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9.22 明憲宗朱見深:被“軟禁”一生的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一生痴情於年長他十七歲的萬貞兒,在萬貞兒死後正值英年的朱見深也追隨而去。朱見深與萬貞兒之間深深的情感聯接是一種依戀。這種依戀類型是迷戀型依戀。朱見深追尋一生的感受,就是安全感。他的依戀內部工作模型是自己不值得被愛,以及這個世界是不安全的。只有在萬貞兒的身邊,他才是安全的。和萬貞兒之間建立的依戀關係影響了朱見深的性格,進而影響他的行為方式。他一生都被一種無意識的恐懼所操縱,沒有享受過自由的人生。

明憲宗朱見深:被“軟禁”一生的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明朝第八位皇帝,年號成化,父親明英宗朱祁鎮。三歲,即使一個不是皇子的孩子,也應該生活在備受呵護和疼愛的環境裡。但朱見深在三歲的那一年,卻發生了一件改變他一生的大事。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刺部首領率大軍嚮明朝進攻,為解危局,英宗朱祁鎮統兵親征。土木堡一戰,明軍全軍覆沒,英宗被俘。朱見深的叔叔朱祁鈺被擁立為皇帝,史稱景泰帝,而英宗被遙尊為太上皇。朱祁鈺在於謙的輔佐之下打退瓦刺,坐穩了帝位。此時,朱見深處境極為尷尬,自己是太子,叔父是皇帝,父親是太上皇,且叔父還有一個比自己大的親生兒子朱見濟。

敏感的身份使得朱見深不僅太子之位岌岌可危,甚至有性命之憂。其他人也覺得與太子交往會引起朱祁鈺不滿,所以貴為太子的朱見深在宮中備受冷落。這個時候,只有一個女人陪伴在他身邊,也正是這些時光的守護,讓他的一生都無法離開這個女人,生死相隨。她就是萬貞兒。萬貞兒四歲就被選進宮,侍奉英宗生母孫太后,二十歲的萬貞兒被孫太后派去照料比她小十七歲的朱見深。

明憲宗朱見深:被“軟禁”一生的皇帝

朱祁鎮景泰元年從漠北返回京城,但這時朱祁鈺已經做了快一年的皇帝,嘗過權力滋味的人怎肯輕易將皇帝寶座拱手讓人?於是弟弟將哥哥以太上皇的虛名囚禁於南宮。景泰三年,朱祁鈺廢太子朱見深為沂王,同時立自己的兒子朱見濟為太子。這一年朱見深只有六歲。在中國歷史上,即使被親生父親廢掉的太子也一般沒什麼好下場,何況朱見深是被叔父廢掉的。朱見深的生命岌岌可危,他雖然還不懂政治,但人情冷暖和世態炎涼卻被一個六歲的孩子看在眼裡,成為心頭難以抹去的恐懼。史書上記載:“年雖幼,已岐嶷如成人,視瞻非常,不親言笑。[[1]]”朱見深既無父母的疼愛,又無童年的歡樂,他生活得艱難而孤獨,周邊充滿著惡意和危險。只有萬貞兒對他不離不棄,陪朱見深度過了充滿坎坷的童年時代。

景泰八年,朱祁鈺身染重病,朱祁鎮在石亨、曹吉祥等人的擁立下攻破南宮門,史稱“奪門之變”。不久,朱祁鈺病逝,被以親王禮葬在北京西山。朱見深重新被立為太子,不過他依舊沒有感受到父愛。從“土木之變”到“奪門之變”,八年的時間,父子都沒有見過面,感情不深。此外,朱見深有嚴重的口吃,並不討朱祁鎮的喜歡。對於萬貞兒來說,雖然照料了朱見深多年,但也只是一個宮女,無任何名分。自幼入宮的她深深明白如果要想讓自己今後的後宮生活得到保障,最佳方案就是把像兒子又像弟弟的朱見深變成丈夫。

