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海上钢琴师》到底告诉我们了什么?你怎么看?

天天向上大学生know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电影,我以为它带给我们的回味与思考,同样荡气回肠:

1. 孤独中的自由

1900本就是孤儿,孤独而来,后来养父突然罹难,他又开始成为孤儿。他一生的朋友只有钢琴和音乐,是在一只轮船上独自“旅行”的旅人。但是,在这个孤独中他却享有无限的自由,内心和灵魂的自由。因为音乐,他的世界缤纷多彩,从来不缺少快乐和喧闹,从来不缺少自由,他可以自由翱翔,音乐可以把它带到任何他想去的地方。最后在船要炸的时候,他孤独地死去,但灵魂却自由地飞向天国,那儿,一定有架钢琴在等着他,让他继续自由地飞翔。一个内心充盈丰满的人,没有孤独,只有自由。

2.有限中的无限

他永远只在一条有限的船上,但是因为有了钢琴和音乐,世界对他来说是如此无限,他的灵魂永远也无法找到那辽阔的边际,他用一生也无法穷尽音乐的世界、内心的世界。船是有限的,但是音乐是无限的,追求灵魂的自在和安宁是无限的。所以,再小的空间,对于追求无限、享受无限的人来说,它永远都是辽阔的。

3.喧嚣中的宁静

虽然有掌声,有欢呼,但是,他内心却永远是宁静的。每次弹完规定曲目外,他一定要自由自在地弹奏他自己的曲子,他享受着世人难以读懂的最纯粹的快乐,而这纯粹的快乐带给他的是内心的宁静。他坚决不离开船,船就是他的归宿,就是他能够保持内心的园囿。他读懂了世界,所以他“宁愿一生孤独,我不愿随波逐流”,因此,他拒绝了音乐公司的重金邀请,也就拒绝了欲望的横流,拒绝了喧嚣。即便是遇到了唯一一次爱情,也因为“城市太大了”,“没有尽头”,那里有多少未知的杂质和喧闹,有多少东西会搅动他他内心的宁静,所以,他从悬梯上又回到船上。即便是船要被炸毁,肉体将被消灭,但还是要坚守自己的内心。

4.短暂中的永恒

1900的一生很短,但是音乐是永恒的,纯粹的灵魂是永恒的。他不随波逐流的孤独,他对内心真纯与安静的坚守,拒绝诱惑、喧嚣的执着,让他短暂的生命成为永恒,犹如那袅袅琴声的永恒。

个人之间,不妥之处请指教。


音准不准的作家刘剑锋


《海上钢琴师》你真的看懂了吗?

海上钢琴师这部豆瓣评分9.2的神作,是无数人心中的挚爱。

但是,如果你以为这就只是一位虚构艺术家的人生故事,那说明你根本就没看明白这部电影。

因为,这部电影的隐喻,高超到让任何人都会拍案叫绝!

如果你还没有看过,建议你先看完电影再来读这篇文章,因为下文将有大量剧透。

1900是个谜语

大家先来猜一个谜语:猜一下“1900”到底是什么?(加粗字为提示)

在一艘横跨大西洋,连通着欧洲与美国,满载着移民的豪华蒸汽游轮里。

一个粗鲁的黑人烧锅炉大叔捡到了一个来路不明的白人弃婴,并为他起名叫做1900。因为他被捡到的那天正是20世纪第一年的第一天。

这个有着奇怪名字的孩子与无数工人一同生活在巨轮的最底层,直到有一天,1900第一次来到旅客舱,透过毛玻璃看到了钢琴,这是他这一辈子第一次看到钢琴。

玻璃上天使的双手正好抚摸着1900被音乐深深吸引的大眼睛,彷佛预示着这个孩子将会受到艺术天使的眷顾。

注意,此时让1900沉醉的音乐,正是被人誉为“拉格泰姆之王”的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所创作的名曲《Peacherine Rag》。

斯科特·乔普林(1868~1917)

可能有人不清楚,什么是“拉格泰姆”?

如果说蓝调(Blues)是爵士乐之母,那么拉格泰姆(ragtime)就是爵士乐之父。换句话说,是“拉格泰姆”和“布鲁斯”造就了爵士乐。

而在那艘船上,趁着夜幕,八岁的1900在拉格泰姆音乐的启蒙下,第一次奏响了钢琴,从此一位自学成才的天才钢琴家诞生了。

成年后的他一直留在船上,顺其自然地成为了一个钢琴师。接着他遇见了他一生的挚友,一位从新奥尔良来的白人小号手康恩。

在与这位朋友的相处中,1900明白了,他长久以来即兴演奏的那些音乐其实就是外界所谓的“爵士乐”。

正因为1900对于音乐没有流派的概念,所以他在船里既为头等舱的富人们弹奏爵士,也为三等舱的穷人们弹布鲁斯、民间小曲。

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他……

好,谜题讲完了,如果把所有加粗的提示词汇总,答案就很明显了。

1900,在充满着欧洲人、美国人和黑人的移民环境中,被黑人养大,在最底层成长,受到拉格泰姆音乐的启蒙和布鲁斯的影响,自学成才的他喜欢即兴演奏钢琴,无论贵贱所有人都爱他,来自新奥尔良的朋友让他明白,自己演奏的就是爵士……

试想,如果这所有的一切都是象征,都是隐喻,那意味着什么?

那意味着,“1900 ”可能根本就不是人,他其实是「爵士乐」的拟人化形象。

这个故事根本就不是一个虚拟艺术家的传奇人生,这个电影讲的就是「爵士乐」从底层诞生,辉煌时人见人爱,最后没落的全部历史!

你百度一下“爵士乐”,就会发现,1900的身世与爵士乐的简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电影中有一句旁白这样形容1900:“他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也没有家。”

正如爵士乐,它没有国籍,没有生日,也没有家。

妓院里面诞生的伟大音乐

如果“1900”代表着“爵士乐”,那么电影里那一段精彩绝伦的斗琴则又多了另一层深意。

根据1900的年龄,我们大致可以推断出,斗琴的时间大约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左右,那时候正是爵士乐开始崭露头角的时间。

正所谓树大招风,不断增长的名气终于给“1900”引来了麻烦:一位盛名在外的黑人爵士钢琴家要来与他斗琴。

要知道,当时的乐队人员和黑帮分子的关系非常密切,酒吧除了酒之外最需要两种人:爵士乐手来提供音乐,黑帮份子来保证爵士乐手在演奏的时候没人闹事。

所以电影里面通知1900斗琴比赛的才会是两个黑人混混。

在电影中,这位名为杰利·罗尔的傲慢黑人爵士钢琴家,大言不惭地自称,他就是发明爵士的人。

这让我很容易就找到了他的原型:杰利·罗尔·莫顿(Jelly Roll Morton)。

杰利·罗尔·莫顿(1890~1941)

