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李世民為啥不等李淵去世了再做皇帝?

柔沢十


李世民是唐朝第二位皇帝,雖然他不是唐朝的開國皇帝。但是李世民在從李淵起兵到李淵建立大唐,再到大唐消滅割據勢力從而平定天下,在這過程中,一路走來,李世民是有極大貢獻和戰功赫赫的,故而李世民在當時雖然沒有被立為太子,但是他的地位和權利卻很大,同樣也因此嚴重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



後來因為李世民和李建成、李元吉矛盾不斷加劇,最終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被殺,唐高祖面對這樣的事,也無可奈何,於是立李世民為太子。

沒多久李淵就退位,李世民登基登基為帝,是為唐太宗。唐太宗在位期間,勵精圖治,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而唐太宗本人為被當時的各族人民尊為天可汗。李世民在古代帝王中,是一位文治武功頗高的帝王。

那李世民為什麼不等李淵去世了再做皇帝呢?


李世民沒有發動玄武門之變前,因為他戰功赫赫,故而威脅到了太子李建成的地位,太子為了自己的地位不被動搖,所以就對李世民頗有忌憚。於是他們兄弟間的矛盾不斷加劇,已經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李世民於是就先行部署,最終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李建成、李元吉也因此喪命。

唐高祖知道此事後,心裡雖然難過,若也無可奈何,權利不僅已經在李世民手中。同時李建成死了,李元吉也死了,那皇位的繼承人已經是李世民的了。

李淵迫於無奈,心裡亦悲痛心灰意冷,反正皇位最終是李世民的。同時李淵心裡知道李世民素來很有志向、理想,於是就先立李世民為太子,然後就退位,讓李世民登基了。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他除了自保的因素,還有就是爭奪皇位的因素,再則李淵在開始起兵時,就是李世民大力建議的,後來李世民又東征西討,說明李世民是有遠大理想和抱負的。

李世民很想有一番作為,想為天下做一些事,但是前提就是需要有權,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只有這樣才能施行良好的政策,施惠於民。李世民想盡早的實現他的願望,他想做一個有作為的皇帝。

此時既然已經發生了玄武門之變,既然是為了皇位而發動政變,唐高祖李淵要退位,他就沒有必要在強行推辭了。李世民登基後,他在手下大臣的輔佐下,也算是實現了他心中的理想,成為了一個很有成就的皇帝,同時亦開創了著名的貞觀之治。


中孚鑑


玄武門之變,是大唐帝國最高層的動盪,政變直接倒致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死亡,李世民成了太子。緊接著就是李淵退位,李世民成大唐皇帝。其速度之快令人咋舌。那麼,李世民為什麼不等李淵去世再登基呢?答案是,李世民怕夜長夢多再生變故。


一,玄武門之變是突然間發生的變化,而且是最高層的變化。帝國低層的官員,根本就沒有反應過來是怎麼一回事。大多數的人基本上是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是好。如果,李世民不盡快把這種混亂平息下來,對剛建立的大唐政權始終是一個不安定因素。

二,在政府部門和軍界有不少李建成,李元吉的忠實追隨者。如果讓這些人處在要害部門不妥善處理,對於李世民將來的統治始終是個隱患。如掌有軍權的李藝,逃亡在處的東宮衛隊的薛萬徹,東宮洗馬魏徵等人。