明憲宗朱見深:被“軟禁”一生的皇帝

天順八年,明英宗朱祁鎮駕崩,朱見深即位。人生大落大起,而起落之間,早已物是人非。朱見深想立萬貞兒為皇后,但由於地位低微和年齡相差懸殊,他的生母周貴妃和英宗皇后堅決不準,朱見深以退位為要挾,最終皇太后們同意封萬貞兒為妃。從此,萬貞兒憑藉朱見深的寵愛和縱容稱霸後宮。吳皇后杖責萬貞兒,朱見深一紙詔書把吳氏給廢了;繼位的王皇后對萬貞兒畢恭畢敬,才一直相安無事。成化二年,三十七歲的萬貞兒為朱見深誕下一子。這是朱見深首次嚐到做父親的滋味,他大喜過望。萬貞兒也因此獲得了貴妃的名分。可是天有不測風雲,皇長子於當年夭折,而萬貴妃也再不能生育。然而,朱見深的愛一如既往。皇帝無後是國家大事,大學士彭時上書說:“

外廷大政,國所當先,宮中根本,尤為重要諺雲:‘子生多母’,今嬪嬙眾多,維熊無兆,陛下愛有所專,而專寵者已過生於之期故也。望均恩愛,為宗社大計。”憲宗回答說:“內事也,朕自主之。”[[2]]

掖廷御幸有身,飲藥傷墜者無數。[[3]]妃嬪們誰懷上龍種都逃不過萬貞兒的眼睛,隨即,還沒成形的胎兒就被墮胎藥打掉,這樣的事情在成化朝後宮安靜的深夜裡悄然發生。對於自己心愛的女人變成“胎兒殺手”,朱見深也許知道,也許不知道,但更可能的是知道卻裝作不知道。而其中唯一倖存的是宮女紀氏所生之子,也就是明孝宗朱祐樘。紀氏的懷孕也沒有逃過萬貞兒的眼睛,先是命心腹宮女送去墮胎藥,紀氏喝了兩勺就扔了;紀氏的小腹一天天隆起,太監張敏向萬貴妃解釋說:那是一種怪病。孩子生下來後,被張敏偷偷養起來,後來,被廢的吳皇后也加入進來,撫養這個孩子。

明憲宗朱見深:被“軟禁”一生的皇帝

萬貴妃得知消息後幾近崩潰,多年的嚴防死守毀於一旦,她日夜啼哭,連說:“群小無狀,不使我知。”在兒子得見天日一個月後,紀氏忽然死了,對她的死因,《明史》也莫衷一是:一說是被萬貴妃毒死,一說是自縊。成化二十三年,萬貞兒暴斃於安喜宮,享年五十七歲,關於她的死因,最廣為流傳的說法是體態肥胖的她鞭打宮女時,用力過猛,被痰阻塞氣絕身亡。朱見深知道後說了一句頗為耐人尋味的話:“萬氏長去了,我亦將去矣。”當年八月,年僅四十歲的朱見深撒手人寰,追隨著那個既是母親、又是姐姐、還是妻子的人而去。

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情感,讓一個正值當年的皇帝對一個年老色衰陰險狡詐的女人執迷而不悟?這種同生共死的情感的聯接是什麼?最普遍的說法是朱見深對萬貞兒是一種戀母情結,筆者並不贊同。首先,戀母情結應該是孩子喜歡和母親在一起的一種心理傾向,萬貞兒並不是朱見深的母親;其次戀母情結的表現應該是對年長女子的一種偏好,據史書上記載,除了對萬貞兒,朱見深也會寵幸年輕妃嬪,且不在少數。也曾見過所謂“與年華無關的愛情”的評述,愛情不應該以操控和喪失理性為代價。

所以維繫在朱見深和萬貞兒之間的情感聯接,是依戀,並且是一種不安全依戀—迷戀型依戀。依戀是人與人之間建立起來的一種強烈的情感聯結。依戀導致一個人對其他人產生一定程度親密感的任何行為模式都有個體差異,這可能會持續一個人的一生,在依戀關係的形成、保留、去除及更新的過程中,都會產生強烈的情感。[[4]]對依戀的最初研究是嬰兒和其主要的撫養者,依戀具有基於生物基礎的進化需求。

