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琅琊榜最后一集,如何评价梅长苏和梁王那段对话?

July-黄小晶


梅长苏和梁王的一席对话,让观众们了解了整件冤案的起因和落幕,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梁王丧心病狂的听取了谢玉夏江之流的挑拨离间,残忍的屠杀了七万赤焰军和手足情深,曾经扶持他当上帝王的兄弟!,可以不惜代价亲手杀害自己的亲生儿子祁王,仅仅是为了手中那至高无上的权利!

梅长苏本来想把谢玉的手书给梁帝看的,让他清楚地知道自己的骨肉手足和忠诚良将是如何被迫害的!可是梁帝却不敢看,因为他心里也许很清楚自己是如何逼死他们的!梅长苏告诉梁帝祁王死之前只留下一句:父不知子,子不知父!做父亲的不相信儿子没有谋反,做儿子的不相信父亲会杀他!梁帝却一口咬定祁王当年与林燮勾结,威胁了他的王位!梅长苏终于忍耐不住痛斥梁王被权力蒙蔽了心智,不能忍受自己的权力收到一丝威胁!梁王说这天下到底是他祈王的天下还是朕的天下,梅长苏说天下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不得不承认一旦坐上龙椅的人,都变态的认为天下都是他一个人的,没有人可以威胁他对天下的权力!

梁王最后竟也对梅长苏说:小殊,不管怎样,你小时候,我也抱过你,陪你骑过马,陪你放过风筝……这些你都还记得吗??他这是终于知道自己错了!他说他也是受了小人的蒙骗和挑唆!只是他这么说也许是想要得到小殊的原谅,是想对他忏悔吧!可是,这一切都太晚了!

梅长苏之所以殚精竭虑,一定要梁王在位之时翻案,因为这样才能让所有含冤牺牲的人清清白白的翻案,而梁王之所以答应翻案,还是要求小殊从此远离朝廷,他是害怕因为小殊的存在,他过去犯的种种冤孽会被人一直诟病!从头至尾都是个自私自利之人。




一亩三分地的世界观


梁王:“为什么不等我死了,再给赤焰军翻案?”

梅长苏:“那不一样,因为对于祁王来说,不一样。

梅长苏:“那些死去的人,哪一个不是和陛下骨肉相连?难道不想看看谢玉的手书吗?祁王如何被害,不想看看吗?真的无关紧要吗?我可以念给你听。”

梁王:“不要念,我不想听。”

梅长苏:“是不想听呢,还是不敢听呢? 祁王死之前,念了三遍诏书,说,子不知父,父不知子。”

梁王:“祁王总顶撞我,大臣也都言必称祁王,那么,到底这是我的天下,还是他的天下呢?”

梅长苏:“这是天下人的天下,若无百姓,何来天子?若无社稷,何来主君?你心中,只有皇权,只有猜疑,哪里有天下?”

故事进行了最后,已经进入了大高潮时期。

可以这样说,编导们借最后的两个人的对话,来澄清我们心中的疑惑。

这是体贴的编导们在画重点了,我们一定要好好的看这一段儿。

首先,梅长苏最吸引人的地方就是他的复仇,不是梁山好汉的那种快意恩仇,所以他否认了言侯的那种复仇方法,他所选择的路更难,他一定要揭出事情的真相,要让天下人都明白事情的真相,要翻盘,要让死去的人得到他们原本应有的东西,这样的复仇才是彻底的复仇,这也是我异常喜欢琅琊榜的原因。