杰利·罗尔·莫顿是20世纪初最早一批爵士钢琴家,虽然有着真材实料,但是他非常喜欢夸大自己对于爵士乐的贡献,因此常产生负面的效果。

他甚至曾夸口说自己在1902年时发明了爵士乐,这个谎言给乐迷留下了极坏的印象,这也是他长期为人所不齿的重要原因。

12岁时他就在新奥尔良的妓院演奏钢琴。1904~1917年间,在美国南方流浪,巡回钢琴表演,时而以赌博、台球、拉皮条等业作辅助收入,还当过游泳池清洁工、小歌舞剧丑角。1917~1922年至西海岸演奏,后在芝加哥得到巨大的发展。

电影中后续的介绍让我们更加确定,那个傲慢钢琴家的原型就是杰利·罗尔·莫顿,而电影中他在后面演奏的曲目也正是杰利·罗尔·莫顿的《The Crave》。

这里有个的冷知识:在最初,爵士乐并不叫“Jazz”而是叫“Jass”,它来自一句红灯区里的流氓话“Jassing it up”,具体什么意思你们自己查吧,我就不开车了。

红灯区里诞生的天才爵士音乐家,杰利·罗尔·莫顿,就像电影里面描摹的一样,喜欢穿着考究的西装和奢华的首饰。

虽然衣着和态度都高调至极,但你无法否认杰利·罗尔有着无与伦比的创作技巧。

在追求自由随性的爵士乐里面,他是少有的严苛的形式主义者,他的演奏段落感分明,一丝不苟,能够统筹大局,让乐器们合在一起和谐演奏。

最最关键的是,在那个时代,想当好的一个爵士乐手,你还需要会讲段子,所以电影里,杰利·罗尔每次在序曲之前的前奏都会来一段精心打磨的插科打诨,一段调侃式的对话,伴随着口哨或者喇叭音效,这一传统也被美式脱口秀保留了下来。

所以说,不会说脱口秀的黑人不是好的爵士钢琴家。

大部分观众对于这段斗琴,印象最深的应该就是1900在斗琴最终一回合,用非人的手速快速演奏钢琴,以至于钢琴琴弦发热到能点烟

当然,这个帅耍得确实清新脱俗,让人印象深刻。

但是作为一个乐手,让我更震撼的并非1900弹得飞快,而是在那场battle的第二回合,1900直接原封不动重新演绎了一遍黑人钢琴家之前的钢琴曲

观众们似乎对此都会有些不耐烦,内心肯定在想太无聊了又听一遍,但杰利·罗尔却眉头紧锁,刚刚端起酒杯的手马上放了下来。

外行听热闹,内行看门道。

要知道爵士是一种非常自由的音乐,有大段的即兴演奏段落。

电影里面还有一个细节呼应了这一点,小号手康恩被雇佣上船的时候,船员问他“你吹的是什么?”

他回答:“不知道”,“不知道是什么,那就是爵士。”

这也从侧面表现出来了爵士乐最大的特点就是每个人的即兴发挥,因为是即兴创作出来的,所以没有人会知道那是什么曲子。

所以当杰利·罗尔意识到刚刚临场发挥的即兴演奏被1900完整复制下来时,内心肯定是万马奔腾:这是个什么神仙!?

很多人会反感杰利·罗尔刚出场时的那种目中无人,所以看到他最终失落离场,肯定非常开心。

但是在当时,这些创造出无数美妙音乐的黑人音乐家的地位却十分尴尬。看过电影《绿皮书》的朋友想必会有一定了解,当时白人社会只接受音乐,并不接受黑人。

所以在电影之中当杰利·罗尔进场的时候,大家都惊异于“他是个黑人”,而在头等舱欣赏音乐的人,甚至是侍应生,一个黑人都没有。

当时,号称小号王的黑人爵士演奏家奥利弗,由于伤病无法吹奏短号之后,便被认为没有了价值而被踢出了乐团,没有容身之所的他最后只能一贫如洗,默默无闻地给舞池看门。

因此,对于当时的黑人乐手而言,音乐实力可能是他们体面生存的唯一途径,所以他们对于任何音乐实力方面的挑战都是很敏感的。

所以,电影里中杰利·罗尔才会将1900视为眼中钉,因为他不能容忍这根支柱被白人击倒。

但是,身为白人的1900最终还是战胜了黑人钢琴爵士家。(这也许暗示着由黑人发明的爵士乐,最终却被白人发扬光大。)

不过,这位黑人钢琴家可能永远猜不到,“1900”的白人皮囊之下继承的却是一个黑人的灵魂。

爵士乐与时代

电影的结局大家都知道,1900选择与巨轮一起爆炸,粉身碎骨。

大部分人把这理解成了一个天才的自我毁灭。

但是在我看来,并非如此。

稍加推算就能知道,这艘船爆炸的时间大约正是美国爵士乐衰落的年代,二十世纪中叶。

而这艘漂泊在海上的蒸汽巨轮,其实就是象征着二十世纪初那个移民狂潮下的「大航海时代」。

1900,这个象征着「爵士乐」的存在,就算在那个爵士乐衰落的时代,也没有选择“下船”,即使陆地上有爱情、有金钱、有着更广阔的天地。

象征着「爵士乐」的1900选择与象征着「大航海时代」的巨轮一起毁灭,这实际意味着:不是新时代抛弃了爵士乐,而是爵士乐主动放弃了新时代。

爵士乐不愿改变,即使是终将没落,归于尘埃,它也要坚持自己的追求。

1900打算下船的这个场景,实际上就是一次抉择:是否要改变自己,迈向更为广阔的新时代?

答案是“不”。

回顾整部电影,我看到了爵士乐的前世今生,在社会的最底层,黑人自学了属于白人的乐器,但是却用来演奏他们自己的音乐。

这种奇妙的融合,吸引来了处于社会上层的白人,所以无论是贫民窟的黑人还是高档会所中的白人,都痴迷地爱上了爵士乐。

但是,时代变化太快,没过多少年,大众的喜好就变了,爵士乐变得越来越小众。但是即使会消亡,爵士乐也依然坚持自己的追求。

所以,“爵士乐”随着那个“时代”一起死了。

电影的最后,1900的挚友,那位小号手,拿着落伍的康恩小号,重新得到了那张1900的破碎唱片,消失在了工业时代的烟雾中。

很多人觉得凄凉,但是我却觉得充满了希望。

因为「爵士乐」的肉体虽然死去了,但是「爵士乐」的灵魂却活了下来,在那破碎的唱片上,在那离奇的故事中,在那支破烂的小号里。

虽然小众,虽然无名,但是爱他的人会永远爱着他。

即使台下只有三个人,他也依旧愿意为此演奏三千个和弦。

这就是爵士乐,这就是《海上钢琴师》。

(当然,一千个读者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果你有不同的看法,也欢迎留言分享哦~)


