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刘备文学,军事才能不行。为什么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是个英雄?

默笙沉年悟


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时说:英雄要胸有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

首先刘备肯定是有远大的目标或者志向的。三顾茅庐时,诸葛亮就问过刘备志向如何,刘备说:汉室衰落,奸臣窃命,备不量力,欲申大义于天下。说明刘备志在天下。

刘备虽然谋略不如曹操,但善于识人用人,最重要的是能够得人心,能够很好地弥补自身的缺陷,所以谋略决断这块,刘备并不逊色。


太宗历史


很多人读《三国演义》,读到“青梅煮酒”那一段,听到曹操评论天下英雄,对刘玄德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都表示不理解,因为小说中,刘备只是个遇事哭哭啼啼的“忠厚长者”,没有遇到卧龙之前,屡战屡败,还有人说他是“伪君子”,怎么能算是“英雄”呢?

其实刘玄德这人也挺有意思的,这人没有曹阿瞒豁达,也不如孙仲谋会自嘲,但好在低调朴实,短短一生中也有许多可爱之处。并不只是《三国演义》中那个忠厚老实看上去还有些虚伪的烂好人。

首先他不爱读书,“ 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 ”我对古代这种游手好闲的儿童都有种莫名的喜感,因为第一他穷得依壁雕凿,居然还有心思玩宠物、音乐、穿漂亮衣裳。第二既然是没落皇族,穷的 依壁雕凿 ,却不喜欢念书。由此可见这人随和,贪玩,如你我一般,不假道学,是个可以相处的朋友。

“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这里也有意思,这人话不多,却善结交朋友,一个织席贩履的穷屌丝,还“年少争附之 ”。诸位想一想,小时候一起玩的孩子们,如果要做孩子王,得具备什么条件?吹牛逼的肯定很快就被识破,只有那种言必信行必果,答应大家的都能做到的孩子,才能指挥大家。

长大后第一次做小官儿,就把上司给揍了,“ 督邮以公事到县,先主求谒,不通,直入缚督邮,杖二百,解绶系其颈着马柳,弃官亡命。”揍了上司就跑路,说明刘备这家伙虽然忠厚,却也不是软柿子,上司不给面子,不见我,那就把他绑起来揍,揍完就跑,来去如风。说明他不是个讲规矩的人,和曹阿瞒一路货色,胆大包天,不拘小节。

刘备得人心到什么地步——“后领平原相。郡民刘平素轻先主,耻为之下,使客刺之。客不忍刺,语之而去。其得人心如此。”收了钱的刺客都不忍心对他下手,所以说他虚伪的,也得掂量掂量,这得虚伪到什么境界,能够连刺客都骗过。虚伪的最高境界,就是连一方诸侯陶谦都被骗过,诚心诚意白送他一座徐州。

这人还是太老实,连三姓家奴这种货色都收留,结果被反咬一口,走投无路投奔基友曹阿瞒,曹阿瞒大喜过望,也不管他当初救陶谦的破事了,“曹公自出东征,助先主围布于下邳,生擒布。先主复得妻子,从曹公还许。表先主为左将军,礼之愈重,出则同舆,坐则同席。”阿瞒亲自替他报仇,干掉三姓家奴,替刘备讨回老婆孩子,还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如胶似漆,这得多大面子?

刘备还有个优点就是低调,你看他明明野心极大,却从来不表现在脸上,别人怎么夸怎么赞他都不动如山。当初孔融向他求援,他感叹:“孔北海居然知道世上有个刘卖鞋?”。后来曹操和他青梅煮酒,讨论天下英雄,问来问去,他既不拍曹操马屁,也不吹嘘自己,最后阿瞒憋不住说天下就你和老子算人,其他都是傻逼。他也只是敷衍几句,不卑不亢。换了我被阿瞒这么夸一句,要么是当场吓尿,要么是趾高气昂尾巴翘到天上——阿瞒你终于知道老子是个人才啦,快给我签五年一个亿的合同。

后来这俩基友不念旧情,反目成仇打了起来,主要还是刘备不解风情,始乱终弃,而曹公是穷追不舍。这时大耳贼勾搭上了孙仲谋,“先主遣诸葛亮自结于孙权,权遣周瑜、程普等水军数万,与先主并力,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到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看清楚了,赤壁之战,公瑾只是配合的友军,打赢曹操的还是大耳贼。

