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琅琊榜》中太皇太后和静妃为什么能一眼就认出梅长苏是林殊?

圆滚滚的蜗牛先森


《琅琊榜》是一部以昭雪平冤为主线的连续剧。剧中林殊身中奇毒,脱胎换骨后以“梅长苏”的身份重新回到京城。雪疥虫的毒素让他容貌改变的没有一丝昔日痕迹,为什么太皇太后和静妃一眼就看出了梅长苏是林殊呢?



首先,我们来看看太皇太后为什么能一眼认出林殊。

原著中介绍到,太皇太后对孙辈之中最疼爱林殊。赤焰一案发生后,她替林家多次向皇上求情,都被拒绝,最后以性命协迫,请求梁帝免林殊一死,梁帝当时同意了。

谢玉作为案件的始作俑者,深知“斩草除根”才是梁帝的真实想法。梅岭一战中,他选择了永绝后患。



噩耗传回京城后,太皇太后一病不起,自此开始时而糊涂时而清醒。

人总是相信自己希望相信的东西,拒绝相信那种不好接受的真相。在太皇太后脑中,她拒绝接受林殊已死的真相,只活在自己儿孙满堂的精神世界里。

太皇太后见到所有人都会问:“你是谁家的呀?”她在等着重外孙有一天能够出现在自己面前,这是一个老人对亲人思念的话语。



心理学讲:思念到极致的两个人,彼此会有“心灵感应”。眼睛看不清的,用心就能看到。

太皇太后看待眼前的梅长苏,并没有用眼睛去看,而是在用心看。心里装着这份浓浓的思念,让她不会认错人。

其次,我们来看看静妃是如何一眼认出林殊的。



静妃的聪慧程度能与林殊匹敌,她根本没有用眼睛去看梅长苏,而是用心去感觉到的。

“麒麟才子”弃占有绝对优势的太子和誉王,而一心辅佐毫无根基的景琰,让她想到梅长苏很可能是赤焰旧人。

《翔地记》中,梅长苏所做的批注对两个字减去笔画,而这两个字正是林殊母亲的闺名“溱潆”,让她认定梅长苏是林家后人。

每次给靖王送的点心多送梅长苏一份,为免拿错,从不在里面掺靖王喜欢吃而林殊会过敏的榛子酥。她用这种方法验证了自己的推测,也推翻了梅长苏想否认身份的想法。



霓凰郡主说:“女人的感觉,总是这么不讲道理,越是一点痕迹没有,我越能知道。”静妃完全是凭着女人心理直觉认出了林殊。

有时候,用眼看人,会走眼,用心看人,才真实。撇开外表看本质,才是皇太后和静妃一眼认出林殊的原因。


小浣熊卿卿说


其实至亲之人心里是有感应的,我是我外婆带大的,她最疼的就是我,后来她得了老年痴呆,身边的人都不认识了,思维都混乱了,总记得要我姨妈去接我放学,其实那个时候我都有孩子了!但不管什么时候去,她都不会把我和我女儿认错,要知道小孩子一天一个样子,即使不是我带去的她都知道那是我女儿!可惜她不在了,我想她!


熊妈与熊孩子的日常


其实太皇太后和静妃并不是一眼就认出梅长苏的。

林殊中了火寒之毒,经历挫皮削骨重生,从一个意气风发的少年将军变成了一身病骨的阴诡谋士,早就已经面目全非了。太皇太后和静妃又不是神仙,如何能一眼就认出梅长苏是林殊。

静妃认出梅长苏是因为一本书。

这本书叫《翔地记》,是靖王在通往苏宅的密道里无意中看见,一时好奇就拿了回去。一次他在静妃面前提起这本书中记录的奇闻趣事,而静妃入宫前曾经四处游历,这本书勾起了静妃的兴趣,她让靖王把书拿来给她看看。

梅长苏知道书在静妃手里之后,心里一直忐忑不安,他在书中有个秘密,靖王不会发现,但静妃就不好说了。


聪慧的静妃果然在《翔地记》中发现了这个秘密,书中有个地名与林殊母亲的闺名相同,为了避讳他在书写的时候减了笔画。静妃与师父在外游历时被林帅搭救,曾在林府住过一段时间,与林殊母亲相熟知道她的闺名,这减了笔画的地名引起了静妃的注意。

这时她已经怀疑梅长苏就是林殊了。林殊对榛子酥过敏,她在送给梅长苏的食盒中从来不放榛子酥,她还一再叮嘱靖王,要好好对待苏先生。她怕以靖王耿直的性格,不会喜欢梅长苏这样的阴诡谋士,万一做出什么错事,等他知道真相怕是要后悔一辈子了。

