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你是怎样理解的?又是怎样做的?

德州水上泉城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出自《论语》一《卫灵公篇》第二十四章,原文:"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大体意思是子贡问有没有一个字是可以终身遵循的呢?孔子说:大概就是一'恕'字吧!自己作不到的事情,不要施加于别人。再通俗点讲,孔子说,作人要宽宏大量,推己及人,能换位思考,具有同情心,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要愿意这样做,或者你自己也做到和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自己做不到,就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

这是孔子推行其仁政思想的延伸。"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说:以道德,仁义来治政,管理国民,当政者就会像北极星一样安居中间,而民众都会服服贴贴地臣服于他,围绕着他转。这种''仁治''推广到人与人之间,就变成一'恕'字,这是维系人际关系平衡之道。我们当下提创的作人要大气,要有容人之量就是这个道理。

这是孔子创导的作人之道,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但如果将它再延伸,当作作事之道,就显得不合适了,不光是己所不欲,已所欲之事,也不能施于人。譬如搬一块石头,你搬不动,别人能搬得动;你搬得动,别人搬不动;只有在两者都是在搬动,或搬不动的状态下,逻辑上才说得过去。

综上所述,孔子所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源于情理,止于事理,源于情感,止于逻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