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路遥是怎么死的?

山啸


简单来说,路遥先生(1949年——1992年)的死,有两大原因,一是他把写作视作自己的生命,长期伏案没日没夜的写作,积劳成疾后累死的。二是因为他的性格过于好强,是一个理想主义者,在许多事情上都想出人头地,都想追求完美,并为之拼命奋斗,经常让自己的身体和精神超负荷运转着,最终酿成了悲剧。

先说第一个原因。

当年33岁的路遥在1982年发表完14余万字的中篇《人生》后,在读者中获得了很大反响,掌声和荣誉接踵而来,他很快跻身到全国著名作家行列,这对一位33岁的青年作家来说,是很大的荣耀。

但路遥不这么认为。在他的意识里,一位作家唯有拿出一部大格局、大气象的长篇,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

所以,自《人生》获得掌声后,路遥反而躲到幕后,开始了《平凡的世界》的创作。实际上,在写作《人生》的同时,他就酝酿长篇《平凡的世界》了。他从全国各地收集报纸,认真阅读上边的新闻,关注时政变化,目的是为了把握小说主题的政治导向和意识形态。同时,他还主动去铜川某地做了一段时间的煤矿工人,为了对煤矿工人的生活有一个真实体验。

在一系列准备到位后,路遥开始了苦行僧般的写作。从1982年到1986年,四年时间,他每天写作都在10个小时以上。有时,为了节省写作时间,他连饭都顾不上吃。每天早晨带上几个馒头和几根大葱来到作协大院的办公室里,写作过程中饿了,就吃馒头和大葱,累了喝咖啡或者抽烟。

在《平凡的世界》即将杀青时,路遥的手指由于长期握笔,已经严重变形成鸡爪子的模样,掰都掰不直。当写完《平凡的世界》最后一句话时,路遥如释负重,把圆珠笔扔出窗外,大喊一声后,继而痛哭流涕。四年的高强度写作,让他的精神接近崩溃的边缘,他需要释放压力。

正是在这样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路遥严重透支了自己的身体,为健康留下了极大隐患。

路遥性格好强,是因为小时候家里太穷了,因为穷,别人经常嘲笑他、欺负他,因此,他在心理暗暗发誓,一定要出人头地,比周围其他人做得更好。

在上学期间,路遥拼命学习,每次考试成绩都是第一名,这极大的满足了他的虚荣心。长大到谈婚论嫁时,路遥依然很好强,他就是要娶一个知青姑娘,让别人对他刮目相看。

在完成这些事时,路遥付出的代价要远远超出常人,承受的压力也远远大于常人,在身体和精神的双重重压后,他积劳成疾,早早离开了人世。


鸿鹄迎罡


很多人以为路遥是在写完平凡的世界之后去世的,其实写完这本书之后,又过去四年半,路遥才去世了。他的随笔中有记录,这部书完结于88年5月25日,而他去世的时间是92年11月17日。

关于他去世的原因有很多说法,有说他是类似的,也有说他是穷死的,但贾平凹说过,路遥不是累死也不是穷死的,他的死因是家族遗传病。路遥的家人共有八位患肝硬化,所以这个原因是路遥去世的导火索。为什么说是导火索而不是根本原因呢?因为患有肝炎的人太多了,也有很多人通过有效地治疗,控制住病情,甚至恢复了肝脏功能,所以不能笼统的说,路遥的去世就是家族遗传病导致的。

很多内脏方面的病都是养大于治,路遥的肝病倒是治疗了,但是养方面就是空白。制作完结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时候,路遥的身体已经病入膏肓,维系呼吸都很困难。他放弃了西安大医院,选择榆林的中医治疗。在著名老中医的条理下,路遥的身体基本已经复原,当时专家给他的忠告是必须静养一年。

可是路遥急于平凡的世界最后一部的制作,毅然决定继续写作。虽然创作期间他都住在榆林的宾馆中,生活条件和伙食都很好,但是对身体的透支还是让他的病情迅速加重,为他的去世埋下了伏笔。另外,路遥有着太多的不良生活习惯。

