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固定式发射井的导弹生存能力低,我国为何还保留“东风-5”?

别看了小姐


自核武器诞生以来,其生存能力成为衡量一个拥核国家战略核威慑的重要指标,不亚于洲际导弹讲求的突防性能,在这种背景之下,部署更为方便、生存能力更强的固体机动洲际弹道导弹诞生了,从此之后在舆论界理所当然的将机动发射的固体洲际导弹列为最强的战略核反击利器;实际上目前研制机动发射洲际弹道导弹的国家也就中俄两国。

目前国际上是个指头能数过来的几个拥核国家中,拥有洲际弹道导弹的无外乎联合国五大常任理事国,其中发展机动洲际导弹的只有中俄两家,英法已经放弃“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仅保留了海基核打击力量,美国虽保持着完善的“三位一体”核打击体系,但其陆基核力量还是依托固定发射井发射民兵-3型洲际弹道导弹来实现陆基核打击。

固定式发射井的生存能力真的很低吗?这并不一定。想要打击敌方的固定发射井首先要具备以下几个先决条件:第一个,如何获取发射井的精确坐标,要知道各国的洲际导弹发射井的地理坐标是高度保密的,很难获取达到第一手资料,但这个精确坐标又是核打击的首要条件。

第二个,用何种手段摧毁发射井。早期的洲际弹道导弹都是采用固定式发射井来发射,其建造的指标第一除了要保障导弹安全发射以及相关准备之外,首要指标就是如何实现在第一波核打击中存活下来,从而保证二次核反击的能力;因此,各国在建造相关工程的时候,固定发射井一般都是建在地下,工程质量能够直接抵挡核弹的攻击,唯一的方法就是用大当量核弹来攻击,这也是美国人至今沿用发射井发射民兵-3固体洲际弹道导弹的核心原因。

第三个,如何撕破敌军严密的防空网络对固定发射井进行有效攻击。要知道当前的拥核国家,尤其是五大常任理事国的国土防空体系极为严密,想要成功的突破其防空网络,可谓是难比登天,需要付出惨重的代价。这也就限制了使用类似美国“炸弹之母”这种巨型钻地弹来摧毁发射井的可行性,美国意图凭借B-2隐形轰炸机来实现其空中核威慑优势,有矛就有盾,反隐形技术在隐形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在进步,这就需要解决突防的问题。

仅此三点,即可实质看出固定式发射井的生存系数果真有传说中的那么低吗?似乎并不是那么回事。之所以固定式发射井逐步被机动式导弹代替,主要和生存性没有直接关系,反而和日益发展的反导拦截系统有很大关系。

我们都知道,在东风-41出现时其无依托发射能力得到业内人士称赞,主要就是其摆脱了传统依靠发射阵地或者预设阵地来发射的缺陷,极大提升了导弹的突防能力。导弹的突防如何提升的呢?反导预警系统可以根据导弹发射的地理坐标从而判断出一条大致的导弹飞行轨迹,从而预估出导弹的打击区域,为实现反导拦截提供第一手的预警资料,大大降低导弹拦截的成功率;固定发射井就是一旦坐标泄露,其将时刻处于反导预警系统的监控下,一旦导弹发射立马就会被天上的导弹预警侦测到,并进行跟踪。

这就是固定发射井发射的弹道导弹最大的技术弊端。但是固定发射井发射的液体洲际导弹也有其独到之处,以我国第一代东风-5系列洲际弹道导弹为例,该型导弹研发与上世纪六十年代,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服役,其后续改进型也在抗战胜利70周年和建国70周年两次大阅兵上公开亮相,第一个优势就是射程远,东风-5系列导弹是在东风-41服役之前我国打的最远的型号,也是我国战略核威慑的中坚力量,就算是后边的东-31AG改进型在射程上也并未达到东风-5的范围。

第二个特点是,液体洲际弹道导弹战斗载荷大,其庞大的尺寸可以携带当量更大的核弹头或者是数量更多的分导式核弹头,据悉东风-5B就可以携带4-6枚分导式核弹头,基本达到美俄的水平,极大的提升了该型导弹的突防能力。

射程远、威力大、可以携带更多的分导式核弹头,就是液体洲际弹道导弹的最大优势,俄罗斯在固体弹道导弹的发展领域技术领先,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俄罗斯推动了新一代液体洲际弹道导弹“撒马尔特”的研发工作,从侧面也说明了液体洲际弹道导弹的作战效能。另外,在首轮核打击之下,固定式发射井不一定会被敌军第一轮核打击摧毁,其生存能力也并非外界所认为的那么不堪。

综合上述,东风-5系列洲际弹道导弹迄今仍然是核反击中坚力量没什么可稀奇的,老当益壮,意有可发。


鹰鸽分析


首先固定式发射井生存能力低,与我国还保留“东风5”是两个问题,两者没有直接关系!

