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克萨之战,清朝明知火器厉害,为何还坚持海禁与骑射为根本?

雍保国


民间至今还流传着一句清朝康熙时期的俗语,叫做“康熙、康熙,吃糠喝稀”。说的就是康熙统治时期国民的生活状况苦不堪言,往往只能吃糠,喝稀粥以度日。

尽管康熙皇帝统治时期国民生活困苦不堪,但是读过历史的人对康熙帝都是非常敬重的。原因就是康熙在位的六十多年间,他做了许多光辉灿烂的大事,比如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岛统一国家;打败俄罗斯签定“尼布楚条约”,收复大部分失地;又剿灭葛尔丹,恢复对内蒙古草原的统治等等。

当然做这些大事都是需要强大的财力支撑的,说白了都是必须从老百姓身上搜刮钱财,才有可能完成的,所以老百姓吃糠喝稀并不奇怪。

虽说是雅克萨之战前清朝就已经知道了火器的厉害,此话不假,当时的康熙的确看到了自身火器和俄罗斯火器的差距。实际上满清入关后就已经尝到了火器的威力,因为明军已经在使用鸟铳和火炮来阻拦清军的进攻,虽然火力还不是很猛,射程也是很短,但是清军也因此吃尽了苦头。

为什么康熙在雅克萨之战中,不肯使用火器来制服俄军呢?第一个原因就是火炮和鸟铳并不是清军的强项,清军当时所拥有的火器军队都是从明军投降过去的。这些满人骑着马挥舞着钢马横冲直撞那是他们的强项,要他们静下心来研究火炮如何发射,他们是很难办到的。

第二个原因是因为他们马上的强项是制服汉人的不二法门,实践证明,清军就是骑着马打遍整个大江南北罕逢敌手。当时的汉人实际上并未归心,再加上清政府强制推行“剃发易服”政策,汉族内部到处都在蕴酿着反清复明。三藩之乱就是证明。这也是清军迷信他们的马上功夫,至始至终不肯全力发展火器部队的原因。

第三个原因当时的康熙根本就没有时间和资本发展大规模的火器部队。大家知道,年幼的康熙尚未亲政就一直受到鳌拜的压制,等到康熙拥有大权之时,三藩之乱就开始了,修理了三藩之后,又要忙着收复台湾。在三藩作乱之时俄罗斯军队乘机侵占黑龙江流域,尼布楚以南的大面积领土。把他的肃慎族祖先世代居住的土地侵占得所剩无几。

第一次围城战斗中,清军总兵力有3000人,也有配备战舰、鸟铳、火炮、刀矛盾牌等,由萨布素指挥。但是沙俄军队只有450人,三门火炮、鸟铳300支,沙俄军队是由托尔布津率领。看样子清军无论在人数和装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但是清军为什么不敢面对面发起进攻呢?而是采取了包围雅克萨困敌的方法呢?

一方面是由于沙俄军队的火炮和鸟铳都比清军的先进,沙俄军队的鸟铳、火炮射程很远,超过了清军火器的射程。另一方面康熙并不想全力以赴、孤注一掷,因为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的首领葛尔丹正在蠢蠢欲动。康熙必须留有余力。

当雅克萨内部的沙俄军队被又打又困,所剩无几而向清军要求携带武器撤离时,两次康熙都答应了他们的请求。沙俄军队第二次失败由826人的军队只剩下66人狼狈逃回。

各位看官又要问了,为什么沙俄出动的兵力那么少呢?原来沙俄当时正在远征克里米亚,没有那么多的兵力侵略清朝。后来由于远征克里米亚失败了,所以俄罗斯才会那么奴颜婢膝地要求和谈。然而清朝康熙却由于葛尔丹与沙俄乘机狼狈为奸勾结一起,葛尔丹已经叛变并在草原上打起来了,康熙为了防止腹背受敌、两线作战。所以答应了沙俄和谈请求,并指示索额图让出尼布楚和一些本来属于清朝的领土。所以说雅克萨之战虽然胜利了,尼布楚条约却是一个不平等条约。

事实证明当时采取的围困战是正确的,是有理有节的。这就是为什么雅克萨之战清军还坚持骑射与海禁为根本的原因。

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谢谢!


