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历史上有没有哪一场战役的胜利,是两个名将之间的合作取得的?

不才讲史


1945年3月31日,在苏军总参谋部作战室,斯大林亲笔涂掉了总参给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划定的战役分界线,而改在了柏林东南60公里的吕本,这就意味着斯大林原来的想法已经变卦了。

(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司令员科涅夫)


在攻取希特勒德国老巢的战役准备中,斯大林本来打算让“最高副统帅”朱可夫负责主要破城,毕竟朱可夫在当时的苏军那是“第一名将”。但是垂死挣扎的德军,还能在柏林和外围防线集中100万兵力负隅顽抗,单凭朱可夫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110万人又显然力不从心。


所以科涅夫同样拥有110万人马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投入作战成为必需,那么其实也简单,让科涅夫受朱可夫节制和指挥不就完了?但是斯大林并没有下达这样的命令,毕竟两位苏联元帅都是战功赫赫,面对如此巨大的荣誉,直接圈定攻克柏林的战果完全归于朱可夫,也是不合适的。

(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司令员朱可夫)


于是斯大林改变了主意,决定让两位元帅既合作又竞争,所谓合作,就是两个方面军共同撕开柏林东边最坚固的奥得河防线,所谓竞争,便是之后从两个方向分别向柏林市区突进,什么总理府或者国会大厦等巢穴,谁先攻下来就是谁的功绩,等于在柏林战役最后阶段将搞起“双雄竞争”。


苏军内部称之为“展开社会主义劳动竞赛”,斯大林当面对科涅夫说:“倘若敌人在柏林东接近地上进行顽强的抵抗,以致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的进攻受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应准备以各坦克集团军从南面突出柏林”,这就算是给科涅夫授予单独进攻的尚方宝剑了。

于是从1945年4月16日起,两个方面军同时投入作战,朱可夫(77个师)一口气打出123万发炮弹,许多德军被炸的精神崩溃,而科涅夫(70个师)甩的炮弹超过150万发。苏军用炮火开路发起猛烈进攻。果然,由于德军防御重点就是在城东,朱可夫的部队遭遇疯狂抵抗,推进十分缓慢。


朱可夫在回忆录中不无酸溜溜地写道:“夺取柏林的任务完全可以交由一个方面军,即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但至少要给它的左翼加强两个诸兵种合成集团军、两个坦克集团军、一个空军集团军以及相应的炮兵和工程兵部队”。。。这等于把他一个方面军的兵力翻番,其实还是想指挥科涅夫。

(希特勒负隅顽抗)


柏林战役打到4月21日的时候,根据朱可夫的请求,斯大林打电话给科涅夫,说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进攻受阻,询问是否可以把朱可夫手下的两个坦克集团军调过来,从科涅夫打开的缺口向柏林突击。科涅夫当即表示了拒绝,认为这样会造成部队建制和作战的混乱,并表示自己有能力单独突破。


1945年4月22日,科涅夫的两个坦克集团军从南方突至柏林城郊,三天后与与乌克兰第一方面军第4坦克集团军在柏林以西的波茨坦会师,从而完成了对柏林的合围。在柏林以北地区德军,也被白俄罗斯第2方面军(担任助攻任务)合围,柏林陷落只是时间问题了。同一天,科涅夫的部队在易北河与美军会师,争得了第一个荣誉。

(科涅夫元帅)

不过,斯大林还是有点偏袒“胜利的象征”的朱可夫,随后要求科涅夫所部在柏林西南围剿德军温克将军的第9集团军,而将攻占柏林核心区的作战任务仍然交给了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4月28日,朱可夫麾下的第3突击集团军和近卫第8集团军,联手逼进柏林德军最后一处支撑点蒂尔花园区,两天后占领国会大厦,德军宣布投降。


因此,柏林战役的胜利是由朱可夫和科涅夫两大名将共同完成的,苏军总计付出了304000人的伤亡,俘虏德军480000余人,但最终的荣誉却被朱可夫摘得,并且代表苏军接受德军投降的也是朱可夫,为此,两位苏联元帅后来出现了一定的裂痕。


度度狼gg


诗人元帅陈毅和战神大将粟裕,二人既是搭档关系,也是上下级关系,二人合作打了不少经典的战役,其中在抗战时期比较经典的就是黄桥战役。

1940年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成立,陈毅任书记和总指挥,粟裕任副总指挥兼参谋长,全军7000人。新四军挺进黄桥时,与国民党顽军发生了矛盾,黄桥决战在即。