先说第一个问题,固定发射井生存能力低的问题。

这个毋庸置疑。数据表明,如果全面核战爆发,固定发射井在第一波核导弹攻击中的生存概率仅仅只有10%,陆地机动发射平台生存概率20%,空中平台生存概率50%,战略核潜艇生存概率高达85%!

仅仅10%的生存概率,不得不说固定发射井的生存概率确实非常低,但那又怎么样呢?固定发射井的导弹基本都处于战斗值班状态,而核弹发射大国都建有太空监控平台,任何洲际导弹发射都逃不过空中监控,即使是洲际导弹以20~25马赫速度飞行,从美国飞到中俄也要至少半个小时以上,而固定发射井导弹不会等到这些导弹落地就会反击,至于反击后这些发射井是否生存下来已经变得不那么重要了!

固定发射井的最大优点就是随时可以发射,随时可以反击,陆地上机动发射平台的准备时间大约也要0.5小时左右,这还是理想状态,战争时期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而空基平台起飞后,速度基本都是亚音速,仅仅只有俄罗斯图160可以超音速突防,也才仅仅2.2马赫左右,要这些空基平台飞过去反击恐怕至少10个小时以上,而深海里的核潜艇生存能力确实很强,可隐藏在深海没有信号,必须每天上浮接收信息,运气不好也许世界都被核弹毁灭了他们还呆在大洋里巡逻!这不就体现出固定发射井的价值了吗?

再来说东风5为何还没有淘汰?

东风5服役是在1981年,至今38年了,在我国服役东风5洲际导弹的时候,美国的最后一款液体燃料洲际导弹已经退役了,苏联的洲际导弹也已经发展了好几代了。液体燃料洲际导弹确实有很多的缺点,这种燃料具有腐蚀性,因此都必须在发射前装燃料,准备时间大概在10个小时吧!恐怕战斗值班的东风5维护成本应该相当的贵和麻烦!

而我国有了东风41后,射程也达到了1.4万公里,而且固定燃料从生产过程终究已经加注完毕,发射准备时间大大减少,也就大约半小时左右,优势非常明显。有了替代产品后,东风5必然面临退役的问题,但退役也是要有个过程的,洲际导弹生产过程本来就是慢慢的生产,东风5也不例外,估计第一批次38岁,而最后一个批次大概在20岁左右,有很多还能用,也就没有必要这么快退下来,更何况东风41才刚服役,也无法同时全体替换,个人觉得东风5B应该会在10年内被淘汰掉,当然这仅仅只是个人的看法!


狼烟火燎


固定式导弹发射井生存能力的高低咱们先暂且不论。

先说说如何打导弹发射井吧。搞明白了这个问题,我们才可以真的了解固定发射井生存能力到底是怎样的。

这是一个从空中拍摄的导弹发射井外部设施图,一个导弹发射井和其周边外围设施尽收眼底。

但是这是飞机在低空拍摄的自家发射井照片,设施才可以清晰可辨。

同样的发射井如果从中空去看,基本上就已经很难辨认设施了


如果是在卫星上去看同一个导弹发射井,就已经十分难以辨认了


首先的一个论据——导弹发射井并非大家想象的那么容易被发现。

之前出过一个段子,美国兴冲冲的通报,发现了一个我们的导弹发射井群。

其实走进了看那只是我们的土楼。


东风-5导弹的直径只有3.35米,而一个东风-5导弹发射井的范围也就只有方圆10米多一点,这个大小在卫星上第一不好辨认、第二则是很难精确定位。


那么我们继续走近一个发射井看看发射井的样子:

大多数导弹发射井上面覆盖了1-2米厚的钢结构井盖。通过精心设计的泄压结构对整个发射井提供完善的保护。基本上目前服役的导弹发射井的防护标准是30万吨当量核弹直接命中不影响使用,俄罗斯的是50万吨级核弹直接命中不影响使用。

所以这里就引出了一个论据二——弹道导弹发射井并不容易摧毁。

用钻地炸弹去炸可以吗?还真不行!

