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蜀汉开国皇帝刘备此人在真实的历史上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倪是谁JACK


曹操善权谋,刘备善驭人,孙权善隐忍,故能成三国鼎立之势。有人会说,曹操也善于驭人,许多能人志士都归降他。相比于刘备,曹操驭人的本事太差,终其一生有许多人都背叛了他,例如张邈、陈宫、于禁、张绣等等,而鲜有人背叛刘备。那么刘备在真实的历史上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刘备这个人很有意思,他扬名天下靠的是仁义和忠信的声誉,然而最后成立帝业靠的却是趁虚而入,侵犯别人领地。这简直是赤裸裸的打脸行为,也是后人为什么非议刘备虚伪的原因。

刘备此人有一种气质,用现在的话叫自带光环,什么光环?英雄光环。刘备认为自己此生必非凡品,所以对和自己有同样气质的人有隔离感,于是才造成了流窜于诸英雄之间,居无定所。刘备曾经在见到孙权后说道:孙权此人有大志,必不为人下,我不能再见他了。

备还,谓左右曰:「孙车骑长上短下,其难为下,吾不可以再见之。」乃昼夜兼行。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刘备每投靠一个人都会思量一番,如果自己能够取而代之则继续待下去,例如陶谦、刘表、刘璋,如果自己不能够取而代之则要赶快离开,耻于屈居人下,例如袁绍、曹操、孙权、吕布等等。那么他这种思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是小时候,这就是刘备与众不同的地方。

刘备年少即有大志,史载刘备为织席贩履之辈,虽然刘备家庭贫穷,但是却胸怀宽广。同宗刘德然看出他的与众不同,于是经常在经济上照顾她。这让刘德然的妻子很不解,刘德然自信的说:以后光耀刘家门楣的必是此儿。

等到刘备再长大一些,他的影响力就更大了。刘备和公孙瓒共同投靠当时的大儒卢植门下学习,事实证明,此二人都不是来读书的,而是来求取名声的。为什么呢?公孙瓒出身贵族,但却是个粗俗之人。刘备呢?刘备喜欢狗马、音乐、艳服。后两人都从军而去,你说他们能在卢植这里学到什么?无非是蹭个大儒卢植的门生这个虚名而已。

刘备这时就开始凸显他的驭人之能,当时和他几乎同龄的人都喜欢结交刘备,富商张世平、苏双更是资助了他大量钱财,刘备随之有了一定的势力。

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於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由是得用合徒众。

后来,黄巾起义爆发,刘备趁乱而起,以义兵形式参加平定叛乱的行动,当了个小官,安喜尉。刘备此时还是个小人物,因此上天也不会特意照顾他,刀剑不长眼,有一次刘备差点死去。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张纯反叛,朝廷派兵征讨,平原相刘子平推荐刘备助军,刘备在作战过程中被人所伤,为了保全性命,刘备装死逃过一劫,后被人救了回去。在三国时期,靠装死逃过一劫的知名人物恐怕只有刘备和廖化两个人。

时张纯反叛,青州被诏,遣从事将兵讨纯,过平原,子平荐备於从事,遂与相随,遇贼於野,备中创阳死,贼去后,故人以车载之,得免。

后来,刘备以军功晋升安喜尉,这时朝廷下旨遣免一部分以军功当官的人,刘备好像在遣散的名单之中,刘备怕丢官,于是前去拜见负责此事的督邮,有贿赂督邮的嫌疑,督邮没有见他,于是刘备生气,将督由绑在床上毒打了一顿,然后悬官印而去。

自此,刘备开始了流亡的生涯,先是投奔公孙瓒,后和田楷一起助力陶谦守徐州。刘备在帮助陶谦时兵力只有一千多人,陶谦见刘备兵力少,于是拨付给他几千人,刘备实力大增,于是脱离田楷,做了陶谦的手下。

陶谦死后,刘备被众人推举为徐州牧,注意,这仅仅是刘备第一次被众人推举,后面还有一次,在荆州的时候,刘琦死后,刘备也是被人推举为荆州牧,由此可见刘备驾驭人心的魅力。

可惜徐州是个易守也易攻的地方,很快的刘备丢失了徐州,也与人生第一个死敌吕布结下了梁子。刘备平生最恨吕布,为什么呢?因为吕布曾经两次擒获了刘备的妻子和其他家属,这简直就是奇耻大辱。所以在曹操擒住吕布后,吕布欲让刘备替其求情,刘备直接怂恿曹操杀了吕布,这一招借刀杀人用的绝妙。

刘备进曰:“明公不见布之事丁建阳及董太师乎!”太祖颔之。

后来,曹操欲收服刘备,无奈刘备不是那种肯屈居人下的人,于是刘备再次逃亡,南下投奔刘表。刘表碍于刘备的英明,打发他去新野驻扎,新野是曹操南下进攻的第一站,所以刘备算为刘表看家护院。

