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幕后的智囊“内核”——走进发热门诊核心专家组

  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讯(记者梁淑芳)在抗击疫情的关键时刻,奋战在一线的医护人员背后有一支由呼吸、重症医学、医学影像、检验等不同学科专家组成的智囊团默默坚守,全力应对着。

  他们承担着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的诊断,院内医护人员防护培训,特别是针对发热门诊患者病情变化,进行着排兵布阵。

  7名多学科专家联手

  在市第一人民医院分院发热门诊一楼有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

  虽然房间不大,桌上几台电脑依次排开,显示着发热门诊病区医生传回的患者医学影像检查CT。这里就是疫情救治核心专家组的会诊室。

幕后的智囊“内核”——走进发热门诊核心专家组

  4日,专家组成员、该院影像一科主任赵金龙点开一张张片子,锁定病灶点,来回放大、缩小,调出上一次的检查资料反复比对。

  坐在旁边的该院小儿咳喘诊治科主任、疫情救治核心专家组组长马冬均和五名组员眼睛随着鼠标移动,讨论着病情的发展,形成最终诊断意见传回病区。

  在采访中,马冬均说,疫情防控中,医疗、护理、院感,像“三驾马车”,密切配合,快速反应。专家组的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甄别可疑患者、同时指导做好医患防护。

  马冬均今年46岁,主任医师。若要写履历,他的头衔还有许多。医生、党员,是履历表上所有内容中,他最看重的两个身份。

  “医院研究由你担任核心专家组组长。”

  “行。”

  这是任命前的一次简短谈话。

  就这样,他第一时间率核心专家组六名成员驻扎在发热门诊。

  连日来,专家组成员“长”在了这间屋里,一待就是一天。吃饭时间,推开桌上的资料,会议桌就是饭桌。

  赵金龙说,平均每天数十张CT影像报告,一个月下来,上千份数据报告和影像分析。最晚凌晨五点都在“阅读”CT片,与专家组成员讨论病灶。

  专家组成员、该院重症医学科主任赵剑斌补充说,实在熬不住了,身子向椅背靠靠,眯一会儿,搓搓脸颊。然后继续讨论调整治疗方案。

  周密安排 防护做到万无一失

  核心专家组集合了呼吸、重症、影像、感染等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如何有效、科学调度现有人力、物力,克服困难,集中力量救治病人,这些细节都要一一考虑。

  自疫情发生以来,大到统筹推进诊疗防控工作,小到观察室设置、医护人员自身防护,马冬均一个细节都不曾忽略。

幕后的智囊“内核”——走进发热门诊核心专家组

  专家组成员、该院感染科主任周姝杉还记得第一次排除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的场景。

  当时孩子才五岁,有内地旅游史,发热,在采集咽试纸时哭闹不已。

  “我来。”马冬均简单的一句话,让周姝杉很感动。

  “我经验丰富,还是我来取,你配合吧。” 周姝杉说,专家组成员之间也相互感动、彼此鼓励着。

  马冬均说,2月19日和2月21日,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新的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和防控方案(第五版)等规范性文件,针对疫情防控及患者诊疗规范性文件不断更新调整。

  可以说,随着疫情防控工作流程和目标的越发规范和明确,专家组感受到肩上的重任越发沉甸甸。

  “以最严格制度措施有效阻断疫情传播途径。”无论再忙,下沉到发热门诊和感染科是专家组的“日常”。

  “从1月20日开始,我们就着手布置留观室,为日后收治患者做好准备。”马冬均说,在发热门诊的运行中也不断地完善和调整。

  对此,作为发热门诊护士长宋勤莉深有体会。

  “从一个留观室到四个,设备的摆放、消毒,特别是医护人员的培训都是专家组手把手交的。”宋勤莉说,清洁区、潜在污染区、污染区的消毒,都是有一个严格的标准。

  医护人员上岗时,洗手,戴口罩、戴帽子、穿防护服、穿鞋套、护目镜、防护面屏、洗手、戴手套,穿戴好以后,检查合格才能进入工作区。

  “以前穿需要十几分钟,顺序也容易混淆。现在五分钟不到全部穿戴整齐。” 发热门诊护士马媛说,规范了风险也降低了,也慢慢地开始理解专家组的用心良苦。

  “我们需要及时掌握新信息,更新和学习新的研究和研判方案,了解新冠肺炎传播途径和防护等,只有你对病毒了如指掌,才能做出最好的应对举措。”马冬均说,规范穿戴隔离服既保护了一线医护人员,也保护了就诊人群以及往来人员安全,由不得半点马虎。当前乌鲁木齐已复产复工,但我们更不能有丝毫松懈,全力以赴迎接最后的胜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