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正史中的呂布很弱,《三國演義》卻很強,羅貫中為何將呂布神化?

義楓刀


正史中的呂布很弱?《三國演義》呂布卻很強,羅貫中為何將呂布神化?這個問題問的有點偏離史實,在歷史上呂布真的很弱嗎?不!相反,在所有記載有呂布的史書中都明確的告訴我們呂布武力很強,只是在其他方面有些弱。《三國演義》中羅貫中也沒有把呂布神化,只是強化了武力,在其他方面反而有些醜化貶低呂布。

正史中呂布並不弱

呂布作為三國名將,其地位說起來在董卓死後也是一個諸侯的存在。雖說最後失敗被曹操給殺了,但這並不是由於呂布弱的原因,裡面原因有很多。最主要的就是呂布只是將才,沒有帥才,沒腦子,不會用人,戰略眼光奇差導致的,在這裡不多說。我們先說呂布為什麼不弱。

《三國志》呂布傳裡記載: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曹瞞傳: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

這就說明呂布作為一個武將不僅力氣大,而且弓馬嫻熟的。曹瞞傳中更是以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來評價呂布。赤兔馬是人人想得之的名馬。千里馬,呂布能和赤兔並稱,可見呂布在三國時期的人們眼中有多強。最後陳壽還對呂布做出了最終評價:

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可以說陳壽對呂布的評價很中肯,作為同時代的人,陳壽對呂布應該是相當瞭解的。所以呂布在武力方面在三國武將中是很有名氣的。不僅《三國志》對呂布的勇武做了肯定,就是後漢書中班超也對呂布有相當高的評價。

呂布字奉先,五原九原人也。以弓馬驍武給幷州。
卓自知兇恣,每懷猜畏,行止常以布自衛。嘗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擲之。布拳捷得免,而改容顧謝,卓意亦解。
布常御良馬,號曰赤菟,能馳城飛塹,與其健將成廉、魏越等數十騎馳突燕陣,一日或至三四,皆斬首而出。
乃令軍候植戟於營門,布彎弓顧曰:"諸君觀布謝戟小支,中者當各解兵,不中可留決鬥。"布即一發,正中戟支。

通過後漢書對呂布的記載我們也可以看出。呂布是一個武力高強的武將,董卓為什麼要呂布當侍衛?董卓自己本身就是一個出色的武將,武力也是很高的,能讓呂布做自己的侍衛也證明了呂布的武力值不差,不然愛惜自己小命的董卓不會走到哪都帶著呂布。

呂布帶兵打仗的本是也不弱

如果讀過《三國志》呂布傳就會知道,呂布在帶兵作戰上也是很強的。董卓死之前呂布如何帶兵作戰沒有記載,但董卓死後呂布帶兵作戰卻有明確的記載。

投靠董卓後,在與黑山賊的作戰中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擊敗黑山賊後就連袁紹都忌憚呂布,怕呂布以後會對自己不利,想要殺了呂布。

布既恃其功,更請兵於紹,紹不許,而將士多暴橫,紹患之。布不自安,因求還洛陽。紹聽之,承製使領司隸校尉,遣壯士送布而陰使殺之。《後漢書呂布傳》而求益兵眾,將士鈔掠,紹患忌之。布覺其意,從紹求去。紹恐還為己害,遣壯士夜掩殺布,不獲。《三國志呂布傳》

雖說記載不大相同,但基本意思一樣,都是由於呂布作戰勇猛,使得袁紹害怕了,恐怕以後呂布對自己不利,向殺了呂布,如果呂布只是一個愣頭青一樣只會武力,不會帶兵的武將,作為當時的第一諸侯的袁紹有必要怕一個武夫嗎?

後來呂布在曹操第二次東征陶謙的時候佔了曹操的老巢,導致曹操東征失敗,不得不帶兵回援,和呂布打了百餘日,也就是說三個多月,最後因為天下大旱,蝗災發生,打得筋疲力盡的雙方才罷兵休戰。隨後又打了兩年呂布才戰敗投奔劉備,這能說呂布不強嗎?