刘表后来病死,临终欲托孤于刘备,刘备辞让,于是刘表的小儿子刘琮即位。刘琮背叛了刘备,在没有通知刘备的情况下偷偷的投降了曹操,刘备很生气,此时诸葛亮建议刘备趁机攻击刘琮,占据荆州,刘备没有答应,于是率军撤退。撤退时,荆州的百姓及官吏都跟随他南下,刘备的声望达到最高点。

赤壁之战后,刘备从孙权处借得荆州。后刘表邀请刘备帮助防守汉中张鲁,这时刘备坐不住了,开始谋划夺取川蜀之地。那么为什么刘备此时会变脸呢?他难道不要仁义、忠信的名义了吗?答案是时间不等人呀。

此时的刘备已经年近五旬,却没有能够安心立足的地方。川蜀地处西南,是个割据一方的好地方,况且刘璋暗弱,自己有可能取而代之。于是刘备在形势的逼迫下人生第一次卸下虚伪的面具,露出了狰狞的面孔。随之在庞统和法正的阴谋辅佐下,趁机占有了川蜀之地,益州。

刘备占了大便宜,孙权不高兴了。于是孙权后来发动战争逼迫刘备割舍江夏、长沙、桂阳等地,又趁关羽北伐、刘备争夺汉中之际,趁机夺取了南郡,彻底夺回了荆州全境。自此,孙权和刘备彻底翻脸。刘备大怒,举全国之力发动夷陵之战,后被陆逊所败,憾然离世于白帝城,自此刘备走完了自己波澜壮阔的一生。

刘备一生很精彩,也多灾多难。终其一生刘备都坚信一个信念,那就是自己本就是人中龙凤,最后他成功的实现了自己的信念。而同时刘备也是历史中的一个小人物,蜀汉之偏安朝廷终归不能抵挡曹魏的强大而最终被灭,所以说刘备是英雄也罢,是小人也罢,终归刘备首先是个平凡的人,而最终他能够成为帝王也是靠自己一步一步努力上去的。难能可贵的是刘备攀升之路并没有伴随太多杀戮,这一点是他强于曹操的地方。


每日趣评


三国中刘备绝对是一个英雄人物,虽然历史上记录他是以卖草鞋为生的,但是中国的英雄从来是不问出处的。

我们看看刘备结交的人,就知道他是一个志向远大,不一般的人物。

你看他能和关羽、张飞结成朋友,这说明刘备是个慧眼识人的主。虽然张飞仅仅是一个卖猪肉的小商贩,关羽的工作也没好到那里去。但是,这两个爷,经过后来的证明,那都是可以在万人之中取敌人首级的呀。

关键是张飞和关羽,一直视刘备为长兄,对刘备始终没有二心。这样的关系,岂是一个铁字可以解释的。

据说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大部分时间是形影不离的,连睡觉都在一个床上,盖一床被子。我估计当时他们老婆的意见应该是很大的,但是,肯定是不敢表现出来的,真是难为他们了。

当然上面我们所说的这些,全部都是刘备三兄弟之间的事。

下面我们再看看同盟者或者敌人眼中的刘备是个什么样的人?

大家都知道刘备曾经投靠过曹操,那时候的刘备一无人马,二无地盘。但是,就是这样的他,曹操依然对他是另眼相看。

刘备和曹操之间有个青梅煮酒,在这个会议上,曹操就问刘备,你说当今天下谁才是真正的英雄呢?

曹操的这句话一问出来,估计刘备一直在冒冷汗,这个问题不好答呀,他总不能说我刘备是英雄吧。

刘备吱吱呜呜的回答曹操,说刘表是个英雄。

曹操哈哈一笑,说道,当今天下英雄唯汝于曹尔。就是说在我曹操看来,只有你刘备和我曹操算的上当今的英雄,其他人不足为虑。

刘备听曹操这样一说,当时是在吃饭,竟然吓得把筷子都给丢掉地上了。

也就是从这之后,刘备赶紧离开了曹操,去投靠刘表去了。

其实刘备还帮助曹操杀过吕布,当时曹操和吕布打仗,吕布战败被俘,曹操和刘备正好在一起。

曹操对吕布很是欣赏,他就想放吕布一马,让吕布跟随他曹操干。但是,是刘备的一句话,改变了吕布的命运。

刘备告诉曹操,吕布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他跟着丁原时杀丁原,跟着董卓时杀董卓,现在跟着你,你还想让他杀你吗?