明憲宗朱見深:被“軟禁”一生的皇帝

將朱見深和萬貞兒之間的關係定義為一種依戀,主要有以下三個原因。一是在朱見深的幼年時代,萬貞兒是他身邊唯一一個給他關愛和保護的人。他內心深處有一個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沒有了萬貞兒,他無法存活於世。即使他不再是那個深處險境的孩子,即使他已經是一個君臨天下制萬民的皇帝,這個想法依舊不可動搖。萬貞兒死後,朱見深短短几個月隨她而去,也可以驗證這一觀點。第二,人會將依戀對象作為“安全港”,在面對危險情況和受到驚嚇的時候逃向此處。史書上記載,周太后問朱見深:“彼有何美,而承恩多”,他明確回答:“彼撫摩,吾安之,不在貌也。”[[5]]我們可以想象,在那段相依為命的時光裡,萬貞兒每晚將他摟在懷裡,輕輕撫摸他的頭髮,在她溫暖的懷抱裡朱見深才能安睡。萬貞兒就是他的“安全港”,而朱見深內心的恐懼一生都不曾消散。三是縱觀古今,大多數患難與共的夫妻,在丈夫飛黃騰達以後,妻子年老色衰,都難免面臨失寵的困境。而即使萬貞兒粗鄙醜陋、手段兇殘,朱見深身邊也是鶯鶯燕燕的後宮妃嬪,他卻“痴情不改”

。因為對於他來說,這個人是無可替代的。依戀伴隨人的一生,成人依戀是個體找尋並維護能為其提供親密感和安全感的依戀對象的心理傾向。[[6]]朱見深害怕變化,他一生都無法走出那段晦暗的歲月留給他的陰影,也就一生都無法離開那個曾經給他保護的女人。這種依戀是一種無法定義為親情、愛情或者友情的複雜情感,朱見深對萬貞兒存在一種角色的混亂,母親、姐姐、妻子,這些角色於一身本身就是一種不健康的現象。

明憲宗朱見深:被“軟禁”一生的皇帝

依戀類型的形成與很多因素有關,從朱見深的行為表現以及他與萬貞兒之間的關係,可以看出他與萬貞兒之間的依戀類型是不安全型依戀。安全型依戀的個體往往表現出較強的復原力,[[7]]而朱見深一生都未曾走出童年的創傷。不安全依戀分為迴避型依戀和焦慮—矛盾型依戀。不安全依戀類型中的焦慮—矛盾型主要特點是依賴和渴望投入情感中,常常是一種神經質的投入,而非慎重的、朋友式的愛[[8]]。焦慮—矛盾型依戀也可以稱為迷戀型依戀,迷戀型的人很難相信可以依靠自己。就像萬貞兒死了以後,朱見深內心的心理防線也被擊潰了,他不相信沒有了萬貞兒,自己還可以好好的活下去。此外,迷戀型的人另一個很明顯的特點是,不能為自己的心智留出足夠的空間。從史料上來看,朱見深是頗有才華的,他的很多繪畫作品造詣很高,且溫和善於納諫,但這樣一位皇帝,在面對萬貞兒的時候,卻沒有看出絲毫的理性。為封萬貞兒為妃,以退位為要挾;吳皇后杖責萬貞兒,他就一紙詔書廢后;萬貞兒不容許其他妃嬪生子,他一味縱容;萬貞兒去世,他傷心過度,七日不上朝。