从结构上了解一下就会发现,一个导弹发射井边缘的防护并不比顶部防护更弱。


为了能够切实的摧毁对方的导弹发射井,美国和苏联不断的加大了自己核弹当量。本来仅仅需要一枚30万吨当量的核弹就能够重创一座城市,而美苏却开发了大量50万吨-80万吨甚至一百万吨级的核弹头。这些核弹攻击城市就是杀机的牛刀了,它们唯一要摧毁的目标则是——对方的弹道导弹发射井。

所以只有用超大当量的核弹精准打击才可以摧毁导弹发射井。

但是要注意的一点是,导弹发射井是一个黑箱,平时盖着盖子覆盖伪装后很难判定井内是不是有一枚导弹,也许就是一个空的假目标。

所以对于真正摧毁一个导弹发射井使这个国家丧失掉一枚洲际导弹,往往需要发射10-15枚洲际导弹进行摧毁。这种交换比还是很划算的。


因此固定发射井导弹还是很有威慑能力。


说回东风-5(上图就是东风-5的发射井),由于采用两级液体火箭发动机,东风-5的射程更远载荷更大。目前我们还没有真正的固体火箭能够达到东风-5的性能。


这也是为什么东风-5能够至今不断改进一直服役的一个重要原因了。


军事这东西,千万别觉得一个型号老了就没有价值了,可挖掘的价值多了去了。


军武数据库


此次国庆70周年阅兵式上,我国展示了一款经典的武器,也就是东风5B洲际导弹,东风5B比较新,但是东风5这个系列由来已久,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就第一次向世界上公开了东风5洲际导弹,他可以说是我国最早的洲际导弹,属于一种大型液体燃料导弹。

图为老式的东风5液体燃料重型洲际导弹。

东风5导弹使用固定式发射方式,生存能力确实低于我国现役的东风31、东风41等新型固体燃料机动发射式洲际导弹,但是固定发射也不意味着就一定生存性差,毕竟他们还有发射井的保护,可别小看了发射井,发射井都是按照抵抗一定烈度核打击的标准设计制造的,有些加固的发射井,除非用多枚核武器反复打击,否则都无法摧毁,所以说发射井也有他的安全性。

图为东风41中型洲际导弹,虽然发射距离也远,突防能力也强,但是一次投送的弹头没有东风5更多。

何况,东风5B导弹有他的固有优势,比如最早的东风5导弹射程12000公里,现在的东风5B导弹射程更是可能提高到14000公里,这个射程虽然并没有比现在的东风41导弹多出太多,但是东风5B在同等射程下载重更大,他可以携带10枚左右的分导式多弹头,也可以携带多个高超音速弹头作战,因此作战能力要比轻型洲际导弹东风31和中型洲际导弹东风41要高许多。

图为东风5B洲际导弹。

再者,东风5系列洲际导弹虽然老旧,但是好歹是洲际导弹,世界上有洲际导弹的国家才几个?何况还是东风5这样的重型洲际导弹,像印度这样的国家对这样的导弹都是可望而不可求,我们又何必自己放弃呢?东风5B导弹就算是再老,他也是可以打击到北美地区和全球任何角落的洲际导弹,就算是发射出去被拦截,都能起到掩护其他突防力更强的洲际导弹的作用。

图为核导弹发射井,他们都进行过加固设计。

再者说,导弹分为不同的用途,东风5B是反应时间较长,发射前的准备程序较为复杂,但是如果是发动首波次的打击,那么对于速度的要求不见得会很大了,东风5B可以一次投送更多的弹头,增加打击的密度和威力,这比快速反应,但是发射较少的弹头也要来的更实在,况且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有洲际导弹拦截能力,比如英国、法国、印度等国都没有拦截能力,如果和他们作战,别说是东风5,就算是东风4都可以用。

图为东风41、东风5B、东风31AG三款我国现役主力洲际导弹。

所以说,东风5老当益壮,依然先进,依然堪用,而且是堪大用,我们可不敢自断臂膀,自己放弃这样的镇国利器。


海事先锋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原因如下:

第一,核打击必备。

发射井导弹虽然生存能力低下,准备时间长,但不是说没有作用。

如果用于第一波核打击,比如东风5这种导弹还是很有用的。

比如东风5B导弹采用二级液体燃料火箭发动机,最大射程15000公里,可携带1枚3000公斤的威力为300~40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或4~6枚分导核弹头,命中精度500~2000米。

就核打击来说,这种性能已经足够了。

自然,东风5有很多缺陷,但用于第一次核打击也就是先发制人,仍然具有非常强的核攻击力。

第二,数量的重要性。

核威慑力绝非你有几枚核弹就行了。

美军现在有3000多枚现役核武器,而其他国家都不多。

如果一个国家只有100枚核弹,试问能够和美国平等和对抗吗?