三,大唐草創階段,李淵為了牢牢地掌握政權,分封了許多李氏家族中的人為王。李世民將來的統治也要依靠這些人,而這些人如何站隊,對李世民的態度,都是至關重要的問題。

四,李淵對政變的態度肯定持否定態度,如果,還讓李淵執政一段時間,一但李淵反悔,後果將不堪設想。大唐政局將再起波瀾,其結局如何,還真未可知。

五,李世民最忠誠的部下,在這次政變過程中都出了力。也必須給他們一個明確的說法。

這些問題,李淵不可能去給李世民善後,即便做了,也不可能會讓李世民稱心如意。長期拖下去,又恐生變故。所以李世民必須儘快執政。


一葉小舟168521774


李世民等不及也不能等啊!等的話就是等死!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玄武門之變,唐高祖武德九年六月初四(公元626年7月2日)唐高祖李淵的次子李世民在在長安城太極宮北宮門玄武門發動了針對其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的政變,政變中李世民一箭射死李建成,尉遲恭也射死李元吉,李世民還派人屠殺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兒子們,秦兵還想著殺了他們的親信,尉遲恭竭力反對才作罷。雖然連司馬遷都懷疑玄武門之變有改動嫌疑,但是留下來的史書中依然能感受到字裡行間陰冷刺骨的殺氣。


玄武門之變時李淵正在後宮海池泛舟遊玩,突見尉遲敬德來報:太子作亂,已被秦王誅殺!李淵驚慌之下立李世民為太子,下詔:“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兩個月後,李淵禪讓退位,李世民登基。

如果是玄武門之變中李世民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是為了自保,那麼連他們的兒子都殺了,也太絕情了!李淵看到李世民今日可以如此對待自己的親兄弟,毫無疑問明日也會這樣對待自己!只是已經失去兩個兒子,又不能再殺了李世民,縱然之前偏愛太子李建成,但是不可否認李世民的軍功戰績和支持李世民的大股勢力。所以對李淵來說,他懂得只有禪位對自己對江山才最有好處!

李建成既是哥哥又是太子,李世民殺了他已然背上了弒兄弒君的大罪,如果就這樣任憑李淵處置,即便李淵顧念親情留他性命,難保將來太子餘黨攛掇對他不利。既然已經先發制人,又怎能繼續受制於人,但是弒父確是大逆不道,不能以自保為由了,所以逼李淵退位自己當皇帝才是絕後患又不落人口舌之計。

李世民當上皇帝以後,曾經幾次要求看記錄皇帝言行的《起居注》,被褚遂良拒絕,又央求房玄齡,後來房玄齡和許敬宗刪訂《高祖實錄》、《金上實錄》給李世民看,始終沒讓李世民看到《起居注》。可見李世民對玄武門之變的關注。他曾經要求史官“削去浮,要求直書其事”何嘗不是怕史官一支筆讓他背上皇帝之位來路不正的罵名呢!


墨梅逸清寒


李世民對李淵說,“爸爸,聽大臣們說,要等你死了我才能繼承皇位啊?”

李淵說,“別聽他們瞎說,你現在就可以繼承皇位了,我提前退休了,不用等我死。”

李淵也怕啊,你以為李世民能等還是覺得李淵能等?

如果李淵不識趣,想翻盤或者有其他想法,想想趙武靈王怎麼死的?楊堅不也是不明不白的就死了?

你有這種想法,是把玄武門之變想的太簡單了,

看看這張地圖

太極宮是李淵生活辦公的位子,太極宮北面就是玄武門,

太子李建成住在東宮,太極宮旁邊,

李世民住在弘義宮,在太極宮西北面,

李元吉住在太極宮內的武德殿,

大明宮是後來建的。

所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針對的是誰呢?

傳統的印象中,是李世民跟太子李建成鬥爭,發動政變殺了李建成、李元吉,然後逼宮李淵,李淵於是立李世民為太子,軍國大事由李世民裁決,兩個月後傳位李世民,

實際上,玄武門之變是一場針對李淵本人的政變,順便把太子李建成和李元吉殺了,

第二個問題,太子李建成住在太極宮旁邊,有門跟太極宮連著,李元吉住在太極宮裡的武德殿,他們倆進太極宮可以直接進去的,根本就不需要經過玄武門。

所以啊,玄武門之變不是那簡單的事,但是,可以肯定的是,這場政變是針對李淵的,目的就是皇位,你說,李淵要是不識趣,賴著位子不走,後果是什麼?