明憲宗朱見深:被“軟禁”一生的皇帝

這讓人不禁去思考,萬貞兒究竟是怎樣照顧這個她寄託希望於一生的孩子,像對待自己的兒子,還是弟弟,才會讓朱見深對她如此百依百順?這是一個細思極恐的問題,當二十歲的萬貞兒來到朱見深身邊,看著這個三歲的孩子,她的腦海中是否已經在計劃一個宏圖大略?有人這樣評價萬貞兒,在深宮之中,她學會了利用錯綜複雜關係的能力以及巧言令色、不擇手段達到目的的本領,並由此形成一種少有的強烈的嫉妒心理和向上爬的慾望。[[9]]萬貞兒出身卑微,往往越是卑微的人對權力的渴望越強烈。那麼,無論出於對待孩子還是弟弟,萬貞兒到底有沒有給過朱見深真正的愛?真正的愛,應該是成長性的愛,而不是讓你愛的那個人無法離開你。真正的愛,不應該以操控為目的,應該是使你愛著的那個人擁有生存和快樂的能力。但不可否認的是,萬貞兒的確給了朱見深保護,在那個人人都求自保的時候,她雖是奉命但也算挺身而出。只是這挺身而出,有多少為命運殊死一搏的情愫?從事實來說,如果她真的愛朱見深,何以為籠絡他的心蒐羅各種奇淫技巧,而不管是否會傷他身體;如果她真的愛朱見深,為何在自己的兒子死後殘忍的逼迫嬪妃喝墮胎藥不給他留一個子嗣?

從中能看到的,只有一個女人對地位和權力的極度渴望,看不到絲毫愛的影子。

毫無疑問,萬貞兒對待朱見深的方式以及當時的情境使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牢不可破的依戀關係,即使在這樣一種不安全的依戀關係裡,雙方也都得到了彼此想要的。朱見深追逐一生的感受,就是安全感。他的頭腦裡有一個“未經思考的已知”[[10]],萬貞兒的存在就代表著安全的存在。但他一生都沒有意識到,長大的他、成為皇帝的他已經羽翼豐滿,不再需要躲在這個強悍的女人的臂膀之下。而萬貞兒可以從朱見深皇帝的身份裡得到她渴望的地位和榮華富貴。他們之間形成了一種穩定的“共生”,在這個“共生”的模式下,朱見深感受到熟悉和一種虛假的安全。迷戀型依戀會製造一種安全的假象,這種假象會驅使人維護這種穩定而喪失理性,一旦被打破,帶來的情感衝擊是致命的。

明憲宗朱見深:被“軟禁”一生的皇帝

每一對依戀關係的背後都有一套“內部工作模型”,它是個體對自己是否值得被愛和他人是否值得被愛的認知性的動態結構。[[11]]內部工作模型協助個體加工依戀對象的相關行為信息,並在此基礎上對其做出解釋,進而指導個體做出進一步的應對行為和策略。一旦內部工作模型建立並穩固起來,這過程完全可能是在無意識狀態下發生的。[[12]]下面來簡單分析一下朱見深的內部工作模型。他是否認為自己應當獲得照顧,並且有能力引起他人的照顧,或者說他是一個自信的人嗎?顯然不是,朱見深性格懦弱,沒有主見,除了對待萬貞兒的事情方面固執己見。如果他的思維模式是自己是值得被愛和可以得到愛的,那麼他就不會把所有的情感需求都傾注在萬貞兒身上。他的這種行為表現恰恰證明了他內心的潛臺詞是,除了萬貞兒,不會有人愛我。內部工作模型還強調重要他人是否能夠滿足個體的安全需要,表面上看萬貞兒是滿足了朱見深的安全需求,但正如前文所述,這是一種假象的“安全”。我們可以猜測一下,為了突顯自己的重要性,萬貞兒有沒有對年幼的朱見深傳達過一種“沒有我的保護,你就無法生存”的意識?真正的安全,應該是對這個世界報以信任。如果她真的以這樣的方式來建立和朱見深之間的聯繫,那麼恰恰是這種方式造成了他的恐懼。