九鞍山春猎之时,她执意要见梅长苏,梅长苏知道隐瞒不了静妃,只得承认了自己林殊的身份,只是求着她瞒着靖王。如果靖王知道了他是林殊,以靖王对他的感情,绝不会让他再冒一丝一毫的风险,这样会影响他的复仇大计。

所以,静妃能够认出林殊是因为一本书,而这时的静妃还没有跟梅长苏碰过面。

而太皇太后能够认出林殊,这可能只是一个错觉吧。

这时的太皇太后已经年迈,她对其他相貌没有改变的人有时都认不出来,又怎么会一眼就认出面目全非的林殊来呢。她第一次见到梅长苏,听到他的名字里有个苏字,就以为是他最疼爱的孩子小殊,她根本分辨不出林殊的长相。

而这时的梅长苏又恰好是和霓凰郡主在一起,当太皇太后拉着他们两个的手问他们什么时候成亲时,梅长苏并没有提醒她是认错了人,反而配合地握住了霓凰郡主的手,这就更让她认定梅长苏就是她的小殊。

整部剧里这是梅长苏最不理智的一个细节,也许不管他的内心有多坚强,总还是贪恋这尘世间的一点温暖,所以他放任自己在这一刻内心的软弱。

霓凰郡主可能也是从这样的一些小细节中感觉到了梅长苏的一丝不同,所以尽管她没有任何证据,却就是凭直觉认定了梅长苏就是林殊,女人的直觉有时候还真是可怕。

所以说,一个人不管面貌如何改变,一些小习惯还是会露出破绽的,如果不是大家的刻意隐瞒,就连耿直的靖王也会把他认出来的。


疯小鸟


作为《琅琊榜》中最深不可测的两个女人,太皇太后和静妃的段位非同一般。都属于极度隐忍,养精蓄锐,不争一时的高段位。

最主要的,她们除了有不输于男儿的睿智计谋,还有一颗未经污染的真心。

太皇太后在殿堂上,远远看着殿下的梅长苏,当年的林殊早已改头换面,褪去一身热血。彼时的他,从少年得意变成了沉稳平静。

但太皇太后还是认出了梅长苏,她喊着“小苏”,实则是“小殊”。

同当年一样,慈爱温柔,她拉着霓凰和梅长苏的手握在一起,递给他儿时最爱的糕点时,他就知道,太皇太后认出了自己。

亲人相见,只能以客之道相待,再也不能近身尽孝。梅长苏按捺着汹涌的情绪,望着这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千言万语梗在喉头。

曾经宠爱相处了二十几年的孩子,他的气息和习惯,言行举止,以及梅长苏看着霓凰的眼神,她哪里分辨不出来他是自己曾最爱的孩子。

而静妃认出梅长苏,并不是一时兴起,在未见面时,听闻靖王对他的描述,她对他早已抱有兴趣。作为旁观者,眼看着他一人在朝堂之上掀起腥风暴雨,她便知此人并不简单,再分析他针对的人和事,便知他定是吃赤焰军的旧人。

多次会面,她能感受到他的熟悉,他次次回避,又加重了她的怀疑。直到看到他备注的《翔地记》后最终确认他的身份。

静妃的敏感和聪慧,让她比靖王先行一步认出林殊。

这两位高段位的后宫女人,她们对于林殊有太深刻的感情,所以才能在最快认出他的身份。

(一一)


鲸鱼电影


林殊变成梅长苏只是换了皮相,骨相却没变。太皇太后早就年迈,识人不清也是有的,从电视剧中也能看出来太皇太后似乎眼神不好,很有白内障或者青光眼的感觉,这样的眼睛是看不清楚人的。

看不清容貌是正常的,但是一个人大致的骨相是不变的,所以太皇太后在看到梅长苏的时候才会认出来这是林殊啊!!!

林殊本来就是太皇太后的心头肉之一,在这宫里,没有人的身形和林殊相似。林殊是太皇太后熟悉的人,对于熟悉的人,就那句话:化成灰我也能认得你。

静妃是一个心思细腻而且仔细的人,梅长苏是一个远在江陵却能搅动朝堂风云的人,这样的人凭什么要帮自己的憨儿子?靖王早就失去了皇帝的圣心,誉王和太子炙手可热,他为什么要帮助靖王转圜天意?

