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王陽明為何短命?

嘆無悔


夫學貴得之於心。求之於心而非也,雖其言之出於孔子,不敢以為是也,而況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於心而是也,雖其言出於庸常,不敢以為非也,而況其出於孔子者乎?”

註定出身不凡

1、王陽明生在一個官宦人家和詩書世家。他是著名書法家王羲之的後代。祖父王天敘文學才華出眾,父親王華是明時的科舉狀元。王陽明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聰穎過人,並抱有“讀書學聖賢”的志向。十二歲時,王守仁正式就讀私塾。母親鄭氏去世,幼年失恃,這對他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挫折。

因平定宸濠之亂而被封為新建伯,隆慶年間追贈新建侯。諡文成,故後人又稱王文成公。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

2、但他志存高遠,心思不同常人。一次與塾師先生討論何為天下最要緊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認為“科舉並非第一等要緊事”,天下最要緊的是讀書做一個聖賢的人。當時國家朝政腐敗,義軍四起。英宗正統年間,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這件事情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了巨大的陰影。他發誓一定要學好兵法,為國效忠。十五歲時就屢次上書皇帝,獻策平定農民起義,未果。同年,他出遊居庸關、山海關一月之久,縱觀塞外,那時已經有經略四方之志。

為學為痴,格物致知

1、王守仁十七歲時,他到南昌與諸養和之女諸氏成婚,可在結婚的當天,大家都找不到他。原來這天他閒逛中遇見一道士在那裡打坐,他就向道士請教,道士給他講了一回養生術,他便與道士相對靜坐忘歸,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2、十八歲時,與夫人諸氏返回餘姚,船過廣信,王守仁拜謁婁諒。婁諒向他講授“格物致知”之學,王守仁甚喜。之後他遍讀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謂“物有表裡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學說。為了實踐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決心窮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麼都沒有發現,人卻因此病倒。從此,王守仁對“格物”學說產生了極大的懷疑,這就是中國哲學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踐行本真,為人稱讚

1、王陽明少有大志,目標堅定,一生為了自己的目標燒到油盡燈枯,死而無憾。期間也有過五溺:“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但這都是他在追尋自己人生終極目標路上看過的風景,“正德丙寅,始歸正於聖賢之學之後”,目標再無變幻,一直到他“此心光明,亦復何言”地死去。

2、他的人生經歷中,最最打動我的,不是他少年時寫下“山近月遠覺月小,便道此山大於月.若人有眼大如天,當見山高月更闊”的時刻,不是他和湛若水相見恨晚,湛若水說他“泛觀於四方,未見此人”的時刻,不是他在貴州龍場悟道的那一刻,不是他平定寧王之亂的那一刻,也不是他死於回家途中,彌留之際說出“此心光明,亦復何言”的那一刻。王守仁實現了中國幾千年來讀書人的最高個人理想。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結語

直至今時今日,一個能把學問在事業上表現而且能做到極致的人也只有王陽明。鞠躬盡瘁、格物致知、辛勞費神也許是他短命的原因。


細說簡史


王陽明被人稱之為聖人,是一箇中國曆史上少有的集大成者,可是生在亂世之中,一生不得志,憂國憂民,落下一身疾病,以至於最後年僅57歲就去世,要是按照古人六十為短命下限的標準來看,王陽明確實也算是短命了,可是為何他會這樣呢?我們繼續深入分析。


一、對自己過於苛刻

天地雖大,但有一念向善,心存良知,雖凡夫俗子,皆可為聖賢。

王守仁(1472年—1529年),是明朝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學家、哲學家,其一生主要研究儒學、道學、佛學等,字伯安,別號陽明,浙江紹興府餘姚縣(今屬寧波餘姚)人。



單純從這些頭銜來看,就知道他是一個不一般的人物,從很小開始就表現出來異於常人的天賦,王陽明是天才級別的人物,與後來清朝稱之為半個聖人的曾國藩截然不同,曾國藩天生資質一般,王陽明則是處處與眾不同。

擁有如此好的資本,按理來說王陽明一生應該一帆風順,可是其根據自己的特殊能力,要求也格外嚴格,對儒學經典思想、道學、佛學都十分感興趣,他想通過自己去研究一些更加深入的東西,想要成為聖人改變世界。

初溺於任俠之習,再溺於騎射之習,三溺於辭章之習,四溺於神仙之習,五溺於佛氏之習。

這個五溺,基本就是他一生的發展過程,神仙之習,乃道學,當時稱之為此。

王陽明憂國憂民,在15歲之時,就因為當時的皇帝明英宗被蒙古人俘虜,從而他發誓要研究兵法,為國效勞,可惜不管他怎麼研究深入,怎麼跟皇帝建議,都沒有得到皇帝認可,抑鬱而不得志。

