者,可能还是司马懿。


肉肉的三国故事


关羽的樊城之战,是战功辉煌啊,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吓得曹操想迁都,一时间天下震动。关羽威名达到了巅峰。

那是为什么呢?

1、关羽面对的对手非常强大。从人数上来看,关羽出征时的确是有兵马五万左右,而曹仁只有兵马两万。从初期来说,关羽的军队人数占有优势。且看后续情况的发展,关羽打的是攻城之战,耗时耗力,损兵折将定自是不少,损失应该也不小。且紧跟其后,曹操援军也随之陆续赶到支援,先是,于禁、庞德的七军强势而来,后有,徐晃的数万人支援,最后,还有十二营兵作为其坚强的后盾。关羽是处于劣势地位的。

2、曹仁、于禁、庞德都是曹魏的精英。曹仁、于禁都是曹魏集团军的首领,五虎上将,嫡系精锐部队。庞德,那是当年跟着马超横扫西凉、关中,打得曹操四处逃窜的悍将。这些人,都是相当有威名的,个个在当时的威名都在关羽之上的。

关羽以一个进攻者的身份,远离蜀汉大本营,没有援军,孤军深入。几乎是在曹魏家门口挑战。这本来有些不可思议。

关羽能够做出正确的判断,利用汉江在雨季的暴涨,实现了水淹樊城。淹掉了于禁的七路大军。并且活捉了于禁和庞德。

这让曹魏以及天下震动。樊城距离宛城(南阳)很近,也就是说关羽很可能一鼓作气地攻进曹魏的腹地和心脏的。

也就是说,樊城的这一场胜利,是威胁到曹魏当时的整体安危的。曹操毕竟刚刚经历过汉中战场的失败,如今又面对樊城这个南大门的失守,可谓是成了惊弓之鸟啊。

樊城之战,关羽是幸运的。也许老天爷给他安排的灭亡前奏。让他膨胀。

随后的关羽又是狼狈不堪的。长驱直入,这个成语就是出自这里:徐晃带着队伍追赶关羽,直接冲进关羽的大营,长驱直入,横穿整个关公大营,打得关羽从后门落荒而逃。


阿呆梦话


关二哥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是关云长人生的巅峰之战。关羽对于战场形势的把握以及作战时的指挥调度,以及对于战场的理解,在这一战中,可谓是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这是一场非常漂亮的战役,而且这一场战役的结果就是关羽威震华夏,几乎以一人之力改变了整个三国的走向!为什么这么说呢?请听笔者为您分析:

一、曹操已无精锐可派

水淹七军之后,整个曹操军事集团面临了极大的困境。

首先,在此前的争夺汉中的战役中,曹操损失了大量的精锐部队,更是付出了首席骑兵将领夏侯渊被黄忠阵斩的昂贵代价。争夺汉中的失败,使得整个曹操集团士气低落,有一些人对曹操的信心开始动摇,有人已经开始了叛逃,比如说王平。

而在水淹七军一战中,曹操交给于禁的七支部队,三万人马也是曹操的精锐。然而,一夜之间,三万人马就全部崩溃了。也就是说,曹操在汉中以及和关羽的交锋中,接连损失了七八万精锐部队。

这对于曹操集团来说,可谓是伤筋动骨。在赤壁之战之后,好不容易积攒起来的精锐几乎损失殆尽。虽然曹操还有很强的实力,但是要照顾到西线与刘备作战以及东南防守孙吴,这两个方向肯定牵制住了曹操大量的精锐部队。

所以在后来,徐晃支援曹仁的军队中,在《三国志》中是这么写的:晃所将多新卒。

这就说明了地主家也没有余粮了,曹操已经派不出百战老兵前来与关羽周旋了。对于蜀汉集团来说,关二哥只要稳稳推进,拿下樊城,那么在他的面前,将是一片坦途,曹操已经拿不出太多的精锐部队前来抵挡荆州军团了。可以说,一路北上直捣黄龙都不在话下。大家想一下,这够不够威风!