美国可以将你的国土大小城市全部炸碎,你顶多可以摧毁美国一些大城市而已。

而目前东风41,东风31这种比较新式导弹的价格极为昂贵,部署也困难,仍然需要东风5这种弥补数量的缺陷,增强核威慑力。

第三,最低程度可以让美军分心。

打个比方来说,如果美国先发制人,核攻击中国。

那么,第一波优先打击目标中就包括东风5的发射井。

因为东风5具有核威慑力,无论这个威慑力是大是小,美军都要第一时间消灭。

但如果没有东风5发射井的存在,对不起,这些核弹恐怕就要落到其他目标的头上,甚至可能去攻击民间的大城市。

所以东风5的存在,减弱了美军核打击的威力。

第四,东风5毕竟便宜。

美军曾经估算过,中国最先进的东风41使用核弹头,造价就可能超过1亿美元。

相反,东风5由于技术老旧,价格就低得多了。

其实,今天的所谓核威慑力很多是走走过场。

毕竟无论是美国还是俄罗斯,也没有疯到会用核武器的地步。

既然是壮声势,东风5这种性价比高的,也足够了。


萨沙


东风5属于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采用的是固定发射井模式。

平时保存在发射井里。

这就造成它非常容易被敌手提前发现。现在侦查卫星都很先进,加上其他手段的补充,在和平时期就将敌方的洲际导弹固定发射井定位,是一件容易的事。东风5的发射井想保密,不被发现,这个可能性其实非常的低。

而它被盯上以后,也不能搬家,还得继续留在原地,继续处于被敌方监视的状态。如果这期间敌方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东风5也只能原地挺着挨打。

东风5在发射之前,需要注入液体燃料。

火箭的液体燃料腐蚀性、毒性非常大,对导弹弹体损害很大。所以液体燃料的导弹在平时都是不加燃料的。直到发射前才开始注入,然后发射,一锤子买卖。而固体燃料的导弹没有这个步骤,固体燃料直接封装在导弹的火箭发动机里,遇到战事,导弹立即竖起来,发射。

东风5这类的液体燃料导弹反应的速度也很慢。

反应速度慢,发射速度慢,容易被发现,容易被打击,这是东风5的短板,劣势。

但是,如果是我们发动先发制人的打击,那上面说的毛病也就都自然而然的不存在了。

先动手,稍微保密一下,提前注入燃料。也不会被外界发现。也不用考虑被攻击的情况。导弹射出去以后,地面只剩下发射井,敌人也不会再向空井发起打击。而且弹道导弹发射井建造的非常坚固,想摧毁它也得用核弹。如果自己的导弹射出去,敌方向空井扔核弹,反倒是又赚了一笔。

如果东风5能顺利发射出去,它先前的弊端是不存在了,而自身的优势同时也出来了。

液体燃料的推力更大,燃烧更猛烈。

液体燃料导弹的速度比固体燃料导弹更快,它留给敌人防御的时间更短,被拦截的可能也更低。

液体燃料导弹由于推力更大,所以搭载的弹头也更多。东风5的体型比东风31、东风41要大的多。它的载荷也大的多,威力也自然更大的多。东风5搭载的核弹头的数量、威力应该是东风41的2倍。

如果先动手,打出去12枚东风5,那还是相当酸爽的,基本上能打掉半个美国了。

就算不是先动手,当局势紧张的时候,东风5完成了燃料加注。这时候卫星发现有导弹升起,并计算出目标是我国,这时候也完全可以在敌方导弹到来之前把东风5打出去。

虽然我国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但站在国家安全的角度考虑,站在军事角度考虑,多留几手,多几种可能,还是必须要有的。先动手的可能,永远都有,也肯定要准备。

我们装备了东风5,就摆在那,你有没有勇气先把核弹扔过来?这是个大问题。你不把核弹先扔过来,我这要是先发射出去,又非常的要命。所以装备了东风5,对敌方来讲,也非常头疼。