明憲宗朱見深:被“軟禁”一生的皇帝

依戀的類型一般來說,只要環境沒有發生巨大的改變,是會保持相對的穩定性的。它與人格結構同時作為人的一種穩定的特質存在,二者之間享有一定的重疊結構[[13]]。安全依戀類型個體比其它不安全依戀類型個體的自尊水平高,依戀的焦慮和迴避維度與自尊呈負相關。[[14]]可見,依戀類型對朱見深性格以及行為方式產生了深遠影響。他性格懦弱,害怕衝突,並且拒絕衝突。朱見深即位不久,欲為于謙等前朝老臣平反昭雪,遭到了朝臣的反對。他沒有采用獨斷的方式,而是連夜繪製了一幅《一團和氣圖》。此外,朱見深恢復了叔叔朱祁鈺的帝號。這可以理解為一種寬容,但這種過度的原諒行為背後,是否也表現了他內心深深渴望走出那段童年不堪經歷的想法?他是否真的從內心寬恕了當年那場政變帶給他的傷痛,已經不得而知。

根據埃裡克森的人生髮展階段理論,一歲到三歲主要是獲得獨立和自主;三歲到六歲是獲得主動感,克服內疚感;而六歲到十二歲是克服自卑感。[[15]]不知道是幸運還是悲哀,朱見深這三個關鍵的人生髮展階段裡,都有萬貞兒的參與。顯而易見,這三個階段不能得到有效發展的弊端都可以在朱見深的身上一一驗證,無助、自卑、被動。如果在當年的成化朝,宮裡有一個皇帝御用心理諮詢師的職位,他會怎樣為這個有心理創傷的皇帝展開一場治癒系的療傷,怎樣幫他走出這段不健康的依戀關係,建立健全的依戀關係?如果有一條路可以返回他的內心世界,那麼這條路一定是他曾經走過的原路。沿著這條路,以一個成年人的心智重新體驗當年驚恐,重塑他的認知圖式,獲得真正的人生。但是,最難的事,就是叫醒一個裝睡的人。諮詢師能做的只是助人自助,一個不想走出那段關係的人,即使前方是廣闊的大海,也不願意離開眼前的沼澤。

明憲宗朱見深:被“軟禁”一生的皇帝

回首朱見深的一生,可悲可嘆卻又難以自知。那個曾經被軟禁的孩子,一生也沒有走出那個牢籠,享有他應有的自由與人生。值得一提的是,朱見深的兒子朱祐樘,那個九死一生而又經歷母親死於非命的皇帝,一生只有一個妻子——張皇后。沒有人可以將自己與過去割裂開來,生命是一個連續體,那些經歷即使已經淹沒在記憶裡也會以無形的方式時刻對人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 張廷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24-3525

[[2]] 夏燮.明通鍪[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影印本,1990:861

[[3]] 張廷玉.明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3524-3525

[[4]] Bowlby, J. The making and breaking of affectional bonds[J]. British Journal ofPsychiatry, 1977. 130, 201-210

[[5]] 查繼佐.罪惟錄:列傳二[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6:1160

[[6]] Sperling,M.B.,Berman,W.H.(1994).(Eds.),Attachment in adults:Clinical and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s.Guilford Press,NY,pp,31-71

[[7]] Kobak R, Sceery A. Attachment in late adolescence: Work-ing models of attachment, affect regulation, and perceptions of self and others. Child Development, 1988, 88: 135-146

[[8]] Feeney, J. A.&Noller, P.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 Journal of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0, 58(2): 281- 291.

[[9]] 趙孟祥.中國皇后全傳[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47

[[10]] David J.Wallin(著);巴彤等譯..心理治療中得依戀-從理論到實踐,從養育到治癒[M]: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4.1:155

[[11]] Verschueren,k.,Marcoen,A.,Schoefs,V.(1996).The internal working model of the self,attachment,and competence in five-year-olds.Child Development 67:2494-2511

[[12]] Baldwin,m.w.(1992).Relational Schemas and the processing of social information.Psychological Bulletin.112:461-484

[[13]] Brennan KA, Shaver PR. Attachment styles and personality disorders: Their connections to each other and to parental divorce, parental death, and perceptions of parental careg iving. Journal of Personality, 1998, 66(5): 835-873

[[14]] 何影,張亞林,楊海燕等.大學生成人依戀及其與自尊,社會支持的關係,中國臨床心理學雜誌.2010,18(2):247-249

[[15]] (美)帕帕拉,奧爾茲.發展心理學-從生命早期到青春期[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13.9:39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