当年新野屁滚尿流的时候,皇叔不肯只身跑路,执意不丢下追随他的老百姓,很多人又要说伪善,拿老百姓挡枪,其实这些老百姓完全不必跟着他乱跑,留在城里也不见得曹操就能屠城,他们非要追随这位卖鞋的皇叔,所以不是皇叔挟裹百姓,而是百姓舍不得皇叔。从形势看,皇叔早些跑到江夏找侄子才是王道,和老百姓一起游行示威是作死。但他偏偏没有先走,可见一辈子装逼真的很累,而且要搭上生命的赌注。也说明皇叔这人并不冷静客观,出了大事他是能拼命的,而且能为一些非利益的东西拼命。

皇叔这人也有得意忘形的时候,他用庞统之计攻破涪城之后,大摆酒席,庆祝胜利,喝得颠三倒四的时候问庞统:“先生今夜爽不爽。”庞统没好气说:“你特么破人家城池,抢兄弟土地,你还好意思问我爽不爽,白瞎了仁义之名。”这相当于当面拆穿大耳贼的伪君子面目。换了曹阿瞒早就恼羞成怒,都不必喊刀斧手,亲自上去一刀就剁了下酒了。大耳贼虽然脸上挂不住,耳根子都红了,却也只是发火说:“武王讨伐纣王时,前歌后舞,难道不是仁义之师吗?你的话狗屁不通,我不爱听,出去出去!”你看,他也不是道德楷模,他也会脸上挂不住,但也只是打了个嘴炮,第二天还跟庞统道歉。想一想现代人的假面具被拆穿后,都是什么撒泼打滚的德行。看人家皇叔,脸皮厚,不人身攻击,还肯认错,一般人做不到。

“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这是辛弃疾的一句词,说的就是皇叔,许汜曾向刘备抱怨陈登看不起他,“久不相与语,自上大床卧,使客卧下床”。刘备批评许汜在国家危难之际只知置地买房,“如小人(刘备自称)欲卧百尺楼上,卧君于地,何但上下床之间邪”。说人家陈登对你算客气了,你小子就这么大出息,就想着买房置地,陈登还给你床睡,换了老子,老子睡百尺楼上,你小子睡地上。可以看出,皇叔这人不是烂好人,对于没志气短见浅薄的俗人,他是直言不讳鄙视到骨子里,一点情面不留。

这件事也可以看出他的志气和野心,投奔刘表时,半年不打仗闲的没事干,一次喝酒居然摸着肥胖的大腿哭起来,说肥肉都长出来了,我这辈子没几天了,屁事都没干成。每次读到这一段,我这一事无成的贱人就会心有戚戚焉。一个人担心自己不努力不奋斗,导致看着身体发福就忧虑哭泣,这是什么样的精神?赤壁之战前,他丧师失地,屡战屡败,走投无路如丧家之犬,而这时已经年近半百,换了我40岁混得这么惨,还不如一头撞死算了。但他依旧摸着大腿上的肥肉要做英雄,居然还做成了。

临死的时候也好玩,遗诏第一句就自黑,说:“朕不读书(我没文化)”,自古哪有皇帝这样说话的?他说我虽然不读书,但不代表我是傻逼,儿子你虽然识几个字,但也要听一听。我人要死了,所以说的都是好话。凡事跟你干爹请示,听他的,多做好事,别干坏事,完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传千古,我不以为,一个伪君子临死时能说出这样的话来。

刘禹锡写诗评价“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霖霖历史录


刘备文学才能历史上没有记载,估计是很一般,但是军事才能却不是不行,军事才能来说,可能很多人要说的是夷陵之战,那对手要看是谁啊,陆逊,东吴四大都督之一,帮吕蒙设计死了关羽,一个人挡了曹魏数年,你跟陆逊比,整个东汉末年到三国时期,有几个能比得上陆逊的?至于早期刘备多次大败亏输,四处逃亡,那纯属是实力对比太过悬殊了,所以说刘备的军事才能其实并不能说不行,只能说与三国顶尖人才相比还有一定差距。

至于为什么会称刘备为英雄,主要还是有两点:

屡败屡战,从不放弃

别看屡败屡战说起来简单,但是要想做到,却不是那么容易,首先你可以败,但是你不能把自己栽进去,命都没了,也就没了再战的资本,其次呢,你要有再战的勇气和毅力,输一次不可怕,一直输很容易打消个人的信心,没有了再战的勇气。