曹操一想,窝草,刘备说的很对呀,于是,就命令手下直接把吕布给送上了断头台。

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其实刘备还是很会深谋远虑的。

再说诸葛亮,他年纪轻轻,未出隆重就知道天下要三分了,这样的人,出山的时候,谁都不选,偏偏选了个没人马,没地盘的刘备。

这说明刘备奇货可居,确实是一个人物。只不过现在他欠缺的是一个机会而已,一旦天下大变,刘备肯定会有属于自己的地盘的。

诸葛亮能掐会算,他说刘备有机会称王称霸,到了刘表死的时候,这句话真的应验了,刘表的荆州,不就是被刘备给拿了过去吗。

刘备的发家之路,就是在得到荆州开始的,天下三分也是从他占据荆州开始的。

在刘备没有占据荆州之前,孙权和鲁肃根本就没正眼瞧过刘备。但是,刘备占据荆州之后就不一样了,因为这时候刘备可以和孙权,曹操平起平坐了。

最后刘备又把益州给拿了下来,还占据了汉中之地。这样的刘备,从白手起家,一无所有,到变成一个地方的诸侯,也仅仅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这样的人物,当然是英雄了。


史学达人


其一,有远大理想,小时候就想当皇帝,常常指着桑树说:我长大之后,要乘此车盖。意思是乘华盖的车子。

其二,给自己的儿子取名刘封刘禅,意思是封禅大典的意思,看来刘备一直就自命不凡,俨然以真命天子自居。

其三,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有顽强的意志力。刘备自己打仗不是一把好手,因此在军阀割据间实力很弱,但是很有恒心,就像打不死的小强,从来未曾消退。

其四,有很强的洞察力。刘备看人很准,比如关羽张飞赵云,都是虎将,刘备重用这几个人,这些人为刘备赴汤蹈火,万死不辞。刘备看魏延,认为此人能够镇守住汉中,果然,十年,曹操没占到任何便宜。刘备说马谡夸夸其谈,不可大用。果然,马谡被诸葛亮派去镇守街亭,造成街亭失守,可见刘备这个人很有知人之明。

其四,刘备善于笼络人。诸葛亮有本事,刘备听说话,三顾茅庐,礼贤下士,让诸葛亮诚心诚意为自己呕心沥血。赵云在万马军中救出阿斗,刘备没有什么可以赏赐的,只是把儿子往地上一摔,让赵云觉得刘备对自己比对他儿子还好,感动的赵云热泪盈眶。所以民间有刘备摔孩子刁买人心。

其五,刘备有骨气,有胆大,同时也是一个武艺很高的人。刘备能够鞭打都邮、杀死车胄,可见他也不是白面书生。


李治亚文史博客


一个政治天才,一个军事庸才;一个伪装高手,一个乱世枭雄。

(一)蜀汉公司的前身

刘备少失怙恃,与母亲卖草鞋织苇席为生。少年的志向便是当皇帝——“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不过这也不能说其志向远大。少年人往往喜夸海口,就像现在的小孩说长大了要当科学家要当将军。如果成不了材,这就是一句不经人事的话,当然还有点缺心眼,因为在那个高压的时代,这事往大了说就是谋反。

15岁的时候,他开始跟着大儒卢植学习。但他却并不爱读书,喜欢的是“狗马、音乐、美衣服”,这个年龄放到现在正好上高中,孩子该向父母要三千块钱的手机、500块钱的鞋和800块钱的衣服了,还得给他准备生活费,他要买书买漫画上网吧等,有的孩子这就该早恋了,得请小对象吃饭买生日礼物什么的。

通过以上两点,可以发现刘备放到当今社会就是一普通孩子,贪玩、喜新奇、好大言,这都是青少年的天性,放到那个时代也不算特立独行,比如他的远祖刘邦同志,看到秦始皇车驾也是大放厥词:大丈夫当如是也。感慨完仍然该干嘛干嘛,睡懒觉、游手好闲。

事实上,年幼时谁都曾发誓要成为世界之王,遥望树荫如车盖、或亲眼得见祖龙东巡之威风,恐怕一半以上的小孩子都曾如此愤愤不平。区别之处就在于,老刘家的三位(刘邦、刘秀、刘备)同学都实现了自己当年吹过的牛逼。

这就非常了不起了!

刘备的同学共有两人:刘德然和公孙瓒。这两人都对他有很大的帮助,刘德然的父亲资助刘备学业,而公孙瓒与刘备关系良好。

(公孙瓒后来的地位就相当于东北王张作霖。刘备起家之初,曾去投奔过一次。)

到黄巾起事时,刘备的状况是“年少争附之”,还有两个大商人(张世平、苏双,贩马商人,资累千金)给其风险投资,麾下已有很多人马,“得用合徒众”,俨然一帮之主的派头。

(二)公司草创阶段

直到打下成都之前,蜀汉公司一度连办公地点都没有。且看他所呆过的写字楼有哪些:

安喜尉、高唐尉、平原令、徐州、小沛、许都、青州、荆州、夏口、益州等。

汉末群雄,有谁曾像刘皇叔这么惨过,凄凄惶惶,如丧家之犬。

碰到吕布,打不过;遇到曹操,更打不过……

这时候刘备正确的分析了形势,论武功计谋其远逊曹操,论王者之气又不如孙权。怎么办?光有百折不挠的勇气最多也就是个打不死的小强,必须采取差异化竞争才有出路!

操以急,吾以宽;
操以暴,吾以仁;
操以谲,吾以忠;
每与操相反!

之所以谓其政治天才及伪装高手者,此也!