1,忧思过度。创作是一件十分痛苦的事情,不管是小说的构架,情节,人物,甚至是标点符号都要绞尽脑汁再三思考,这过程中的超强度优思是避免不了的。这样的情绪又必定会让肝脏的负担加重,导致肝胆瘀滞,肝硬化肿大,还有肝脏水。

2,作息混乱。他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算起。每晚写作到凌晨两三点,有时候会到凌晨四五点,睡醒睁眼的时候就该吃午饭了。毫无作息规律的生活导致他的内分泌失调,肝胆脾肾功能全部失衡,这是肝病患者的大忌。

3,饮食无营养。这部书的第一部是在陈家山煤矿完成的。煤矿地处深山之中,每逢冬天下雪,交通就会完全瘫痪,鸡蛋,肉类,蔬菜都无法送达,就连豆腐都吃不上。路遥的食谱就是稀饭,馒头,咸菜,面条。夜间创作饿了就啃两个凉馒头。这种食谱对于肝病患者就是噩梦,虽然肝病患者进食需清淡,但是营养必须要全面。

4,抽烟无节制。创作期间路遥一天两包烟,用他自己的话说:“一根接一根地抽,舌根发苦,再到发麻,最后就不知道烟是什么味道了。”肝病患者还敢这般抽烟?烟进入肺部影响到肝脏的微循环,使肝脏供氧供血不足,加速肝脏的损毁,让肝病更快速恶化。

小编总结了一下,路遥早逝的原因有三点:首先是家族病史,肝脏本身就脆弱;然后是拼命工作的态度,忽略了肝病的疗养,为早逝埋下伏笔;最后是路遥的诸多不良生活习惯,还有伙食的恶劣,加速病情的发展,终于成为悲剧。所以大家一定保护身体,任何事都放在健康之后。


沪上遇见


直接上干货绝对不废话。

路遥的死是由几个原因综合起来的:

第一:是累死的。

路遥无节制的写作,时间颠倒,过于劳累,进而导致身体体质下降,得了重病。

第二:是穷死的。

路遥在煤矿创作期间,经常因为挨饿,而且无规律,有时一天只吃一顿饭。

第三:是被耽误病情了。

路遥刚感觉身体垮了之后,曾找到一位中医。

误诊了他的病情,结果吃了几十付药,越吃越重。虽然后来经名医诊治,但是也是大不如前了。

第四:是检查出了严重的病情,但是却放不下还未完成的写作。

再次劳累,又加重了病情,导致无力回天。

总结:很多人只是简单的说路遥是得遗传病死的。

其实如果总结下来,肝硬化腹水病如果保养得好,路遥完全可以不止只活42岁就去世的。

路遥的去世其实是自己对自己过于苛刻了,如果对自己放松一些,也许就会长寿。

当然如果这样也就不会有《平凡的世界》,也就不会成为我们怀念的路遥了。


宇哥带你读原著


路遥是怎么死的?

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路遥的英年早逝!

路遥新中国最伟大的作家之一,1949年出生,1992年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英年早逝,年仅42岁,从此,中国近代文坛失去了一位伟大的作家,让人惋惜不已,唯一值得安慰的是他在去世之前,完成伟大的作品《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没有留下遗憾,让我们广大读者也能欣赏到完整的作品。

路遥的死因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仕途受挫,路遥出生于最底层的贫民家庭,幼年靠父亲一人担起十几口人的家庭重担,路遥7岁时,家里实在太困难了,就将他过继给伯父,伯父家同样是一个贫穷的家庭,路遥从小因为贫穷受尽屈辱和嘲讽,给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难以忘记的阴影,所以,路遥长大后,最大的愿望是走仕途,出人头地,这一点,从路遥后来的事迹中可以看出,文革时期,路遥曾当过县革委会副主任,后被罢免,加之暗恋的对象离开,为此,路遥曾在冬天穿一身白。后来他说他是给自己戴孝。可见当时路遥对仕途的渴望和仕途受挫给路遥带来的刺痛有多强烈。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人生》中的高加林的身上都能看到路遥年轻时候的思想,关心政治,渴望出人头地。但是路遥一生始终与仕途无缘,在绝望之后才专心写作。

