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幕後的智囊“內核”——走進發熱門診核心專家組

  烏魯木齊晚報全媒體訊(記者梁淑芳)在抗擊疫情的關鍵時刻,奮戰在一線的醫護人員背後有一支由呼吸、重症醫學、醫學影像、檢驗等不同學科專家組成的智囊團默默堅守,全力應對著。

  他們承擔著新冠肺炎的疑似病例的診斷,院內醫護人員防護培訓,特別是針對發熱門診患者病情變化,進行著排兵佈陣。

  7名多學科專家聯手

  在市第一人民醫院分院發熱門診一樓有一間不到10平方米的房間。

  雖然房間不大,桌上幾臺電腦依次排開,顯示著發熱門診病區醫生傳回的患者醫學影像檢查CT。這裡就是疫情救治核心專家組的會診室。

幕後的智囊“內核”——走進發熱門診核心專家組

  4日,專家組成員、該院影像一科主任趙金龍點開一張張片子,鎖定病灶點,來回放大、縮小,調出上一次的檢查資料反覆比對。

  坐在旁邊的該院小兒咳喘診治科主任、疫情救治核心專家組組長馬冬均和五名組員眼睛隨著鼠標移動,討論著病情的發展,形成最終診斷意見傳回病區。

  在採訪中,馬冬均說,疫情防控中,醫療、護理、院感,像“三駕馬車”,密切配合,快速反應。專家組的目的是以最快的速度甄別可疑患者、同時指導做好醫患防護。

  馬冬均今年46歲,主任醫師。若要寫履歷,他的頭銜還有許多。醫生、黨員,是履歷表上所有內容中,他最看重的兩個身份。

  “醫院研究由你擔任核心專家組組長。”

  “行。”

  這是任命前的一次簡短談話。

  就這樣,他第一時間率核心專家組六名成員駐紮在發熱門診。

  連日來,專家組成員“長”在了這間屋裡,一待就是一天。吃飯時間,推開桌上的資料,會議桌就是飯桌。

  趙金龍說,平均每天數十張CT影像報告,一個月下來,上千份數據報告和影像分析。最晚凌晨五點都在“閱讀”CT片,與專家組成員討論病灶。

  專家組成員、該院重症醫學科主任趙劍斌補充說,實在熬不住了,身子向椅背靠靠,眯一會兒,搓搓臉頰。然後繼續討論調整治療方案。

  周密安排 防護做到萬無一失

  核心專家組集合了呼吸、重症、影像、感染等多學科領域的專家,如何有效、科學調度現有人力、物力,克服困難,集中力量救治病人,這些細節都要一一考慮。

  自疫情發生以來,大到統籌推進診療防控工作,小到觀察室設置、醫護人員自身防護,馬冬均一個細節都不曾忽略。

幕後的智囊“內核”——走進發熱門診核心專家組

  專家組成員、該院感染科主任周姝杉還記得第一次排除疑似新冠肺炎病例的場景。

  當時孩子才五歲,有內地旅遊史,發熱,在採集咽試紙時哭鬧不已。

  “我來。”馬冬均簡單的一句話,讓周姝杉很感動。

  “我經驗豐富,還是我來取,你配合吧。” 周姝杉說,專家組成員之間也相互感動、彼此鼓勵著。

  馬冬均說,2月19日和2月21日,國家衛健委發佈了新的診療方案(試行第六版)和防控方案(第五版)等規範性文件,針對疫情防控及患者診療規範性文件不斷更新調整。

  可以說,隨著疫情防控工作流程和目標的越發規範和明確,專家組感受到肩上的重任越發沉甸甸。

  “以最嚴格制度措施有效阻斷疫情傳播途徑。”無論再忙,下沉到發熱門診和感染科是專家組的“日常”。

  “從1月20日開始,我們就著手佈置留觀室,為日後收治患者做好準備。”馬冬均說,在發熱門診的運行中也不斷地完善和調整。

  對此,作為發熱門診護士長宋勤莉深有體會。

  “從一個留觀室到四個,設備的擺放、消毒,特別是醫護人員的培訓都是專家組手把手交的。”宋勤莉說,清潔區、潛在汙染區、汙染區的消毒,都是有一個嚴格的標準。

  醫護人員上崗時,洗手,戴口罩、戴帽子、穿防護服、穿鞋套、護目鏡、防護面屏、洗手、戴手套,穿戴好以後,檢查合格才能進入工作區。

  “以前穿需要十幾分鍾,順序也容易混淆。現在五分鐘不到全部穿戴整齊。” 發熱門診護士馬媛說,規範了風險也降低了,也慢慢地開始理解專家組的用心良苦。

  “我們需要及時掌握新信息,更新和學習新的研究和研判方案,瞭解新冠肺炎傳播途徑和防護等,只有你對病毒瞭如指掌,才能做出最好的應對舉措。”馬冬均說,規範穿戴隔離服既保護了一線醫護人員,也保護了就診人群以及往來人員安全,由不得半點馬虎。當前烏魯木齊已復產復工,但我們更不能有絲毫鬆懈,全力以赴迎接最後的勝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