太祖引軍還,與布戰於濮陽,太祖軍不利,相持百餘日。是時歲旱、蟲蝗、少谷,百姓相食,布東屯山陽。二年間,太祖乃盡復收諸城,擊破布於鉅野。布東奔劉備。

到最後沒有頭腦的呂布反過來奪了接納自己的劉備的地盤,劉備反投呂布,可沒多久呂布見到劉備招兵買馬,害怕對自己不利,又攻打劉備。於是劉備向曹操求援,雙方一起,才把呂布圍在了下邳,打了三個月,決水圍城,最後呂布眾叛親離的情況下才最終失敗。從這也可以看出呂布其實在領兵作戰方面能力其實也是不錯的,並不弱。

呂布失敗就是敗在統御部下能力不強和目光短淺,見利忘義

呂布之所以會失敗,統御不下能力太差是一方面,投靠袁紹後,雖說領兵作戰能力很強,但對部下的管束卻差得很,手下兵將經常搶掠百姓,軍紀渙散,這也是袁紹忌憚呂布想殺呂布的原因之一。袁紹雖說失敗了,但其在冀州的時候,內政還是做的不錯的,要不然袁紹死後也不會有那麼多百姓為其哭泣。看到呂布手下搶掠自己治下的百姓,袁紹當然不高興。


三國志呂布傳中也說布雖驍猛,然無謀而多猜忌,不能制御其黨,但信諸將。最後呂布被圍在下邳,那麼多部下投降曹操,也說明了呂布在駕馭手下方面能力很差。這就導致作戰勝利時部下能夠勇往直前,猛衝猛打,一旦遭遇不利的形式,就會離心離德,叛離而去。

呂布失敗的另一方面就是目光短淺,見利忘義。殺丁原投董卓是因為利,殺董卓投王允也是因為利,投袁紹也是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最後還是因為利才離開。打曹操佔曹操的地盤還是因為利益,打劉備是因為袁術許諾的兩萬斛谷,還是因為利。由此也可以看出,呂布就是一個目光短淺朝三暮四,見利忘義的人,只看到了眼前的利益,沒有大局觀。等到最後連一個幫助呂布的諸侯都沒有,就是因為其為人遭人厭惡。

《三國演義》並沒有神化呂布,相反還將其醜化了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只是被強化了一些,這都是為了吸引人,演義畢竟是小說,你不寫的誇張一些,怎麼能使故事情節引人入勝?演藝中呂布持方天畫戟,騎赤兔馬,頭戴金冠,驍勇善戰,可謂是威風凜凜,在演藝中是第一英武形象,比帶綠帽子的關羽、滿臉鬍鬚的張飛形象強多了。可以說在演義中就沒有一個武將的形象能勝過呂布的。而且三英戰呂布,獨鬥曹操六大將,把呂布的英武形象刻畫得淋漓盡致,雖說最後都以呂布落敗而逃為結局,但在演藝中能享受這個待遇的只有呂布一個,也因此在人們的印象中形成了呂布武藝第一的形象。但這些都是由於小說情節的需要,在原來歷史上呂布的基礎上做了些藝術加工,並沒有將其神話的天下無敵。

可是雖說演義把呂布刻畫得英勇無敵,而且相貌堂堂,但在其他方面卻醜化了呂布。演藝中為呂布安排了三個義父,使得呂布有了人盡皆知的三姓家奴的稱號,接著呂布殺義父丁原,殺義父董卓,殺丁原是為了赤兔馬,殺董卓是為了美女貂蟬,生生的把呂布說成了一個忘恩負義的小人,隨後對呂布的描寫也使呂布成為了一個空有武力,卻白痴一個的莽夫。難道呂布真的只是一個只有武力,沒有腦子的莽夫?當然不是,要不然也不會在三國那個亂世混了那麼多年。如果真的只是一個武藝高強的莽夫,也許早就死掉了或者在別人手下衝鋒陷陣,也不會有那麼多事。

呂布也是有腦子的,只是沒有梟雄的潛質,目光太短淺,有些見利忘義,才最終導致其失敗。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把呂布描寫的英勇無敵一是為了小說情節的需要,再一個就是為了襯托劉關張,通過呂布來凸顯劉關張的英勇形象,一句話,為了小說內容的需要,需要呂布有這樣的形象,所以呂布就成了這樣。