2、婚姻不幸,路遥经历过三段感情,第一次暗恋他初中的一位女同学,后来没有结果,路遥真正的初恋是他的初恋情人林红,是一位漂亮、温柔的北京知青。后来心爱的姑娘顶替路遥的招工名额,去了某地当了工人,离开路遥。第三位就是路遥的妻子林达女士。也是北京知青,在延安插队时,她认识路遥并结婚,刚开始两人十分恩爱。林达拿出自己所有的工资攻路遥上大学,到了后来,生活归于平淡,路遥专心写作,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创作中,为了作品的真实,常常到各地体验生活,常年不在家,对家庭付出很少,孩子和所有家务全由妻子一人承担,而妻子即要工作还要独自带孩子,后来,妻子终于无法忍受,离开了路遥,虽然当时没有离婚,但两人几乎少有交集,婚姻名存实亡。

3、积劳成疾,路遥出生贫寒,从小缺吃少穿,一生经历了常人无法承受的痛苦和煎熬,在写《平凡的世界》的时候,为了作品的真实,他一个人搬到矿区居住,条件十分艰苦,加上常年的生活作息紊乱,昼夜颠倒,这些我们可以从他的作品《早晨从中午开始》中看到。加之创作的艰苦,路遥养成了抽烟的习惯,而且烟瘾很大,对身体也造成了很大的伤害,身边没有人照顾。饮食也不规律,各种条件加到一起,让路遥的身体彻底垮掉了。最终积劳成疾,英年早逝。

虽然,路遥的英年早逝让大家哀叹不已,但是路遥一生写下来许多不朽的作品,从《人生》到《平凡的世界》,平凡的世界,辉煌的人生。苦难孕育了他的作品,也铸就了他笔下人物坚韧的品格。路遥的作品体现了中华民族在抗争苦难、战胜贫困的过程中所折射出的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


职场墨子


这个问题我也深度关注过,好多人说路遥是写作累死的,其实这是一个以讹传讹的说法。

为了写《平凡的世界》,路遥“早上从中午开始”,查阅了10年间所有的《人民日报》,去煤矿亲自下井,和矿工吃住在一起体验生活。路遥为了写作,做出的牺牲常人难以想象。

但是路遥先生的死因并不是劳累。路遥的好友,著名作家贾平凹,在路遥逝世15周年的时候写过一篇怀念文章《怀念路遥》,里边是这样说的:

扼杀他的是遗传基因。在他死后,他的四个弟弟都患上了与他同样的肝硬化腹水病,而且又在几乎相同的年龄段,已去世了两个,另两个现正病得厉害。这是一个悲苦的家族!

其实,路遥还是比较会生活的人。在陕西作家都还抽劣质烟的时候,路遥已经喝咖啡抽过滤嘴了。他对女儿也非常疼爱。好多陕西包括已经去世的陈忠实,都曾回忆过和路遥在一起的生活细节。

我们怀念路遥先生,也不能过度强调他的劳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不顾一切创作的作家,才能写出千古流芳的作品。正确地认识一个作家,深入阅读他的作品,理性对待创作问题,也是对路遥先生最好的纪念。


辣子江湖


不谈《平凡的世界》写得如何,我只知道这部书给了我少年许多激励与感触。总的来说,路遥先生是一个真的勇士,是一个热爱事业、名誉和荣耀胜过生命的君子。

所谓性格决定命运,路遥先生重视名誉、敢于吃苦、勇于拼搏。据我目前接触的所有文艺界朋友或路上偶然遇到的陕西人们综合评述,路遥先生是纯朴的,是一个真正的文学家,但他个性确实太好强,不善于处理和别人的关系,也不擅长处理与妻子的关系。在某些方面,他是孤独的斗士,但他是一个值得尊重的君子。