他很好的利用了两个招牌:1、皇叔;2、宽仁。

用皇叔的名义复兴汉室,大义在肩;用忠厚的名声笼络声望,民心在手。

乱世之中,他把这两块招牌简直使用得淋漓尽致,招揽了徐庶(后来进了曹营)、诸葛亮、庞统、张松、法正、赵云、马超等一大批文臣武将,这些人几乎刚听说皇叔大名就纳头便拜。

再如其坚决不肯抛弃十余万百姓,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这句话一说,便连后世的罗贯中也被感动得要死要活。

然而比及当阳之战,长坂大败,其立刻“弃妻子,与诸葛亮、张飞、赵云等数十骑走”。其忠厚似伪,宛在眼前!

现在再回头看其人其言,“济大事必以人为本”,可以想见,不肯抛弃百姓当然是为了济大事而不是真的爱民如子,如果不用百姓也能建功立业,他肯定毫不犹豫的抛弃。

再如进攻刘璋,先是应邀来益州,等所谋事败、张松被斩,立刻便“勒兵向璋”,最终鸠占鹊巢。

(三)公司上市

刘备集团占领天府之国的意义相当于微软公司推出了windows95,霸业至此奠定。

惟一的小打小闹如取汉中、攻上庸等,意义当然不可同日而语:取成都是1.0版本,是开天辟地性质的,取汉中是1.1版本,功能性升级而已。

建安二十四年秋(公元219年),刘备自立为汉中王。

章武元年(公元221年),称帝建国。公司上市,正式打出蜀汉集团的旗号。

章武二年,刘备最后一次证明了自己军事上的低能,被陆逊火烧连营,猇亭大败。

章武三年四月,崩于永安,年六十三。

《三国志·蜀书》评其: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举国托孤于诸葛亮,并无“彼可取而代之”之语,且以“尚书令李严为副”,对诸葛亮仍然有制衡。《蜀书·李严传》交待了李严的结局:在与诸葛亮的权力斗争中败下阵来,“乃废平(李严后改李平)为民,徙梓潼郡”,后“闻亮卒,发病死”。

可见从来就没有什么“心神无贰”和君臣一体,有的只是更无他选的窘迫和用之而疑之的防范。

至于当时尚有汉献帝,何以轮到刘备称帝,其解释是“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意思是想必敌人肯定容不下他,非为利欲,也是为了防止迫害。


王事情


1.年轻的时候不喜欢念书,喜欢犬马,喜欢音乐,喜欢华美的衣服。

这不就是当代活脱脱的80后,90后,00后的共同写照么。

2.做事坚定,认准的事情不回头。

比如最著名的三顾茅庐,一次见不到,去第二次,两次见不到,再去第三次。(“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这固然反映了刘备求贤若渴,也同时反映了刘备性格的一个侧面:认准的事情一定要做成。

再比如年轻的时候,见督邮,人家不见他,他气的去把人家绑起来打了一顿,然后跑了。(“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

换成普通人,想见一下高官,人家摆架子不理会你,一般人可能就算了,刘备呐,可不这样,要么你就见我,要么我揍你一顿,反正揍完了也是见面了。

《三国演义》里把鞭打督邮写成是张飞干的,谁想这样的事情实际上是刘备干的呢!

所以啊,幸亏三顾茅庐的时候刘备已经不年轻了,不冲动了,说不定能把诸葛亮也绑起来揍一顿:我让你不见!让你不见!让你不见!

3.社会你备哥,人狠话不多。

刘备这个人呐,不太爱说话,但是喜欢结交朋友,(“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 )做起事情来也很果断,杀人的时候也绝不手软。

例如在刘表手下,劝袁绍袭击曹操:“曹公北征乌丸,先主说表袭许,表不能用。”

曹操让他袭击袁术,他却趁机杀了车胄:“曹公遣先主督朱灵、路招要击术。灵等还,先主乃杀徐州刺史车胄。”

4.做事以仁义为本,真的也罢,假的也罢,他直到死都一直在贯彻自己的这个理念。

有人说刘备仁义是在演戏,但是演一时的戏不难,一辈子都这样演,临死前还这样演,那他到底是真的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还是在演戏,那就很难说了。

例如在当阳长坂坡,刘备不愿舍弃百姓逃离:“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

在襄阳,诸葛亮劝他攻打刘琮,占领荆州,刘备说:“吾不忍也。”

关羽被东吴杀死,刘备起兵讨吴,谁劝也不听:“初,先主忿孙权之袭关羽,将东征,秋七月,遂帅诸军伐吴。孙权遣书请和,先主盛怒不许”。

这件事后世很多人认为刘备不明智,不懂政治,凭个人感情用事等,然而,反过来看,刘备不就是靠仁义感情笼络人心的么,关羽张飞诸葛亮等对他誓死追随,情感因素大于功利因素,刘备这一做法是不明智,但是这也正是他为人“一以贯之”的体现。

刘备自我评价:“今指与吾为水火者,曹操也,操以急,吾以宽;操以暴,吾以仁;操以谲,吾以忠;每与操反,事乃可成耳。”

5.知人善任,善于笼络人心。

刘备本人在历史上关注度不高,但是他的部下诸葛亮关羽,是文臣武将的标杆,不管是在民间官方,不管是学者大儒,草野村夫,都很敬仰崇拜他们,不管哪个朝代一律都给以极高的评价,实在是非常难得的,而他们效忠的君主是谁?