帮靖王也就罢了,这个梅长苏做的事情也帮了不少赤焰旧人,这不意外吗?赤焰军是禁忌,能离得多远就离得多远,为什么还会有人来帮赤焰军呢?这个人假如不是赤焰旧人,就是受过赤焰军恩惠的人。

静妃一直心有怀疑,直到看到了《翔地记》才确定这就是林殊。《翔地记》中有林殊母亲的小字,梅长苏为显示尊重,故意规避了出来,看到这一点后,静妃虽然没见过梅长苏,心中却有数了。

直到静妃借着医治的名义看到了梅长苏,却看不到手腕上的伤疤,联想到祛除火寒毒需要割肉剔骨,再加上梅长苏的神态,静妃这才确定梅长苏就是林殊。


入行娱乐


整个剧中只有蒙挚一眼就认出梅长苏是林殊。但那也是蒙挚知道林殊还活着,并且还有书信来往,对他的情况非常了解,认出他并不难。

霓凰认出林殊是从梅长苏各种不合理的举动一步一步求证带来的。首先梅长苏排人帮霓凰破铁锁连舟引起怀疑,之后就一直调查梅长苏,梅长苏见太皇太后的表现,带梅长苏进往日林府,庭生解救,请动周玄清最终确认其身份可以说是一波三折。

萧景琰最后认出林殊也是有原因的,首先对梅长苏身份十分厌恶,觉得是阴暗诡谲之人而自己又不喜欢这套。就是梅长苏全心全意帮他扳倒太子,削减誉王势力时也不能全心信任他。然后就是林殊与梅长苏形象差别太大,一个弯弓射雕本身就是个小火炉,一个体弱多病出门都带个医生,手无缚鸡之力。既然心理有芥蒂就不会往那上想两个这么大差别的人会是一个人。

我一直不认为太皇太后认出梅长苏是林殊,老人家思念外孙更能让人信服。毕竟书中没给什么细节来点出。

静妃认出梅长苏真是聪明绝顶。就是从萧景琰嘴上听说这个人,一本翔地记就推断的八九不离十了。为验证自己的推理就以诊病为由推出自己的答案。


专业干活人事


我也是中了琅琊榜的毒药了,每次都看,太皇太后一眼能看出来林殊,那是因为

第一、老人虽然精神有时候糊涂了。但是心是最干净的,也是最明亮的。

第二、太皇太后是从小看着林殊长大的人,自然对他的神态,一举一动了无指掌,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她就能知道是他的外孙了。

第三、编剧在剧中此桥段也是为了表达对林殊的思念之情和对她母亲的愧疚之情,她身为太皇太后,为了大梁江山,却保不住自己骨肉至亲。

第四、有了这一段的铺垫,为后面的太皇太后去世,林殊的悲痛之情做引入,他说过,世上只剩太皇太后最疼爱的他了,最后一个亲人也过世了。

静妃娘娘能认出林殊并不奇怪,静妃的聪明之处过于常人,她最能肯定的就是看了翔地记的批注,里面林殊也提到过关于自己母亲的闺名(溱潆),为了避讳,特地减了一笔,他母亲的闺名也只有静妃知晓,所以梅长苏借书的时候在剧中和蒙挚的对话就有过担心,静妃通过各种分析也就肯定梅长苏一定是林殊了。后来她送的点心都改变了,靖王爱吃榛子酥,恰恰林殊对榛子去过敏,所以,静妃每每送的糕点都换掉了,防止下人拿错食盒,还特地两份都装一样的,通过这个,林殊也知道自己的身份已经瞒不住静妃了~~~


画肥


《琅琊榜》中,梅长苏的身份一直饱受怀疑,包括皇上、靖王、誉王、谢玉、夏江、夏冬等等,这些人觉得梅长办的身份有些不合常情,却又找不到能够证明他们这些推断的证据,所以永远也只停留在怀疑的阶段。但剧中三个人物,太皇太后、静妃娘娘,霓凰郡主却一眼就认出了梅长苏就是林殊。

先说太皇太后,剧中出场仅一次的人物。太皇太后已年过古稀,耳聋眼花。看人都看不清楚,却在拉着梅长苏手时,不停的念着“小殊,小殊”,还拿出林殊最爱吃的点心给他吃。那一刻,梅长苏心中思绪万千,情不自禁的拉住了霓凰郡主的手,眼泪差点掉下来。