农夫看天下


大清国岂是雅克萨之战才知道火器的厉害,早在入关之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就已饱尝大明朝火炮的厉害,所以很早就建立了属于大清的炮兵部队,并在后来的战争中逐渐反而占据上风。

但此时的大清炮兵,炮是从明朝那边抢来的,就连炮兵,也都是明军俘虏。也就是说,大清国的炮兵部队,几乎没有旗人。

而在入关之后,清兵主要对付的是地方起义和汉人百姓的反抗,老百姓的抗争,自然用骑兵践踏的效果最好,所以这时候炮兵的地位,就远不如当时的骑兵了。

除了炮兵之外,清军还有专门使用火枪的士兵,被称作鸟枪兵(也是从明朝学来的),每个鸟枪兵都配备有一把火枪。到康熙13年那会,两万名八旗步兵,已经有多达1700人的鸟枪兵配置。

当然大家都知道,旗人以骑马为傲(便于欺负汉人百姓),对打枪这个事并不上心,所以命中率很低。当年顺治皇帝就曾颁布政策,说八旗前锋护军的士兵,只要能十枪打中一枪,就给五个大钱的奖赏——而且还是打固定靶不是活动的人,你们可想而知这些旗人的枪术有多滥。

不过总体而言,大清国中前期对打枪这个事,还是比较上心的。康熙那会有个鸟枪大臣公长泰,将鸟枪的训练方法总结为:马上射击法、前进射击法、连环旋转射击法、跪式射击法、仰卧射击法等教程,多次受到康熙皇帝的嘉奖。1758年平定准格尔后,清军又缴获了一种火枪,射程远、精度高,乾隆皇帝十分青睐,下令大批仿制。所以,康熙皇帝收藏有西方技术制成的“转轮式燧发枪”,乾隆也用过洋人带来的枪支打猎,后来的嘉庆帝,还对于鸟枪的训练做出了详细的指示。

但是这一切,都无法改变大清国在火枪技术上的整体落后。乾隆后期,便已经出现了甘肃军队用纸火绳代替麻火绳的愚蠢行为,乾隆帝大怒,你娃难道就不知道纸张容易碎且比麻绳易燃,而且下雨易潮湿吗?甚至到嘉庆七年,有满官无知到要求撤掉火枪的准星(背后的内幕就是旗人打枪根本不看准星,打得准才怪呢),嘉庆帝更是火冒三丈:“所奏大属谬误,施放鸟枪,全屏枪上所钉星斗为准……”下令拔去顶戴花翎,传旨严行申饬。

尽管如此,清国军队对于骑马的热衷,还是远胜于对枪法的讲究,更不用说改进了。唯一的例外,发生在南方汉人,一个叫做戴梓的浙江人,发明了一种28连发火枪,设有两个扳机,扳动其中一个,火药铅丸就会自动滑落到枪筒之中,随即扳动第二机,以石激火,枪弹就喷发而出,可以连发二十八响,直到火药铅丸打尽为止。

这样的发明好不好?当然是好啊,可是大清国没一个人尿他,最终戴梓郁闷死了——没办法,在大清国没门路你说谁尿你呢?

美国《纽约时报》有一个战地记者,曾在甲午战争时到朝鲜采访,亲眼看到了在平壤城外,清军修建了很多连绵不断的土木城堡,在城堡上还有射击孔,但问题是,他们射击的精度太糟糕了——再厉害的火枪,你老打不中敌人也没用啊!