正是刘备。

再比如,张飞马超赵云,这些人物在后世,几乎个个名字响当当,而历史上的蜀汉呢,只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几十年的割据政权罢了,由此可见刘备此人必有自己独特的魅力,能让部下忠心耿耿的追随一生。

刘备临死前特意嘱咐诸葛亮,“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后来果然马谡严重失职,可见刘备识人眼光有毒辣之处。

有刺客想杀刘备:“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

6.胸怀大志,雄才大略,百折不挠。

“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曹操:“从容谓先主曰:‘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先主方食,失匕箸。”

曹操对待刘备:“曹公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

陈寿:“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托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刘备投奔袁绍的时候,袁绍“遣将道路奉迎,身去邺二百里,与先主相见。”

刘备投奔刘表的时候,刘表“自郊迎,以上宾礼待之。”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陆逊:“刘备世之枭雄。”

诸葛亮:“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已可知矣。”

刘备二十多岁起兵,一路奔波,直到61岁才称帝,可见他为了自己的理想和目标可以奋斗终身。

7.刘备金句:

“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求田问舍”:后许汜与刘备共在荆州牧刘表坐,表与备共论天下人,汜曰:“陈元龙湖海之士,豪气不除。”备谓表曰:“许君论是非?”表曰:“欲言非,此君为善士,不宜虚言;欲言是,元龙名重天下。”备问汜:“君言豪,宁有事邪?”汜曰:“昔遭乱过下邳,见元龙。元龙无客主之意,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备曰:“君有国士之名,今天下大乱,帝主失所,望君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而君求田问舍,言无可采,是元龙所讳也,何缘当与君语?如小人,欲卧百尺楼上,卧君於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

“髀里肉生”:“备住荆州数年,尝于表坐起至厕,见髀里肉生,慨然流涕。还坐,表怪问备,备曰:“吾常身不离鞍,髀肉皆消。今不复骑,髀里肉生。日月若驰,老将至矣,而功业不建,是以悲耳。”

注:以上引号文字皆引自《三国志》。


师明礼


刘备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可以通过大量的史料去分析,我可以负责任的说刘备是一个奇才,但是绝对是百分百的伪君子而且祸害好几代人,再加上通俗易懂的三国演义的流行,直到现在还令国人没有正确的三观,光说没用,大家一切用道理说话。

首先经常有人说刘备白手起家,错!资产不单是金钱和权力,刘备靖王之后的身份就是刘备最大的资产。曹操是宦官之后,东汉末年政局混乱宦官是祸害之一,所以曹操的出身並不好,特別对于当代有识之士,是看不起曹操的。而刘备呢?一个根本查无可查的身份,根本难以证明,而难以证明就相当于很难去否定一样的道理,所以靖王之后对当代文教未开,读圣贤书的人来说就等于头上自带光环一样,但有一样绝对没错,就是三国演义的皇叔身份纯属瞎扯,按刘备的辈份排序实际是汉献帝的玄孙。

看过三国演义的应该知道刘安杀妻给刘备及孙乾食用的故事吧,为什么罗贯中在演义里不停表达刘备的仁义,塑造一个仁义长者的形象,卻又把刘安杀妻这事情加入小说?道理很简单,就是罗贯中本身就是思想迂腐的书生,不认为女性的生命有什么价值,这一事情正常不过,不会沾污刘备仁义之名,所以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是什么样的人,大家清楚了吧?

说回刘备,认为刘备是仁义,是正统,匡复汉室是很崇高理想的人大有人在,但可以肯定的说,刘备是一个绝对谈不上仁义,而且为求利益不择手段的千古伪君子,刘备和曹操从个性上最大的区别就是曹操从不掩饰自己做的事情,而刘备卻是一个做着同样事情什至更加不堪的,但总要用所渭仁义去包装,因为刘备实力不如曹操,所以表面上一定要装作和曹操处处相反,自己才能站在道德的至高点去和曹操对抗。

为何说刘备的仁义是装出来的呢?有很多人会说刘备仁义了一辈子就是真仁义,还有什么小善不为,小恶为之和曹操的宁我负人,休人负我相比。对不起,你们太肤浅而且没有去了解这段历史,刘备不仁不义的事情多的去了,隨便一抓一大堆。

刘备倒是学了刘邦的一点皮毛,逃跑时跑的比免子还快,那还去理会什么兄弟,妻子就更不用说。刘备投靠过的人有差不多十个吧,别瞎扯什么带兄弟入股这些听起来高大上的废话,数一下每回投靠时刘备带了什么,走的时候刘备带走了什么?再数一下刘备为什么每回离开时不是不辞而別就是开蹓什至逃跑?一个兩个是个别事件,但基乎每回都是就不是偶然吧?