老王春秋觀史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相信是喜歡歷史知識的人,對這八個字耳熟能詳。

呂布之猛,自晉朝《三國志》、晚唐和宋朝評話、明朝羅貫中《三國演義》至今,代代相傳,已成陳規式定義。

到了今朝,現代人腦洞多開,有個別人出言置疑,否定呂布的武勇,這個觀點要想站住腳,還是螞蟻撼樹。就算再有人云亦云盲從者,也至多劃入娛樂類裡笑談而已。

散發弄舟就借有呂布很弱這個提問,說開去,若有跑題,見諒。

呂布在正史裡很弱嗎?

《三國志—呂布傳》開頭沒幾句就提到呂布: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呂布善長騎射,膂力過人,被稱為“飛將”}。

《後漢書—呂布傳》中:卓自知兇恣,每懷猜畏,行止常以布自衛。{董卓知道自己兇惡放縱,平時心裹猜疑害怕,出門住宿經常要呂布保護自己。}

這兩本史書可都是正兒八經的記事,而非文學作品。

呂布弱?呂布殺董卓後,投奔袁紹,為袁紹前驅攻打常山的另一軍閥張燕。面對張燕一萬多精兵、幾千騎兵。呂布經常騎著能跨溝越壕的赤兔良馬,與手下猛將成廉、魏越等幾十個人衝擊張燕的軍陣,有時一天去三四次,每次都砍了敵人的首級回來。連續作戰十多天,打敗了張燕。呂布仗恃自己的戰功,向袁紹要求增加軍隊,袁紹都疑忌駕馭不了呂布,生了殺心。

呂布得知後,逃走。袁紹重金懸賞派人追趕呂布,而沒有人敢跳出來去追擊逼近。

呂布弱?呂布得到陳留太守張邈和陳宮的相助,搶曹操老家的地盤,與曹操累戰,火拼一百多天。其中呂布最得勢時,混戰中手下曾圍住曹操,只是曹操詐稱自己非曹操,真曹操在前面,得以逃脫。曹操敗袁紹、打劉備、下江東,也未遭過此險吧?

呂布弱?奪兗州,呂布最終失利,去投奔了徐州的劉備。結果梟雄劉備撐不起這個大神,兩敗於呂布,無奈去投了曹操。劉備可是後來三分天下搶得一分的人物,在徐州被呂布整的沒脾氣。

呂布不弱。只能說是武勇之人,少於胸略。對陣的又是三國真雄才曹操。

至於說羅貫中有沒有神話他,還真沒神話他,一切呂布人生軌跡還真是以史志為依託娓娓寫來。只是在個人武力值上加入了文學色彩的誇張,什麼三英戰呂布,呂布鬥曹六將,這些都是為了突出作品的可看性。把呂布表現的勇武,才能更加增添群雄爭戰的衝突性,刻畫出更生動立體的人物眾像。

要說羅貫中在三國武將裡神話誰了,呂布只能看著趙雲、馬超笑笑。他還真排不到前面。

也或許有人說呂布很弱 ,表達的意思不是指他作為漢末群雄之一,是單純的指呂布的個人武力值,在三國裡排不到第一,這個到真不好定論,值得談論咂咂牙。在各抒己見,先肯定呂布是也能打的戰將基礎上,可以作為娛樂性質槓一槓,侃一侃。

因為各人各見嗎,真實的一些猛將單打獨鬥在正史裡鮮有出現過。只是當年話本作者,看到聽眾或讀者,喜歡聽讀誰誰白袍銀盔,斬將奪旗,誰誰虯髯豹眼,衝陣血殺,為了多掙聽書茶水錢,自然就會對一些傳說中的猛將進行誇張延伸,使某些人與事的傳說更成了傳說。

這個現象,在《說唐》各話本中尤為突出。錘鏜槊棒,刀槍劍戟通篇飛,歷史只是成了背景框架,而古時的民間,文化知識還不普及。百姓看了說書人眉飛色舞的認真講書的激動,通常又信以為真史。認為再往前朝代,就是動輒二將棋逢對手,來個百十回合的驚心。