良子剪辑


告诉我们一个人完全可以脱离世界上的一切,以最简单的方式活着。但是,唯一不能脱离的,便是内心的自己。当船已然变成1900自己的时候,他已无法离开。所以,留在船上,这是他为自己做的选择美国著名的牧师内德。兰赛姆,在一生中曾无数次聆听临终者的忏悔。其中,有一位商人,在年轻时曾和著名的指挥家卡拉扬一起学习吹小号。当时,他的成绩远在卡拉扬之上。然而,有一天,他迷上了赛马,荒废了音乐。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遗憾地告诉兰赛姆,到另一个世界后,如果可以选择,他绝不会再干傻事。

在94岁时,兰赛姆去世了,在墓碑上他留下了这样一句遗言:“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上将有一半的人成为伟人。”时间不会倒流,但也许就因那一念之差,使世界发生了不同。在人生的道路上,有什么样的抉择,就有什么样的人生。选择是一种全新的生命开端。如果你选择陡峭的悬崖,便要有“路漫漫其修远兮”的觉悟;如果你选择凌厉的荒漠,便要有“醉卧沙场君莫笑”的壮志;如果你选择汹涌的大海,便要有“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信念。人生的路,需要自己去选择,去做出判断自己的生活由自己来主宰这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君心与我心


如果你要问我,最喜欢的电影导演有哪一些?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肯定在其中。

高晓松也说过,托纳多雷是他最喜欢的导演之一。真正的文艺青年,大概都不可能不喜欢他。

托纳多雷最负盛名的三部电影是《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又译《玛莲娜》)《海上钢琴师》,有好事者把这三部电影称为多雷的“时光三部曲”。

《天堂电影院》讲的是意大利南部小镇,一个爱看电影的小男孩多多的成长故事。电影结尾,多年以后,已经是功成名就导演的多多,重回小镇,见证了童年时的电影院的拆毁,唏嘘不已。

托纳多雷借这部电影,表达了他对往事、对故乡、对昔日爱情的追怀,也是一封写给电影和电影院的情书。

此片获得第六十二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

这部电影我是多年前看的,看过之后从来不敢再看……此片中弥漫的怀旧感伤气氛太过深沉动人,我害怕再看会沉溺太深,情绪不能自拔。

《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则是讲一个十三岁少年雷纳多青春期性萌动,性启蒙,以及他眼中的小城女神玛莲娜在二战中和战后的不幸遭遇,讲人性之恶对美丽的嫉妒和摧残……

看完这部电影,莫尼卡贝鲁齐成了我心中的女神!唯一的真正的女神!女神啊,女神!莫尼卡又是多少男人心中的女神啊! 又有多少男人少年时或多或少都有些像少年雷纳多呢?做过或想做过雷纳多做的那些事情……

这两部电影的背景都是意大利南部小城,托纳多雷镜头里的这些小城,都是亮黄的颜色,空气里弥漫着阳光和怀旧的味道,就连那些小石子路和房子的泥墙都显得无比性感。

高晓松说,要体会意大利南部的风情,看托纳多雷的电影就够了,这是真的。

三部曲里我唯一一部没有从头到尾真正仔细看过的电影就是《海上钢琴师》。 这部片子电影频道前些年就放过多次,我片片断断地看过。硬盘里一直也存着它,可就是没想过打开来好好看看。

这都是因为我脑子里对《海上钢琴师》的先入为主的看法,而这个看法,来自我以前最喜欢的影评人周黎明。

周黎明曾在一篇名为《墙外为什么这样红》的影评中,这么谈到《钢琴师》:

不止一个朋友不解地问我:“《十面埋伏》为什么在美国这样红?” 我脱口而出:“《海上钢琴师》为什么在中国这么红?”《海上钢琴师》几乎相当于是西方版的《十面埋伏》,它豪华、浪漫、荡气回肠,但它肚子里就是一草包。”

这个评论在脑子里深深扎下了根,以至于我每次看到《海上钢琴师》时,都相当不耐烦。而事实上,里面有些情节是诗意华彩,也有一些情节确实让十几年前的我非常非常憋气和不理解……

1900年,Virginian号豪华邮轮上,一个孤儿被遗弃在头等舱,由船上的水手抚养长大,取名1900(蒂姆•罗斯 饰)。1900慢慢长大,显示出了无师自通的非凡钢琴天赋,在船上的乐队表演钢琴,每个听过他演奏的人,都被深深打动。

爵士乐鼻祖杰尼听说了1900的高超技艺,专门上船和他比赛,经过一场异常精彩的钢琴演奏比拼后,最后自叹弗如,黯然离去。   

可惜,这一切的事情都发生在那条船上,1900从来不愿踏上陆地。 直到有一天,他爱上了一个女孩,情愫在琴键上流淌。

女孩要下船了,1900为了爱情,也准备跟女孩下船。但经过一番剧烈的心理挣扎,1900还是决定留在船上,而这艘船最的也被爆破拆解,1900就这样消失成了一个传奇。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我还可以理解的话,影片的后半部分,简直让十几年前的我有些愤怒了。

1900开始不愿离开这艘船,因为这虽是艘船,可也是他的成长地,他的故乡。这里有他的朋友,他的亲人,他的观众,这里是他的精神家园。

可当他已经有一定的知名度,可以在陆地上也开创一番事业,尤其是当他遇上他那么爱的女孩时,他竟然还不愿,或者说还不敢离开那条船!? 这不是懦夫吗?这不是孬种吗?这样的男人还算男人吗?有出息吗?这让那时还算年轻的我很生气。

这样一个软弱的被动的主人公很难让我喜欢上,有着这样一个主人公的电影我也很难喜欢上,尽管它传奇、华丽、荡气回肠……

不过,幸好还有时间,时间会带给你阅历和人生经验。十几年后的我,偶然重新看到了1900的台词:

“我停下来,不是因为所见,是因为所不见,你明不明白?是因为看不见的东西,连绵不绝的城市,什么都有,除了尽头。没有尽头,我看不见城市的尽头,我需要看得见世界尽头。”

“拿钢琴来说,键盘有始,也有终。有88个键错不了,并不是无限的,但音乐是无限的,在键盘上,奏出无限的音乐。我喜欢,我应付得来。走过跳板,前面有无数的键盘。事实如此,无穷无尽,键盘无限大。无限大的键盘,怎么奏得出音乐?那不是给凡人奏,是给上帝奏。”

“你看见那街道么?只是街道,已经好几千条。上了岸,何去何从?爱一个女人,住一间屋, 买一块地,望一个景,走一条死路。太多选择,我无所适从。漫无止镜,茫茫无际,思前想后,你不怕精神崩溃?那样的日子怎么过?”