再看刘备还做了什么,刘璋这同宗脑袋发热邀请刘备入川抵抗张鲁,刘备到了西川后做了什么?呆在那里动也不动,吃喝拉撤全是刘璋供应,用了一年多时间把自己养肥了,认为是时候要反客为主強占西川了,且慢,翻脸前先和刘璋说荆州有战事需要更多军马钱粮,刘璋这同宗给了一半,刘备是确认不能从刘璋身上骗取更多东西,要开始強占了,但是这事情实在太臭,用什么办法来装好呢?只好委屈一下凤雏先生,还我军师来!

刘备囗号是匡复汉室,这话只说了一半,后面才是深层次的意思,就是皇帝必须由自己来当。汉献帝禅让曹丕,刘备马上跳出来一口咬定汉献帝已遇害,痛哭流涕之后就是按照剧本演下去,一推再推最后勉为其难的称帝吧,在祭拜烈祖烈宗时还加上一个活着的汉献帝,这戏真是考验演戏的功底啊。有很多人对刘备称帝苦心思量了多种借囗,希望能把这事合情合理化,比如无论汉献帝是否在生都不重要,禅让了刘备称帝就是要延续汉室,那请问刘备自己如果认为自己称帝合情合理的为什么要发布汉献帝遇害的假消息?很简单,就是名不正言不顺,难道是闲着旦疼吗?那些说消息是封锁的,刘备不知道实情的人,请先去补补脑,禅让是兩个人躲在房间里禅吗?汉献帝封公赐地保留天子礼仪再加上帛衣玉食这等好事,曹丕要掖着捂着吗?肯定是天下无人不知,隨了另有企图的刘备。

且不说演义还是三国志,就按大家都知道的历史大局来说,刘备对历史推进和国家统一非但沒有贡献,而且可以用历史罪人来形容也不为过。首先汉献帝逃离长安之际,假设沒有曹操存在,以当时的刘协加上刘备可以做什么?不要说延续汉室,连小命都不一定保的住,曹操那句不知几人称王几人称帝一点都不虚,天下间不知出现多少不同姓氏的王和帝,谁还在乎皇帝姓什么,刘备的宗亲身份还有意义吗?汉朝还能再撑最后那几十年吗?

曹操挾天子后,抵抗外族入侵,保卫了汉人的土地,然后用毕生时间摆平各分裂诸候,把四分五裂的天下统一成十三州占其九,这对国家统一和历史的推进是多大的功劳?天下大乱本来就是东汉朝廷胡作非为而导致的,难道曹操作了这些贡献不能称帝?天下是姓刘的还是应该有能者居之?何况曹操至死都沒称帝而刘备称了。

那请问一下曹操在南征北伐时刘备在干什么?不就是到处投靠,占了便宜就跑吗?敢问刘备自己打下来的地方有几个?不就是荆南几个不毛小郡和早就被战略放棄的汉中吗?骗了西川后,妄自称帝发动战爭,请问刘备是有贡献还是有实力?难道还想曹魏主动归顺然后让刘备当皇帝?凭什么?就凭你姓刘和那个真假难分而且八辈子沾不上边的宗亲身份吗?说白了刘备囗喊匡复汉室,实际上就是要自己当皇帝,如果刘备不是因为自己的皇帝梦而早日归顺,曹操在有生之年可以统一国家的话,往后几百年的乱世很可能不会出现。如果认为是曹操妨碍刘备统一天下而不是刘备妨碍曹操的,请再去补补脑,然后说一下沒有曹操这人刘备如何统一天下?前文已经说的很清楚。

喊口号很容易,可以喊得很高大上,但国家需要喊囗号的人还是实际干实事的人?汉贼不兩立,王业不偏安纯粹瞎扯,曹孙刘都是汉人,谁当皇帝有区别吗?为了皇帝要姓刘,然后发动汉民族间的內战,请问有何光荣有何好吹嘘?

刘备是地地道道的小人和伪君子,对国家无贡献之余还延长国家分裂,请问刘备发动战爭就算成功了,除了皇帝由姓曹变成姓刘,然后天下打的稀巴烂外,还能有什么?曹操统一大半天下,大部份百姓开始由乱转冶的生活,而刘备偏要再次发动战爭把百姓开始穩定的生活再次拨乱,请问刘备如何不是历史罪人。

这问题还包括三观的问题,请先了解历史,再去用宏观角度去想一下,而不是人云亦云,道听途说。讨论问题可以,但请按实情说论点,而不是像刘备喊口号一样,假大虚外並沒其它意义。


过路闲人路过


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害云尔。

——陈寿

一个出身不如曹操、创业资金不如曹操、人脉不如曹操,前半生被各路英雄欺负瞧不起,颠沛流离,混的一塌糊涂,直到五十多岁才终于扬眉吐气打败曹操,终成大业的人!