羅貫中的小說,比起茶樓評書算靠譜多的了,因為他始終還抓住三國曆史的主脈絡展開,跳戲不多,真裡摻假,假裡存真,結合的非常之絕。這也或許是他的《三國演義》高高凌駕於其他歷史小說的原因之一吧。

兩軍對壘,雙方鬥將,力劈華山加仙人指路,難分勝負。這只是迎合了人們對英雄人物的一種崇拜情節。同時說書人就一張嘴,表述一場萬人的軍事大戰不易,簡化下鬥將論勝負倒是捷徑。

實際真有兩員大將單挑,都拿著碰上就見血的兵刃,通常不會超過十分鐘,就能分出勝敗、生死。而且前一二分鐘,必定有一方或雙方都各有傷創、血流。而且用的招式,也絕非是你想象的那種飄逸、靈動、美感。因為這幾個詞真的從來不是與生死血流之際相搭的。

二馬盤旋,刀來槍往,大戰一晝天,類比近朝的武俠小說。真實的持刃打鬥,類比今朝的散打擂臺比賽。並且有了兵器在手,只能有過之更血腥。

起先,迂腐的散發弄舟看到不少人動輒洋洋灑灑評品古代武將誰與誰幾十回合,誰與誰鬥了一夜,誰誰該更厲害。心有排斥之意。後來明白,作為娛樂,作為一種對古時金戈鐵馬、豪氣干雲的嚮往和寄託,豐富一下精神思維,也益處很多嗎。誰沒年輕豪情過,誰沒看了史書,恨未參與沙場過,縱馬擎槍,念戰旗略過臉頰。



我是愛看古書的散發弄舟,歡迎同好關注交流賜教。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呂布哪裡會弱?並且“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可不是《三國演義》中羅貫中杜撰的臺詞,它是真真實實出現在《三國志·魏書》中的,這已經足夠說明呂布確實非常強悍。

不僅如此,《三國志》中也記載,呂布擅長騎射,臂力過人,被當時的人成為“飛將”,因為誅殺丁原有功,被董卓分為都亭候。再後來,王允策反呂布和董卓的父子關係,最後成功刺殺董卓,任職為奮武將軍,封溫候。能夠殺丁原,又殺董卓,雖然呂布利用的人別人毫無防備的心,但是也足以說明呂布藝高人膽大,況且這些事蹟都是正史記載的,哪有很弱的理由?

而且,雖然“三英戰呂布”確實是羅貫中虛構的,但是呂布“轅門射戟”卻是真實的。《三國志》記載,呂布為解劉備被袁術大將紀靈圍困之難,特意把紀靈請到自己帳前,並表演了“轅門射戟”,只見“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座皆驚,言“將軍天威也”!”結果就這麼解決了劉備的困境。

誠然,呂布很多輝煌的單挑戰績實際上歷史中並沒有記載,而是一本成書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叫做《英雄記》的傳記小說。

但是正史中的呂布絕對不弱,羅貫中雖有些許神話,把他描述成三國第一人,但是相對於諸葛亮以及蜀漢陣營的五虎將等人物,對呂布的描述絕對不算太過於拔高誇張。


三觀粉碎機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是當之無愧的第一猛將,虎牢關三英戰呂布的時候,面對張飛和關羽的圍攻,呂布依然打的非常從容,絲毫不落下風。正史中沒有三英戰呂布的故事,但是正史上的呂布並不弱,算得上三國時期最一流的武將。正史上的呂布無論是指揮作戰還是單挑,都有很多可圈可點的地方。其實《三國演義》不僅誇大了呂布的戰績,也誇大了其他將領的戰績。

在正史上三國時期只發生過一次臨陣斬將,也就是關羽在百萬軍中斬殺顏良,而其他的臨陣斬將記錄全部都是虛構的。實際上羅貫中並非是偏愛呂布,仔細看《三國演義》就會發現,羅貫中並沒有給呂布安排太多的戰績,僅僅讓他在虎牢關前出了一下風頭。而趙雲和張飛在歷史上都沒有臨陣斬將的記錄,而在《三國演義》中,兩人斬殺的名將數不勝數,誇大的成分要比呂布高得多。