黄桥决战,新四军只有7000人,而韩得勤的部队有三万人,这是一场险恶之仗。粟裕则提出了一个比较冒险的作战方案,即以3/4的兵力出击,只留1/4的兵力守卫黄桥。由于陈毅是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的最高指挥官,大凡重要的决策,最后都得要陈毅来拍板才行。陈毅对粟裕的军事才华、指挥艺术和远见卓识是钦佩的。最终陈毅拍板,按照粟裕的部署进行黄桥战役。随后陈毅和粟裕召集各纵队领导干部开会,大家很快便统一了认识。叶飞、王必成、陶勇都表态,誓死保卫黄桥, 坚决打好这一仗!






黄桥战役共歼灭顽军11000人,俘虏中高级军官10人,下级军官600余名。缴获各种长短枪3900余支、轻重机枪189挺、山炮3门、迫击炮59门以及大量的弹药和军需用品。陈毅和粟裕联手,取得了黄桥战役的胜利,为开辟苏北抗日根据地奠定了基础。


历史军魂


布拉德利的凶猛

1945年3月,在法国取得巨大胜利的盟军开始向纳粹德国领土进攻,大抵这世界上除了希特勒,几乎每个人都知道德军输定了。然而盟军并没有放弃对德军的追击,他们很清楚,一旦进度不够快,纳粹就有可能就地组织防线,届时盟军将面临巨大的伤亡。

奥马尔·布拉德利率领的美第12集团军就在盟军的箭头位置,其实从个性上说布拉德利并非贪功之辈,在一堆性格张扬的美军将领中他是少见的低调派。在公开场合布拉德利总是显得彬彬有礼,甚至沉默寡言,很多记者对他的评论是“普通人”。

然而这次布拉德利却显得异常凶猛,他甩开大部队起码3天的路程,直接冲到莱茵河畔的鲁登道夫大桥前。3月7日到达当天就开始发动猛攻,不计代价的狂攻了足足10天后,美军占领了这座大桥,横渡莱茵河。可布拉德利这次依然没有停手,他下令继续向德国腹地穿插。

蒙哥马利的稳健

3月24日,英国元帅伯纳德·蒙哥马利率领的英联邦第21集团军(包含美军第9兵团)也抵达了莱茵河畔的韦塞尔地区,对布拉德利的意图蒙哥马利心领神会,当即兵分三路强渡莱茵河,借着布拉德利那边吸引德军注意力,稳稳的向德国腹地推进。

蒙哥马利是英军在二战里少数能拿出手的名将,历来以固执稳健著称,让他带兵该赢的通常都可以赢下来,但该输的也一定会输掉。但这货也同样以缺乏机智和沟通能力而臭名昭著,连本国的绅士都不太待见他。

蒙哥马利大抵没啥自知之明,在盟军将领中着实没少得罪人,比如西西里岛战役中他就命令过布拉德利让出公路给英军,转而去打墨西拿。布拉德利虽然很不爽,但没像巴顿一样自作主张,还是服从了指挥,结果蒙大帅之后评价他为“愚蠢且尽责”。这也就是布拉德利,换成常队长来都得喷他,合着老子听指挥也不对?

包围鲁尔的口袋

其实布拉德利和蒙哥马利这对冤家的目标是一致的——彻底包围鲁尔地区。这样既可以切断柏林的工业品供给(鲁尔是著名的工业区,那时候也生产燃料),又能把莫德尔率领的B集团军装进口袋,40多万大军再不能参加柏林保卫战。

就这样,布拉德利的横冲直撞与蒙哥马利的步步为营在鲁尔地区一南一北形成了两条铁臂,这是一次标准而经典的钳形攻势。纳粹防守大师莫德尔明知道如此,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发生。

1945年4月1日,两支铁臂在利普斯塔特会师,这个愚人节没有任何玩笑,鲁尔被严丝合缝的装进了口袋。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德军的士气就彻底崩溃,莫德尔无视元首“战斗到最后一人的命令”,就地解散了B集团军,随后饮弹自尽,32万5千余名德军成为俘虏,搞得美军都没处安置。


这次鲁尔包围战虽然不像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战役等一众二战名局那般著名,但两个颇有心病的名将确实联手奉献了一次经典的钳形攻势,大大缩短了战争结束时间。顺便说一下,双方刚会师布拉德利就把美军第9兵团给要回去了,别说老实人不会报复......