政變之後,李淵依舊住在太極宮,而李世民在太子東宮辦公,一直到貞觀三年,李淵才從太極宮報到大安宮,而大安宮是李世民做秦王的宅邸弘義宮,弘義宮很小,

貞觀八年,馬周建議給李淵新建宮城,李世民同意,於是建永安宮,剛動工李淵就去世,這個明顯是李世民給自己建的,永安宮後來改名叫大明宮。


南朝居士


世界上有許多東西是等來的,比如年齡,有些東西是不能去等的,比如權力。

玄武門之變的9年之後,李淵才去世。如果讓李世民再等九年,根本就不現實。到時候陪伴李世民的只有漫漫長夜和連連惡夢。
(李世民畫像)

玄武門之變的第二天,李世民就將10個侄子全部處死,所以權力已經抓在了手裡,李淵眼愁著無可奈何,那可都是自己的親孫子呀!這也說明李世民已經瘋狂了,李淵這個父親他隨時也可以不要,李淵能不識相的讓位嗎?果不其然,李世民馬上又要處死100多名的太子同黨,多虧尉遲敬德勸阻,李世民才罷手。這就叫水到渠成,李世民不用等,因為此時受煎熬的是李淵。

如果李世民去等,說明權力還在李淵手裡,也許當時李淵接受了現實,不去怪罪李世民。但是就等於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只要李淵不高興,隨時都可以引爆,到時候李世民想哭都沒有眼淚。再說李淵又不止李世民這麼一個兒子,如果李淵想扶持其中之一,李世民還能複製一場玄武門之變嗎?顯然不可能。

還有一點,李世民的母親竇氏是李淵的髮妻,已經於公元612年去世,她的皇后的身份還是李淵追諡的,所以李世民才有了嫡出的身份。如果李淵重新冊封一位皇后的話,李世民的嫡子身份就被洗涮了下去,到時候會更加被動。所以,成大事的人必須當機立斷,一氣呵成。如果優柔寡斷,瞻前顧後,那麼吃虧的永遠是自己。


我們可以回顧一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的瞬間:

公元626年7月1日,李淵質問李世民太白經天一事,李世民轉移目標,說太子和齊王淫亂後宮。李淵大怒,傳命李建成、李元吉第二天當堂對質,李世民悄無聲息完成了引蛇出洞之計。

當天晚上,李世民召集人手,緊鑼密鼓制定相關計劃,徹夜未眠。第二天一早,李世民一幫人提前埋伏於玄武門。當李建成和李元吉出現到玄武門時,李世民將大哥一箭封喉。李元吉慌張逃走,尉遲敬德拍馬搖槍就追,幾下結過李元吉性命。

這時東宮兵馬趕到,雙方展開激戰,李世民勢力單薄,馬上處於弱勢。正在這緊要關頭,尉遲敬德手起刀落,將太子和齊王人頭砍下。然後飛身上了城樓,衝著太子黨人大聲呼喊:“太子、齊王人頭在此,爾等還不住手投降!”

東宮兵士看到太子人頭,知道大勢已去,嘩啦一下全都散去。此時,李世民眼見形勢逆轉,馬上派尉遲敬德挾持李淵。李淵被手持長矛,渾身是血的尉遲敬德嚇得魂不附體,然後乖乖交出了軍權,並以他的名義下達命令,讓東宮人停止打鬥,全部聽命於李世民。

第二天,李世民斬草除根,將大哥及四弟的所有兒子全部處死。李淵立李世民為太子,李世民處理玄武門之變善後事宜。兩月後,李淵讓位於李世民。

李世民做事幹脆利落,成為了人生的贏家。

感謝朋友們點選、關注!歡迎發表不同看法!