多留一手,先发制人,是东风5的主要价值。

至于说东风5的发射井很坚固,能扛住核打击,这就属于相当次要的因素了。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他要是真想摧毁东风5,肯定会把防护和威力计算的明明白白的。而且打击洲际导弹的发射井,也必须是用核弹。

遭到3枚50万吨级的核弹打击,巨大的冲击波以及产生的震动,井里的导弹能不能扛住,恐怕是要打个大问号。爆炸以后,周围的气候,温度、地貌也会产生巨变,可能是几千吨的碎石堵在井口,也一定是满天碎石、灰尘,也一定是高温的炼狱,这种情况下,导弹能不能成功的发射出去,仍然是个疑问。

坚固的导弹发射井其实是一种强制消费:我这是核弹,加固了,你想摧毁我,也必须用你的核弹。能消耗对方3、5枚核弹,也就不赔了。

能不能真扛住,恐怕只是一种心里安慰了。

总的来看,东风5还是一款非常值得拥有的武器。先动手,会给敌方造成无法承受的打击。不动手,也会让敌方忌惮,考验敌人先动手的决心。就算是遭到打击,敌方也得付出一定的代价,以核弹换核弹。


锐度何老师


新一代东风-41洲际导弹优点颇多,甚得网友的喜爱,而对于采用液体燃料固定发射井发射的东风-5洲际弹道导弹的缺点,不少网友可以说也已经是耳熟能详,比如发射井位置固定容易被发现和攻击,生存能力较低;液体燃料要发生前才能加注,反应时间较长等。殊不知,采用液体燃料发射井发射的东风-5系列洲际导弹也有着不少的优点。

首先,液体燃料发动机相比于固体燃料发动机有着更高的比冲(单位推进剂的量所产生的冲量),所以采用液体燃料的火箭发动机也就有着更大的推力,发动机推力大好处自然也就多了。比如,发动机推力大导弹速度也就更快,所以东风-5B的最大飞行速度要在东风-41之上,突防能力也就越强。

另外,发动机推力大导弹的发射重量也就越高,再加上固定发射井中的洲际导弹因为不需要机动,也就不必刻意控制导弹的体型和起飞重量。所以,东风-5B洲际导弹的发射重量在200吨以上,而公路机动发射的东风-41洲际导弹发射重量在80吨左右,两者相差明显。

而且,发射重量更大也有不少的好处,比如航程更远,所以东风-5B洲际导弹的最大航程也在东风-41之上(至少在1.3万公里之上);然后携带更多燃料的东风-5B洲际导弹并不会因为携带多枚核弹头而航程骤减,而发射重量有限的东风-41在携带多枚分导核弹头后航程会大打折扣。

此外,发射重量同为200吨+的俄罗斯“萨尔马特”洲际导弹有着10吨的最大载重,咱们打个折也应该有8吨,这样说吧,顶级核大国50万吨TNT当量的核弹头单枚重量都不会超过500千克。所以像东风-5系列这样的洲际导弹一般都是携带几枚数百万吨级TNT当量的热核弹头,所以威力也是可想而知。

值得一提的是,固定发射井发射的洲际导弹生存能力并没有网友想象中的那么低,指挥室在地下数十米处且有坚固的防护,只有发射井口暴露在地面,即便建造一些假的发射井也很难分辨。而且,发射井口有1-2米后的钢制“井盖”,具有很强的防护能力,为此俄罗斯就对外宣称“萨尔马特”洲际导弹的发射井只要不是被50万吨级核弹直接命中就能继续使用。

所以,采用固体燃料机动发射的东风-41洲际导弹固然好,但液体燃料固定发射井发射的东风-5系列洲际导弹也有着不少东风-41所不具备的优点,这也是为何40多年来东风-5系列导弹不断改进一直服役到今天的原因。


天下布武


很多网友不解,为何中国有了机动发射的东风31、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后,还要保留“落后”的固定式发射井发射的东风五b?
东风5b是一款采用固定式发射井发射的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


其实这里存在一个误解,即液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比固体燃料的差。诚然,相比机动发射的东风31、东风41,东风五b由于采用发射井发射,一旦被锁定,生存几率较低。这是其一大缺陷所在。此外,发射井发射的东风5b,必须在发射前加注液体燃料,这至少需要几个小时的测试准备时间,在时效性方面差很多,不像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那样竖起就发射。
东风5b体积十分庞大,大到要分开运输