现在被吹的很厉害的曹操一辈子拍死多少英雄豪杰,皇帝都收拾不止一个(包括袁术那样的),唯独拿草根阶级刘备没办法,而且还让他越混越大,在那个重视门第的时代竟然成了皇帝!

刘备前半生靠混,没本钱,但他也有气节,他敢怒打督邮(正史是他自己打的),然后出去拼搏、战斗!和演义里差不多,很是颠沛流离,他真正崛起是在赤壁之战前后,有了争天下的本钱,然而在混的日子里,他的人品却出奇的好,下面有同期或者后世人对他的评价,简单点就是有雄心,又崇尚以德服人,从不做难看的事,有曹操的容人之量,却无曹操的暴戾多疑。

我们再来谈谈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点:军事。平时多看书,上网少的,多少能发现一个细节,那就是无论《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里,刘备的军事才能,无论战术战略,都是要高过曹操的,曹操能和他相比的,只有用人而已。

早期小打小闹的胜仗大家也不认同,我们看看从赤壁到夷陵之战之间,刘备的军事生涯一句话:战必胜,攻必取,百战不殆!征四郡,四郡平。入蜀逆袭刘璋,几乎七战七捷。汉中之战,曹操欲取汉中,被刘备打的大败。相比之下,曹操甚至没有形成自己的战术体系,在参谋团队建立起来以前,其实军事表现比刘备还差点。

政治上,看看徐州那部分还有他孤身入许昌的本领就知道其水准,曹操最有名的伎俩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确实厉害。到了晚年各种刚愎自用,迁都都搞出来了,至少不是刘备能搞出的段子。

很多人说刘备虚伪,我们来看看别人的评价:

刘元起: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程昱:观刘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终不为人下,不如早图之。

曹操: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将生忧寡人、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

裴潜:使居中国,能乱人而不能为治也。若乘间守险,足以为一方主。

刘晔:刘备,人杰也,有度而迟。

孙胜、贾诩:刘备雄才。

郭嘉: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诸葛亮: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

赵戬:刘备其不济乎?拙于用兵,每战则败,奔亡不暇,何以图人?

傅干:刘备宽仁有度,能得人死力。

张松:刘豫州,使君之宗室而曹公之深雠也,善用兵,若使之讨鲁,鲁必破。鲁破,则益州强,曹公虽来,无能为也。

彭羕:仆昔有事於诸侯,以为曹操暴虐,孙权无道,振威闇弱,其惟主公有霸王之器,可与兴业致治,故乃翻然有轻举之志。

刘巴:备,雄人也,入必为害,不可内也。

孙权: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

周瑜:刘备以枭雄之姿。

黄权: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

陆逊:寻备前后行军,多败少成,推此论之,不足为戚、备是猾虏,更尝事多、刘备天下知名,曹操所惮,今在境界,此强对也。

张辅:刘备威而有恩,勇而有义,宽宏而有大略。

钟会:益州先主以命世英才,兴兵朔野,困踬冀、徐之郊,制命绍、布之手,太祖拯而济之,与隆大好。

杨戏:皇帝遗植,爰滋八方,别自中山,灵精是钟,顺期挺生,杰起龙骧。始于燕、代,伯豫君荆,吴、越凭赖,望风请盟,挟巴跨蜀,庸汉以并。乾坤复秩,宗祀惟宁,蹑基履迹,播德芳声。华夏思美,西伯其音,开庆来世,历载攸兴。

刘渊: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

习凿齿:先主虽颠沛险难而信义愈明,势逼事危而言不失道。追景升之顾,则情感三军;恋赴义之士,则甘与同败。观其所以结物情者,岂徒投醪抚寒含蓼问疾而已哉!其终济大业,不亦宜乎!

王勃:以先主之宽仁得众,张飞、关羽万人之敌,诸葛孔明管、乐之俦,左提右挈,以取天下,庶几有济矣。然而丧师失律,败不旋踵。奔波谦、瓒之间,羁旅袁、曹之手,岂拙于用武,将遇非常敌乎?

朱敬则:蜀先主抱英济之器,无角逐之材。远窜荆蛮,畏曹公之神武;奄有庸蜀,乘刘璋之政衰。国小人夷,风颓俗陋。

杜甫: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刘禹锡: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凄凉蜀故妓,来舞魏宫前。

何去非:方其豪杰并起,而备已与之周旋于中原矣。始得徐州而吕布夺之,中得豫州而曹公夺之,晚得荆州而孙权夺之。备将兴复刘氏之大业,其志未尝一日而忘中州也。然卒无以暂寓其足,委而西入者,有曹操、孙权之兵轧之也。

萧常:昭烈父子以帝室支属,介在一隅,而正位号,尚数十年,由先汉至是,垂祀五百,三代以还,葢未之有。人主之结人心,其效廼尔,有大物者,庸可忽诸。

郝经:汉得天统,莽簒而在光武,操窃而在昭烈。魏吴虽僣,犹夫吴楚也。昭烈天资仁厚,宇量(阙)毅,岿然一世之雄。以兴复汉室为己任,崎岖百折,偾而益坚。颠沛之际,信义逾明。故能终系景命,信大义于天下。任贤使能,洒落诚尽,使诸葛亮以死自效。复见三代君臣,高、光为不亡矣。国贼未讨,境土未复,而偾军崩殂,哀哉!