“我生于船,长于船,世界千变万化,这艘船每次只载两千。既载人,也载梦想,但范围离不开船头与船尾之间。在有限的钢琴上,我自得其乐,我过惯那样的日子。陆地?对我来说,陆地是艘太大的船,是位太美的美女,是条太长的航程,是瓶太浓的香水,是篇无从弹奏的乐章。我不能舍弃这艘船,但至少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反正世间没有人记得我。除了你,只有你知道我在这里。你属于少数,你最好习惯一下。朋友,原谅我,我不下船了。”

重读这些台词,我感到震撼。

这十几年来,我也感到渐渐被生活困住,生活之于我,就像那艘船之于1900。1900不敢下船,我又何尝敢踩着跳板,走出生活这条船?

你可以说1900太胆怯太懦弱,也可以说他是太睿智太通透,太早洞悉生活的复杂和不可掌控。他并没有历经繁华就已经心境苍凉,他也没有饱经世事就已经看清生活的真相。

我之所以会觉得他胆怯,只是没有他更早觉悟。我年少时只觉得世间事皆可为,现在只愿意呆在家里读书看电影。

我们每个人都被困在一条船上,而你也不敢走下它。困住你的可能是一分乏味又薪资微薄的工作,可能是一段食之无味又弃之可惜的感情。可能是家庭,可能是婚姻,可能是一种心理疾病。

我们又何尝真正能够鼓起勇气,走出自己的“那条船”?

幸福的人,不会意识到自己被困住。痛苦的人,即使意识到自己被困住,也走不出去。说到底,我们都是生活的弱者。

如果说我们对掌控事实上无法掌控的生活有信心,可能只是因为我们年少无知。

十几年的生活,让我看懂了《海上钢琴师》,我倒宁愿永远看不懂它。 年少不懂《钢琴师》,看懂《钢琴师》不少年。




茅台李恒


你好,我是小康带你看电影,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讲述了一个被命名为“1900”的弃婴在一艘远洋客轮上与钢琴结缘,成为钢琴大师的传奇故事。虽然过去了二十年,但仍然显示出了其跨越时代的生命力,这部电影充满了浪漫拉丁色彩,没有激烈精彩的枪战打斗的场面,也没有俊男靓女,只讲述了一段平凡人的传奇,却意外成功地打造了美国式的平民英雄1900,获得了众多口碑与赞誉。

其次,很显然,托纳多雷是一位擅长讲故事的导演。他运用自己擅长的叙事技巧,让观众在与现实交织时融入梦境。导演对电影中时空场景的大量回忆显然成为整个故事叙述中非常重要的一种技巧性回溯。这些大量的回溯情境构成了另一个叙事层面,成为了故事的叙述主体。托纳多雷以这种独特的讲故事的方式,增进了1900年传奇人生的戏剧张力,更好地突出了潜藏主题。

最后,与此同时,音乐占据了电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作曲家Ennio Morricone的音乐成为该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在他的电影中使用了许多不同的节奏和风格。Morricone将Jazz,Ragtime和古典音乐结合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独特,清新的听觉感受。影片大部分音乐乐观而轻快,虽然也有许多忧郁和踌躇的时刻,但依然与大环境融合的恰到好处。该片是在利用音乐和电影语言的各自特点基础上,强化音乐表现和风格感,成功塑造了1900海钢琴家的形象,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小康带您看电影


我认为这部影片阐述的是对自由的定义。

其实影片的开头就隐藏着结局。1900的定位一开始就是一个被住头等舱的贵族父母抛弃的弃婴。讽刺的是,他却被在地上爬着捡烟头的烧炉工收养了。老Denny满嘴脏话,却要教孩子识字,告诉1900,T.D就是thanks denny.告诉1900,没有孩子的人要被孤儿院带走,告诉1900,妈妈就是一定会赢的马,他在自己都养不活的情况下收养了1900,给1900做摇篮,教他认字,一把屎一把尿喂他长大。Denny是个反世俗而乐观善良的人,看似粗鄙却热爱生活而且活得开心纯粹,他没钱,没文化,没女人,但他懂什么是生活,什么是爱。他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1900,让他活在一个以为妈妈是一种马的美好的谎言里,又因为没有身份而让小小的1900呆在船舱里的封闭空间里保护着他不被带走。后来Denny因为意外,重伤在床,临终还要1900在他床边念字,舍不得孩子的他硬是撑了三天才去世。从此,1900的庇护人没了,这时他听见了音乐,从此,钢琴代替了Denny,延续了他那纯粹的美好。从他稚嫩的双手在钢琴上弹出震惊整条船的音乐和他回船长的那句去“去他妈的规则”起,他注定是一个挑战常规而又传奇的存在。

1900追求的,从来不是那些众人趋之若鹜的东西。他的感受力要比常人强很多,他用自己的方式观察感受着这个世界,虽然没有踏上陆地,却能比陆地上的人更细致地了解他们自己。他用音乐来形容他的所见所闻,用音乐来幻想那些他从未去过的地方,用音乐去表达他的喜怒哀乐,在他出生的船上,在他的钢琴面前,他可以不去任何地方,却漫游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他可以不去说任何东西,却能用琴声向人们传递情绪和节奏。在人们争相奔赴自由女神的怀抱时,他却守在空空的房间里,来回于欧洲和美洲。他看着人们不停地寻找,去奔赴未知,在Max追问他为什么不踏上陆地,哪怕一次也好,他不解地回问max.“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为什么!陆上的人喜欢寻根问底,虚度了大好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姗姗来迟,夏天则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他们不停四处游走,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在1900看来,陆地人的逻辑是颠倒的,他们在追寻一个遥不可及的四季如夏的地方。而这在1900的认知里,是难以理解的。看看1900是怎么面对那些世人趋之若鹜的东西的:唱片公司要把他的音乐录制成唱片,复刻千千万万份。而当1900第一次在唱片里听到自己的音乐的时候,听说他们要把他的音乐带给成千上万的他并不认识的人的时候,他心里耳朵里根本听不进去唱片公司的人关于出名金钱那一套的说法,他听到的是那个女孩,他脑子里想到的是他对那个女孩的感觉,而这一切只属于那个女孩,这个唱片代表的是他对那个女孩的心,而不是能给他带来功名和金钱的唱片公司和那个太大的未知的世界。 当一批批人们背井离乡欢呼雀跃着奔赴美国这片充斥自由意志和未知的国土,他却迎来一批批头等舱的贵族和经济舱的平民们,又一次次在一声‘‘America’’的欢呼中独自留在空荡荡的房间,总是一个人开心地守在钢琴旁。当他的朋友跟他谈起他的音乐能赚大钱,给他想要的一切的时候,他更没有丝毫心动,反而好奇陆地上的人不切实际的想法。当爵士的创始人要跟他同台竞技的时候,他也一点不想赢,甚至会从自己对手的人的音乐里去听故事,感动得泪流满面。