國史春秋


唐太宗李世民,是李淵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是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李世民少年從軍,曾在雁門關營救過隋煬帝,唐朝建立後,官居尚書令、右武侯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秦王。先後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徳、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

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之所以逼李淵退位,並不是完完全全出於本意。首先李建成和李世民實力相當,都有自己的文武班底,而且都為唐朝立下了赫赫戰功,所以天下平定後這兩個集團的矛盾也越來越突顯。而這個時候李淵對李建成全力支持,還把日常朝政事物交給李建成處理。而追隨李世民的那些功臣們,顯然不滿足於現在的地位,一旦李建成登基,那麼這些人都不會有好的下場。

所以,李世民的部下不停營造李世民有天子像,希望李淵改立李世民為太子,但都以失敗告終。因此才慫恿李世民以暴力的方式達成目的,才有了後來的玄武門之變。

而除掉李建成後就面臨李淵的處罰,而且李淵本來就更愛李建成,因此對李世民殺兄長很是不滿,為了自保李世民也得逼李淵退位。







愛上啞巴兔


宮廷政變,要的就是兵貴神速

玄武門之變是一次宮廷政變,是李世民先下手為強的孤注一擲,一刻鐘都不能等的,實際上李淵在京城的勢力才是最大的。

李世民是突然集結了軍隊,守在玄武門快刀斬亂麻直接殺了李建成和李元吉,即使如此玄武門之變也是非常兇險的,李建成的部隊是和李世民的軍隊開戰了的,只不過李建成和李元吉先一步被尉遲恭殺了,還將人頭丟到李建成軍隊的陣前,導致李建成軍隊崩潰,這才順利控制玄武門。

然後才直接殺入皇城,控制了李淵。

地方上李淵的勢力和人脈是李世民所不能完全掌握的

玄武門之變是一場斬首行動,李淵作為開國之君,並不像很多演義和篡改的史料中的窩囊。相反,李淵絕對是在地方和軍隊有非常高的聲望和權利的。

李世民只是通過宮廷政變,掌握了李淵本人,不趕緊逼迫李淵交出權利,名正言順的登基做皇帝,夜長夢更多。

李淵年富力強會甘心放棄權利嗎?久必生變。

李世民殺掉兄弟不僅僅是為了當太子,而是目標只有一個當皇帝

開弓沒有回頭箭,原本玄武門之變原本就不僅僅是殺死李建成和李元吉,而是直接奪取最高統治權,一勞永逸才是最好的辦法。

不然既不利於李世民集團的利益和安危,也不利於國家的安定。要知道李世民雖然殺了李元吉和李建成,但是如果李淵繼續當皇帝,那麼這天下到底是誰的呢?

李淵會放心這樣一個殺了兄弟的兒子當繼承人嗎?如果李淵緩過來,重新掌握大權,李淵可以選擇李建成的兒子當繼承人。

在皇位面前,親兒子攔路,也一樣會六親不認,更何況李世民已經有前車之鑑,兩人已經有不可調和的矛盾和權利之爭。

即使李世民有能力將李淵控制成一個傀儡,但有必要嗎?要知道漢獻帝也是傀儡,但也造成了好幾次謀殺,更何況李淵作為開國的君主,其勢力不比漢獻帝要強太多。

李世民已經殺了兄弟,何必還要假惺惺的再讓李淵做皇帝,除非李世民甘願放棄權利,因此李世民必然要逼迫李淵退位的。


塵子渝


蒼茫大地認為原因就十二個字:慾望所至、形勢所逼、舊部勸進。

一、形勢所逼。



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屬突然襲擊,射死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又由尉遲恭拎出建成、元吉人頭,驚退東宮衛隊翊衛府車騎將軍馮立、副護軍薛萬徹、屈咥直府左車騎謝叔方所率太子、齊王衛隊,李世民又讓尉遲恭穿戴盔甲、手執長矛,強行接管宮中的戒備和警衛。尉遲恭一直跑到皇帝所在地方,直言:秦王因為太子、齊王作亂,已誅殺他們,今派臣來護駕。(護駕是假,逼宮是真!)李淵問裴寂:計將安出?蕭瑀、陳叔達差點尿了褲子說:天下是秦王打的,陛下讓他當太子,交付國家大事,就沒事啦!李淵無奈,說道:這是我早已有的心願哪!敬德請求皇帝下詔:各軍受秦王指揮,內鬥結束。皇帝召見李世民,上演了一出表演秀。李淵撫摸著世民的頭:“近日以來,幾有投杼之惑。"(最近幾天以來,我幾乎像曾參老媽那樣,被很多謠言動搖了對親生兒子的信任。)李世民跪下來吮皇帝父親的乳頭,大哭了很久。這一天,皇帝赦免全國罪犯,只定建成、元吉為叛逆元兇,餘不問罪。國家大事,由李世民定奪。