路遥之死,一半原因在于遗传性的肝病家族症,另一半原因则在于他不要命的写作方式,就像将军喜欢战死在沙场上一样,他的生命是在文学写作中得到永恒的。

关于路遥的肝病家族史,在此我就不再细述。肝病并不可怕,只要休息养护得好,至少是会延长许多生存时间的。然而,路遥在写作《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时已经被查出患有肝硬化早期,但是,注重荣耀之光的他选择了用有限的时光拼命写作之路。

《平凡的世界》第一部原刊发于广东省作协主办的《花城》杂志,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花城》杂志社为了推广这部小说,和中国作协于这年腊月中下旬在北京联合组织了一次作品研讨会。据路遥先生在陕西的一位文友(后来系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的一位领导)在给我们讲课时介绍,当时杂志社很高兴,决定研讨会结束在北京某酒店共进晚餐以示祝贺,结果到场的三十多个专家中,绝大多数人都对这部小说的语言、结构、思想深度等各个方面都表示了一定程度质疑,这些观点至今还存在于对《平凡的世界》的一些评价中。最终因为评价不好,《花城》杂志社带队领导和来的专家们都不太高兴,双方不欢而散,连晚饭都没有吃。路遥先生当时已和妻子闹矛盾,原打算到北京的岳父家去看看,现在研讨会没成功,路遥先生受到的打击很大,便买了飞机票准备连夜赶回西安过年。由于当天下雪,出租车在前往机场的路上打滑,发生碰撞事件,司机都吓得脸白了,可路遥先生一直没什么感觉与反应,司机以为他受伤严重,吓得下车来拉他,连拉了两三次,始终沉浸在打击中的路遥先生才反应过来,连说“没事”。因为这场车祸,路遥先生赶不上飞机,便只得返回北京,大约在晚上七八点,他决定坐公交车到岳父家去,准备第二天买飞机票回西安。结果在车上突然遇到一个原先在陕北插队的北京知青朋友,知青朋友返城后刚好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担任文艺栏目主持人,知道路遥是作家,得知其是到北京来开长篇小说研讨会后,立即高兴地说,现在他们的栏目刚好缺少可以连播的长篇小说,便将《平凡的世界》第一部要了去。

路遥先生回到西安,比较平静地过了一个春节。谁知《平凡的世界》第一部播出后,收听率非常高,反响非常好,主持人即知青朋友立即给路遥先生打来电话,要求赶紧创作第二部、第三部,绝不能因为没有写出来而中间停播。于是,为了报答听众朋友的盛情,路遥先生决定拼命地写作第二部、第三部,这就是他那篇著名的创作谈《早晨,从中午开始》所描述的,每天都写到凌晨才睡觉,睡到中午又赶紧起来继续写。大家如果养生,现在都知道肝病绝不能熬夜,因为肝脏排毒的时间是在凌晨一点到三点左右,这个时候如果还不休息,肯定会加深肝脏的负担,导致肝病加重。可是,路遥先生为了读者朋友,不得不拼命地写作,而此时,他和妻子的婚姻也走到了尽头,拼命写作与缺乏家人关爱,这就从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路遥先生的肝病,最终发展成为肝癌。

虽然现在我们不知道路遥先生当时的想法是怎样的,但我们通过他的一些朋友可以得知,其实他是可以选择不写作好好休养的,这样至少可以多活两三年甚至五六年吧。可是,在生命与写作之间,尊重荣誉、操守良好、乐于拼搏的他选择了写作,并在写完第三部后,在作品获得茅盾文学奖之后,路遥先生最终因肝癌恶化而去世。


三少爷的鉴


路遥时年42岁就英年早逝,令人扼腕。

以路遥的身份和个人情况,他的死因不是密闻,目前大家较为认同如下几种情况

首要原因是肝病。不只是路遥本人,他家族中几个兄弟,他的父亲都死于肝病,所以医学界普遍认为他是死于遗传病、家族病。

其次,路遥体质本来就不好。他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由于严重的饥饿和营养不良,导致青春发育期先天不足。由于兄弟姐妹多,父母养不活他,把他寄养在亲戚家,让他有口饭吃。即便如此,仍然经常性的挨饿(全国普遍如此),这种因长期营养不良导致的体质差,伴随他终身。

最后,过劳死。路遥一旦写作起来就废寝忘食,甚至于奋不顾身。他常常熬夜写作,早晨从中午开始,为创作《平凡的世界》,他的手因为辛苦码字,连毛细血管都磨得清晰可见,《平凡的世界》即将完稿时,路遥的手已经痉挛地像鸡爪子一样伸不开了。

最惨的时候,他必须把手放到热水中浸泡一个小时后,手指才能缓缓恢复正常,如此拼命,这绝对是在透支生命,和死神较劲!