除了屡次失败之外,年纪也是很容易消磨人的意志的,像刘表,当初初入荆州之时,单匹定荆州,意气风发,就因为年纪大了,只能做守护之犬,空有荆州之地,却无进取之心,最后只能被人夺取了基业。类似的还有刘璋,陶谦等人。

识人用人之名

刘备文才武略来说,是真的比不上曹操,曹操算是三国顶尖人才了,但是有一点却是超过曹操了,那就是识人用人之能,曹操由于早期发展顺利,对待人才多少有一点用之我幸,错过也就错过了,因为前期的基业来说,已经有很多人主动投奔了,典型的来说就是张松事件了,张松出蜀本来是要投奔曹操的,但因不被礼遇而转投刘备。

还有一点就是刘备对马谡的认知,认为此人言过其实,不堪大用,最终诸葛亮没听进去,才会有了街亭之败。

所以说呢,刘备在三国时期作为一个君王的优点是有的,至于军事才能的缺失,只要会用人,能用人,夺取汉中一役,不就是刘备亲自带队成功的吗?


枫叶0829



刘备是英雄!大家都应该听过煮酒论英雄吧!曹操有一句话!天下英雄!唯始君与操尔!就是说天下英雄!只有你和我曹操!说刘备是英雄,许多人可能难以接受。因为在一般人心目中,刘备是很窝囊的。他的本事,一是会跑,二是会哭。这是《三国演义》给我们的印象。其实这是误解。首先,刘备并非只会跑,只会哭,他还会别的。其次,在那个时代,会跑会哭也不丢人,并不能证明这人就窝囊,就不 是英雄。刘备会跑,曹操就不会跑?曹操狼狈逃窜的记录也不在少数。刘备会哭,曹操就不会哭?曹操号啕大哭的故事也史不绝书。怎么就没有人说曹操窝囊?可见不能这样简单的看问题。跑,要看为什么跑。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就跑得有道理。哭,也要看为什么哭。为朋友的情谊而哭,就哭得不丢人。刘备的跑和哭,就多半是这种情况。

当然,相对曹操而言,刘备要跑得多一点,哭得多一点,因为他更弱小。刘备出道的时候,除了两个忠心耿耿的兄弟——关羽和张飞,可以说是一无所有,一文不名。他没有自己的军队,或者说虽然有,也很可怜。刘备初起兵的时候,也是靠财团资助。中山王国(在今河北省定县)的两个大商人张世平和苏双“多与之金财”,让他招兵买马。但刘备参加讨伐黄巾的战争,最后也只得了个“安喜尉”的官职。安喜尉就是安喜县(故治在今河北省定县东)的县尉,是个副县 级的公安局局长,可见人马不多。所以刘备经常要向别人借兵。他那两员大将关羽和张飞也等于是光杆司令,只能自己去逞匹夫之勇。

刘备也没有自己的根据地,好不容易有那么一两块地盘很快又会失去,只能东奔西走地寄人篱下,反复无常地投靠他人,五易其主,四失妻子。从初出江湖到赤壁之战,刘备可谓半生颠沛流离。《三国演义》讲,有一次,刘备曾在酒后悲愤地说:“备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虑也。”这话虽然是演义,却也在理,可以看作他的心里话。刘备还没有什么像样的战功。什么“温酒斩华雄”,什么“三英战吕布”,都是罗贯中帮他打的。实际上,赤壁之战前,刘备在战场上每每是落荒而逃,“先主败绩”的记录屡见不鲜。《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曹操征讨他的时候,他认为曹操正在和袁绍作战,不会来打他。等到他亲眼看见曹操的旗帜,便吓得掉头就跑,完全不顾部下死活(见麾旌,便弃众而走),哪里像个英雄?当然,刘备也不是一次胜仗都没打过,史书上也有“数有战功”的记录,但那都是些小仗。事实上,诸侯混战的时候,没有一个军阀是被他消灭的,刘备的战功实在乏善可陈。