雖然沒有得到皇帝認可,但是一點不影響王陽明繼續深入研究各種思想,據說在王陽明17歲結婚的那一天,他在外邊遇到一個道士,兩人一談就沒控制好節奏,過於深入,以至於忘記自己結婚的事情,後來還是岳父到處搜尋才找到他,痴迷莫過於此。

18歲之時,他研究儒學,發現宋儒朱熹等人提出一種“格物致知”的思想,於是王陽明想以身示範,親自研究一下這個思想是否真實,經過看著竹子七天七夜的思考,王陽明發現自己無所收穫,還把身體搞垮了,這就是著名的“守仁格竹”典故,經過這次經歷,他對這種思想開始懷疑。

這些記載讓人感覺十分有趣,其中卻蘊含著王陽明對真理的追求以及信仰,更加突出其對自己要求苛刻,也正是因為這些不斷鑽研,讓王陽明挑戰太多身體極限,年輕時姑且沒有影響,等到年邁自然就會顯現出來。


二、母親去世傷心過度

王陽明年僅12歲左右,其母親鄭氏就去世,母親也屬於短命,當時才41歲,母親去世後,王陽明茶不思飯不進,當時正是長身體發育的階段,這樣過分悲傷,對身體當然是有影響的,所以在很小時就為王陽明身體埋下禍根。

從母親的去世來看,也可以看出王陽明對感情的重視以及多愁善感,正是因為這些原因,他善於對人間疾苦以及各種發生的事情進行反思憂慮,導致內心過分壓抑敏感,這些都是導致身體不健康的原因。



三、外部環境影響

王陽明生活在明朝比較動亂的時期,自己又想為國家人民謀福利,因此經常被皇帝利用、被一些奸臣陷害。1506年,王陽明上書為戴銑、薄彥徽等人鳴冤,結果遭到奸人所害,被皇帝懲罰杖打40,這40下,對王陽明的傷害十分嚴重,要知道古代的杖刑十分殘忍,基本十下就可以打得皮肉模糊,何況40下更是慘絕人寰。

遭到杖打40也就算了,皇帝還十分沒有良心,將其流放到貴州龍場驛做驛丞。貴州龍場生活環境十分糟糕,根據記載是“萬山叢棘中,蛇虺魍魎,蠱毒瘴癘”,這樣的環境中,誰能堅持住,即使一個完全健康的人也受不了,何況王陽明還遭受過40杖打。


就這樣,王陽明在貴州龍場惡劣的環境下繼續悟道,真是毅力斐然,值得敬佩之人。他的身體也就在這段時間變得更加糟糕,我們可以試想一下,換做任何一個正常人經歷身體摧殘、心靈摧殘,都會生病或者身體吃不消。

也就是這段時間的悟道與反思,讓王陽明清楚要靠入仕來解決天下問題,已經不可能,只有通過思想去薰陶、影響普通百姓,讓他們在思想上有所改變,才可能對國家大事進行反思,這個國家才不會就此衰頹。

於是王陽明開始在家鄉各種講學,散播自己思想,希望對人們有所改善。這件事一干就是六年,對後世影響頗深。可惜嘉靖這個糊塗皇帝又想起王陽明,想要讓他幫忙處理點問題,在1527年不顧王陽明生病的事實,強制要求王陽明出山。


王陽明推辭不過,只能帶病前往征討廣西田州岑猛叛亂,叛亂最終搞定,王陽明卻在回家途中到達江西南安時一命嗚呼,享年57歲,可悲可嘆。


結語

王陽明雖然僅僅活了57歲,可是他對後人的影響很大,因為這樣一個人的存在,讓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思想有了質的提升,也讓我們現在能夠感受更多經典哲學以及儒學思想。

一個人的生命質量不在於長度,而在於高度,王陽明的一生憂國憂民,為天下社稷著想,試圖以一己之力改變世界,雖然當時沒有成功,但後來結果證明他還是做到了自己所想。只可惜對於他自己而言,一生為那些哲學思想奮鬥,沒有過上什麼好日子,與同為明朝嘉靖年間的才子嚴世蕃相比,王陽明在生活方面似乎欠缺了太多。


但是這也許就是歷史留給我們的深思,那些玩世不恭的天才,註定被後人唾棄,只有那些真正為天下著想的天才,才能夠真正流芳百世,被後人所敬仰,究竟一個人想做聖人還是被人詬病,全靠自己掌握!