第二,编导告诉我们当初冤案的最主要的原因。

岳飞之死,有人说过错在于秦桧,而实际不然,过错源头在于赵构。

成功之后,大杀功臣似乎是帝王们的通病。

因为只有他们才最真正的了解,坐到那个位子上有多么的爽,他们特别不愿意从那个位置上离开。

因为只有他们才最真正的了解,把他们扶持上去的力量有多么的强大。他们害怕这股力量有一天会成为一股反力量。

所以他们宁愿选择高处不胜寒,也会把自己忌惮的力量想方设法的除去。

父子亲人朋友在这个时候都不重要了,因为在和权力的PK中,这些东西全都会落了下风。

林帅是曾经扶他上去的那个力量。

他已经非常害怕,他害怕这只曾经扶起他的手,会把他推翻。

更何况这个时候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敌人。

他自己的亲生儿子。

当一个人在政治上的呼声已经超过了君王的时候,这个人无论如何都已经很危险了。

剧中有一句话说得很对。

不是他有没有做的问题,而是他有没有做的能力的问题。

如果他拥有了这种能力,那么无论如何他都是危险的了。

梅长苏他们认为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梁王认为天下是自己的天下。

这是他们最根本的区别。

也就是说到底是民为贵,君为轻,还是民为轻,君为重。

对梁王来说,他们这样的一种理念是非常危险的。

金圣叹在总结写作十五法的时候,曾经说过有獭尾法,也就是说在别人以为他已经写完的时候,还要余波荡漾。

金殿那一段儿激烈的戏过了之后,梁帝和梅长苏的这段对话,属于高潮之后的深刻思索。

这段话让这部戏上了一个台阶。

真的很敬佩作者的深度。

真的很喜欢梅长苏和梁帝的这段儿精彩演绎。








绿豆讶


琅琊榜的最后一集,梁王哭着对梅长苏说:小殊,不管怎么样,你小时候,我也抱过你,陪你骑过马,放过风筝……所以这时候的梁王已经知道自己的过错了.知道重审十三年的命案是不可避免的.有可能一开始他就知道这是一场阴谋,所以在无数个夜晚,才会夜不能寐,才会不会给靖王机会~所以,当林殊出现的时候,才会一心想把它弄死,免得他来捅破自己的阴谋,才会让静妃在自己的宫苑内私设灵堂,让自己安心.是的,就是这样,所以现在的他是无可奈何,是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了,所以才祈求最后一丝原谅.

另一方面,现在朝廷上,都是太子只手遮天的,自己的皇位已经是名存实亡了,就算再挣扎,也是枉然.

第三个方面,梁王当跟林殊说,要求就是让林殊从此远离朝廷.因为怕自己的丑陋因为林殊,一直摆在世人的面前,让世人去诟病;所以才有了林殊不得不去除去敌国外患,所以才会给郡主一纸书信,所以最后才会太子把林殊牌位上的红布扯下~

这样的结果就是为了最后的太子殿下写的“长林军”,所以才会有第二部琅琊榜之风起长林~1、梅长苏

梅长苏请命前往最纷乱的北境对阵大渝,即刻遭到景琰与霓凰的反对.梅长苏则直言自己是林殊,应该回到他该去的地方,最后梅长苏踏上出征之路,由于身体虚弱,火寒毒发而死去.

2、萧景琰

梅长苏帮助他铲除了所有障碍,最终萧景琰登上了帝王之位,开创了一个与前朝气象截然不同的大梁天下.

3、誉王

“誉王”为人虚伪圆滑,野心极大,对于皇位的野心和执念已经浸入血液和骨髓.最后在夺嫡失败之后孤注一掷选择造反,为了请求皇帝宽恕自己没有出世的孩子在监狱中自尽身亡.

4、秦般若

父亲曾官拜滑国之摄政王,却因滑国日后遭大梁攻灭而家道中落.秦般若身为长女,从小便矢志复国.长大后辗转搭上誉王这条线.在誉王失败之后被抓,移送大理寺审理.

5、夏江

悬镜司首尊,为人阴险狡诈.因无意听见祁王向梁帝提议裁撤悬镜司而忌惮祁王,与谢玉联手陷害祁王及赤焰军.因为害怕靖王得势之后复仇,因此想借助誉王铲除靖王,后被梅长苏设计杀死.

琅琊榜里靖王第49集才知道梅长苏的身份就是林殊.以前靖王也有所怀疑,不过都被搪塞过去了.

第49集内容:夏江深夜入宫,将其所知统统告知梁帝,御书院也找到了与火寒毒有关的记载,梁帝对梅长苏的身份疑心甚重,遂派人将其召至宫中,并吩咐御林军火速赶到蒙挚的禁军统领府钳制其活动.高湛趁静妃的宫女为皇上送餐的契机,偷偷让宫女传话给静妃告知梅长苏不可入宫.静妃忙命人告知景琰阻拦梅长苏,可为时晚矣,蔺晨忙让黎钢告知霓凰郡主.梅长苏进殿面上,梁帝命人查看其胳膊和脖颈上有关林殊的痕迹却毫无所获,梅长苏不卑不亢,梁帝遂命人诏太子景琰入宫.景琰赶至养居殿中,梁帝将夏江一并召至殿前.梁帝命夏江知无不言,夏江登即指认梅长苏就是当年叛逆的赤焰军少帅林殊.景琰听罢愕然,而梅长苏则淡定自若.宫外,霓凰与蒙挚等人集结好兵力,若午时仍没消息便冲入宫中解救太子与梅长苏;宫内,梅长苏与夏江各执一词,梅长苏顺夏江意愿承认自己便是林殊,同时告诉梁帝,即便自己承认就是林殊也毫无意义,反而达到夏江目的,让其逃脱罪责的同时离间太子与皇帝的关系.夏江极力反驳,情绪激动引发梁帝怀疑,斥责夏江挑拨离间,将其发给太子处置.夏江盛怒,欲在殿上将梅长苏置于死地,被控制后向陛下大呼宁可错杀不可错放.梁帝听进心中,遂命高湛准备了两杯御酒,其中一杯是为梅长苏准备的毒酒.景琰将毒酒拦下,梁帝担心景琰将毒酒喝下不敢妄动,景琰将酒缓缓倒掉,携梅长苏走出养居殿。