以上诸多因素加上婚姻不幸,让路遥在病痛的折磨下,带着未了的心愿驾鹤西去!

如果他能活得久一点,我相信还会有更好的巨著面世。

我们都知道,他还曾经有过冲击世界诺贝尔文学奖的雄心壮志。然而,这一切随着肉体的消亡都成为梦幻泡影。



另类文史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本名王卫国,出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中国当代作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等。 曾任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党组成员、副主席。

2018年12月18日,党中央、国务院授予路遥同志改革先锋称号,颁授改革先锋奖章,并获评鼓舞亿万农村青年投身改革开放的优秀作家。 2019年9月25日,路遥被评选为“最美奋斗者”。

1992年11月17日,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关于路遥的死因大概有几种说法,笔者本着理性的原则认为有以下几点应该或许可以帮我们梳理一下路遥的死因。

第一,是他苦难贫穷的童年和青少年,让他的身体底子差。在其作品中,我们常常会读到路遥关于饥饿的描写。这就是路遥曾经生活的写照。他家兄弟姐妹多,父母养不活他,便把他送到没有生养的亲戚家去带。这让路遥不至于饿死,但饥饿和贫穷依然没有远离他,仍然如影随形。少年的长期缺乏营养而导致的体质不良,为以后的早逝埋下了隐患。

第二,路遥的写作过于勤奋。

1982年32岁的路遥终于完成了14余万字的中篇《人生》,发表后,在各阶层读者中反响极大,瞬间,各种赞美声和奖励接二连三到来,他也变得广为人知,成为全国著名作家,这对一名的青年作家来说,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他敲开了成功的大门。

但有未带文学理想的路遥并没有沾沾自喜,在他的思想意识里,《人生》只是小试牛刀,对一名真正的作家来说,只有拿出一部格局大、气象大、篇幅大的鸿篇巨著,方可名正言顺被定位为作家。

因此,路遥并没有沉迷于《人生》带来的掌声里,反而开始深居简出,把写作计划投向了《平凡的世界》。

在《路遥传》中,关于路遥创作的细节很多,其中给人印象深刻的是,路遥一旦写作起来就废寝忘食,甚至于奋不顾身。

为了创作《平凡的世界》,他的前期准备工作就做了五六年:他把小说将要体现的10年时间跨度里,从全国到省到市到县各级的报纸都收罗拢来,进行全面浏览,掌握时政形势、社会变化和重点大事,为小说创作奠定深厚的历史根基,开辟宏大的历史视野。

他到处搜罗资料,光做的笔记本就以箱子为单位计量;在翻看资料的过程中,他的手因为翻得过勤过多,连毛细血管都磨得看得见。

为了了解矿工的生活,他下到矿山和矿工兄弟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从这些细节里我们不难发现,路遥的创作态度如此严谨认真。

至于写作阶段,更加艰苦,一投入写作,就废寝忘食,夜以继日,不舍昼夜,争分夺秒。

从1982年到1986年这四年时间,路遥把自己关在陕西作协办公室里,足不出户,每天写作时间超过了10个小时。为了省出更多的写作时间,他有时连饭都顾不上吃。每天早晨起床后,带上几个馒头和几根大葱,匆匆赶到作协大院自己的办公室里,如果写作过程中肚子提出抗议,他就左手握着馒头和大葱吃着,右手握着笔写着。实在太累了,就暂停几分钟,通过抽一支烟或者喝一杯咖啡来解乏。

《平凡的世界》即将完稿时,路遥的手已经痉挛地像鸡爪子一样伸不开了,他把手放到热水中浸泡了好一阵,手指才慢慢恢复原样,可见当时他累到了什么样的程度!