李淵雖交權,但仍是正統皇帝,李淵不像唐書黑他這般不堪,(三個兒子及女兒都這般牛,父親會弱?不知其子視其父,不知其父視其子,世民神射,就有李淵神射基因!),李淵當家多年,仍有舊臣,李淵也可能被人裹挾當一面大旗,說白了李淵多在位一天,對世民都是威脅!不如自己名正言順地即位!

世民殺死親哥、親弟、親侄(十個左右),又對李淵逼宮,父子已行同陌路,李淵被世民挾持,對世民只是敢怒不敢言而已!李淵對世民來講,始終是顆定時炸彈!

二、慾望所至。

玄武門之變,是場豪賭。如失敗,世民和手下文臣武將都將死無葬身之地!他革建成的命、逼了李淵的宮,目的無非是榮登九'五之尊。遲上位,不如早上位。道理至簡,無須贅言。

秦王府文臣武將勸進。

秦王即便為太子,手下官職仍升不太上去。此番情景如劉備得漢中,孔明等諸臣要勸左將軍進漢中王,進漢中王后又勸進皇帝,道理相同。只有主子地位高,從龍之臣才能水漲船高。早一天高升,早一天高官厚祿,除非是傻子,誰人不喜歡?



文臣武將更怕夜長夢多,李淵和李世民勢同水火,萬一衝突,鹿死誰手真不好說。不如逼李淵退位,當太上皇,秦王上位,自己一生的榮華富貴、身家性命悉數穩住,何樂而不為,何必朝夕憂愁呢?


蒼茫大地顧煒斌


鄙人對李世民的評價就是:一個有雄才大略的賤人;

先回答問題,鄙人以為,李世民兵變兩個月之後就登上了帝位,很有可能是李淵“主動”給他的;諸君莫急,且聽我分析。

故事得從李建成說起,近代史學大家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認為:“然高祖起兵太原,李建成即與太宗各領一軍。及為太子,其所用官僚如王珪、魏徵之流即後來佐成貞觀之治的名臣,可知李建成亦為才智之人。”意思是陳老先生認為,李建成是有才能有功勞的人。鄙人也是這麼認為的,但是受李世民這個改史專業戶影響,現在大多數人都認為,李建成就是一個庸才。

細數歷史我們不難發現,李建成確實是個有能力的人,並且他在反隋的過程中功勞並不比李世民小。

首先,李建成是反隋的組織者和策劃者。其父李淵是個謹慎的人,歷史記載李淵從大業九年(公元613年)就開始密謀反隋,一直到大業十三年(公元617年)起兵。一直運作了四年,他的主要手下甚至都不知道他準備謀反,那麼在這期間誰和李淵商量呢?肯定是長子建成啊!因為大業九年,太子建成21歲,而次子李世民才12歲,找誰商量一目瞭然。另外,李淵起兵時有兩個根據地,一個是太原老家,一個是河東地區,太原老家是他和次子李世民一起執掌,而河東地區是由建成獨自執掌。可見李淵對其能力的信任程度。

其次,我們來看看李建成的主要軍功。講真李建成的軍功真沒李世民多,但是每一項軍功基本都有重大戰略意義;第一件:西河之戰,西河是進軍關中的第一個關口,而且防禦極強,此戰屬於起兵初戰,此戰不勝,估計以後就沒有以後了。李建成僅用九天就拿下了。第二件:霍邑之戰,其實李淵起兵的位置並不好,屬於四面環敵,剛開始基本每一個相鄰敵人都會來搞一搞,建成使用誘敵之計以少量兵斬殺霍邑精兵兩萬人,一舉震懾四方,穩定了形式。第三件:潼關防守戰,大家都知道,李世民最主要的軍功莫過於攻下長安,但是,大家卻忽略了,李世民之所以能順利攻打長安,就是因為李建成守在潼關,扼住了李密等人的咽喉,保障了後方穩定。所以李建成軍功不亞於李世民。