正史上呂布能力不在關羽之下,最起碼他還具備一定的領導才能,能夠拉攏自己的一批死黨。呂布手下的八健將個個都是能征善戰的勇士。呂布的更人能力同樣非常強,他擅長騎馬射箭,被稱為“飛將軍”。在殺死董卓後,呂布曾經和郭汜約定用長矛單挑,最終呂布用長矛刺傷了郭汜,郭汜僥倖被人救走。這次單挑是三國時期,僅有的四次單挑之一,其他的三次分別是關羽斬殺顏良、孫策大戰太史慈、馬超大戰閻行。

如果這樣看的話,呂布的武藝即使不排在第一,最起碼也要排在三國時期的前三位。歷史上有勇氣出來和敵人單挑的武將非常少,在單挑中將敵人刺傷更是證明了呂布的好功夫。呂布在投奔袁紹期間,幫助袁紹剿滅了盤踞在北方的張燕。史書記載呂布經常喜歡帶著幾十個騎兵去衝擊張燕的主力軍隊,每次都能夠全身而退。

呂布在徐州的時候,曾經轅門射戟救下了劉備,轅門射戟的故事出現在《三國志》中,真實性肯定無可挑剔。呂布被曹操俘虜之後,曹操還一度想要招降他,因為曹操認為呂布這個人能力出眾,是一個可以任用的人。只是在劉備的勸說下,曹操想到董卓和丁原的下場才殺死了呂布。這樣看來的話,正史上的呂布絕對不弱,只是《三國演義》對呂布進行了一定的誇大,把他定義成了第一武將的位置。


史海泛舟擺渡人


呂布字奉先,人中呂布,馬中赤兔。在三國演義裡呂布是當之無愧的天下第一,更有評書排行榜:一呂二趙三典韋,這裡的第二第三可能還有人有爭議,但是第一卻沒有任何人有異議。既然演義裡呂布武勇如此逆天,那正史裡呂布情況如何?

首先看三國志作者陳壽對呂布的評價: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虓虎,咆哮怒吼的老虎,虓虎之勇,形容武力非常高。

再看呂布在三國志裡的定位,標準的諸侯傳,而且地位不低,諸侯傳裡在他之前是董卓二袁和劉表,接著就是呂布了。甚至連公孫瓚這種與袁紹爭雄的諸侯都排在後面。說明對於魏國來說,呂布是一個實力強勁的諸侯。滅了呂布,是一種榮譽,而且曹操多次在對外談論功績的時候,拿殲滅呂布作為單獨的一條戰績來說。說明呂布作為諸侯確實實力很強,不然也不會這麼說。

總體來說,呂布還是挺強的,沒有演義裡武力那麼逆天,只是很多時候由於演義裡呂布太強大,反過頭看正史,就覺得呂布變弱了。



林夕1343456


陽明新學來回答這個問題,歡迎指導、討論。

正史中呂布的武力值和軍事統帥並不弱,有點疑惑這個問題到底是指呂布的武力值?還是統帥軍事的能力?而且羅貫中的《三國演義》不僅沒有神化呂布,而且還是大大的黑化了呂布。

一、呂布的武力值

在正史中,基本上很少有兩軍對壘,武將單挑決定勝負的場面。但是武將的武力值也有不可忽視的一面,在正史中,三國時期武將的武力值很難排出上下來,原因無它,就是沒有相互交手的記錄。但在陳壽、郭嘉、孫權等說過:

陳壽: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

郭嘉:布之威力不及項籍,而困敗過之,若乘勝攻之,此成禽也。

孫權:老賊欲廢漢自立久矣,徒忌二袁、呂布、劉表與孤耳。

也就是說,正史中的呂布的武力值一點都不差,是能夠與霸王項羽相提並論的人物,雖然他再猛也猛不過項羽。轅門射戟這個在正史中是有記載的,沒有兩把刷子真實能力,是不可能做得到的。蜀國的五虎大將除了關羽出其不意陣斬顏良外(這個還是顏良認為關羽是來投奔來的,因為劉備就在袁紹處),更沒有向《三國演義》中五虎斬將如麻的記錄。