这样的人当然也不会有多大的名气,袁术就曾经极为不屑地说:“术生年以来,不闻天下有刘备。”这话是袁术对吕布说的,见于《三国志•吕布传》裴松之注引《英雄记》和《后汉书•吕布传》。还有一件事情也能说明问题。据《后汉 书•孔融传》,孔融任北海相的时候,被黄巾军包围,无可奈何,派太史慈向当时官任平原相的刘备求援。刘备惊讶地说:“孔北海乃复知天下有刘备耶?”马上派出三千救兵。这段话在《三国志•太史慈传》里,是“备敛容答曰:孔北海知世间有刘备邪?”《三国演义》也这么说。但我以为,《后汉书》的“惊曰”比《三国志》的“敛容答曰”要准确,而且“惊”的背后是“喜”,即“惊喜”。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当时刘备确实没有名,又很希望有名。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要啥没啥的刘某人,一个到处求人的刘玄德,所到之处却备受欢迎和款待。刘备被吕布打败,投靠曹操,曹操让他做豫州牧,表他为左将军,“出则同舆,坐则同席”。刘备被曹操打败,投靠袁绍,袁绍出城二百里相迎,父子“倾心敬重”。袁绍和曹操是当时最牛的人,尚且如此,何况他人?不把刘备放在眼里的,只有一个袁术。

那么,刘备为什么会受此待遇呢?

解释只有一个,就是袁绍、曹操,还有陶谦他们,都认为刘备是英雄。

曹操曾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也说过“刘备,吾俦也”(刘备,是我的对手啊!)看来,曹操是把刘备当成了自己的对手,一个足以与自己抗衡的人物。

易中天在《品三国》中总结“刘备有英雄之志,英雄之气,英雄之魂,英雄之义”。《三国志•陈登传》说,刘备在荆州的时候,曾经和刘表一起讨论天下英雄,说到陈登。一个名叫许汜的人说,陈元龙(陈登字元龙)架子大,不讲礼貌。鄙人到下邳见元龙,元龙半天不和鄙人说话,然后自己去睡大床,让我睡小床。 刘备说,足下素有国士之名,可惜并无国士之实。现在天下大乱,帝王失所,大家都希望足下“忧国忘家,有救世之意”。然而足下怎么样呢?“求田问舍,言无可采”,这正是元龙所不齿的,他为什么要和足下说话?这也就是碰上元龙了,还算客气。如果是小人我,恨不得自己睡在百尺高楼,让足下睡在地上,还说什么大床小床!这就是辛弃疾词“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的出典。

《三国演义》读多了,总认为刘备是个忍气吞声的窝囊废,其实不然。实际上,刘备也是个豪气冲天的性情中人,也有怒发冲冠拍案而起的时候。比方说那个“督邮”,就是刘备打的,不是张飞打的。当然,由于势力小处境差,常常要投靠他人,刘备不可能像曹操那样“笑傲江湖”。同样,由于性格的原因,或者斗争的需要,刘备沉默寡言(少语言),不动声色(喜怒不形于色),不像曹操那样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表现出英雄本色。但这不等于说刘备就不是英雄。在他那沉默寡言不动声色甚至忍气吞声的背后,仍然荡漾着一股英雄气。这种英雄气不是表面上的,而是骨子里的。

刘备的“英雄”,表现为他的坚忍不拔。刘备起兵以来,一直不顺,可以说是“人不窝囊事窝囊”,几乎没过过一天舒心的日子。但我们何曾见过他垂头丧气?只见他屡败屡战。他先是参加讨伐黄巾军的战争,当了个副县级的公安局长安喜尉,结果被自己一顿鞭子打没了。后来因为和黄巾军打仗“力战有功”,好不容易熬到一个正县级的高唐令(其间丢官一次),又被黄巾军打败,只好去投靠公孙瓒。碰巧陶谦病故,托他代理徐州,却又被吕布驱逐,只好去投靠曹操。以后,又投靠过袁绍和刘表。可以说,赤壁之战前,刘备一直寄人篱下,而且频繁地更换投靠对象,不断地在敌我友之间周旋。换了别人,尤其是那些以英雄自许的人,恐怕早就不耐烦了,甚至早就自杀了。然而刘备却一直隐忍了下来。他甚至短时间地依附过吕布。《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魏书》说,当时吕布的部下也看出刘备不是什么省油的灯,便对吕布说,刘备“反复难养,宜早图之”。可惜吕布不听,后来果然死在刘备手上。但是,换一个立场,所谓“反复难养”,不正说明刘备有英雄之志和英雄之魂,因此才不会长时间地甘居人下吗?据《三国志•先主传》裴松之注引《献帝春秋》,袁绍对刘备有一个评价:“刘玄德弘雅有信义。”这个评价,应该说是准确的。袁绍到底是袁绍,他也并非总是看不清问题。但这个评价,和前面的说法是矛盾的。一个“反复难养”的人,难道可以说是“弘雅有信义”吗?其实这要看对谁。对于投靠对象,刘备确实“反复难养”;对于依靠对象,刘备就“弘雅有信义”了。为什么呢?就因为刘备是一个有英雄之志的人。有英雄之志,就不会甘居人下,也必须不断地调整策略,寻找机会,因此“反复难养”。同样,有英雄之志,就必须团结同志,凝聚力量,也就必须“弘雅有信义”。其实,我们只要指出一个事实就够了:关羽和张飞,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而刘备呢?不但一无所有,而且半生坎坷,很长时间几乎看不到任何希望。然而这两个人却一直死心塌地地跟着他,忠贞不渝,至死不悔,关羽甚至还来了个“千里走单骑”。为什么?就因为刘备“弘雅有信义”。 按照《三国志》的说法,刘备和关羽、张飞,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的。关羽和张飞,对刘备则名为事之如兄,实际事之如君。可见维系三人友谊的,就是英雄之义。只不过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寝则同床”时,他们的太太在哪里?