二、关公威名大震,中原动荡

在水淹七军之后,整个中原地区发生了动荡,随着关公的威名大震,不少投机派,拥汉派的人开始暗中联络关羽部队。也有一些人索性就打起了关二哥的旗号,攻城略地,一时间,到处都是关羽的信息,到处都是关羽的旗帜。

许多悬挂关于旗帜的队伍,甚至已经深入到了曹魏控制的核心区域,在一些地方甚至距离当时的首都,许都只有上百公里之遥,这100多里可不算太远,轻装骑兵,旦夕可至,这怎么能够不让许都中的大佬人心慌慌呢?于是就有了迁都的动议。

应该说,是由于关羽的大获全胜,导致中原动荡,中原地区的动荡又反过来推动使得关羽的威名更盛。传说中的关羽名头越来越大,实力越来越强,他的前锋距离许都,也越来越近。在这种人吓人的情况下,有许多曹操手下的大人物得了恐羽症。

所以说关羽的威名一半是打出来的,一半是义军兄弟们衬托出来的。

当然还有一点就是曹操没有了以往的冲劲

在这个时候,曹操已经垂垂老矣,说句难听的,就是离死不远了。此时的他功成名就,已经没有了少年时期的冲劲,心态已经变得很保守。正是所谓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如今曹操这个穿鞋的就怕关羽这个光脚的。

他不想失去一切,所以他在这个时候会想到逃避,会想到迁都,这在几年前,以曹操这种坚忍的性格,想都不会想的。由于曹操自己的进退失据,更是助长了关羽的威名,搞得人心惶惶。

总结

应该这么说,水淹七军之后,关羽部队确实处于极为有利的态势,但是在没有拿下樊城的情况下,北上的通道没有完全打开。要想席卷中原,这稍微有点操之过急,但就是因为各种机缘巧合,这才使得关羽威震华夏。

当然以关羽所展现出来的军事实力,只要拔下曹仁这最后一颗钉子,那么很有可能将占据黄河以南的广阔地区,从而动摇曹魏帝国的统治,整个改变三国格局,只可惜历史不容假设!


梧桐语院


你以为二爷打的只是樊城,降的只是于禁,杀的只是庞德吗?不是,他是打出了三国最漂亮的战役之一,直接打得曹老板要搬家。

汉末三国时期有几场战役,是被人们津津乐道的,首先三巨头: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夷陵之战,这三场战役是最出名的,官渡奠定曹老板的基本盘、赤壁确定三分天下、夷陵是季汉几乎全军覆没,先主仅以身退。

中间有汉中之战,是先主真正看到称霸机会的一战,是季汉走向巅峰的开始。

以上几场战役,都对三国时期的格局起到了决定性作用,襄樊之战虽然在整体格局上不如前面几场战役重要,但影响也非常巨大,襄樊之战又被称作关羽北伐,你看这个定义就知道,一定程度上来说,是曹刘两句对峙的延续。

战争前夕

这一战的时间非常微妙,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曹刘开始了汉中争夺,2年后也就是公元291年5月,曹老板退出争夺,刘备入主汉中,7月称汉中王,然后没过几天,同7月关羽就开始北伐,展开了襄樊之战。

关羽为什么要急着北伐呢?原因很简单,我们先看一下拿下汉中之后的刘备军团是怎样一番景象。

五虎上将黄忠斩了夏侯渊、张飞怒怼张郃,差点毁了这位爷一生英名、赵云在汉水一战后被赞一身是胆。文官这边,法正深受刘备信任风头正盛,丞相这边也实现了隆中对所说的横跨荆益。

刘备论功行赏,关二爷当之无愧成了武将之首。面对大哥的信任和奖赏,二爷心里想着不赶紧立个大功,似乎有点对不起大哥啊。

另一方面,曹操虽然退出了汉中,但他并没有放弃对汉中施压,刘备虽然应了战争,但这一战太过惨烈,损伤也非常惨重。在这种情况下,虎视眈眈的曹操始终是心头大患,汉中之战明面上结束了,实际上暗潮涌动。