但东风五b也有其自身的优势,即自身重量大,火箭发动机推力强,射程远,能携带的有效载荷比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要高许多。比如一般认为东风五b发射重量在200吨上下,最大射程介于1.1~1.4万公里之间,可携带6个分导式弹头,最大载荷4~5吨。射程和携带弹头数量上,并不比东风41逊色多少,但最大载荷远大于东风-41。


分导式弹头示意图

作为战略核武器,无论是东风31、东风41还是东风5b,基本没有真正用到的机会。这样一款国之重器,无论什么时候,放在那里都是一种威慑。这东西你有了,可能不会觉得有什么特别,但你若没有,问题就大了。
洲际弹道导弹发射即意味着毁灭


就让它永生待在发射井里吧,那就是对世界对和平最大的告慰。


兵者诡道也


导弹发射井的生存力低,这都是想当然的理解,实际上洲际导弹发射井的生存能力跟防护无关。只要有东风5导弹的存在,东风5的发射井就固若金汤。

冷战时期,美苏的核武器使用方针中的一条就是:首次攻击就要摧毁对方所有的发射井。这就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一方面拼命增加导弹发射井的数量,另一方面拼命增加导弹发射井的防护能力。所以美国和俄罗斯的发射井都建设的坚固异常,可以承受五十万吨以下当量的直接命中,在这上面花了大笔的钱。

但是我国就没进这个套,首先发射井和导弹数量少,有据可查的只有24个。就这24个也没有花很大的力气去做防护,有好多还是发射架,连井都不给一个。因为我们领悟了洲际导弹作用的精髓——威慑力。

为什么中美俄三家都还保留大量的固定发射井,是因发射井是三家首个波次的打击力量。因为有广阔的国土纵深,所以敌对国家的导弹升空之后,这边预警卫星立刻就能发现并且给出20分钟的应对时间。20分钟,完全足够将发射井内待命状态的导弹打出去了,敌人的导弹抵达的时候,打中的都是空井。所以只要能在被打中之前发射出去就成功了,干嘛废大力气做防护?现在美俄也学乖了,都是这个思路。

为什么有东风5了我们还要搞东风41和核潜艇?因为东风5是液体燃料,平时状态下是空的,燃料加注和弹头安装花费时间太长。万一有些不开眼的国家在和平时期突然搞我们呢,一下子打掉所有基地我们就任人宰割了。所以必须保留二次打击力量。

正常状态下东风5发射半个小时后到达敌国,分弹头分别扑向自己的预定目标,我方根据这一批的毁伤状况做出评估数据。随后空中的战略轰炸机发射巡航导弹做补刀开始第二波次打击,主要毁灭重要的基地。最后机动发射的东风41和巨浪3无差别全面打击,直到把敌人全部的人口从地球上抹去。

因为东风5系列是重型洲际导弹,射程最远(超过15000公里,能打到世界任何一处),当量最大(能搭载10枚50万吨的核弹头或者一枚1000万吨的核弹头)。这是真正的镇国利器,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来讲,哪怕一枚都是不能承受之重。相比东风41和巨浪3,受制于发射载体,对体积的限制很严格,这就导致必须要牺牲一部分导弹的射程和投掷当量。东风5B完全没有这个顾虑,想做多大就做多大,想装多少就装多少,一枚东风5B的杀伤力可以顶3-5枚东风41或巨浪3。

所以说东风5最大的威慑力不在于防守的多么坚固,而在于让潜在的敌人不敢对我们产生任何不切实际的想法。所以今天每个国家的发射井在对方地图上都是透明存在的,做的防护也只是防止内部的破坏分子而已。但是如果演习,发射前一定要跟其他俩大哥打个招呼,否则产生了误判是会要命的。


百胜刀王胡逸之


为神马!哈哈哈!中美俄都保留了固定式发射井的洲际弹道导弹!即便美帝海基核武器发达如斯也没胆子放弃陆基发射井!中国俄毛幅员辽阔战略纵深广阔!发展陆基核武器有着先天优势!其实有一个很残酷的事实!其决定了中美俄都不会放弃陆基发射井的洲际弹道导弹!先发制人的核攻击陆基绝对的王牌!不受体积高度装药量的影响!可以用比冲巨高的液体燃料弹道导弹!可以装巨多的核弹头!其当量远优于海基弹道导弹!只要几枚就会灭了一个中等大国[打脸][打脸][打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