应该说,刘备的能力是不如曹操的,甚至是远远不如。《三国志》里陈寿评价刘备“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刘备的能力不如曹操,所以他的基业也就较小。诸葛亮说“先帝每称操为能”,也证明了刘备自己知道曹操能力太强,自己比不上。事实上,刘备这辈子只怕一个人,那就是曹操。前面说过,刘备当年在徐州的时候,曹操去征讨他,他说曹操不会来的,没事儿,大家在这儿坐着,后来人家说你看曹操来了,旗子都看见了,刘备一看见曹操的旗帜掉头就跑,老婆孩子都不要了——他就怕曹操。

但是,“怕”就能说刘备不是英雄吗?当然不能。古人语“不以成败论英雄”,当然更不能以能力论英雄了。


历史的波澜壮阔


因为刘备“人穷志不短”,“以德服人”以及善于用人的优点!志向远大以及宽厚做人使他在人品上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而“善于用人”则使他能让合适的人为他的事业“人尽其才”,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年少不凡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儿于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元起妻曰:“各自一家,何能常尔邪!”元起曰:“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

在东汉那个时代,有权的显贵人士所乘的马车都有一个很气派的车盖。刘备小时候的家附近就有一棵大树,树冠宽大,形似车盖。所以他曾表示“有朝一日,他一定也能飞黄腾达”,

而他的族叔刘元起就对此非常的赞叹,因而也时长资助刘备,就好比对待自己的儿子。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于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中山大商张世平、苏双等赀累千金,贩马周旋于涿郡,见而异之,乃多与之金财。先主是由得用合徒众。

《三国志》里记载,刘备15岁的时候就去了汉末大才卢植那里学习。一个封建时代小孩子,话不多,对待老师府上的下人有礼,喜怒不形于色,恐怕现在的同龄人都少有能做到的。爱好结交豪爽之友,别人资助的钱财都拿来聚合门徒,这可能就是我们现在常说的“人狠话不多”的类型。

德感人心

01 被授“荆徐”

《魏书》:表病笃,讬国於备,顾谓曰:"我儿不才,而诸将并零落,我死之后,卿便摄荆州。"备曰:"诸子自贤,君其忧病。"或劝备宜从表言,备曰:"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

《三国志·蜀书·先主传》:谦病笃,谓别驾麋竺曰:“非刘备不能安此州也。”

刘表死的时候想把荆州让给刘备,却不让给自己的儿子;陶谦死的时候,给众属官下令让刘备领徐州,后徐州众官僚也是这么做的,就说明他们本身对刘备也是拜服的。

那么一个人在他人心中如果没有出众的形象,没有真才实学,肯定是不可能将自己辛辛苦苦挣下来的基业交到一个外人手中,这就已经很说明刘备的品行问题了。

让徐州的时候还有小插曲,当时天下诸侯林立,刘备那时候对他们而言根本就不算什么,所以他心里也害怕领了徐州以后,被其他诸侯针对,所以就有了以下徐州豪族,当时徐州的属官陈登以及冀州的袁绍的言论。