最後,我們來看下治國;建唐初始,李建成作為太子協助處理政務,以致後來李淵有什麼事都是聽過他的建議才下決定,也是他提出了先固本再擴張的策略。對內廣羅人才,例如之後在貞觀年間頗有建樹的魏徵,宰相韋挺都是李建成招募來的。

綜上可以看出,李建成此人頗有能力。只不過為人和善,心機遠不如弟弟李世民。武德九年,李世民自覺奪嫡無望,於是買通皇宮衛士,帶領家臣和八百死士將前來早朝的李建成殺死,同時被殺死的還有弟弟李元吉和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到死估計李建成都沒想到,同父同母的弟弟會殺他。

我們再來重點講一下此時李淵的心態,一大早上朝,發現無端多了好多衛士,屁股還沒坐穩,就聽到自己辛辛苦苦培養的大兒子被自己的二兒子殺死了。已年過六十的李淵怎麼能承受住這樣的打擊,最關鍵的是,當他要制裁那個兇手的時候,突然發現,滿屋的衛士竟無一人聽從他的指示了,於是傷心之餘的李淵變得心灰意冷了。而此時的李世民卻也是憂心忡忡,第一:雖然他把他哥給殺了,但是他哥的勢力還在,萬一這群人要為李建成報仇,他可是毫無還手之力。另外,李世民是個既要當婊子又要立牌坊的人,這種逆天之事一定要找一個合理的理由。於是,他看中了旁邊目光呆滯的李淵,開始一頓軟磨硬泡,估計也就是:“事情已經發生了,難過是沒有用滴”“都怪你,你不偏心我倆能這樣嗎?”“別哭了,再哭把你也宰了”“你看看,你就我這麼一個能幹的兒子了,肥水不流外人田啊”。

李淵一想也是,反正也都這樣了,不如就給他了吧,怎麼說也是自己兒子。另外,得趕快給他,萬一他哪天不高興,這沒良心的畜生估計把我也殺了。於是,兩個月後,李世民順利登基為帝!


金總之前發文好寫錯別字且發文不經校正,經好心網友提醒後決心改正,如再遇錯別字,請直言坦率批評,感謝!-----此發文已校正


大金Lance


簡而言之,就是等不及!

在此,說一個現象。中國的皇帝,真是應了杜甫那句詩——人生七十古來稀。從秦始皇起,中國古代活過70歲的皇帝,屈指可數——真的是用手指頭都可以數完的那種。即使是加上割據的孫權、不太被認可的女皇帝武則天,這種“非主流的皇帝”,也就是10人左右。而李淵,便是其中之一。

另外幾位,順便為大家做一下介紹。第1個壽登七十的皇帝,是西漢的漢武帝,70整。常說的兩漢四百年,也就這一位;第2個是有皇帝號而無正統地位的——吳大帝孫權,也是70歲;第3個是偏安一隅的梁朝的梁武帝,享壽八十有六;第4個,便是活了70歲的李淵了;第5個,是李淵的兒媳,武周皇帝武則天,81歲。

第6個,也是唐朝的,知名度相當高的唐玄宗李隆基,78歲【被迫退位後,當了幾年太上皇。據說,死因很不正常。以他當時的身體狀況推辭,本有可能死在他的兒子唐肅宗李亨之後。但是,肅宗病危之前,李隆基先走了。有人懷疑,為了權力交接到代宗手裡,也為了防止唐玄宗可能為一些人翻案,李隆基可能是中毒而亡。】。