这时候关羽就站出来了,实际上对关二爷来说,只需要给曹操施加压力,让他对汉中私心,让蜀汉有喘息之机就够了。

襄樊之战

二爷气势汹汹就把大军开往襄樊。

曹老板这边什么情况呢,曹仁稀里糊涂就被二爷的军队围起来了。曹操赶紧派于禁督七军带3万人马前往支援,晚上做个梦的功夫,七军就被水淹了。

你纵观历史上防水淹城的战争,几乎都是有现成的大江大河,直接决个口子水就来了,比如曹操水淹下邳。但樊城这边是平地,要用水必须从远处引水过来,而且还要那么大的水才能淹城,这是谁也想不到的。

就这么出其不意,于禁的三万人马扑街了。

更要命的是什么呢,二爷进攻的时候就带着水军装备,于禁那边稀里糊涂被淹了,还在想办法逃命呢,关羽开着船就进城了。

水陆两军都来了,要不是时代所限,估计空军也不会少。

水淹七军后,于禁投降晚节不保,庞德大将军站出来,又被关羽砍了,庞德有多少人就不知道了,只知道他不是七军部队,而是一开始就跟着曹仁的。

这里需要注意,关羽斩庞德用了个“又”字,史书也这么记载的,就是说除了庞德之外,还斩了其他大将。

关羽这一战,降了于禁(五子之一),斩了大将庞德以及其他或有名或无名的将领,还杀死或俘虏曹军几万士兵。

后来徐晃带兵来跟二爷打,史书上是这样说的:

“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

军队人数是有限的,曹操确实是几十万军队,但几万人也不是说丢就丢的,士兵和将士的培养都是要花时间和金钱的。就更别说这一战失败对曹军士气打击有多大了。

曹老板被吓到什么程度呢,一方面,他把远在合肥的夏侯惇、张辽都拉过来帮忙抵御关羽,这两位可是镇守淮南防线的大将啊,曹老板都可以放弃淮南,但是要抵御关二爷。

另一方面,他正在酝酿迁都,打不过就跑啊。

而关羽这边呢: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羽遣别将已在郏下。

你看,关羽一人率军,打得曹操这边:五子良将降的降、败的败,大将死的死、伤的伤,军队被全歼、一败涂地,曹老板主动要求搬家,周围不论白道黑道,主动前来投靠。

这一战不威震华夏,还要怎样才能威震华夏?

要不是孙十万背刺,照关羽的势头打下去,还真不好说是个什么结果。



也可自话


关羽北伐,围樊城,降于禁,杀庞德,这是曹操统一北方后,面临的最危险的一次进攻,暴露出曹操统治的软肋。

自官渡之战后,都是曹操打别人,灭了吕布,灭了袁氏集团,灭了乌桓,夺了荆州。尽管在赤壁之战中遭到惨败,但那是进攻的失利,并未危及曹操自身的地盘。但关羽北伐则不然,是主动发动对曹军的进攻,还歼灭曹军的精锐之师,这对曹操阵营产生震憾性的心理影响。


首先,于禁与庞德都是当世之名将。

于禁是曹操麾下名将,他治军严谨,大公无私,故而深得曹操信任,拜为左将军,属于一级上将。庞德则是关西名将,曾是马腾、马超的部下,以骁勇善战而闻名,马超败后,他投降了曹操。于禁被擒、庞德被杀,大将如此下场,在曹操征战史上是少见的。甚至连赤壁之战,也没有损失如此高级别的将领。

其次,于禁、庞德全军覆没,樊城已成孤城一座。

荆州是天下战略要地,实际上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部分,樊城是曹军在荆州的支点,倘若其陷落,荆州就全落入关羽之手。当时关羽有兵众数万,而樊城只有数千守军,因而大家都认为,樊城沦陷似乎难以避免。