梅岭一案已经过去十年,皇上对太皇太后应该是有所隐瞒,所以太皇太后并不清楚当年到底发生了什么。但她念念不忘的最聪明乖巧的林殊和皇长子萧景祁不见了踪影。身居深宫的太皇太后怎么会不明白其中的厉害。只是越年老,心中林殊一家的想念之情就越深。当梅长苏介绍“在下苏哲”时,听到一个“苏”的太皇太后,不禁想起了林殊,加上年岁大头脑不是太清醒,所以就叫出了“小殊,小殊”,这个“小殊”,我们可以理解为“小殊”亦或是“小殊”。即使太皇太后当时没有认出林殊,叫“小殊”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对皇上当年冷血无情的一种抗议。

后来,梅长苏和蒙挚谈起这件事,梅长苏那句:“可她看着我叫我‘小殊’的时候,目光那么温暖,我可以确定她不是叫错了名字”,间接的说明了太皇太后是认出了苏哲就是林殊。原著里,梅长苏回金陵,太皇太后是知道的。

再来说静妃

当靖王对静妃表明心思要参与夺嫡之争时,说起了能够相助自己夺嫡的梅长苏。当时静妃的心里就起了怀疑,夺嫡之争弄不好是会有杀头之罪,谁会为了靖王的前途不顾自己的身家性命。但静妃心思缜密,怀疑只是藏在心里并没有表露出来。但她心中已经有一点底,那就是这位苏先生,必定是位故人。

真正让静妃认定林殊身份的,则是那本《翔地记》。书中有一个地名,与林殊母亲的小名是一样的,梅长苏在批注时,为显对家母的尊重,刻意将家母小名的字减少了一笔。比梅长苏年幼几岁的靖王虽然知道这本书有异,但不知个中原由的他怎么也看不明白。但书拿到静妃手上,在林府生活了多年的静妃一下就了然于心,基本确定了林殊的身份。

后来,梅长苏随靖王一起去皇上的行宫,静妃终于能够见到梅长苏了。一见面,静妃就迫不及待想看梅长苏手上的印记,无果后,又要求给梅长苏把脉,把完脉后当着靖王的面都没忍住,抽泣起来。把一旁的靖王看得不愣一愣,在靖王的印象中,母亲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失态过。医女出身的静妃,把脉后确定了林殊的身份。但深知靖王脾气的人和梅长苏目的的静妃,知道现在还不是梅长殊身份公开的时候,又联手梅长苏一起隐瞒靖王。

霓凰郡主对林殊太熟悉了,从小一起长大,所以她不断用过往与林殊在一起的经历,来试探梅长苏,多次下来,心中已经有七八分把握。直到她临去云南前,梅长苏在长亭向她表了身份。那一幕,看得人眼泪根本收不住。

写了这么多,又想重看一遍《琅琊榜》了。


八卦气象台


太皇太后其实并没有认出梅长苏就是林殊,她只是心里一直记挂着她的曾外孙。林殊自小就是太皇太后心头的肉,哪怕剧集开始时,她已经接近90岁了,神智都不是很清楚了,依然心心念念惦记着他。看见梅长苏的时候,可能就是莫名的熟悉感让她迷迷糊糊“认”出来了,就像他身上什么痕迹也没有了,但是霓凰还是认出他来了一样。

而静妃其实不是一眼认出来的,而是在还没有见面的时候,就通过《翔地记》这本书里梅长苏亲笔写的批注猜了个八九不离十。那本书里写到“溱潆”这个地名的时候,因为这两个字跟林殊的母亲晋阳长公主的闺名一样,所以林殊在写这两个字的时候有减笔避讳,而静妃通过这一点,基本锁定了这位神秘的谋士梅长苏就是她看着长大的小殊。而三月九安山春猎,静妃见到梅长苏其实就是最后确认一下,她几番试探,梅长苏都躲了过去,一直到她提出要号脉,终于是通过火寒之毒的解毒过程会让人面目全非这一点彻底确定了。


山俯仰和月徘徊


在《琅琊榜》中胡歌饰演的梅长苏就是赤焰军少帅林殊,因在梅岭坠下悬崖之后身受火寒之毒导致容貌大变,完全没了昔日的模样,而12年后回到金陵城的林殊也一直以梅长苏的身份在宫中作为客卿存在。

从前是赤焰军少将军的威猛形象,如今是病恹恹常年只能围绕在火炉前的弱书生形象,从骨子到外表全都改变的梅长苏本应该很难被人认出来的,但是太皇太后和静妃只见了一面就认出梅长苏就是林殊。