历史吐槽机


这样的战役太多了。

淮海战役,由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60万联合对付国民党徐州剿总80万。这场战役可以说是国共双方精锐云集,名将如云。我军方面有华野司令员兼政委陈毅,华野代司令员兼代政委粟裕,参谋长陈士渠,副司令谭振林,中野司令员刘伯承,政委邓小平,参谋长李达,麾下战将更有叶飞、陶勇、王必成、宋时轮、韦国清、杨勇、王近山、陈赓等开国名将。国民党方面阵容也不错,杜聿明、黄维、邱清泉、黄伯韬等等也是国军名将。淮海战役歼灭敌军55万余人。

平津战役,由东北野战军和华北野战军一起发动。国共双方也是精锐云集,名将如云。我军方面有东野司令林彪,政委罗荣桓,参谋长刘亚楼,华野司令兼政委聂荣臻,麾下有李天佑、韩先楚、洪学智、黄永胜、杨德志、罗瑞卿、耿飙等开国名将。国民党方面有华北剿总傅作义,陈长捷、郭景云等。平津战役歼灭、改编敌军47万人。

渡江战役,由二野和三野一起发动。而二野和三野就是原来的中原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对阵的是国民党京沪杭警备司令汤恩伯集团。为防止出现美军干预的情况,中央还对渡江战役进行了加强,将四野的12兵团10万人调了过来,力求做到有备无患。兵团司令员是后来的开国大将、人民海军首任司令员肖劲光。渡江战役歼灭敌军40万人。

西南战役,由刘邓和贺龙指挥,参战部队有二野的三兵团、五兵团,一野的十八兵团、四野的47军,历时三个月,歼灭国民党军90万人,解放了云贵川康四省。

柏林战役,由朱可夫元帅指挥的白俄罗斯第一方面军和科涅夫元帅指挥的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共同完成,两支苏军就如一支铁钳将柏林层层围住,最后共同将德国法西斯的老巢捣毁,将胜利的旗帜插上德国国会大厦。

库尔斯克战役,二战最大规模的坦克大决战,苏军方面由朱可夫元帅、科涅夫元帅、罗科索夫斯基元帅共同指挥,德军由曼斯坦因元帅、莫德尔元帅同指挥。库尔斯克战役粉碎了德国妄图重新夺取战略主动权的企图,从此之后,苏德战争的战略主动权牢牢的掌握在苏军用里。尔后,苏军强渡第聂伯河,收复乌克兰和白俄罗斯,打出东南欧,直捣柏林。

诺曼底登陆战役,由美国的艾森豪威尔将军和英国的蒙哥马利元帅共同指挥,对阵德国的隆美尔元帅。诺曼底登陆拉开了盟军反攻欧洲的序幕,开辟了欧洲第二战场,从此德军陷于两面作战的囧境。苏联红军和盟军东西对进,加速了法西斯的灭亡。

莱特湾大海战,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海空大战,由美军的尼米兹上将、麦克阿瑟上将对阵日本的栗田健男、小泽治三郎。莱特湾大战是美日舰队的大决战,双方都投入极大的兵力,光是参战的航母就高达50艘,还有2000多艘各种其他军舰,如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护卫舰、登陆舰等。莱特湾大战彻底的打败了日本的联合舰队,美军开始反攻菲律宾。从此,日本海军只能退守本土,再也无力出战。


血染战旗红


我是小司马讲史,为您作答。

小司马讲史最佩服古代的名将了,今天介绍的两位名将都是契丹人,一个叫耶律斜轸,一个叫耶律休哥。耶律斜轸是辽代中期的著名将领、军事家,深得时任皇帝耶律贤的器重,命他节制西南面诸军,为南院大王,后任西南面招讨使。他曾有过活捉名将杨业、击溃名将潘美的壮举;耶律休哥也是辽代名将、军事家,曾率军屡次击溃宋军,取得了战场上的胜利。上述两位名将在高梁河之战中有过合作,并率军取得了胜利。