陈登: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

袁绍:刘玄德弘雅有信义,今徐州乐戴之,诚副所望也。

陈登还可以说一点,就是他给曹操献计灭了吕布。刘备忌惮领徐州,但是陈登这个人很看得上刘备,然后就是各种劝说,诸如“公路骄豪,非治乱之主。今欲为使君合步骑十万,上可以匡主济民,成五霸之业,下可以割地守境,书功於竹帛。若使君不见听许,登亦未敢听使君也。”等言辞可是相当的恳切了,不仅如此,为了刘备安心,还强力劝说四世三公的袁绍支持刘备治理徐州,刘备才放下心来。

02 众揽贤才

刘备礼贤下士的故事那实在是太多了,在水镜先生那里跪求徐元直,而后以谦卑之态三顾诸葛亮,顺势再任用马谡马良等一众荆州贤才;入川之前,抢到了被东吴忽视的庞士元,入川之后,重用益州集团的

黄权,法正,这些人前前后后为刘备的军政治理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而对于武将,关张是一开始结拜的,赵云在真实历史上是自己因家事离开公孙瓒后数年,又遇到刘备,所以追随他,但起码也是受刘备感召。后来的黄忠,马超无不如此。关羽死了,为报仇伐吴兵败,虽然对国家不是好事,但是对个人,对兄弟而言,这是真真正正的重情重义。

古今同誉

当时曹操曾多次评价刘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

汉末鬼才郭嘉也曾评:“备有雄才而甚得众心。张飞、关羽者,皆万人之敌也,为之死用。嘉观之,备终不为人下,其谋未可测也。古人有言:“一日纵敌,数世之患。”宜早为之所。”

如今毛主席也有评论:“刘备的优点主要于是善于用人,善于团结各方人士。”

结语

刘备的品行以及会用人,使他获得了成功,而且是白手起家;有的人会嘲讽刘备的假仁假义,“只会哭”,但是能在乱世成一番大业的人,又有多少单纯的忠厚之人呢?



史海浮沉假行僧


刘备为什么时人称之为英雄?首先说明一下,这个时人指的是士人,有话语权的读书人!

先看背景,刘备师从卢植。卢植乃东汉经学家,师父马融,师兄是大儒郑玄,又和蔡邕在东观修书,可谓名传天下,士人钦慕,所以在士人眼里刘备是自己人,天然有认同感!

刘备在黄巾起义时投军,书中说他一贫如洗,却一开始就将关羽、张飞这两个万人敌结为兄弟,从此不离不弃。没兵时在当地一呼百应,瞬时聚集了三百余众!缺兵器马匹立刻有巨商赠与!当地太守刘焉认为侄子,独领一军!也真够玄幻的!所以可以怀疑刘备本身在本地本身就是有势力,有名望的,不然不可能你一声招呼就要兵有兵,要将有将,都奉你为主!真要是普通人谁理你啊。

灭黄巾有了出身,讨董卓有了名望,这才有了陶谦三让徐州,成了一路诸侯。最主要是在吕布殒命后在朝堂被汉献帝认证为皇叔,承接了衣带诏!这一下就有了,此处大为重要!标志着刘备有充分的以匡扶汉室的旗号东征西讨!其后才有徐庶、诸葛亮来投,所行之处人皆以礼相待!所以才让曹操忌惮,说出了那段三国最有气魄的话。

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深,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操又曰:“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壮哉斯言!刘备遂名传天下,世人皆知刘皇叔为英雄也。


小院杂谈


在当时的局势中,天下还有四世三公的袁绍、袁术二兄弟,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等人,这些事都是经营自己的地盘有好几年了,可谓是家大业大,反观刘备却四处流浪,只有关羽、张飞二人愿跟着他,在刘备最落难的时候,曹操却慧眼识英雄,无外乎这以下三点:

1、刘备的皇叔身份

在三国动乱时期,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只能依靠自己的名头来招揽人才,曹操当初就是依靠自己的本家和夏侯家招揽一大批武将。刘备自称中山靖王之后,人称刘皇叔,依靠皇叔的这块金字招牌成功招揽不少人,张飞、关羽、赵云都是被他以皇叔的身份忽悠过来的,而且经常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以至于都受到汉献帝的亲切接待,因此一个良好的名声至关重要。

