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21 山西:決勝2020“搬”進幸福新生活

  “黨的政策實在好,做夢也沒有想到能住上這麼好的房子,我們心裡真的特別高興。”1月2日,在石樓縣靈泉鎮岔溝村新建成的易地移民安置小區內,嶽潤鈴指著裝飾一新的新家一臉幸福地說。

  2019年國慶節,嶽潤鈴與872戶貧困戶告別居住了多年的山莊窩鋪,搬進了寬敞明亮、設施齊全的移民新區。更讓嶽潤鈴一家暖心的是,當地政府還給她和愛人分別在移民小區安排了就業崗位。在小區裡的服裝廠,經過培訓嶽潤鈴成為一名服裝女工,保底工資1800元,幹得好可以掙到兩三千元。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我們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鬥目標。2020年也是脫貧攻堅決戰決勝之年。住房安全是“兩不愁三保障”中脫貧攻堅的硬性指標之一。易地扶貧搬遷是徹底解決住房安全問題、解決“一方水土養不起一方人”的有力措施。元旦剛過,記者來到我省多個扶貧安置點採訪,體驗這些貧困戶搬遷後的幸福新生活。

  做夢都想有一套新房子

  44歲的白俊慧是永和縣南莊鄉郭家村的建檔立卡貧困戶。說起他的新房子,感慨很多,最想說的一句話就是“感謝黨和政府!”

  白俊慧是建檔立卡貧困戶,在搬進新房子之前,一家四口住在兩間土窯洞裡。以前因為村裡自然條件差,靠種地只能保證了溫飽問題,因此必須要到外地打工掙錢養家。再加上兩個孩子上學,教育成本高,每年的收入都不夠家裡開支,根本沒有力量來建新房改善居住條件。“看著兩個孩子漸漸長大,我們做夢都想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子!”白俊慧說,但是想要建一座像樣的新房,至少也得十餘萬元,這對他們來說簡直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白俊慧所在的郭家村位於南莊鄉西北部,在整個南莊鄉屬於全村貧困發生率較高的村子。2016年以前,村裡不少農戶還居住在土窯洞裡。

  脫貧攻堅戰打響以後,作為易地扶貧搬遷的重點縣,為了啃下這塊“硬骨頭”,從2016年起,永和縣由縣領導牽頭,各鄉鎮配合,經過實地考察,充分調研,把縣城、旅遊區、公路幹線、鄉鎮所在地等發展前景較好的區域確定成為集中安置點,全縣共確定了32個集中安置點。

  作為村裡的建檔立卡貧困戶,白俊慧由此被確定為郭家村安置點的63戶易地扶貧搬遷戶之一。“現在在縣城光租房一年就需要4000元開支,如果能有一個各方面條件都好的新房,還是喜歡住在村裡。”白俊慧說。

  “搬”出來的幸福生活

  走進平順縣門樓村,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開闊的廣場,盡頭是一座青山之下大型的康養快捷酒店,左右兩側是排列整齊的居民小區。住宅的外牆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記住鄉愁”等標語圖文並茂,這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的貧困村如今有一種現代化的氣息撲面而來。

  門樓村位於東寺頭鄉東南部,全村88戶、278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72戶、218人,村裡有8000多畝林地,分佈在八溝九梁的陡坡上。土脊薄,耕種難,收成低,村民飲水困難,2014年雖然新建了高位水池,但人們飲用水仍需車拉肩挑。舊村山路崎嶇交通不便,百姓外出必須步行到後石公路線上才能乘上公交車。2016年10月易地扶貧搬遷選址建新村以來,現在村民已經全部搬遷入住新村,村口的古石線也通了車。

  70歲的村民李樹進家有4畝地,平時就種點玉米、穀子。他家是第一批搬進新村的,喜遷新居,幫扶單位還給送了臺冰箱。老人還當著村裡的光伏發電管理員,每年村裡補助1200元。兒子平時在外面打工,家裡只有老兩口常住。說起國家的易地扶貧搬遷政策,老人連聲說好,“這75平方米的房子,有衛生間、廚房,取暖也不發愁。原來住在山上的時候,我們老兩口年齡大了,吃住都困難,現在吃住行又幹淨又方便。村裡綠化好,路燈明亮,有愛心超市,有各種福利,在村裡乾點力所能及的活,還有補助,多好。”

  跟以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

  搬到距縣城僅1公里的移民新區,住上了樓房,用上了自來水,隨時能洗熱水澡……今年46歲的趙海燕,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

  趙海燕是左權縣麻田鎮前柴城村人。前柴城村位於縣城50公里外,村裡156戶、近600口人守著幾畝薄田,且耕地大部分在六七十度的坡上,耕地要靠人工钁刨。由於水源不足,經常是種下希望收穫著失望。“這些我都能克服,只是我那三個孩子都在上學,他們要不早上6點就出發,中午帶乾糧,要不就得住校。我想讓他們走出大山,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學更多的知識。”得知縣裡易地扶貧搬遷工作開展以來,趙海燕覺得這是實現願望的好時機。

  樂居苑小區是左權縣總投資3.5億元規劃建設的4個集中安置點之一,趙晉英在樂居苑小區買了個93平方米的房子。“除去政府給的補貼,我個人只付了一點點。”趙海燕說,“如今,我的三個孩子都在縣城上學,我愛人在雲南打工,勤快能吃苦,一年能拿回來五六萬元,借的10萬元錢也基本還清了。我很知足,也很幸福。”

  走在樂居苑小區裡,一棟棟樓房整齊劃一,隨處可見悠然自得的居民穿梭在小區裡。新搬遷入住的寒王鄉下窪村貧困戶楊森林,指著乾淨的地板、明亮的窗戶、寬大的陽臺笑得合不攏嘴:“現在的日子跟以前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黨的政策就是好,給我們建了這麼好的房子,有了這麼好的生活條件。”

  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

  穿過“西山第一洞”,繞過幾道彎就是大寧縣太古鄉後腰村地界,只見一條條平坦寬闊的柏油路直通村民家門口,一排排整齊有序、乾淨整潔的農家小院灑滿溫暖的陽光,村前的文化休閒廣場健身設施一應俱全,一幅生態宜居的美麗畫卷展現在記者面前。

  後腰村溝壑縱橫,幾乎沒有平地。村民分散居住在依山挖下的土窯裡,他們最怕下雨天,因為土窯隨時有可能坍塌。住得不容易,吃水就更難,家家靠旱井存雨水度日,若遇上大旱,村民也只能輾轉數十里去外村拉水。

  該村耕地狹長不連片,通村路不過兩米寬,還坑窪不平,碰著雨雪天,村民就出不了門。種個雜糧,還得靠天吃飯。那些年,女娃一聽後腰就搖頭,都不願嫁到這個窮窩子。

  2017年,太古鄉黨委、政府通過異地扶貧搬遷、地質災害治理搬遷等工程,著力解決當地困難群眾的住房問題,後腰村就是其中受益的村之一。近年來,村裡的貧困戶在扶貧政策的幫扶下陸續遷入新居。

  後腰村所轄自然村賀家垣村的村民付萬里剛剛搬進新家,說起搬進新家的感受高興得合不攏嘴:“我今年都74歲啦!以前住在村下面的三孔土窯洞裡,一到下雨天泥水就倒灌進家,還得用洗臉盆一盆盆往出倒,窯洞裡的泥皮土塊還不停地往下掉,夜裡睡覺都不踏實,現在能住進這麼好的新房裡,真的就像做夢一樣,真是感謝黨和政府的扶貧好政策。”(張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