《所以》是于2007年2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出版的一本图书,作者是池莉。本书主要介绍了主人公叶紫成长和三次婚姻失败的故事。

梁王

梁王,中国古代王爵称号之一。一为中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魏国(又名梁国)国君称号,即梁王,又名魏王(其国君魏罃于前334年,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更元年,遂有魏王一称,梁王只是魏王之别称)。二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王爵封号之一,始于汉朝彭越。历史上比较有名的梁王共有71位,其中彭氏1人,刘氏21人,吕氏1人,曹氏1人,孙氏1人,司马氏8人,石氏1人,乞伏氏1人,拓跋(元)氏2人,萧氏8人,可朱浑氏1人,沈氏1人,李氏4人,武氏1人,朱氏2人,柴氏1人,耶律氏7人,完颜氏2人,孛儿只斤氏5人,札剌儿氏1人,张氏1人。著名的梁王有西汉彭越,刘武,西晋司马彤,南北朝时期的萧氏诸梁王(萧衍、萧詧、萧铣等),唐武三思、朱全忠,辽国诸帝,金完颜宗弼,元甘麻剌,把匝剌瓦尔密等。


随意影音


琅琊榜最后一集,梁王对梅长苏说人坐上这个位子是会变的‘‘‘林燮想要的天下朕给不了他,林燮辅佐朕10年,你母亲晋阳,更是朕的亲妹妹啊,你小时候,朕抱过你,带着你骑马,你还记得吗?梁王说这些话的时候反映出人的两面性,善与恶,时至如今在当今社会又何尝不存在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个君王得到无上权利之后就会害怕失去,功高盖主而死的数不胜数,权利让梁王成为了孤家寡人,对兄弟、好友的残忍,对亲情的冷漠使他众叛亲离。最后的话也是对以往犯下的错进行忏悔!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或许就是这个道理吧!



行走的影视剪辑者


这场对话是全剧的一个大高潮,梅长苏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这一刻,之前的刮骨疗毒、阴谋算计,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在最后向梁王讨一个公道。是的,就是一个公道,他要为所有含冤而死的人翻案,为他们正名!

他没有问梁王为什么要这么做,因为精于算计的梅长苏早已看破了这一切,并且在梁王不想承认的时候缓缓的揭开这层遮羞布。梁王称帝后早已忘记了曾经一起浴血奋战的兄弟,沉迷权势的他甚至连自己的亲儿子都可以下毒手。这样自断根基的王者迟早会被自己的愚蠢埋葬,他的结局也必然是众叛亲离。

最后一段谈话梅长苏确实还死去多年的亲人一个清白。但有谁能感觉到他在讲这段话时的面无表情和心灰意冷,大仇多年终得报,他却失去了太多太多,死去的亲人不可能再复活,自己也不是原来的自己,原本的热血少将军变成了精于算计、诡计多端的谋臣,甚至生命也将走到终点。付出了这么多,他其实已经太累了,很少有人会体会到他那时的情绪的,要不然最后边关告急,他可能就直接倒下了。

真的很佩服胡歌,各种情绪细节都演绎的很到位,值得大家对他的喜欢。




咸的鱼不是咸鱼


在我看来,《琅琊榜》最后一集,梅长苏和梁王的对话,对于全剧来说,具有点睛之笔的重大意义。因为正是从这段对话中,我们看到了整个事件的缘由,那就是皇权的自私,猜疑,阴暗,权力的无情倾轧,从而让梁王丢掉了本心,忘记了初心。通过梅长苏和梁王的对比,揭示了梁王的小肚鸡肠,更揭示了最高无上的,不受约束的权力,对人的异化,戕害。以及要改变这种局面,梅长苏付出的那些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辛。这种残忍,不亚于那些举向赤焰军的屠刀,这种深刻的意义,让这部电视剧提升了一个很高的档次。

看点一:为什么不等我死了,再给赤焰军翻案


梁王问梅长苏,“为什么不等我死了,再给赤焰军翻案?”