2、刘备的仁义

当初刘备在反抗黄巾起义的时候,就以仁义之名而广为流传,仁义的名声更变成一种收买人心的手段,以至于提到乱世三国中哪个英雄最仁义,首先想到的都是刘备,因此刘备靠仁义的名声成功征服一大批迷弟,收买人心的能力连曹操都自叹不如。而且“得民心者得天下”,无论是百姓还是豪杰都非常钦佩刘备,因此刘备完全就是一个潜力股。

3、自己的奋勇不屈

曹操创业是靠自己的家族势力,孙策、袁绍、袁术都是继承家业,刘表这个人更是汉室宗亲,这些人的地盘大部分都是靠别人得来的,而刘备一个人开始慢慢创业,也没人资助他更没有背景,先是打黄巾取得县令官职,后来又讨伐董卓最终取得徐州牧,这些成绩都是自己一点一点做上来的,没有背景的刘备却能创出一番天地,因此曹操才觉得刘备是真英雄。

因此在青梅煮酒时,曹操认为袁绍虽为四世三公,但优柔寡断,刘表掌管荆州多年,但已经老了不中用,刘备是从基层做起来的,而且仁义声名远扬,又懂得隐忍,曹操才觉得一旦刘备得势,以后定会成为自己的强敌,后来也正如曹操所料。






影视职员


刘备文学军事才能不行,为什么当时大多数人都认为刘备是个英雄?

《隋唐演义》在人物还没出来的时候已经排了英雄谱,为什么?

《水浒传》为什么不多不少一百零八将。

因为他们是演义,是说给平民老百姓听的,第一好记还有凑数听着壮胆。

至于刘备,是不是后人给他安的呢?

刘备从参军到最后夷陵之战,大部分的时间都在颠沛流离中,以至于四十多岁才有了儿子,但从刘备的人生轨迹可以看出他其实打仗很勇武。

起初陶谦让徐州,从刘备的出身看,他在徐州并无势力。但陶谦依然在曹操暂退兵时出让徐州,说明刘备还是有些能力的。

后来吕布夺了徐州,曹操为了牵制吕布,就想办法扶植刘备居小沛,掣肘吕布,与吕刘三方制衡。此处可见刘备在与吕布的正面交锋还是有能力的。

到后来刘备居新野,很明显刘表想让刘备做抗曹的桥头堡。这也说明刘备的具备很强的军事能力。

刘备虽然并未打过多少胜仗,但总是冲在第一线,而且是打不死的小强。

这是第一。

第二就是师承,各诸侯给刘备面子很大一部分原因并不是他是英雄,而是他是世族当时范阳卢氏里卢植的学生,卢植之前奉旨平定黄巾叛乱,在当时盛名巨隆。老师不一样,待遇就不一样了。所以别人看刘备,多半是看刘备之后的卢植。

所以刘备文学不行,军事还可以,但最最主要的是他有一个世族大家、经学家的老师。自古华夏是个讲人情的社会。刘备曾随卢植平定过黄巾,必定和其他人说过他的事迹,所以才会在世族间有这么好的名声。不然以刘备贩履的职业地位,为什么会在盛名未显的时候在以门第望族著称的东汉如此受欢迎。


吉耶221


能获得英雄这个称谓,最重要的不是能力,而是作为;也就是说能称得上英雄必须要有英雄的作为。所以刘备文学、军事、甚至是治理内政,都没有突出的能力,但不妨碍很多人称呼他为英雄;况且刘备的其他能力并不低。

刘备的作为

刘备原本是个卖草鞋的,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后来有了一个皇室后裔的名头,但这个名头很多人并不相信,也不以为然;刘氏皇族经过四百年的繁衍,皇室子弟不知道有多少了,估计刘家自己也没办法统计清楚。

刘备的成功是非常艰难的,经历了很多人承受不了的挫折和磨难。“五易其主、四失妻子”,深刻的道出了刘备创业的艰辛,搁给很多人,造就崩溃自暴自弃了;刘备到五十岁还没放弃坚持,有这样坚韧的毅力,即使失败也是英雄。刘备的遭遇经历要是搁到现在的很多人身上,估计大多数都会跳楼或者自暴自弃。

刘备年轻的时候就以匡扶汉室为己任,不管这个志向是真的还是掩饰自己野心的幌子,但刘备始终坚持这个志向,从未更改过。

最为关键的是刘备成功了。借也罢,坑也罢,刘备最后开创了属于自己的基业,建立的蜀汉政权。人们都希望不以成败论英雄,实际上最后选定英雄的标准是成功,如果刘备失败,那他就称不上英雄了。