唐玄宗於公元762年駕崩,去世前很淒涼。再次出現年過七十的皇帝,差不多要再等500年。公元1187年,南宋高宗趙構崩於“德壽宮”,享年81歲。宋高宗當了20年不受待見的皇子,36年的皇帝,25年有話語權的太上皇。第8個和第9個,沒有讓我們等太久,基本上是間隔百年,元世祖忽必烈於1294年駕崩,壽八十;1398年,明太祖朱元璋在首都南京駕崩,時年71歲。

第10個,也是最後一個,是自詡“十全老人”的清高宗弘曆,乾隆也是中國最長壽的皇帝,享壽八十又九。

皇帝,給人的一個錯覺就是,一旦不是皇帝,那就是駕崩了。實際情況,並不一定。很多人可能不知道,李淵不當皇帝,其實並沒有駕崩,而是退位當了太上皇。我們由李淵退位之後,還當了10年太上皇可以知道,李淵的身體素質,那是相當不錯的。

要知道,這還是在與已經當了皇帝的李世民有各種矛盾,生活並不如意的情況下。如果是不退位,讓李世民直接處理國事,偶爾出來指導一下。很可能,李淵會活的更長。如此來看,如果不考慮其他因素,諸如有人想把李世民的繼承權給取消等,只是考慮時間,李世民如果等到李淵駕崩,那恐怕還得等個一二十年。這對李世民來說,無疑是等不及的,而且風險太大。

另外,李世民急於登基,更多的是不想冒險。因為他是發動政變上來的,取得最高權力的時間花費越長,風險越大。當時就有不少太子李建成的舊屬在召集人馬,準備勤王。有的地方官,根本不接受李世民以皇太子身份代替李淵發佈的詔書。這時候,李世民以胸懷和眼光做的投資——接受魏徵的投誠,立馬帶來了巨大的回報。李世民派魏徵親自出馬,去山東(函谷關以東廣大地區)招降李建成及齊王李元吉的舊部。這些人本來有的已經整好兵馬,無論出於什麼目的或出發點,是不打算合作的。有的是因時勢不明,躲了起來。結果,看到李建成的心腹魏徵已經接受既定事實,再加上魏徵那張類似“傳銷大師”的忽悠嘴,這些人基本上承認了李世民的地位。太子千牛李志安、齊王護軍李思行等人,更是被一些未直接參與政變又想邀功地方官給綁了,在押送長安的途中,被魏徵強行釋放。

雖然如此,在李世民及尉遲恭、侯君集等直接參與政變的人看來,雖然這些人沒有大動干戈,恰恰能說明問題。當時的大唐,尤其是太子舊部,表面上風平浪靜,實則是暗流湧動,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太多。另外,李淵並非那麼無能。加之以裴寂為首的李淵部屬,也並不想讓李淵就那麼交出權力。畢竟,一朝天子一朝臣,李世民少年成名,老成持重,並不代表他不會這麼幹。這些人,可能會隨時讓李淵“換人”。故而,李世民不可能會等太久。

再就是,即使沒人反對,假設李淵也自始至終地不會廢掉李世民的太子之位,李世民也會按照現在看來已成的定局去走。眾所周知的一點,李世民能力很強,很想幹一番事業,成為千古一帝。他不可能把太多時間留在當太子上,即使這個太子是有絕對實權且沒有被廢的可能,李世民也不會等太久。

還有一點,是不容忽略的。發動政變以後,其實李世民的決定,已經“不能獨立自主”了。尤其是政變核心人物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程咬金等人,他們也很擔心夜長夢多。再怎麼說,這幫人殺了李淵指定的、名正言順的繼承人。在政變中,李淵不僅失去了兩個兒子,還有十幾個未成年的孫子。很難確定,李淵不會追究責任。追來追去,肯定不會算李世民頭上,那這幫參與政變的文臣武將,可就不好說了。所以,即使李世民不想過早登基,這幫人也是不會答應的。他們也不想拿身家去賭,畢竟變數太多,而且一旦有變,可是要命的事。試想,誰會那麼幹等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