其三,关羽扩大战果。

在消灭于禁、庞德的援军后,关羽在围困樊城的同时,派部将吕常挥师进逼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举棋投降。多米诺骨牌效应开始显现,如果樊城不能坚守,那么倒下的不是一座樊城,而会是一大片。

其四,魏讽之乱,显示曹操内部的不稳定。

在关羽蹂躏襄阳、樊城之际,在曹操老巢邺城,爆发魏讽之乱。魏讽是天生的宣传说与鼓动家,在邺城一带有许多追随者,甚至连曹操麾下不少官员都与他过往甚密。魏讽有政治野心,他判断曹操的全盛时代已经过去,倘若自己在邺城发难,振臂一呼,凭借他蛊惑人心的天才,必可取而代之。魏讽之所以敢如此胆大妄为,除了自己拥有一帮党徒之外,还有内应,长乐卫尉陈祎也参予其事。倘若这个阴谋得以实施,成败还真不好说。只是陈祎不是个硬汉子,事到临头胆怯了,向官府告发魏讽的阴谋。一时间,邺城血雨腥风,魏讽的党徒纷纷落网,几千颗人头落地。魏讽之乱虽然被镇压了,却也看得出曹操的统治出了问题。

其五,孙狼起义,得到关羽的支持。

当时在陆浑县有一股农民起义军,首领名为孙狼,他乘势起兵,袭杀县主簿,拎着人头前来拜见关羽。关羽大喜,便给孙狼颁发一枚大印,还拨出一部分兵力,让他在曹操的地盘上抄掠游击。孙狼带着这些人马,纵横于许都以南诸县,一时间声势浩大,不少人纷纷响应。

其六,许都震动,曹操考虑迁都

在于禁、庞德全军覆没后,首都许都震动,大家都认为过不了多久,关羽一定会杀到此处。曹操失去往日的自信,担心关羽会把汉献帝给劫走,考虑把汉献帝迁出许都。曹操这样想,证明他确实老了,以往的那种锋芒不在了。关键时刻,是司马懿出来献策,他认为关羽在襄樊战场取得大胜,绝非孙权所乐见,应该联合孙权,只要孙权抄截关羽的后路,则樊城之围可解。从这里可以看到,樊城之战,已不是一个战役问题,而是上升到战略高度。

综上所述,关羽在取得一连串胜利后,开始出现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敌方献城投降、反曹操的起义、邺城政变等等,曹操甚至动了迁都的念头,以避关羽锋芒。由是可见,说关羽威震华夏,实在不过分。


君山话史


关羽发动了襄樊战役,降了于禁,斩了庞德,其影响的确巨大。

想了解其原因,还是从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局势来分析。

从赤壁之战延续到湘水划界,荆襄九郡被三家瓜分:

曹操占据了南阳、襄阳、章陵三郡及江夏郡的江北地区;

刘备占据了南郡、武陵、零陵三郡;

孙权占据了长沙、桂阳及江夏郡的江南地区。

在荆州这一地区,三国势力犬牙交错,摩擦不断。但都是小打小闹,互有胜负,在一段时期内,基本没有改变大的战略格局。三方势力处于暂时均衡状态,保持着相对的军事默契。

汉中之战,从217年刘备主动发起,到219年五月曹操主动撤兵结束,持续了两年的时间。

刘备方面虽然取得了胜利,但已经到了“男战女运”的程度;曹操方面大将夏侯渊阵亡,损失更大。可以说,双方都到了筋疲力尽的时候。

刘备取得胜利,自然十分高兴,急急忙忙进位汉中王,庆祝一下;曹操退兵,也想休养生息,准备做一下彻底的休整,疲劳、紧张的神经想放松一下。

孙吴方面,由于湘水划界,暂时达成了战略妥协,可以说不费一枪一箭就要回了长沙、桂阳二郡,与刘备保持着唇亡齿寒的战略默契。曹操从汉中撤兵,重新保持了对孙吴战略压力,致使其暂时不敢有大的战略行动。