陶宗仪:备又非人望之所归。周瑜以枭雄目之,刘巴以谁人视之,司马懿以诈力鄙之,孙权以猾虏呼之。

杨璟:昔据蜀最盛者,莫如汉昭烈。且以诸葛武侯佐之,综核官守,训练士卒,财用不足,皆取之南诏。然犹朝不谋夕,仅能自保。

孙承恩:贤矣昭烈,宽厚弘毅。崎岖立国,仗信履义。推诚任贤,肝胆孚契。顾命数词,可训后世。

何良臣:剑用则有术也。法有剑经,术有剑侠,故不可测。识者数十氏焉,惟卞庄子之纷绞法、王聚之起落法、刘先主之顾应法、马明王之闪电法、马超之出手法,其五家之剑庸或有传。此在学者悉心求之,自得其秘也。

王夫之:刘先主以汉室之裔,保蜀土,奉宗祧,任贤图治,民用乂安,尚矣。

就是这样,很多人看了点所谓的揭秘,就认为刘备很差很虚伪,可是你们却不知道在很多人心目中刘备是最好的老板。还是那句话:刘备的一生,他对得起百姓和部下,愧对的,只有他的妻子。

对了,有人或许会问孙权比刘备如何:

张子布荐亮於孙权,亮不肯留。人问其故,曰:“孙将军可谓人主,然观其度,能贤亮而不能尽亮,吾是以不留。”

诸葛亮后为刘备所用,一生鞠躬尽瘁、无怨无悔,至于孙权对部下的胸襟,懂的都懂。


紫色护卫队


仁义之君。

首先同关羽张飞结拜兄弟,几十年的交情,最后还发全国之病为关羽报仇,可以看出他是非常注重感情的,“”桃园三结义“”的千古佳话也同样证明了他的仁义。

其次刘备是忠义的,兴复汉室一直是他的理想,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做的,起点低,但也敢于反抗一切汉贼,这份心绝对不容置疑。

刘备是爱护百姓的,要不然他也不会有那么多的老百姓的追随。

但不得不说,算不得什么明君,能力实在有限,前半生打仗多次失败,没有自己的一寸土地,后期得到了诸葛亮,但也没有重用,大概是军阀作风吧。放着曹丕不打,却要伐东吴,最后几乎全军覆没,给蜀国造成了兵源不足的大问题,这也是诸葛亮北伐失败的一大原因。


文史学生仵三源


世人大多因为一句“此间乐,不思蜀”而诟病刘禅不思进取,昏庸无能。但是分析历史要结合当时的背景。刘禅在位保了30年蜀地太平,我觉得评价一个帝王,不能看他领地有多大,而应该看他为他的子民带来了什么,不投降,面对强大的魏军,负隅顽抗然后很大概率城破人亡等魏军进来屠城吗?对,不投降反抗是有机会,那也是站在个人利益,百姓不会管谁得天下它们只想过太平日子。从这个层面上来看,刘禅是聪明的,他在位的这三十年主管蜀地,百姓休养生息恢复生产。而且能在位三十年,这需要非常深厚的帝王之术。我们看看《蜀书后主传》里对他的评价“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坚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应该来说还是比较肯定的。我觉得刘禅是一个有大智慧的人。



每日历史百科


刘备,蜀国开国君主。少年时孤苦穷困,与母亲贩鞋织席为生。十五岁时,师从郑玄、卢植,与公孙瓒等为友。二十八岁时,恰逢黄巾起义,与关羽、张飞结拜为兄弟,招聚义兵。朝廷以刘备镇压黄巾起义有功,授定州中山府安喜校尉。刘备曾先后投靠公孙瓒、陶谦、曹操、袁绍、刘表。汉献帝排世谱,刘备为帝之叔,自此人称刘皇叔。曹操与刘备煮酒论英雄,被曹操一语道破英雄之志,后为防曹操谋害,刘备便在后园种菜。刘备离开曹操后,投奔袁绍。官渡之战曹操大败袁绍,刘备投奔刘表,其间,得赵云。甘夫人生刘禅。在刘表处,刘备遭刘表妻蔡夫人及蔡瑁设计陷害,幸亏的卢马相助,得以脱险。之后,刘备遇司马徽,才明白招揽人才的重要性。后听从徐遮推荐,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采纳诸葛亮的主张联孙抗曹。赤壁大战后,向孙权借得荆州。平定西川,刘备自领益州牧,以诸葛亮为军师。建安二十四年,取得汉中,为汉中王,后称帝,建都成都,立刘禅为太子。封诸葛亮为丞相。章武二年,刘备为报孙权杀关羽之仇,不听诸葛亮、赵云劝谏,下令起兵伐吴。被吴将陆逊用计火破连营,刘备仅存五百余人逃回自帝城。一年后,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去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