刘备其他方面的能力突出

刘备没有文学、军事方面的能力,甚至内政能力平平;但他其他方面的能力极强,而这个其他能力,就是一个合格帝王所具备的能力,是一个合格的主公。

01.刘备能识人、用人、服人

刘备能识别人才,善用人才,也能折服人才,他要做的就是把合适的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按照既定的方针去实施就行了,他不需要事事亲为,也不需要全部都懂。刘备是现在社会最合适的董事长型人才,只需抓大放小,把握方向就足够了。

军事上,有专门的军事型人才去负责,内政上有专门的内政型人才去负责,文化教育、人才选拔、后勤补给等等都有专门的人才去做,包括发展战略、军事战役,有专门的智囊出谋划策,刘备只需要做好岗位安排和重大决策的排版就可了。

有了其他的能力是锦上添花,没有也不影响他的事业。术业有专攻,刘备的专业就是作为集团领导人,掌握好方向。

02.刘备能果断决策

我们看《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刘备都有一个很大的特点,那就是一旦他觉的是对的,就果断的放权让手下放手去做,从不有肉寡断。

袁绍吃亏就吃在了优柔寡断上,刘备在这方基本没吃过亏;大不了失败了,从头再来,但有机会就果断决定、放手去做。

03.刘备有雄才大略和卓越的政治眼光

刘备的目标很明确,他所做的所有事情都是奔着自己的最终目标而去。有专业型的人才,有顶级的智囊,最关键的还是领导人的决定;要能听的进去、能判断出谋略、建议的好赖,要不然再好的谋略建议也是白瞎。刘备他就有鉴别的能力。

总结:

刘备之所以被很多人成为英雄,主要原因是他从一无所有做到了蜀汉政权的开创者,一路艰辛的成功了,同时汉室后裔的身份让很多人觉得他是正义的,一个正义的有作为的、历经千辛万苦而成功的人,他就是英雄。


小任浅谈史


刘备的文学才能不行,这是事实,根据《三国志•蜀书•先主传》的记载:“先主不甚乐诗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而说他军事才能也不行,就是《三国演义》的视角了。


刘备的军事才能纵然没法和曹仁、关羽这样的军事将领相提并论,但造诣也绝对不低。拒于禁、夏侯惇于博望之战;败夏侯渊、张郃于汉中之战;即便最后的夷陵之战,在战役前期,他的表现也可圈可点。当然,刘备最终能三分天下取其一,不仅仅靠的军事才能,他的人格魅力才是成就霸业的关键。

1、生性任侠,好结交朋友,有团队凝聚力。根据《三国志》的记载,刘备从小“好交结豪侠,少年争附之。”不但如此,其同宗好友刘德然的父亲刘元起经常无偿资助他,并断言:“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另外,刘备抗击黄巾军,拉起队伍的启动资金也是由中山的两个富商张世平、苏双提供。从这里就可以看出,刘备天生就有一种领袖气质,群雄愿意为他所用。甚至来说,这与他刘胜后代、献帝皇叔的身份都没有太大的关系。所以,刘备能成功的首要因素就是他身上的这股凝聚力气质。

2、被士族所认可,事半功倍。在东汉末年,门阀士族已经登上了历史舞台,要想获取胜利必须得到他们的认可。陶谦死后,先后有糜竺、陈登和孔融劝刘备接管徐州,这其中孔融的话最有份量。在那个时代,孔融家族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他的眼界很高,看不起四世三公的袁术、袁绍,当然更看不起阉宦之后的曹操,但唯独对刘备礼遇有加。也正是由于孔融的支持才让刘备获取徐州变得更名正言顺。

3、越挫越勇,有着锲而不舍的精神。刘备生于公元161年,于184年镇压黄巾军起义正式开始创业,到219年(建安十九年)正式占领益州,三分天下,时年58岁。35年的征战中,挫折颇多。他先后事从公孙瓒、陶谦、吕布、曹操、袁绍、刘表,却始终没能打出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来。赤壁之战前更是被曹操打得如丧家之犬,无立锥之地。而最终能联合孙权打败曹操,也许有运气的成分,但如果没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没有颗强大的心脏做支撑,恐怕早已被历史所淘汰。

刘备最终能成就霸业,也许跟他的“仁”有关系,但绝不是主要原因。关键还在于上述的三个关键点。所以,刘备被多数人看作大英雄,当之无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