嗔痴歷史觀


每個人,都是帶著"使命"來到這個世界上的,不管命長還是命短,都不重要,使命完成了也就該回去了。弄清楚、想明白了,就會知道,甚至萬事萬物的出現和消失,都是這麼一回事。



溪邊笛


王陽明是晚產兒,他的母親懷孕十四個月才生的他,所以他天生肺就不好,而且身體虛弱。在後來他創造心學後他的徒弟加妹夫許愛的早逝以及他其中一個愛徒的背叛都對他產生了深重的打擊,還有他的母親的離世也讓他沉痛不已。而他的仕途又很不順暢,每次做官都會有很多勞心費力的事等著他去解決。本來身子骨就弱,再加上仕途的不順以及接連的心靈打擊,所以加快了他的死亡。



沙漠孤狼138609229


王陽明是晚產兒,天生身體就不比別人。青年時守著一根竹子“格”了七天七夜,最終累垮了身體,落下了肺病。後來又被廷杖,扔到當時烏煙瘴氣的貴州龍場,身體和心靈都受到了很大的傷害。他此生都被肺病困擾,這不是假的。

有專家考證,王陽明死於肺癌晚期。


歲月靜好82970


王陽明為何短命?王陽明確實是英年早逝!真為之挽惜!

回答這個問題,就要深知王陽明畢生精力為社會進步摯著追求,狂超聖人之志,輝煌的事功和傑出的學說。而遭受百死磨難,操勞過度而身患癆疾導致短命。

王陽明短命並沒有什麼迷團,而是過份透支全身精力造成的。現以王陽明超強毅力突出表現,歸納分類各要點作個簡述,以便一目瞭然。他奮進追求一生,經歷坎坷,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讓現代後世人感到不可思議!感人事蹟在下:

第一點:摯著追求。

王陽明11歲時就很懂事,就以“學聖賢”作為自己的理想。15歲遊居庸關,山海關壯志倍增。十分崇拜東漢大將馬援的功業,就開始學騎射而且煉就很精。

拼命追究學術道理,根據朱子所言一草一木皆至理,為了徹底弄明白,就以父親官署中的竹子為對象,不吃不喝冥思苦想觀察七天,以究格竹子之道理。到第七天支撐不住,生大病一場,還弄得病根在身。從此身體欠佳。

對朝廷奸宦當道不作為,敢於上疏朝廷請罷奸宦劉瑾,結果逮繫詔獄,被貶謫貴洲龍場,日夜端居澄默,最終大悟了格物致知之旨,從而全身貫注研究心學學術。每到異地就設立書院授徒講學。

第二點:百死磨難。

王陽明到貴洲龍場,說是貶低官職,實屬設計謀殺王陽明,剛啟程不遠就遭追殺差點丟命。只得跳水假裝自盡才逃過一劫,逃到一處寺廟停竭。長老勸他留下從道,可他卻執意赴任龍場工作,真正的把生死至之度外,忠誠為朝廷效力。

在平定寧王之亂中,有功於社稷,不僅末獲封賞,卻被奸宦誣告與其同黨謀反,至此招來一場災禍。真是“讒邪拘煽,禍變叵測”,罷官還鄉,到世宗即位才復官任職。

第三點:狂超聖人之志。

授徒講學是王陽明一生的追求,在任期間,幾次因重病回鄉休養。可是並沒有養病,每到一處就設立書院,授徒講學。傳播心學真理“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

在貴洲龍場期間,忙中抽閒給當地老百姓掃除文盲。並在此設立龍岡書院,授徒講學,得到當地百姓愛戴,身名遠揚。“龍場頓悟”更使得王陽明成為一個狂聖,有了自己的學朮論言。“知行合一”這一心學經典句,就在貴洲府城文明書院講學首次提出,直到貶謫期滿。得到朝廷重用。

第四點:操勞過渡歸命途中。

王陽明由竹子格物連餓七天,弄成大病並栽下病根,身體一直欠佳。王陽明不僅僅是單純研究心學學術,同時還是官職重任在身,朝廷交以重任忠心耿耿完成。可想而知,工作圧力之大而透支精力,也使得王陽明身體提早衰老而造成短命。

王陽明為官之地大都不太平。社會矛盾突出,匪犯猖獗。為此,消除匪犯基本上在他一生中度過。壓力之大可想而知。特別在廣西匪犯地區,自己親自考察剿匪要道,拔山涉水堅超持久,自帶乾糧費盡,只有飢餓伴行,導致病根復發。並帶病親自上陣,導至病情加重,直至平定匪犯才回鄉救治,在回鄉途中病亡在南安。就是現在的江西大餘縣境內。真是為之感嘆!可歌可泣!