二、呂布的統兵能力

正史中的呂布的統兵能力還是很不錯的,有個很有趣的現象,在中國歷史上以武力值出名而當主帥的人往往都是兵敗身死的結局,就連霸王項羽都避免不了,關羽、姜維等等都是如此。呂布在殺了丁原後,原來幷州的軍馬都追隨了呂布,高順、張遼等包括陳宮也成了呂布的手下大將,若呂布沒有統兵能力,這些人是不可能追隨呂布的。呂布之所以失敗身死,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手底下沒有一個合格的軍師和謀士。而呂布自身又比較剛愎自用,有勇無謀,還比較輕信別人的陰謀詭計,如陳圭、陳登父子。遂被曹操攻破並被活捉,曹操本有意將呂布活命,但劉備一番誅心之語終究還是要了呂布的命。

看來以勇當主帥的從來就是玩不過用腦袋鬥智的,這個不管你的勇力值有多高。論武力值,當初項羽在當時為天下第一這個沒有異議吧,比韓信還要強很多,垓下之戰的時候,是韓信與項羽平生第一次交鋒,且初次兩軍接戰,韓信是沒有打贏而敗陣的,後面是幾路兵馬合圍才將項羽圍困在垓下城,再來個四面楚歌十面埋伏,項羽上當受騙後自刎於烏江。


綜合以上,呂布在正史中非但不弱,而且還是當世猛將,而且統兵能力也相當不錯。而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非但沒有神化呂布,反而黑化了呂布。


陽明兵器


有人認為,《三國演義》中呂布很強,但正史中的呂布很弱,是羅貫中把呂布給神話了。對於這個爭論,筆者認為,《三國演義》並沒有神話呂布,反而是寫得有些低調了,而正史裡的呂布,要說是三國第一也並不誇張。


《三國志》裡,陳壽對呂布武藝的評價有兩處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這裡說呂布善於騎射,力量過人,被稱為飛將。另一處對呂布的評價是末尾做的總結:

評曰: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覆,唯利是視。

只看“虓虎之勇”就夠了,虓虎意思就是殺老虎。按我們現在的思維,一個人能殺了老虎,那也太誇張了。但在當時那個年代,這不是誇張,很可能是事實。

漢朝是我國曆史尚武的頂峰年代,漢武帝與匈奴較勁四十餘年直接促成民間習武的風氣。那時候,為了鍛鍊個人武藝,圈養野獸用以練習搏鬥,那是貴族子弟最喜歡做的事,而民間也多有上山活捉野獸甚至是徒手與之格鬥的。另外,射箭、劍擊、徒手格鬥等技術,已形成多家不同的理論。這類事見於《漢書》、《後漢書》還有《鹽鐵論》這些書籍,朋友們也可以百度一下,輸入漢朝、角抵這類關鍵詞看看。評價呂布有“虓虎之勇”,筆者斷定這不是什麼誇張言辭。


再者說,評價武將能與野獸搏鬥的,《三國志》只見於呂布與曹彰(對曹彰是說他能徒手和野獸格鬥),如果“虓虎之勇”是一個誇張的形容,為何只見於他們兩人?所以說,《三國志》對呂布的總體描述並不誇張。

除了總體評價,正史《三國志》一處側面的描寫也能體現出呂布的勇猛:

紹令眾追之,皆畏布,莫敢逼近者

袁紹命令手下追擊呂布,結果手下大軍裡沒人敢動,這還不能說呂布勇猛?另外,《三國演義》裡的轅門射戟一事也並非虛構,很多人都知道。再看“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話,這並非後人便的什麼順口溜,這話最早出自曹操之口: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當然,正史裡被描寫得很勇猛的還有關羽,評價甚至比呂布還高(萬人敵)比如萬軍中取大將首級,還有刮骨療傷一事。但個人覺得,從轅門射戟這一事來看,呂布武藝更全面一些。


想想《三國演義》裡對呂布的描寫,看起來羅貫中真是把呂布寫的很寒酸了,沒殺過什麼有名的大將,儘管有三英戰呂布和曹操六將圍攻,但整個看起來還不夠爽快,似乎是不想讓呂布再出風頭一樣。