他的快乐从不在于那些人们所追逐的东西。他的快乐,是和Max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在风暴肆意的海上带着这个号手在演奏厅用钢琴跳华尔兹,在失去重心中去感受内心的自由,哪怕钢琴毁了玻璃撞了船长的卧室;他的快乐,是看着人们随着自己的思绪踩着节拍舞蹈追随自己想象的节拍,哪怕被小提琴手一再警告;他的快乐,是听见美妙的音乐,哪怕是出自向自己挑衅又傲慢无礼的音乐人之手;他的快乐,是窗外那一张明媚的脸,随着她的步伐紧张又激动的感觉,是一次次练习接近她,是给她留下的一个悄悄的吻。他总是很快乐,也满足于简单的快乐,在人群中他一次次引领大众的狂欢。但不可否认,从他被遗弃起,从对钢琴表现出独特的天赋起,1900就是孤独的,却又孤独得那么可爱,他会在一个晚上悄悄溜进通讯室,打通一个陌生人的号码,像孩子一样幼稚地要对方随便挑个话题陪他说话。因为和外人交流少,害羞地对着镜子反复练习琢磨着措辞怎么把自己从唱片公司手里抢回来的唱片送给那个女孩。在雨里站着,远远地望着心爱的人,想要开口,却不得不目送着女孩在众人的簇拥下离开。深夜独自在钢琴旁弹琴,倾听流落他乡的浪子说话,幻想他从来没有听过从陆地上的听到的海的声音,钢琴和手风琴,两种孤独的碰撞,一个从未经历和拥有,一个经历了一切又失去一切。然而,他终究没有选择打破这份孤独,这一切似乎很矛盾,他不是没有在老友对美好家庭生活的描述下向往过,不是没有在心爱的女孩回眸的时候犹豫过,不是没有在琴声中幻想自己在小镇漫游在教堂驻足过,但他还是在踏下船的途中丢掉了帽子,回来了,一起丢掉的,还有那些万千人们向往的一切。这不是很矛盾吗?他向往自由,却放弃自由。但如果我们再看他多年后与不顾一切回来救自己的老友的对话,就能看出来,本质是因为他理解的自由和人们不一样。他说

‘’在那个无限蔓延的城市里,什么东西都有,可惟独没有尽头。根本就没有尽头。我看不见的是这一切的尽头,世界的尽头。 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 ! 天啊!你……你看过那些街道吗?仅仅是街道,就有上千条!你下去该怎么办?你怎么选择其中一条来走?怎么选择属于你自己的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或者选择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音乐,才是无限的。你是音乐里的唯一变量,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 他理解的自由,是有始有终,是可以自己掌控。在钢琴的世界里,一切都是已知的,他扮演着唯一未知的角色,在简单的八十八个音符中创造无限的可能。他理解的自由,不是更广阔的道路,不是拥有更多的物质,拥有更多的选择和远方无限的新鲜和未知。他很早就知道,这种所谓的自由实际上是一种无序和迷茫,是想要用放大边界的方式来填满小我内心的虚无,把自己融入更大的人群更多的选择中来替代内心的空洞无力感,通过把选择权移交给不确定的上帝创造的自由来逃避责任。但人们争相寻找的自由不是1900理解的自由。他理解的自由不在别处,而在人的心中,自由是要自己把握的东西,而不是把自己交付给命运的未知,人们所向往的自由反而让他避之唯恐不及,更多选择更多未知的背后,不是集体的自由,而是集体的虚幻的安全感,他们把自由交给了上帝,于是他们满足着社会的需要,发挥着个人的价值,最终得到了“一个女人,一栋房子,一块地,一道风景欣赏,选择一种方法死去” 在1900看来,这才是最大的不自由,人们为了追逐梦想和自由,把自己的命运交给了上帝,你永远不知道哪个音符该在哪儿出现,永远在担心着未来,人们追逐着那些在他看来并没有那么必要的东西,换来了优越的生活,却不能掌控自己的命运,拥有了其他人羡慕的人生,却活不出自己,发挥不出来自己创造力,看似拥有很多,却永远追逐着更多,没有尽头。如果不断扩张的边界是自由,那么自由就是没有尽头的无法把握的,如果自由是永远无法把握的命运,那人们又如何通过自由来摆脱命运的必然。自由,由自己这个主体和外界这个客体组成。当人们都认为自由是通过改变客体来达到的时候,1900给出了自己的答案,自由不在别处。当人们相继背弃欧洲的文明和传统去往美国的新大陆的时候,一批批充满希望的人奔赴自由女神的怀抱的时候,1900却选择永远留在船上,和他的钢琴呆在一起,最后钢琴没了,就跟他的船呆在一起。有钢琴的船,让他拥有创作和表达的自由,没有钢琴的船,他拥有死的自由。于是,随着1900的手在空气中按动想象中的琴键,琴声响起,一声爆炸,1900来的时候没有家人,没有身份,没有国籍,死的时候,除了他的知己Max,也无人问津,甚至连他的故事,也没有人相信。他有一个充满希望的名字,新世纪之初,1900,但他却是在这一天,被抛弃在一个未知的世界里,父母留他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可他却找到了他自己的自由,在一架钢琴上。也许在这引用一首斐多菲的诗再合适不过了。

生命诚可贵,

爱情价更高。

若为自由故,

二者皆可抛。


瓜皮视频


《海上钢琴师》这部电影对旧秩序的坚守,对新生的工业文明的惶恐与不屑,对技术时代的恐慌。

我们不必说1900如何了,我们回到《布达佩斯大饭店》,来看看茨威格最后的几年时光,发生了什么。

1940年经纽约去巴西,时值法

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

1942年,完成自传《昨天的世界》,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绿蒂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茨威格的自杀,或许才是1900拒绝下船最好的注脚。那是一个欧洲文明的遗老,对整个文明的告别。而1900的告别亦是如此。

这一切要从那场精彩无比的斗琴开始说起,当年反复看那一段,心里总在思考一个问题。这大抵是金庸小说中毒,郭靖和欧阳克在桃花岛那一场比斗,不懂的人看着和懂的人看着,定然不是一个结论。

二十世纪是一个太迅速的时代,伴随着不可逆转的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世界的中心从欧洲转到了北美。而接踵而起的两次世界大战,更是摧毁了欧洲这块文化昌盛的土地。欧洲传统文人、哲学家或流亡他乡,或抑郁而死。世界的中心,从传统欧洲转向了大洋彼岸的北美,烟雾中的自由女神像,高楼耸立的纽约,那是现代化社会、工业化文明的象征。人们纷纷背弃了伟大欧洲的传统,离开欧洲,漂洋过海,他们对这一切欢欣鼓舞。