在三方都想喘一口气的时候,关羽突然发起了襄樊战役,这出乎魏蜀吴三方首脑的意料,让他们都极度紧张起来。特别是曹操,是万万没有想到的。

关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到了襄樊城下。旗开得胜,水淹七军,擒获于禁、斩杀庞德。震惊了魏国上下,逼迫曹操有了将许都迁移的想法。

关羽此举,可谓威震华夏。

就当时的势力而言,曹魏无疑是最大的,势力最大,地域宽广,但也面临着四面防御的压力。

曹操并不惧怕阵地战和军事对抗,怕就怕关羽这样孤注一掷的单方面突破。

就当时曹仁驻守襄樊的势力而言,并不足以抵挡关羽的进攻。

襄樊一旦失守,关羽乘势进军许都,的确后果很严重。

但此时,曹操已经从汉中撤军,可以腾出手来调兵遣将,围歼关羽。

同时,曹操采纳司马懿的策略,联合孙吴抄了关羽的后路。关羽军最终做鸟兽散,襄樊战役前期的成果犹如昙花一现,很快就衰败了。

总而言之,关羽没有遵守战争的规则,不宣而战,在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时机发起了战役,闪电战取得了辉煌的开局;同样是因为违背了战争的规则,在不具备实力的情况下,冒然挑起了事端,随着时间的推移,其结果是以失败而告终。

华丽的开场,不如低调的谢幕,笑到最后才是胜利者。


豹眼看历史


这是事实,并非是关羽粉的吹嘘之言。

首先,据说关羽的前锋部队已经攻至颍川郡的郏县附近,严重威胁到了许都安危。

汉末三国时期的郏县,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平顶山市郏县。许都就是现在的许昌市,当年是汉献帝御驾所在之处。

郏县距离许都只有百余里。现代人从郏县到许都,开车差不多要个把小时。古代人骑马的速度会慢一点,我就拿现代人的电动车来比,也只要四个小时。



试问,关羽的前锋杀到了郏县,而从郏县到汉献帝所在的许都又只要四个小时,如果你是曹操,你实话实说,你怕不怕?

基于此情况,所以当曹仁提出撤出樊城的想法时,满宠当即提出反对。而他反对的理由非常现实:如果我们现在不能在樊城挡住关羽,恐怕事后洪河(发源于伏牛山,淮河的支流)以南的地方都会丢!

仁曰:“今日之危,非力所支。可及羽围未合,乘轻船夜走,虽失城,尚可全身。”宠曰:闻羽遣别将已在郏下,自许以南,百姓扰扰,羽所以不敢遂进者,恐吾军掎其后耳。今若遁去,洪河以南,非复国家有也;君宜待之。——《三国志·满宠传》


第二,魏国连遭惨败,全员士气低落,优质兵源紧张。

从汉中之战到关羽北伐,我们来替曹操和他的魏国算一笔账:

汉中之战,曹操损失了夏侯渊,兵力损失也是不计其数。后来曹操亲征也没打赢,退出汉中时又是仓惶而逃,部队损失严重。比如王平就率部投降了刘备。

襄樊之战,依据《华阳国志》记载,已知于禁七军约有三万人,关羽水淹七军,这三万多精锐就全报销了。

围樊城之战,庞德又被斩(庞德兵败是在于禁兵败之后的事,庞德不归于禁管辖,而是归曹仁节制。《三国演义》中庞德归于禁节制是错误的历史),魏军肯定又损失了一些人马。

把这些七七八八的损失总的一算,曹操当时最少损失了七八万人,而且还都是精兵。

纵然说,曹操家大业大,这点零碎损失他输的起。但是他的仇人也多啊。

比如说,东北的公孙恭要不要防?那也是拥兵八万的大军阀;东南的孙权要不要防?东吴可是拥兵十几万的超大军阀。并且,刘备还在汉中虎视眈眈关中,他手上起码还有十三、四万精兵。曹操要不要防他?