而旗人,美国记者说,这个时候有大概两三百名八旗骑兵出现,他们手持黑色长矛,骑着白马,喊着口号,冲向敌阵。结果日军枪炮齐鸣,这些八旗兵便全部OVER了。

所以怎么讲呢?旗人到死也以骑兵为傲,而汉人,打明朝就会开枪打炮,还有人研究出新式武器;大清的顶层,几任皇帝其实也都懂枪炮的厉害,可是禁不住旗人整体上对枪炮的鄙视。而这些旗人,对上是皇帝旨意的执行者,对下则是压制汉人的权贵,他们鄙视你们这些打枪打炮的汉人,你有办法吗?没有。


司马路的历史会客厅


雅克萨之战,清朝明知火器厉害,为何还坚持海禁和骑射为根本?

我的观点是雅克萨之战不可能改变清朝的国防意识,因此也就不可能改变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对军队建设的重视。

一.雅克萨之战决定胜负的关键因素不是火器,因为火器相差不大。

清朝军队使用的火炮主要是以红夷大炮为主,辅以神威大炮。明朝时在与红毛子荷兰人打交道过程中缴获了两门红夷大炮,知道了它的威力,以后又陆续通过葡萄牙人购得几门,这时总共有30门,一门炸膛,剩下29门。清朝要入关时,由于吃过红衣大炮的亏(特别是与袁崇焕的宁远大战),所以一入关就特别重视红衣大炮,不断的对其仿造,那个神威大炮就是仿造的结果。但神威大炮其实没有什么创新,就是对大炮不断的加重,使之射程更远,威力更大而已,但机动性很差,只适合于攻坚战不适合野战。到了康熙皇帝时,据说总共有红衣大炮900多门。在康熙时红衣大炮加上开花弹是当时威力最大的武器了。

当时的沙俄经过彼德大帝西化改革后,火器大炮基本学习自西方,但与西方比还有一定差距,因为西方主要把大炮用在舰艇上,以便利于殖民侵略,所以会对大炮不断的更新,而沙俄主要是用来侵略和应对东方游牧民族的骑兵,火器的更新比较滞后。虽然沙俄的大炮和火枪的威力是大于清朝,但其实总体上实力相差不是很大。

引用曲路浚文章里的一句话““直到18世纪末以前,中国与西方的军事科技水平相差还不是太大,因此,清嘉庆以前,中国的军事力量仍足以抵御“劳师以袭远”的西方侵略者。”

这也就理解为什么郑成功能收回台湾和雅克萨之战为什么能取胜的原因了。康熙皇帝后,清朝和平了上百年,以后的皇帝把雄心壮志都磨掉了,武器装备不仅没更新,甚至还退化了,明朝时辛辛苦苦从葡萄牙人那学的制造大炮的一些技术参数也都流失了,大炮的准心更加不准,威力较大的开花弹失传了。康熙皇帝后,虽然有对大炮继续进行仿造,但只是一味的加大重量,根本没有什么技术含量,所以直到鸦片战争爆发,清朝的大炮甚至还比康熙皇帝时期的还落后。

二. 以海禁和骑射为根本主要在于清朝僵化的经济、政治和思想体制

“海禁”说明清朝已经放弃了海权,这也很正常,因为清朝还是一个农业国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一直占主导地位,人家根本就不想发展海外贸易。

还有从汉朝以来,中国就开始有藩属国,皇帝一直接受着藩属国的朝拜和进贡,自尊心爆棚,有飘飘然的感觉,到清朝时以为自己是“天朝上国”,其它的都是蛮夷,你看看乾隆说的话,乾隆曰:“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特因天朝所产茶叶、瓷器、丝斤为西洋各国必需之物,是以加恩体恤,在澳门开设洋行,俾(使)日用有资,并沾余润。”所以这种盲目自大的心理,使他们对外来东西一直抱着鄙视的态度,根本不会睁开眼睛去看看别人,也不会了解到自己已经处于危险之中。保留骑兵也很好理解,因为他确实是冷兵器时代陆上最强的军队。

现在看来,雅克萨之战只会徒增清朝统治者的自大之心,对清统治者没有一点警醒的作用,也不会改变他们的国防意识,因此也不会进行军事改革。

历史学科是人文科学,它有塑造学生精神品质,面向未来的健全人格等责任!!!!!--------中学老师寄语!!!