向那逝去的贵族的、优雅的、繁盛的传统欧洲文明告别,成为了一个重要的主题。《海上钢琴师》所说的,恰恰也是这个主题。


斐夜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荡气回肠的诗意旅程电影,那无处不在的钢琴声将观众带入1900的心灵深处。影片采用最极端的浪漫主义风格,引起两极反应:有人视之为杰作,而西方很多人把它看成“最好看的烂片”。影片的缺憾在于人物刻画,主角太过神秘,让人无法洞察他的内心世界,因而就很难真正同情他。如果能把心态调离愤青阶段,该片则有打动人心的浪漫魔力。 影片的成功所在就是把我们心中的另一个唯美的自我艺术化,他放大了纯洁灵魂以及我们心灵深处的自由.至今无法忘记1900那孤独却不颓废的眼神,无辜,彷徨.令人同情,说同情1900,我们真没有资格,疲惫的奔波于这个纸醉金迷物欲横流的世界,拷问自己灵魂的深处,我们为了什么而活,我们怎么活,又是什么支撑着自己,可以没有信仰,但必须要有信念 -

下面我先给主人公做个介绍:

一、1900

被遗弃在Virginian号上的孤儿,由水手养大。某天深夜,船上的众人被优美的琴声所惊醒,它们循着琴声而往,居然发现是无师自通的1900在钢琴前忘我的演奏着,动人的旋律打动了众人,从此,1900展开了在海上弹奏钢琴的旅程,也吸引了愈来愈多慕名而来的旅客。

二、丹尼·博德曼

负责邮轮上添加煤炭的工人。1900年的第一天,他意外的在钢琴上发现一个被遗弃的新生儿,装在TD牌柠檬的空纸箱内。由于坚信“TD”正代表了Thanks Danny的缩写,丹尼便不顾其他工人的嘲笑,独立抚育这个婴儿,并为了纪念这特别的一天,将他取名为“1900”。

我认为《海上钢琴师》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他的许多对话精确的体现了1900的内心。从小就呆在船上的1900对陆地充满了恐惧,他一生从未曾踏上陆地,只在双手游动于琴弦间时神游世界,和通过双眼观察旅客,体味人生百态。一个中年船客的话被一直记在他内心深处。那个船客告诉他,他听见大海说,生命是重大的,所以他才要改变。也许是因为那个人提到了海的声音他才能去相信,因为只有声音才是他与这个世界最直接最敏锐的沟通途径。他一直对陆地怀有矛盾的情感,他向往它,又不肯触及它,所以那个中年人的话让他相信,也许终有一天,他回离开船。——但是直到那一天他决定离开,他突然发现,外面的世界对他如此陌生,他从未接触过,不知何去何从,从哪里出发,终归何处,他对自己所能做的感到迷茫,对未知的感到害怕。

人生本来就是一出没有固定剧本的戏.

你身旁的每一个人都是观众,只是他们的目的和看法不同.

你身旁的每一个人又都是演员,上演着一出出波澜不惊的生活故事.

人们需要通过戏剧来惊喜,来悲伤,来感动.

人们需要塑造经典.不朽传奇........

以上是我的观点,你觉得呢?欢迎留言评论!






小small七seven


Hi~大家好!我是影视领域创作者LOGOM。

《海上钢琴师》是一部颇有争议的电影,有人喜欢它的浪漫梦幻,有人却嫌弃它的矫情做作,大概是现实中的我们可能对他为什么不肯下船的原因始终无法理解。我也是一遍遍回放想去了解,始终无法从电影中找到生活的真相究竟是什么,但这部电影还是给我了些许的感悟。

他出生在海上,被水手收养。他只有水手给予的名字,一个年代,1900。他面对钢琴,无师自通,是真正的天才,受到无数人的追捧和掌声。其间他虽然从未下船,但在轮船上他遇见了一生的挚友,一位从新奥尔良来的白人小号手。另外,在偶然的一次,悄悄爱上一个女孩,静默且深情。在好友的多次劝说,使我猜测他是否会为了她而下船面对新的世界。

然而他最后选择的却仍是他的钢琴,他的大海。他认为钢琴只有88个键,他可以掌控。但是外面的世界,却是有着无数黑白键的巨大钢琴。他无法驾驭。最后仍然坚守在海上,以船为家,最终沉入海底的遗憾。

电影中,1900最打动我的一句台词是:

陆上的人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所以你们不停到处去追求一个遥不可及、四季如夏的地方,我并不羡慕。

我被他狠狠的戳中,大多数的我们就是那生活在“外面的世界”里的人。每个人都按照固定的游戏规则,过完这平淡的一生。读书、高考、工作、结婚、赡养父母、繁衍后代,这些如山般的责任令前行显得缓慢而艰难。 即便我们也想在努力地在这繁杂的世界中,想要演奏出属于自己的旋律。但这世上给我们的束缚太多太多,因为我们在这世上,首先选择的是活着,再然后才是心理上满足。虽然生活是混乱的,难以预测的,但我们仍因为想要体验到那一丝丝的温情,美好与快乐,而心甘情愿的忍受着它给予的各种伤害与痛苦,甚至学会了世故圆滑、为生活做出各种让步妥协。

而1900他是如此的坚定与自由,没有束缚的去做一件事,去实现自我的追求。也许在有些人看来最后他的死亡是悲剧,而对于他来说,大概就是孤独的完成了自我。他所代表的是极致的理想主义,大多数的我们并不会付诸行动,但又无比羡慕的理想状态。

因此我才爱上这个电影,也需要这部电影,需要它帮助我们在被现实和理想的矛盾压的喘不过气时,幻想体验另一种自由人生的可能。






LOGOM影评


如果要列一个榜单,评选有哪些电影会让你在看完之后,心头思绪涌动却不知如何整理、感慨万千却不知从何说起,那么《海上钢琴师》一定会榜上有名。

它不像《肖申克的救赎》一样震撼直冲人的心底、不像《阿甘自传》一样励志让人热血,它更多的时候像一杯酒,甘醇苦涩、回味无穷,像一条清流缓缓流过你的心底,不知不觉之间占据了你所有的心思,你不知道该如何形容这种感觉,可就是忍不住会去想。

《海上钢琴师》的故事很简单,讲的甚至是一个不知是否真的存在过的人一生都不肯下船的,传奇故事。1998年上映,意大利电影,与导演朱塞佩·托纳多雷的另外两部电影《天堂电影院》、《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并称为“时空三部曲”,这单部电影还有另外三个唯美的名字,分别叫声光伴我飞、星光伴我心、真爱伴我行。