另外当时北方还有一些零零碎碎的叛民,比如孙狼起义,这都不提了。

把防御这些死敌的兵力全部扣除,可以看出曹操当时真的是没什么机动兵力。不然,他也不会让徐晃率新兵去救樊城。

(徐)晃所将多新卒,以羽难与争锋,遂前至阳陵陂屯。——《三国志·徐晃传》

徐晃到了樊城后,小挫关羽,在局部逆转了战局。但关羽有水军,他盘旋不退,徐晃拿他也是一点办法都没有。

最后,曹操被逼得没办法了,才想到了联络孙权偷袭南郡,再调防守孙权的张辽驰援樊城,这才算是彻底逆转了关羽威震华夏给他造成的颓势。

然而,让孙权偷袭荆州瓦解关羽的攻势,这无非就是拆东墙补西墙,把刘备的地盘送给孙权而已。这对志在统一的曹操来说,这是无奈之举,是下策,没什么好吹嘘的。

第三,曹操当时年纪大了,心态保守,这是导致关羽威震华夏的因素之一。

关羽被杀于公元219年12月,曹操病死了公元220年3月15日。也就是说,关羽和曹操是前后脚见阎王,关羽死后没多久,曹操就病死了。

曹操年纪过大,会给曹魏政权带来了什么负面影响?

很显然的——就是政策偏保守。

当时的曹操已经没有年轻时的那种冲劲和意志力了。说的不好听一点,年迈的曹操有点听风就是雨,遇事畏首畏尾。

如果曹操再年轻个十岁,他或许就不会有迁都的念头,而是整军备战,亲自到前线跟关羽死磕到底。如此一来,或许就不会有关羽威震华夏的史籍记载了,而是曹孟德大战关云长的史籍记载。但是,历史没有如果。当时的曹操就是年迈,就是保守。

听说关羽无敌,他立马就想跑(陈群劝阻了曹操)。而他的保守差一点就毁了“一强两弱”的局面。

PS:若是孙权不偷袭关羽,曹操大概率会退守河南,力保河北核心区域。刘备和孙权也会分别取关中和淮南,将豫、兖、青、徐四州变为拉锯区域。如此一来,一强两弱的局面将被打破,成为名副其实的三足鼎立。只不过孙权打破了这种可能性,维持了一强两弱的旧格局。



总结。

汉末三国时期,人口锐减,精锐兵力是稀缺资源。曹军先败于汉中,再败于樊城,死伤七八万人,这是非常巨大的损失。此种情况下,关羽围攻樊城,前锋甚至直抵离许昌只有百余里的郏县,说他是威震华夏,一点都不过分。

后来刘备兵败夷陵,也就死了四万多人,蜀汉差点亡国;曹休兵败石亭,也只是损失了数万人,结果魏攻吴的局面居然被逆转。从这两个案例可以倒推,关羽生擒于禁,击破庞德,其实是一个不小的胜仗。


Mer86


古人对史料文字的要求是很苛刻的,威震华夏四个字是相当高的评价,但是关羽完全担的起这个评价,关羽的襄樊之战是三国的经典战役,规模也是三国最大的几个战役之一,襄樊之战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是三国形势的重要转折点,决定了天下大势。

《三国志·关羽传》: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是岁,羽率众攻曹仁于樊。曹公遣于禁助仁。秋,大霖雨,汉水泛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这就是威震华夏四个字的由来,是关羽死前的绝唱。

水淹七军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关羽在安排好南郡太守糜芳守江陵,将军傅(衍)士仁守公安之后,率领驻扎在江陵的大部分荆州军队,浩浩荡荡地向襄阳、樊城进发,很快将襄阳、樊城分别包围起来。

樊城的魏军守将曹仁赶快向曹操求救。曹操派了于禁、庞德两员大将率领七支人马前去增援。曹仁让他们屯兵在樊城北面平地上,和城中互相呼应,使关羽没法攻城。

正在双方相持不下的时候,樊城一带下了一场大雨。汉水猛涨,关羽抓住于禁在平地上扎营这个弱点,趁季节涨水放水淹没于禁七军。率领水军向曹军进攻。最后曹魏大将于禁投降,庞德不屈被杀,曹操的七军全军覆没。