也許是羅貫中因為呂布的人品,所以有意壓制吧。


戴草帽的小老鼠


如果忽略結局,呂布大概是《三國演義》裡最讓人羨慕的人物吧?有句話叫“人中呂布,馬中赤兔”,這一個組合,放在哪兒都讓人驚豔。即使是後來的關二哥,騎上赤兔馬都沒被人這樣誇讚過。

呂布不但長得風流倜儻,而且武藝又是相當了得,可謂是三國第一猛將。自己牛還不算,胯下騎的戰馬也牛,呃呃,還有貂蟬,三國第一美女呀,也被他給娶了。要命的是,認的乾爹也是很牛,丁原就不說了,單說那董卓,當時連皇帝都必須在他跟前夾著尾巴乞憐。

然而,這麼牛的呂布都並不完美,他有一個致命傷:沒腦子。縱使你再厲害,手裡資源再豐富,偏偏只會呈匹夫之勇,頭腦簡單得跟個木頭似的,於是他目光短淺見利忘義,從來不知道往長遠處謀劃。所以,他的失敗也就必然的了。

可以說,羅貫中筆下的呂布走了兩個極端:太靚,太傻。那麼,史實裡的呂布又是如何呢?可以說各方面都沒有小說上那麼極致。當然了,也絕不是題主想象的那麼弱。

真實的呂布,武藝當然沒有那麼強悍,也不可能是三國第一猛將,不過腦子也不至於那麼糨糊。在當時,他也屬於鼎鼎大名的武將,而且還有強大的勢力,他也曾經割據一方,睥睨天下。

至於貂蟬,究竟是不是真的成了呂布的妻子,後世一直存在爭議。甚至有史家提出,史實上並無此人。


史海驚奇錄


正史中的呂布也不弱,但演義中的呂布確實是最強的。

《三國志 · 魏書 · 呂布(張邈)臧洪傳第七》載:“(呂)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曹瞞傳》曰:“時人語曰:`人中有呂布,馬中有赤兔'”。從這些記載看,雖廖廖數語,也足以想見呂布之英雄無敵了。

在《三國演義》中,呂布被作者塑造成武功最高強的好漢,是很有道理的:

首先,必須要有一個武功最高強的典型和標杆作為天下英雄的參照對象,以便於對天下英雄作出較為準確的武力值判斷;

其次,呂布擁有天下第一的人才和坐騎,又是一方諸候,武功又很高強,符合塑造成為第一武將的條件;

第三,如果拿曹操、劉備、孫權三人與呂布相比的話,他們的武力值簡直不值一提;但結果卻是,這三個人都成功了,而呂布卻滅亡了。這既說明個人武功再高也不是成功最重要的條件,同時也反襯了曹操等人成功的不易。


亦喻之


呂布是做縣吏出生的,為人勇武,擅長騎射,此外還知書,是一個文武全才史書《三國志》引用《英雄志》,為呂布做了描述:

為人麤略,有武勇,善騎射。為南縣吏,受使不辭難,有警急,追寇虜,輒在其前。裁知書,少有吏用。

布便弓馬,膂力過人,號為飛將。

關於飛將這個名號在漢代是很有名的,我們都知道飛將軍李廣,他也是臂力驚人,他有一次喝醉酒後,射箭直接射入石頭裡,飛將軍就是“飛將”。呂布能得到“飛將”的稱號,他的騎射如何,可想而知。

接下里可以繼續看,呂布刺殺董卓之後,被趕出關中,不得已投奔袁紹,他曾經和袁紹一起攻打張燕,《三國志》記載 :(張)燕精兵萬餘,騎數千。布有良馬曰赤兔。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陳,遂破燕軍。

什麼意思?在漢代,陷鋒突陳都是隻有猛士才能擔任的職務,如果看過《史記》,你就知道漢高祖劉邦的功臣曹參,樊噲,周勃等人都是都是有很大的陷陣功勞,呂布敢於陷陣,可見確實是“飛將”一般的人物。

此外一直被人們所說的“轅門射戟”也是真實發生的故事 並不是三國演義的演義,原文如下:

布令門候於營門中舉一隻戟,布言:”諸君觀布射戟小支,一發中者諸君當解去,不中可留決□。“布舉弓射戟,正中小支。諸將皆驚,言”將軍天威也“!

可見三國演義並沒有神話呂布 ,他確實是勇武之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