梅长苏回答,“那不一样,因为对于祁王来说,不一样。”


祁王和赤焰军的罪,是梁王给定下来的,要是给他们翻案,最好的人选就是梁王。只有他亲自下令,重审重判, 恢复祁王和赤焰军的名誉,才会让大家心服口服。

看点二:为什么会怀疑祁王

梅长苏问梁王,“那些死去的人,哪一个不是和陛下骨肉相连?难道不想看看谢玉的手书吗?祁王如何被害,不想看看吗?真的无关紧要吗?我可以念给你听。”


梁王回答,“不要念,我不想听。”

“是不想听呢,还是不敢听呢? 祁王死之前,念了三遍诏书,说,子不知父,父不知子。”梅长苏接着说道。

那么,梁王为什么会怀疑祁王?与其说是他怀疑祁王,不如说是他在乎自己的权力,不想它被别人分享,哪怕这个人是他的儿子,是他的骨肉,是绝对忠诚与他的人。

看点三:为什么权力会对人异化

那么,梁王是如何被权力所异化的呢?把他从一个英姿勃勃的中年人,变成了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恶魔呢?


梅长苏的话给出了答案,“你沉迷于自己的九五之尊,丢了本心,忘了初心。”

打天下时候,心中想的是百姓,是臣民,坐上了龙椅,就变成了自己的权力。原来是兄弟文化,现在是帝王文化,容不下别人。

因此,梁王被异化了,腐化他的,就是他手中那个至高无上,不受约束的权力。所以,大臣们看着他顺着这条不归之路,疯狂之路,越走越远,却不敢阻拦他,只能看着他的背影,一点点地走远。


也只有梅长苏,才敢来走这部棋,他是一个破局的人,也是一个心中有正义和良知的人,是为他自己,他父亲,祁王,也是为了七万赤焰军。

看点四:我不会留恋权力,只为使命而来

因为梁王痴迷于权力,被权力所俘虏,异化,因此,在他看来,梅长苏也是为了权力而来,会在以后夺取他的权力,夺取他们的江山。

因此,梅长苏在对话中表明了他的立场,“以后我们永不相见。我会离开这里。”

看着梅长苏风度翩翩离去的背影,那一瞬间,被他的魅力所征服,他的胸怀,岂是梁王这种人可以比拟的?

看点五: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

梁王说,“祁王总顶撞我,大臣也都言必称祁王,那么,到底这是我的天下,还是他的天下呢?”


梅长苏答道,“这是天下人的天下,若无百姓,何来天子?若无社稷,何来主君?你心中,只有皇权,只有猜疑,哪里有天下?”

一句话道破了梁王的本质,撕下了他伪装的面具,最终,留下了他跪在殿内,孤独,凄惨,落魄的哭泣声。

在这场对话中,梅长苏成功做到了三点,一是撕破了梁王的面具,击溃了他的心理防线。直言他为的只是自己的权力,不想看到权力被人分享,于是,借着安定天下的名义,打着赤焰军反叛的旗号,向祁王和七万赤焰军举起了屠刀。


二是表明了自己的立场。我为什么而来?我做的是何事?我又会去往何处?

我不是为了觊觎你们的权力,也不屑于你们的那些权力,我为了家人,好友,七万英灵,也为了心中的正义,可能梁王你无法理解,但是,我就是我,这是我的内心坚定的东西。

三是揭示了人间正义,可能它会迟到,但是早晚会到。

任何人的干扰,螳臂当车,必定是徒劳的。梁王想用冤案来维护自己的权力,虽然他一时得逞了,但是,注定会是短暂的,以后是要付出代价的。谢玉,夏江,这些为虎作伥者,也都付出了他们的代价。

综上所述,这就是我对于这个问题的全部分析。若有不当之处,欢迎大家在评论区留言,提出你的意见建议,大家一起讨论交流。


影视凌凌漆


原著里没有这段,我个人觉得这段戏加的好,使梁帝这个人立体了一些。人不可能只有一面,不是善就是恶,作为最后被扳倒的那个人,梁帝身上被作者加了很多属性,自私,残忍,凉薄,对妃嫔的冷漠,对好友的残忍,对亲子的凉薄。总体来说,这是个坏人。但是最后,他众叛亲离,说出的那段话无疑让人动容。大概坏人的忏悔比好人的忏悔更让人刻骨铭心吧,更何况,梁帝曾经还不是坏人,只是登上了皇位,他成了孤家寡人,忘却了曾经的苦难,开始有了疑心,有了猜忌,玩起了帝王心术。用一句话来形容他,就是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