图书馆和运动场


更正两个错误:

首先,在雅克萨之战爆发时,清朝早就解除了海禁,且此后再也没有执行过海禁政策。真正海禁的是明朝。

其次,清朝在雅克萨之战中,使用了大量的火器,所以才奠定了最终的胜利。

先说说海禁的问题。

真正搞了300年海禁的是明朝——不要提隆庆开关,只是短暂地开放了两个月港,在全国范围内仍然是海禁。

对比清朝,海禁的持续时间是顺治三年(1646)到康熙二十三年(1683),主要是为了防范郑成功、郑经的势力,持续时间只有37年。

康熙二十三年后,清朝即刻解放海禁,并且鼓励中国的商人外出贸易。

其次再说说武器的问题。

清朝一直准备用火器与俄国人作战。早在康熙二十一年(1682),也就是雅克萨战争还没打响的时候,清朝就开始在东北部署火器。

举个例子,当时康熙曾派副都统郎坦到黑龙江侦查,得出的结果是:欲取雅克萨诸城,非红衣炮不可破。

就这样,自此开始清朝将火器运到距离雅克萨较劲的地方,开始备战。

总而言之,软弱无能的明朝的事情,不要甩锅给清朝。


HuiNanHistory


冷兵器时代培养一个合格步兵需要一年,培养一个合格的弓箭手需要三年,培养一个合格的骑兵需要五年。而火枪兵只需要六个月,那个年代的火炮兵一年就行。满清是少数人统治绝大多数人。满清之所以明知火枪和火炮的厉害而禁止不用。是因为他害怕啊。有前元的前车之鉴,他怕汉人啊。


阿杜150537931


雅克萨之战,发生于1685-1688年之间,此时处于17世纪末期,算是18世纪初期,在这一段时间内,清朝和沙俄双方都配备了火枪和火炮!这个问题存在错误,清朝在当时重用了火炮 就是所谓的神威大将军


这门炮当时威力很大,曾经一举摧毁沙俄坚固工事,炸死了100多人,所以清朝皇帝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没怎么用枪,用的只是刀矛和炮,就取得战争的胜利,反观沙俄,枪炮都有,数量远胜于清朝,失败的原因就是人手不足,据说当时清朝与沙俄士兵人数的比例是7:1,倘若双方人数持平,战争的胜利未免是清朝的,当时有两种著名的枪,分别是火绳枪

和燧发枪
在第二次雅克萨战争中,沙俄都有装备,且第二种数量更多,而中国还是鸟枪,依旧是这种火炮,话说清朝对这种火炮的痴迷程度真的很大,从1642年之后的两百多年一直在用,知道后来李鸿章从欧洲买了克努伯大炮!


可乐事儿


害怕汉人和西方接触后,掌握了先进知识和思想,影响统治者的地位和利益 !在统治者眼里,只要影响到他们利益的一切事物,都在被禁的范围。


渗透176764962


  • 康熙皇帝向战将们学习,并了解了俄罗斯枪支的锋利性。 他从欧洲传教士那里得知,俄罗斯仍然是欧洲的二流力量。 更强大的国家如英国,法国和德国。不由得感叹:“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国家承平日久,务需安不忘危”这句话
  • 康熙对西方殖民主义者始终是存有戒心的。既然已经知晓欧洲强国船坚炮利,技术已遥遥领先中国,为何还坚持闭关锁国和骑射为不可改变的国策呢?骑射乃满洲之根本
  • 坚持关闭国家,骑射国家政策的原因仍然是防止汉族的手段。 中国科学技术的落后不会影响清朝的统治。 只要汉族人不学习外国人的技能,满族在中国的骑行仍然是无敌的存在,康熙皇帝是前瞻性的,他已经意识到西方强大的对手正在到来,但是为了防止 汉,他们必须选择消极的忽视。

  • 封建王朝是自利的,这一点无法改变。

乐呵呵吐槽


因为清朝是异族政权呗,放开火器不超过三十年就得完蛋。


用户2838983776495


少数民族的人,眼光就是短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