或许正是在如此高强度的脑力劳动中,他自己的身体严重透支了,为以后的肝病留下了隐患。

第三,他生活规律和生活习惯不正常。前面讲到,为了写作品,路遥日夜颠倒,不眠不休,经常熬夜。熬夜严重损肝。他又非常爱喝咖啡,嗜烟。懂得健康常识的人都知道,长期吃食这两样东西对身体的摧残是很严重的。可是路遥却一直这样,这对他虚弱的身体无异于雪上加霜。吃的方面他也很不讲究。为了写作,身体耗费的能量本来很大,但他饥一餐,饱一餐,随便应了事,这让病体长期难以得到营养补充。

第四,贾平凹说过,路遥不是累死也不是穷死的,他的死因是家族遗传病。路遥的家人共有八位患肝硬化,其中他的四个弟弟都患上了与他同样的肝硬化腹水病,而且又在几乎相同的年龄段,已去世了两个,另两个现正病得厉害。

路遥虽然离开我们二十多年了,他的作品传递的不屈的精神却影响一代又一代人。

引用一下作家贾平凹对路遥的一段评价:“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虽然去世了,他的作品仍然被读者捶读,他的故事依旧被传颂……”

对路遥的死因我们没必要深究,更不该谬论,如果非要说什么,我先说:”路遥老师,愿你在天堂能继续执笔写心声。“


江南沐雨


第一,家族遗传病,路遥家有家族遗传肝病,一家几个人先后因肝病去世,这在很多路遥研究文献里可以得到证实。

第二,过劳死,长期负重前行,用身体用生命在创作,早晨从中午开始创作随笔中可以证实,身体屡次红灯,依然笔耕不辍,似乎冥冥之中在追赶时间。

第三,生活极度不规律,恶化健康,早晨从中午开始,黑白颠倒,吃饭睡觉完全没有保证,长期大体力高精神压力的写作,用身体和生命来写作。手纸翻书都能磨破,精神压力巨大。还有非常大的烟瘾,这也是路遥唯一奢侈的地方,一定要抽云南曲靖产的恭贺新禧,种种不良习惯恶化健康。家庭生活并不幸福,聚少离多,和爱人观念习惯冲突,心情长期郁郁寡欢。



第四,从没有人提到的一点:路遥残酷严格的生活观念,受导师柳青和自己生活经验的影响,认为生活应该排斥舒适斩断温柔,要身体力行的去写作,而不应该沉迷于过去的成就里。这一点很少有评论者点出,其实路遥的生活和写作的历程就像个苦行僧,残酷而真实,痛苦而悲壮的前行。就如他自己说的,一步一磕,迈向自己的圣地麦加。最终身体力行抢到了时间,完成了巨著,倒在了去文学殿堂朝圣的路上,终于也步了精神导师柳青的后尘,一切犹如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不能不说路遥的潜意识对其短暂的生命有着非常不好的心理暗示引导作用。

欢迎补充探讨,必定一一回复


黑药123


首先引用一下作家贾平凹对路遥的一段评价:“他是一个优秀的作家,他是一个气势磅礴的人,但他是夸父,倒在干渴的路上。他虽然去世了,他的作品仍然被读者捶读,他的故事依旧被传颂……”

路遥是累死的。路遥是黄土高原这片大地的儿子,他用生命谱就了《平凡的世界》。

正式创作《平凡的世界》的时候,路遥基本足不出户,他每天都给自己制定了任务,不完成任务绝不休息,严苛到经常一天只能凑合吃一顿饭,作息时间基本都是“早晨从中午开始”。

在路遥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稿件的时候,已经体力完全透支,甚至吐血,医生曾经告诫他必须立即停止工作,但是他不惜生命还是继续创作《平凡的世界》最后一部,到后来劳累到一口一口地只传粗气,仿佛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缓不过气来。就这样,由于长期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让他过早地就离开了这个世界,离开了他热爱的黄土高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