三部电影都是难得的佳作,但《海上钢琴师》是三部曲里面口碑最好、人气最旺的一部。至今,豆瓣上一共有近100万人参与评价,给出了9.2的高分,是豆瓣电影TOP250的第13名。

毫无疑问,《海上钢琴师》是那种经得起时间冲刷的经典。

那么,我们今天就来讲讲,为什么《海上钢琴师》这么一部没有特效也没有什么曲折故事的电影能够成为无数人心中的神作。

平淡却引人入胜的剧情

电影的故事主要发生在一艘名叫“弗吉尼亚”号的超级油轮上,这艘油轮常年往返于欧洲和美国,每一趟载客2000人左右。某一天游轮上的苦力丹尼在头等舱发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于是决定收养他,因为时间发生在新世纪第一年第一个月,没有文化的丹尼便给这个婴儿取名叫1900。就这样,1900便开始了伴他一生的海上生活。

1900第一次展现出他的钢琴天分是在某天晚上,当时熟睡的船长船员和船上的游客们纷纷被音乐厅突然出现的动听旋律所唤醒,但让人没想到的是,音乐厅里坐在钢琴面前弹奏曲子的是1900。

游客们十分惊讶,这么小的小孩居然能够将钢琴弹得这么好。船员们更觉神奇,因为他们清楚根本就没人教过1900弹钢琴。当时所有在场的人都觉得1900是个天才。

某天,小号吹得不错的麦克斯来到船上并成为船上乐队的一员。刚开始麦克斯还对船上的一切感到新奇,对海上的生活还充满好奇。只不过没几天油轮就在海上遇到了风暴,摇摇晃晃的油轮让麦克斯吐得神魂颠倒、几近崩溃。

跌跌撞撞的麦克斯走出房间来到音乐厅,遇到了如履平地的1900,这让麦克斯十分震惊。但更让麦克斯震惊的事情还在后头。

1900来到钢琴面前坐下,并让麦克斯打开了固定钢琴用的锁,同时还让麦克斯一起坐在了钢琴凳上。摇晃剧烈的船上,1900带着麦克斯一边弹琴,一边随着钢琴在音乐厅滑动,这一幕十分浪漫令人遐想,梦幻无比。

但很快,失控的钢琴便撞碎了大厅的玻璃,并冲破了船长的房门。

闯祸的他们被船长罚去了烧煤,在脏乱的煤堆里,两人成为了朋友。在往后的日子里,麦克斯很快发现1900的钢琴神乎其技,绝非凡人。

比如1900可以看着一个忧伤的老妇人,然后弹出一曲哀伤的乐曲;看见一个留着泪的舞女,曲子也变得捉摸不定;看到一个目不转睛,在思考着什么事的男人,就为他弹一曲深沉的旋律。

因为1900的钢琴弹得实在是太好了,很快就吸引了很多专门慕名而来听他演奏的游客。其中,有像美国参议员一样宁愿捂着鼻子也要在三等舱听1900弹钢琴的欣赏1900的人,也有像号称爵士乐发明者的杰瑞一样,觉得1900名不副实想要来一探究竟的人。

杰瑞的登船挑战,也成就了电影中最为精彩的一幕——斗琴。杰瑞弹琴之前点了一根烟,没有抽,只是放在了钢琴上面,杰瑞的演奏很快开始,底下的人听得也如痴如醉,一曲弹完之后,钢琴上面的烟不仅没有灭,就连烟灰都没有掉下来,可见杰瑞弹琴的时候是多么温柔平稳,其琴技之高超可见一斑。

1900弹琴之前,也带了一根烟,但是没点,直接放在钢琴上就开始弹琴。让人没有想到的是,1900弹了一首需要至少两个人才能完成的曲子,1900弹琴的手速之快,让所有人都惊呆了,包括杰瑞,惊讶得手中的酒杯都滑落了下来掉在地上。为了体现1900手速之快,电影屏幕中一度出现了数只手在弹钢琴。

一曲弹完之后,1900站起来把之前没有点的那根烟放到了钢琴的琴弦上,此时神奇的一幕便出现了,烟直接被点燃,可见1900弹琴的速度之快,以至于琴弦的温度都上升到了可以点着烟的地步。

斗琴以1900的胜出结束,此后1900名声更是大噪。不久唱片行慕名前来帮他录制唱片,1900起初继续保持着他对一切都无所谓的态度,弹出的曲调也是零碎而困惑的,直到他看到了一个女孩。

只此一面,1900便确定了他这一生的挚爱。

1900的曲调很快就变得舒缓温柔起来,像一股细流缓缓流入心田,又像一滴水划过姑娘的脊背。一曲录罢,1900想要将他录制的唯一一部唱片送给女孩。但是从来没有追过女孩从来没有对外界有过内心接触的1900表现得不知所措,直到女孩下船之前,1900都没有把唱片送出去。

期间1900甚至还跑到三等舱中趁着女孩睡着的时候偷偷亲吻女孩,这也是影片中浪漫的一幕。

女孩下船之前,给了1900她家的地址,邀请1900去做客,临走之前还亲了下1900的脸颊。

1900彻底沦陷了,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1900和船上所有人告别,决心下船寻找真爱。可是,当1900走到下船悬梯一半的时候,1900突然停住了。1900望着高楼林立、尘雾满满的纽约怔了怔,然后脱下帽子,往前面一扔,转身又回到了弗吉尼亚号。

1900继续着他的海上生活。但麦克斯却厌倦了。

麦克斯告别了1900,下了船,回到了陆地上,就此与1900失去了联系。直到日后,麦克斯要去变卖陪伴他半生的小号,在和老板聊天的时候得知,弗吉尼亚号已经报废,停在港口等待爆破。麦克斯来到港口找到负责人,告诉他船上肯定还有一个人。因为麦克斯知道1900绝对不会下船,肯定还在船上。麦克斯带着唱片和唱片机,在船上各个播放在1900唯一刻录的那张唱片,终于把1900召唤了出来。

只不过,麦克斯依然没能劝说1900下船,1900决定与弗吉尼亚号一起,结束他们共同的生命。

引起热议的三重主题

1900为什么不肯下船?船上到底有什么?