公元979年,宋太宗赵匡义亲率10万大军北伐,宋军很快便突破了辽军在沙河的阻截,继而围困幽州。幽州守将辽耶律奚底初战失利,便退兵至幽州城北清河。他急忙派人把情况报告给了辽景宗。辽景宗知晓情况后,不敢怠慢,急命南院大王耶律斜轸与惕隐耶律休哥分别率军去解幽州之围。耶律斜轸率援军在幽州城北故意打着耶律奚底军青色旗引诱宋军追击,以分其攻势。同时,惕隐耶律休哥也率援军赶到高梁河。

恰好遇到了宋太祖亲率的宋军。耶律斜轸与耶律休哥分率援军左右两翼夹击宋军,宋军大败,死伤甚众。辽军乘胜追击宋军三十余里,杀死宋兵一万余人。耶律休哥本人在高粱河一战中也付出了惨重代价,他身负三处创伤。高梁河之战后,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受到辽景宗的重赏,耶律休哥在此战中出色的发挥,使得辽景宗对他加以重用。

两位名将缘何能在高梁河之战中击溃宋军呢?小司马讲史认为主要有一下几点原因:

  1. 耶律斜轸和耶律休哥两人配合默契。在此战前,耶律斜轸已是声名在外,而耶律休哥却是个没有什么名气的小将。但耶律斜轸并没有轻视耶律休哥,而是对他很尊重,处处信任他。互相信任是二人团结一致、配合默契战胜强敌宋军的一个重要原因。

  2. 二位名将所选择的战术得当。耶律斜轸先是采取示弱诱敌,引宋军北进,进而以分宋军的攻势,随后等到耶律休哥率军赶到高梁河,二人采取夹击的策略,使得宋军惨败。
  3. 此次北伐,宋太宗所选择的时机不合时宜。由于刚刚灭掉北汉政权,宋军还没有来得及休整战力,就开始挥兵北上,其结果只能是惨败而回。


(小司马讲史文,图片转自网络侵删!)


小司马讲史


1.漠北之战,卫青霍去病各率五万汉朝骑兵深入大漠,大败匈奴。

卫青和霍去病两位汉朝的顶级名将,想必也不用小编多说了,大家必定也都耳熟能详。这两员汉军的无双大将,率领着汉朝骑兵横扫草原大漠,将强大的草原帝国彻底打服。



公元前119年春,为进一步追击退入漠北的匈奴主力,汉武帝决定遣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兵分两路深入漠北,主动寻求匈奴主力,并将之彻底歼灭。此战,不仅是汉匈双方的关键决战,同时也是汉军作战距离最远,战斗最艰巨的战役。

漠北之战汉军取得彻底的胜利,共歼灭匈奴九万人。经此一战,匈奴的有生力量基本被歼,匈奴单于从此不敢再在大漠北缘立足,不得不向西北方向远遁,因此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



2.定襄之战,唐初名将李靖与徐世勣合力击败东突厥。

定襄之战,是唐灭东突厥之战中至关重要的一役,此战由唐初的两名顶级名将李靖和徐世勣领军。他们两人与侯君集一道,并称唐初三大名将。



公元629年(贞观三年),唐太宗李世民以东突厥进攻河西为借口,诏命兵分六路出兵剿灭东突厥,唐灭东突厥之战就此打响。

次年正月,李靖率三千骁骑自马邑出发,进屯恶阳岭,乘夜奇袭襄城。颉利可汗未料唐军会突如其来,认为李靖敢孤军深入,定有主力随后,于是慌忙将牙帐撤至碛口。之后,由于心腹大将康苏密降唐,颉利可汗被迫率所部退往阴山,最终遭到兵出云中的徐世勣所部唐军截击,突厥军大败。



颉利可汗在定襄之战被李靖和徐世勣的大军击败后,仓皇由云中向西逃窜,想投奔吐谷浑国王慕容伏允或高昌国王麴文泰。结果半路上,部众大多叛逃,最后身边只剩数十骑,走投无路的颉利可汗最终被李道宗所部大军擒获。

3.抗倭战争中的平海卫之战,戚继光俞大猷两位抗倭名将通力合作的大捷。

在明朝中叶东南沿海的抗倭战争中,涌现了众多抗倭名将,如戚继光、俞大猷、胡宗宪、谭纶、唐顺之、杨文等等。而这其中又以戚继光和俞大猷最负盛名。



抗倭战争中,最为艰巨的一战便是著名的平海卫之战,而此战的胜利正是戚继光与俞大猷通力合作的成果。1563年(嘉靖四十二年),明朝当局为捣毁盘踞平海卫倭巢,命谭纶为福建巡抚,指挥福建总兵俞大猷、浙江副总兵戚继光、广东总兵刘显三路大军会战平海卫。