阿木娱乐


我觉得我拍的很不错,梅长苏在筹谋了这么多事,在梁帝的眼里只是为了让他认错,但其实不是,做了这么多事如果仅仅只是让皇帝认错,那么大可不必,因为这是不可能的,俗话说一言九鼎,如果皇帝能够轻易的认错,那么历史上也不会有那么多人因皇帝的一句话就丢掉性命了,皇帝说话必须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们也知道一旦说出口就没办法挽回,不过还是有皇帝说完之后就后悔了,可是没办法,下面的人执行起来速度还是很快的,再说梁帝,和很多皇帝一样,身边的人一旦有了势力,不论大小,都会忌惮起来,不管是谁,即使是自己的兄弟,生怕别人来抢走属于他自己的位子,而夏江他们也是抓住了这一点,导致了自己的同窗伴读被害死,自己的亲妹妹更是自尽而死,当得知了梅长苏就是林殊时,还是不承认自己的过错,反而说成了受小人蒙骗,可见梁帝对于地位的看重,比一切都重要!


娱乐鲜知


对于刷过好几遍《琅琊榜》的我来说,我也只能根据自己的观点来回答这个问题,毕竟我们不是作者,不能参透作者所想!

于公方面,梁帝一直反对为赤焰军平反,是因为他是一位高高在上的皇帝,是九五至尊,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着子民的关注,在百姓眼中,他是不可能有错的,正因为百姓对他的“恃宠而骄”,才会让他即使看到自己的错误也不会去改正!

于私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梁帝的情感变化,由最初的坚持反对承认自己的错误,到后来想要承认林殊这个外甥,眼泪纵横,诉说自己和幼年小殊的经历,已经说出了他是知道梅长苏就是林殊了。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不论他是九五之尊,还是普通的舅舅,都会心疼的自己的亲外甥,是自己的错误才会让他家破人亡,是自己的错误才会让他经历削皮挫骨的疼痛!






1006玫瑰花


当一个人放弃本心,沉迷于权势、虚伪、猜疑中时,那么骨肉亲情、兄弟友情、真挚爱情,更甚至于江山社稷,在他心里终也敌不过他的自私、冷漠。

如果让我评价最后梅长苏与梁王的对话,我个人认为不仅仅是梅长苏达成愿望让观者也感受到淋漓尽致的发泄。也是梁王直面内心、找回本心的,独留忏悔的遗憾。

01

于梅长苏或者更直白来说于林殊而言,这是他活着的支撑,因那场丑陋的权谋死去的父亲林帅、兄长萧景禹、母亲姑姑、赤焰军,都是他珍之又珍的人,这些枉死的人们无时无刻不压在他心里,让他从开朗、明亮的少年变成了人们眼里也有权谋的术士。他一生追求的理想,只是因梁王自私、怀疑而死去。

这最后的质问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是那是死去的亲人、战友们问的。我想梅长苏之所以必须在梁王还在位是提出重查,首先是这起冤案由他而定,也该由他而改。但最重要的是必须让梁王直面自己的错误,哪些与他也有血缘亲情死去的人不应该被他漠视或者忘记。虽历经权谋,但梅长苏用一颗赤诚之心告诉他为君者应有心怀天下。

02

与梁王而言,我不相信他皇位就坐的那么心安理得,也不信最初他就是一个虚伪善变的人,既然林夑、言侯与梁王三人年轻时是好友,又同甘共苦帮助梁王登基为帝,那当年的梁王应该也是一个胸怀大志的、情深义重的人,只是当他登上最高位置时,迷失了本心,忘记了曾一起立下的理想,因为猜忌、不安,走到了另一个极端。我认为他必须面对曾经因自己犯下的错误,兴许在他的内心深处从未怀疑过哪些亲人、兄弟,只因自己一丝邪念犯下了永不可重来一次的错误。所以他不敢面对内心、不敢让梅长苏说出当年的真相,他一定是怕那个最初的内心被掀开一点点角后一发不可收拾,可是梅长苏没有给他逃避的机会。我想他一定会活在内疚、痛恨自己中,同样的,他也会受到最重的惩罚,因为他犯下的错误永远无法弥补,失去的人永远不可能回来,他将会被自己的自私、冷漠永远折磨。

当他回忆年少时三人经历的种种时、当他真正明白什么是天下时。曾经他的理想终将掩埋在他年老的、不可更改的岁月里。不仅仅给剧情划下了句话,也让观看电视剧的我们也深受感触,明白初心的意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