为静妃和太奶奶能轻易认出林殊有两个不可忽视共因

  • 两人与林殊都有特殊的亲属关系

林殊的父亲林燮当年游历江湖时救了静妃,带她回林府后把她当妹妹一样对待。在静妃入宫前是林家的医女,两人关系情同姐妹。宸妃就是林殊的亲姑姑,推导出来,静妃也相当于林殊的姑姑,剧中林殊喊的是静姨。

林殊的母亲是皇上的妹妹,林殊和靖王、萧景禹、其他皇子互为表兄弟。皇上是他舅舅,太皇太后是林殊太姥姥,但各朝对位级称呼严宽不一,而且太皇太后比较喜欢小孩,特别是林殊,所以林殊称之为太奶奶。

如此亲近的亲属关系,可见两人都对小殊的情况特别了解,特别熟悉,这就为她们一眼认出小殊奠定了基础。

  • 女人心细,女人的直觉准确也不讲道理

与梅长苏亲近的女人,除了霓凰郡主就是静妃和太奶奶了。霓凰郡主和林殊曾是恋人,如果说她可以凭借女人的直觉认出梅长苏是林殊,那作为林殊的长辈,看着他长大的静妃和太奶奶,对小殊身上所带的一些气息就更熟悉了。

女人的细心、女人敏感的天性,女人准确到可怕又不讲道理的第六感有时候真的是神助攻,所以她们都很容易认出梅长苏就是林殊。

某些特殊细节揭开各自认出林殊的真相

  • 静妃——《翔地记》的蛛丝马迹猜测和围猎的当面确认

以静妃与林家的关系,不难推出静妃应该是看着林殊长大的。加之她心思细腻对林殊的习惯和爱好都有所了解,林殊虽然容貌大改,体格变弱可是还是有一些习惯无法改掉。

梅长苏在一个偶然的情况下自己所作批注一本叫《翔地记》的书被靖王借去看了,书中所作批注笔迹虽已经全改了,可是为了避讳自己母亲的闺名,书写时还是刻意减少了笔画。

静妃久居深宫,知道有位苏先生帮助靖王夺嫡,对这位麒麟之才也是相当好奇,一次谈到某种药材时,靖王提起了苏先生的那本《翔地记》,也引起了静妃的好奇之心,借来看后发现了其中的秘密,基本相信了梅长苏就是林殊,因而之后做的糕点全部避开榛子,就因为小殊对榛子过敏。

后来在围猎替梅长苏把脉时发现他身中火寒之毒,医术高明又曾在琅琊阁待过,学习过不少奇难杂症的静妃一下子就明白了一切真相,知道他为何容貌大改,便抱头痛哭。此时她也算是完全证实了自己之前的猜测,确认了梅长苏就是林殊。

太皇太后——亲人之间斩不断的特殊感觉

不知道大家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看着某些特殊的习惯,影子轮廓,听走路的声响,甚至某种气息就知道这人是谁。

从前放学回家,当时我并没有出现在我妈的视线内,我妈隔着屋子就说锅里做好了饭赶紧吃完写作业去。我就特别好奇问了我妈为什么能确定外面的人是我,我妈给我的答复是化成灰也认得出你。

就像《三生三世枕上书》里夜华凭借闻扇子和敲手指这两个动作基本确认白浅就是素素一样。剧中的太皇太后已年过古稀,耳聋眼花,看人都看不清楚,却在梅长苏到她身边之后拉着梅长苏手,不停地念着“小殊,小殊”,还拿出林殊最爱吃的点心给他吃。

小殊曾是太奶奶最喜欢的孩子,从前总是护着他,对他特别疼爱,我相信亲人之间是存在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太奶奶就是凭借这种熟悉度认出小殊的。

还有,年事已高的太奶奶因为赤焰案的刺激一直有点神志不清,类似于当下的阿尔兹海默症,患上这种病的人对当下的事情记不清,对越久远的事情越是深刻,就像《都挺好》里苏大强失忆后依然记得要给明玉买练习册是一个道理。

所以她对从前小殊的熟悉度更加深刻,反而能直接透过现象看本质,完全不被小殊改头换面的外表所影响,一下子认出梅长苏就是林殊。

不知道你每一次看到他们相认是不是都忍不住眼泪呢?

这样一部以声张正义为主线,保家卫国为情怀的大格局的剧,却安排一场场旧人与这个“地狱归来,不可久留”的梅长苏相认的剧情,我想一是温暖了剧情,时隔多年竟然还能有人保持对林殊的记忆,侧面展示什么才是正义。二是传达一种信息,即使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将自己完全伪装成另一个人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