水淹七军对于曹操的损失是极其重大的,三国时期一“军”大概有四千人,七军大概有两万多人,再加上于禁的直属部队,所以这“七军”一共是三万多人。要知道官渡之战曹操也不过三万多人马,赤壁之战孙、刘联军也不过五万人,而曹操的这七军是曹魏的精锐部队,一下子损失三万多精锐可以说让曹魏伤筋动骨了。

威震华夏

水淹七军之后,关羽部队气势如虹士气高涨,关羽指挥部队向樊城发起猛攻,城中进水,处处崩塌,樊城陷落只是时间问题。

关羽又派别的将领把将军吕常包围在襄阳。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都投降了关羽。十月,陆浑民孙狼等作乱,杀死了县主簿,向南归附关羽。关羽授给孙狼官印,给他军队,让他去扰乱曹魏。此时许都以南的梁郏、陆浑群盗,纷纷接受关羽的印号,“为之支党”,关羽的威名震动了整个中原,曹操的后方也不稳,各地叛乱。

曹操认为汉献帝在许都,与贼军临近,打算迁都避其锋芒,丞相军司马司马懿、西曹属蒋济对曹操说:“于禁等人战败,是因为大水淹没,并非因为攻战失利,对国家大计没有构成大的损害。刘备和孙权,从外表看关系密切,实际上很疏远,关羽得志,孙权必然不愿意。可派人劝孙权威胁关羽的后方,答应孙权把江南封给他,这样樊城之围自然就解除了。”曹操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大意失荆州


曹操派徐晃率军援救曹仁,徐晃所部多为新兵,难以与关羽争锋,于是进至阳陵坡驻扎(樊城北),孙权写信给曹操,请求允许他讨伐关羽,为朝廷效力,并请求不要把消息泄露出去,使关羽有所防范。。”曹操却玩了个心眼,让徐晃将孙权的书信用箭射入围城之内和关羽军营中。被围的将士得到书信后,士气增长百倍,关羽犹豫不决,不愿撤兵离去,失去了最后的机会。

孙权大将吕受命偷袭荆州,把精锐士卒都埋伏在名为冓鹿的船中,让百姓摇橹,穿商人的衣服,昼夜兼程,将关羽设置在江边守望的官兵都捉了起来,所以关羽对吕蒙的行动一无所知,吕蒙大军到来,留守后方的麋芳、傅士仁投降,吴军兵不血刃占领江陵、南郡。

关羽得知后方失守后,立即向南回撤,大事去矣。

孙权亲自到达江陵,荆州的文武官员都归附;刘备设置的宜都太守樊友放弃宜都郡而走,各城的长官以及各部族的酋长都归降了陆逊。陆逊请求以金、银、铜制的官印授予刚刚归附的官吏,并进攻刘备的将领詹晏等人和世居秭归、拥兵自重的大姓,将其全部击溃,使他们归降,前后斩首、俘获以及招降数以万计。孙权任命陆逊有右护军、镇西将军,进封为娄侯,率兵驻扎夷陵,守卫峡口。

关羽的部队军心惶惶,无心再战,关羽自知孤立困穷,便向西退守麦城,十二月,关羽及其儿子关平被俘,被孙权斩首,至此,孙权占据荆州。

关羽虽败犹荣

关羽后方留守部队不过数千,关羽带去北伐的部队至多二万五千人而已。

关羽以不到三万之众,搅乱了整个天下局势,曹操七军尽灭,樊城被围,曹操派去的徐晃也只敢与关羽相持,而曹操更是亲率大军尾随其后,之后孙权有派吕蒙数万大军背后偷袭,这种情况下谁都赢不了。

古代背信弃义的事情很多,但是在两国盟约还在,突然背后插一刀的行为极其罕见,起码再不要脸也会在打你之前知会你一生,像吴国这种行为绝无仅有,关羽当时不打襄樊之战,按兵不动,东吴倾巢出动也打不动关羽。

威震华夏四个字关羽绝对担当的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