这是所有看完电影的人都想要知道的,也是引起广泛议论的,在这些讨论当中,解读出了电影的三重主题。

一、1900的传奇也就是影片的英文名字《The Legend of 1900》。既然是传奇,也就是一个不那么真实的故事,从这个角度来说,去质疑电影中某些情节不太符合常理,是没有很大意义的。1900是否真的存在,是否真的无师自通成为钢琴大师,是否真的有这么一个人可以离不开船永远也不会登上陆地一步,都不重要。

1900出生在海上,成长在海上,他没有出生证明,陆地上也没人知道他,海上的弗吉尼亚号已经深深刻在了他的心里。以至于大海对于他来说,太熟悉,太纯真。

他可以通过钢琴神游四海,可以通过钢琴来表达他的情绪,通过钢琴来观世间百态,可是,他却无法正常与人深度交流——除了麦克斯。

所以,当他遇到他心爱的女人时,他不知所措。在三等舱遇到一个移民老汉时,只能通过钢琴声与老汉交流。

弗吉尼亚号上的一切他都太过熟悉。熟悉到钢琴键盘上的划痕都一清二楚,熟悉到每次演奏前,小提琴手一字不改的开场白铭记于心。

所以,对于1900而言,这种熟悉感、纯真感才是他存在的理由。

在船上,他可以用有限的琴键弹出无限的乐章,但在陆地上,在无限的键盘上,他却弹不出一个简单的音符。他找到了自己可以掌控的琴键,找到了自己适合的生活方式。

所以,当麦克斯劝说他下船时,麦克斯回答道:

“键盘有始有终,你确切知道 88 个键就在那儿,错不了。它并不是无限的,而你,才是无限的。你能在键盘上表现的音乐是无限的,我喜欢这样,我能轻松应对,而你现在让我走过跳板,走到城市里,等着我的是一个没有尽头的键盘,我又怎能在这样的键盘上弹奏呢?那是上帝的键盘啊!”

“陆地?陆地对我来说是一艘太大的船,一个太漂亮的女人,一段太长的旅行,一瓶太刺鼻的香水,一种我不会创作的音乐。我永远无法放弃这艘船,不过幸好,我可以放弃我的生命。反正没人记得我存在过,而你是例外,麦克斯,你是唯一一个知道我在这里的人。你是唯一一个,而且你最好习惯如此。原谅我,朋友,我不会下船的。”

1900不想下去的陆地,是他不想去触碰的陌生;

1900离不开的船,是他离不开的熟悉感。

二、1900和麦克斯从整部电影来看,号子手麦克斯和钢琴师1900代表着我们每个人的两面,一个入世,一个出世;一个庸俗,一个纯真。

影片中不止一次的让人怀疑1900是否真的存在。

比如整部影片都是通过小号手麦克斯的讲述来呈现的,只有麦克斯成为了1900的朋友,只有麦克斯能听懂1900在讲什么,也只有麦克斯才能找到1900在哪里。

所以让人不得不怀疑1900的传奇人生其实是麦克斯幻想出来的,或者说是导演想要表达给每个人看的,其实这就是每个人的现实和理想。

1900就是我们的理想,他可以完美掌控钢琴,可以在钢琴的世界里自由驰骋,他纯真无暇,可以为了坚守精神世界的安宁而放弃功名、金钱甚至生命。他是我们精神世界的乌托邦。

而麦克斯,入乡随俗,是历史洪流里面最不起眼的你和我,无法经受得起现实中的诱惑和欲望,最终下了船辗转流离,却只能沦落到要将伴随自己半生的小号卖掉。

而1900和麦克斯,也象征着现实和理想的对抗。最终,我们还是丢掉了理想,败给了现实。1900选择和弗吉尼亚号一起终结自己的生命,麦克斯也卖掉了得心应手的小号。

三、时代更迭主角名字1900其实还点明了电影的时代背景。

20世纪初,美国凭借着大发战争财开始迅速崛起,在昔日霸主欧洲的衰退同时,美国正式成为新世纪的新霸主。当时的美国成为了大多数欧洲人最向往的地方。所以在电影中才会有大量的移民通过弗吉尼亚号跑到美国去。

电影中刚开始的一幕便是弗吉尼亚号上的欧洲人看到自由女神像后发出强烈的欢呼,并大喊“American”,那种向往之情,来自内心。

影片中的情节也大量的表现出重重富有哲学性的含义,比如存在与非存在,理想与现实,无限和有限,现代与后现代,让整部影片充满了解构主义的特点,也让电影具有了反工业的倾向。

在1900为了追寻挚爱下船的时候,走到舷梯一半的1900,看着外面,入眼的是高楼林立的城市,灰蒙蒙看不到尽头,也看不到方向。同时,1900下船的画面,构图极不稳定,有摇摇欲坠之感。

所以,影迷们也把这部电影的主题升华为对整个工业时代的反抗。1900在舷梯上害怕的是高度发达的工业文明给他带来的不安全感,他抗拒的是工业时代的到来。

弗吉尼亚号往返与欧洲和美国,也是在往返于旧时代和新时代之间。人们总是争先恐后的从旧时代赶往新时代,以最开放的姿态去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渴望着把握时代的先机,唯有1900固守着他的一亩三分地,不愿意离开熟悉的环境,因此,结尾也只能随着弗吉尼亚号一起消散于历史长河之中。

每一个人都从1900之中看到了“自己”

为什么《海上钢琴师》如此经典,为什么1900如此让人着迷?

除了电影中1900的传奇经历和丰富的主题以外,更重要的,每个人都能在1900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或者说1900身上有着许多人都期待的东西:

1900的天才,船上的人对他的宠爱,1900的纯真,以及对于纯真的坚守。

正如豆瓣最热的短评所说的:“我总觉得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影片最为平淡的故事,以及1900身上最为淳朴的特质,通往了每个人的心底,以至于1900从我们眼前走过一遭,便已经在所有人心里留下来抹不去的痕迹。

1900在养父去世以后,无师自通,成为钢琴天才,只不过是1900发现了音乐能承载自己的情绪,以及1900懂得如何用钢琴表达自己。

在船上的日子,条件虽然不好,但却无忧无虑,船长会教他什么是对什么是错,厨子却会看他偷拿蛋糕时宠溺地笑。所有人对他的要求从来不是天才,只希望他开心且正直。

这多么像所有人小时候渴望的模样。

长大后的1900更像是一个符号,一个被我们解读成我们心中希望的符号。他的世界狭小,过客繁多,举止绅士,又随心所欲。存在于世界之中却游离于世界之外。

这样的特质对于每一个生活着现实中并被现实缠绕的人们来说,极具吸引力。因为那是尘世中的每一个人注定不会付诸行动,却会始终心怀向往的理想。

我们感受这世界之大,却不知道哪条路才是方向;面对着太多的选择,却不知从何入手。我们喜欢寻根究底,虚度很多的光阴,在冬天忧虑夏天的迟来,在夏天担心冬天的将至,找不到自己生命存在的意义。

而当我们看到居然还有1900这样坚守希望的人的时候,他就像是活成了我们心中乌托邦中才有的模样,我们歆羡于1900的勇敢和坚定。

但也就在如此不真实的电影中,1900也只能付出自己的生命,何况在现实中,在现实中的你我,谁也无法做出这种选择。

我们就这样看着1900矗立在那里,自由,决绝,而悲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