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20 任正非:在華為吃也是一種企業文化,在飯桌上能溝通的更好

導語:

1.吃是一種文化

吃文化、搬家文化和床墊文化,合稱為華為三大家居文化。

在早期,任正非就非常重視吃的問題。雖然有時員工拿到手的工資是白條,但在吃的方面絕不將就應付。

華為人憑工卡去餐廳吃飯,還能打八折,讓其他公司的人心生不平:華為的工資那麼高,為什麼吃飯還能打折?

新進員工,大都先被食堂豐盛的菜弄得眼花繚亂,各大菜系花樣翻新,不管你口味如何,保管吃得稱心如意。

“吃”在華為受到高度重視。從開始時家庭式的小食堂到記賬式的“大鍋飯”,再到今天無紙化先進管理的大餐廳,華為不斷改進的管理方式輔以不斷更新換代的餐飲設施,令員工可以大飽口福。

任正非:在華為吃也是一種企業文化,在飯桌上能溝通的更好

文化是華為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 第一版《華為員工守則》裡就有這樣一條:

“公司提倡‘吃文化’,上下級和同事之間互相請客吃飯、吃麵條,在飯桌上溝通思想、交流工作。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只要有兩個以上華為員工,也就形成了溝通的機會。生產協調委員會及其分會為興趣相投的員工打開了又一扇溝通之門。”


2.吃是一種管理方式

任正非多次提到要繼續發揚華為的吃文化:

“你感覺自己進步了,就自己請自己撮一頓;你要當好領導嗎,那麼,多請部下吃幾盤炒粉吧,在輕鬆自由的氛圍裡,很輕易就做到了上下溝通,協同工作,部門的效率也就提高了;你想做大秘書,也要多請客,你的工作經過溝通開放了,大家幫助你,互相又瞭解,你就能成為‘大秘’;搞管理的,更要經常這樣在一起聚餐。”(引自《邊談邊吃》,作者石文金)

2008 年,任正非在一次講話中就曾鼓勵幹部多請下屬吃飯:

“記得當年在北京,我請三個小青年吃飯。我開了個玩笑說,你們年底盤算,誰請客付錢最多,他一定是老大,十幾年過去了,事實證明,他們三個人的差別,是上百倍的差別。老大吃虧了嗎,那飯能吃多少錢,你說中午,大家幾個人跑到凱賓斯基,吃飯喝酒,有什麼不好的。”

任正非:在華為吃也是一種企業文化,在飯桌上能溝通的更好


任正非是軍人出身,深知“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的道理。後勤服務一直是他關注的重點。

據某老員工回憶:

“我第一次見任正非就是在食堂裡。當時我們正在排隊打飯,就看到一個微胖的中年人站在隊伍旁邊,一邊看大家打飯,一邊大聲地叫著:‘我看誰打肉多,誰就是新來的。’那個人頭髮亂亂的,臉上鬍子拉碴,身上穿的衣服皺巴巴的,我以為他是食堂做飯的師傅,所以也沒怎麼理會。過兩天開會,才知道這個人是任正非,華為的老闆。”

如果問任正非最喜歡吃什麼,答:“也門飯。”

在《上甘嶺是不會自然產生將軍的,但將軍都曾經是英雄》一文中,任正非曾講道:

“也門飯這麼好吃,任何一個兄弟從前方回來,我們就歡迎他,吃頓也門飯,他激動得不行,其實是我們饞了想吃。也門飯代表不怕艱苦,但也要想想,人人都饞的,至少我是個饞人,不給我吃,以後我就不來蘇丹了。我至今還懷念‘也門飯’,

它也許是我吃過的世界上最好吃的飯。不知什麼時候還有機會再吃一次。”

任正非:在華為吃也是一種企業文化,在飯桌上能溝通的更好


2017 年 2 月 15 日,任正非再次提到也門飯:

“我鼓勵你們奮鬥,我自己也會踐行。謝謝在敘利亞、也門……奮鬥的員工,至今我、徐直軍、陳黎芳、彭中陽……都認為也門飯是世界上最好吃的飯。”

也門飯是否真的那麼好吃不得而知,然而毫無疑問的是,任正非口中的也門飯,一定不單單指飯本身,而是個比喻與象徵,代表著華為在全球發展的狀態,也代表了華為員工一起享受各種美食的快樂。

3.吃要吃出特色

說起任正非的吃飯特色和給人留下的深刻印象,曾有人做出瞭如下總結:

第一,速度快。

軍人出身,被餓過的人,不難理解。往往其他人剛吃一半,他就已經吃完了。

任正非:在華為吃也是一種企業文化,在飯桌上能溝通的更好

第二,不講究。任正非吃飯基本上以填飽肚子為原則,以方便工作為標準,基本沒品位,既不關注營養,也不關注衛生,更不關注豪華與否。

第三,愛買單。關於買單,華為有條不成文的規定,誰的官大、誰的工資高,誰買單。所以,只要有他在場,不用惦記著買單,他包了。

2013 年《華為公司改進工作作風的八條要求》第二條規定:

“有上級參加的非因公就餐應由上級付賬(AA 制除外),更不允許以公費名義報銷因私就餐費用。”

任正非每次吃完飯的標準動作是,刷卡,簽字,撕發票,反正也不能報銷!

第四,喜歡給小費。幾乎每次吃飯,都會給小費。有時候,給的小費數額會超過餐費。

他給小費的理由是:餐廳服務員不容易,對底層的人更應該關愛,給點小費,他們會給你提供更好的服務。

第五,喜歡請客。“喜群居,愛雜食”是華為的傳統,即使是在公司,任正非的中午飯基本上也不是一個人吃,一般是請高管一起吃,邊吃邊談工作。

第六,喜歡美食。華為的一名員工給我講過一個故事,他隨任正非去俄羅斯訪問,在某處擺放著一隻北極熊的樣本,任正非非常喜歡,長時間撫摸熊掌。

該員工問任正非:您喜歡北極熊?任正非答曰:我沒吃過熊掌!

吃飯是一種分享,一種溝通手段。任正非看重的吃飯文化,本身就是一種分享機制。

任正非:在華為吃也是一種企業文化,在飯桌上能溝通的更好


​任正非說:“物質薪酬是生存的保障,一定要給他加薪的機會!”

但是加薪不是無條件的,這樣會助長員工貪婪,一定要讓員工做出好的結果,拿出高的績效來交換,有人效,有結果,給員工多少錢都不過分

以奮鬥者為本是華為的文化,一系列的獎勵制度,也保證了讓奮鬥者不吃虧,讓奮鬥者去創造華為的奇蹟。

好的平臺,就像華為這樣,員工通過奮鬥能夠實現自己的財務自由。

他們整出了一套有效、的合理激勵體制,讓奮鬥的人能得到回報,而不是空談夢想!

你要交給公司的是業績和功勞,公司保障給你的是收入和激勵,這才是 最公平的交易。

任正非:在華為吃也是一種企業文化,在飯桌上能溝通的更好

對中小企業來說,如何學習華為分錢?

怎樣的薪酬模式,才能真正激勵員工,實現員工利益和企業利益趨同?推薦使用股權激勵

股權激勵能給你什麼幫助?

1. 避免內部優秀員工流失,吸引外部核心人才加入。

2. 股東之間、特別是出資不出力股東與出資又出力股東,以及不出資但出力的在職股東之間如何調和,避免彼此猜忌、內耗不斷?

3. 如何與企業上下游形成產業鏈的共贏格局?形成利益、榮譽共同體?

4. 新員工夢想,老員工動力,企業元老安置、如何股權釋兵權?如何傳?幫?帶?保持和煥發企業活力?

5. 一、二代交接班未雨綢繆、提上日程,如何在維穩的同時,實現企業持續增長?

6.確保股改方案在企業上市時的無縫銜接!保障企業的順利上市!

任正非:在華為吃也是一種企業文化,在飯桌上能溝通的更好

企業在什麼情況下必須做股權激勵?

企業需要節省現金支出——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企業因新鮮血液而枯竭——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企業需要進行股權融資——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企業需要進行資本運作——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企業有掛牌上市的需求——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企業有轉型升級的打算——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老闆為企業奔波勞累時——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員工缺乏激情和責任心——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企業面對人才競爭壓力——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企業核心高管頻繁跳槽——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企業處理不了昨日功臣——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企業需要整合上下游時——必須要做股權激勵

轉發此文後,私信我,立刻贈送《薪酬體系及股權激勵制度》《公司增資擴股協議模板》《入股股東合作協議書》《股東合作及股權協議書》《股權代持協議》《股權激勵協議書》《股權投資協議》《股東退出機制》《虛擬股權激勵協議》其中任意一份資料!並有專業老師免費為您提供諮詢服務。

關注我,持續分享乾貨知識!點擊下方“瞭解更多”,讓我教你如何做股權激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