针对平海卫三面环海,易守难攻等特点,谭纶决定采用水陆联合,中间突破,左右夹击之战法,以戚继光担任中军,刘显为左军,由陆路正面进攻倭巢;又以俞大猷为右军,率水师经由海路进攻,以断倭寇逃路。



平海卫一战,在三路大军的互相配合,戚继光首先从中间突破,刘、俞水陆夹攻,进而一举攻克平海卫,斩倭2200余人,救回被掳男女3000余人,随后明军更是乘胜收复兴化府,进而扫除了侵扰闽地沿海的倭寇。



这些历史要读


直罗镇战役是在毛泽东的直接指挥下,彭德怀元帅、林彪元帅、徐海东大将等

密切配合下,取得的一次大捷。

中共中央率红军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并与红15军团胜利会师,极大地震惊了国民党当局,蒋介石调动东北军5个师3万余兵力,企图乘中共中央和红军立足未稳予以消灭。

直罗镇是一个不过百户人家的小镇,三面环山,一条从西而来的大道穿镇而过,北面是一条小河。

按照毛泽东指示,红一方面军司令员彭德怀及红一军团军团长林彪、红十五军团军团长徐海东等率领团以上干部从各自驻地前往直罗镇,登上周围多个山头,仔细查看道路、山岭、村庄、河流,结合地形地势,研究作战部署,最终确定了具体作战方案。

1935年 11月20日,在飞机的掩护下,敌先头部队第109师兵分三路向直罗镇进攻,红军以一部兵力节节抵抗,逐渐将敌诱入直罗镇,进入预设战场。21日晨,红军向直罗镇之敌突然发起猛烈攻击,很快将国民党军分割、包围。红一军团歼灭了北山寺的敌军,红十五军团消灭了旗杆山的敌人,据守高地的国民党军两个团长,一个被击毙,一个在绝望中自杀。23日黄昏,围歼镇东南的牛元峰土寨战斗再次打响,红军以猛烈火力将敌压制,很快逼近寨子,并用手榴弹将敌打乱,战士们在震天动地的喊杀声中冲进寨子,与敌展开肉搏战,终将敌全部歼灭,109师师长牛元峰被击毙。

直罗镇战役,红军先后歼灭国民党军1个师1个团,击毙师长牛元峰以下1000余人,俘获5367人,缴枪3500百余支(挺),其中轻机枪176挺、迫击炮8门、子弹22万发。缴获电台两部,战马300匹以及其他军用物资。

1935年11月30日,毛泽东在红一方面军营以上干部会议上,作了题为《直罗镇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任务》的报告,其中讲到:直罗镇一仗,中央红军同西北红军兄弟般的团结,粉碎了卖国贼蒋介石向陕甘边区的“围剿”,为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zj史海拾贝


1、抗倭英雄俞大猷和戚继光

俞大猷与戚继光并称为“俞龙戚虎”,扫平了为患多年以及趁机作乱的伪倭寇。

相比于戚继光会懂得人情世故,名利双收,俞大猷虽然战功累累,却经常被弹劾而遭到免官,甚至多次被他人冒领军功,但俞大猷却从来不会计较,仍旧全力打击倭寇。

2、淮海战役邓小平、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

淮海战役,国民党称“徐蚌会战”,是解放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东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对国民党军进行的战略性进攻战役。

战役于1948年11月6日开始,1949年1月10日结束,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刘峙指挥中华民国国军五个兵团部、22个军部、56个师及一个绥靖区共55.5万人被消灭及改编,解放军总共伤亡13.4万人。 淮海战役是三大战役中解放军牺牲最重,歼敌数量最多,政治影响最大、战争样式最复杂的战役。 淮海战役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中具有决定意义的三大战役的第二个战役。


历史分享者


有淮海战役,中野刘伯承司令员与政委邓小平,华野司令员陈毅栗裕一举歼灭敌军80万。


东方京川


淮海战役由中原野战军刘伯承和华东野战军陈毅两大野战军进行,歼灭国民党军六十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硬是把数十万敌军包围、围点打援,把一顿夹生饭硬吞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