綜上所述,王陽明的一生,是拼命追求的一生,是百死千難中磨鍊的一生,是授徒講學傳播心學真理的一生。他的摯著追求,奮進向上,盡身盡責,是常人難已想象的,給他“超狂聖人”之稱一點都不為過,名符其實!在此,值得還有特別要說的是:王陽明講學開課,作的一首“開課之詩”,是一首拼命講學而很有自信的詩句!值得欣賞:

肯信良知原不昧,從他外物豈能攖。

老夫今夜狂歌發,化作鈞天滿太清。

為此,王陽明短命,英年早逝,實在是超狂工作,身體無限透支而造成短命。並沒有其它原因,更不會有什麼別的迷團之解。


劉夢輝1445414400581


王陽明,明朝著名哲學家、軍事家、政治家、多病老人家,“理學”朱熹的隔世仇人,“心學”重要代表人。

王陽明心學上的修為可分為四個階段:迷途小羔羊、龍場悟道與做《大學問》、“致良知”、“四句教”。四個階段,分別代表了他對世事萬物的感悟,對內心良知的探求。每次昇華,都是修為的完善疊加,最終達成萬物一體、知行合一,這也是他登上“聖人”神壇的終極奧秘。



在此基礎上,我們可將第二、三階段併為一體,因為這兩個階段是第四階段的次序體現,它就像創業者在創業途中由稚嫩邁向成熟的最重要階段。那麼第一和第四階段有分別代表了什麼?它們給我們帶來怎樣的啟示?

注:古代人的年齡通常以虛歲計算,我們也姑且以虛歲計算。

第一階段(32歲以前):心不定不足以成大器

王陽明的龍場悟道發生在36歲的時候,但我們有必要將他悟道前四年歸併為第二階段,至於為什麼,我們稍後再說。

36歲的時候,人生才有了氣色,王陽明也算是大器晚成。在他人生的前32年,全是他快樂兼憂愁的時光。

說他快樂,是因為他當時沒有軍事上的擔憂,沒有政治上的迫害,也沒有做學問的埋頭苦幹。他生來聰明,11歲便能出口成章,吟詩作賦;12歲就有了“第一等事是讀書做聖賢”的覺悟,18歲就跟朱熹的“格物致知”唱反調,與天下讀書人為敵;24歲便胸藏排兵佈陣的軍事韜略……



說他憂愁,則是來自內心。他開始懷疑千百年來的科舉與科舉參考書是否合理;覺得仕途無趣,不過如此;東廠劉瑾在政治上的獨裁,也讓他心灰意冷。

如果王陽明是生在現代的創業者,他在這個年齡段創業,可謂舉步維艱,甚至一事無成。

他聰明,對任何事物都有興趣(市場洞察力明銳),且一學就會(學習能力強),並天生反骨,有自己的想法(創新精神),這些是他良好的天賦與根底。

但他缺乏堅持,做任何事都三天打漁兩天曬網(無法專注),對事物的理解停留在表面(深入理解模式與做產品是職業經理人的必備素質),且找不到內心疑問的解答(缺乏合適的人脈資源)。除此之外,對於看不慣的人或事,他會全盤表現出來(不會換位思考,站在消費者或企業員工角度想問題),說話逆耳難聽(溝通技巧,不懂忽悠)。

一個做事不堅持、研究不深入、缺乏資源、目空一切、不體諒客戶、沒有溝通技巧的創業者,最後的結果,很大可能只會失敗;即使成功,創業者和企業也難成大器。

第二、三階段(32-56歲):遊刃有餘春光滿面的生意人

我們現在來說為什麼王陽明的32-36歲歸於第二階段——他這四年在蹲大牢。



坐牢的原因,是得罪了上頭人;延伸到創業,也是同根同理:他不懂得生意上的轉寰迴旋,得罪了客戶和上層供應鏈,最終只能死路一條。

但失敗未嘗不是好事,愛迪生說過,很多人也實踐過:喬布斯、吳炳新、孫宏斌無一不是在失敗後東山再起的大企業家。

能夠東山再起,是因為失敗讓他們看清楚了許多東西。

獄中四年,王陽明學會靜下心來做學問,甚至與一起坐牢的林富成為好朋友(社交能力提升),共同研究《易經》。天下學問,一脈相承,學習《易經》的同時,“心學”在他內心也開始萌芽。

出獄後的王陽明,被髮配到窮山惡水的貴州龍場。正是在這一個鳥不生蛋險象環生的環境中,他的成長達到前所未有的迅速。

對於內部,他和僕人住在山洞(節省資金),用門板堵住洞口以防餓狼(風險意識);決定“做自己的主人”(有了創業方向)。悟道之後,窮盡一生研究和昇華心學(專注做產品,並打造極致);同時筆耕不輟寫書做文章(總結反省)。

對外,他主動結交當地土著居民(主動出擊);居民不接受,他便三番兩次找上他們傳播心學(尋求客戶堅持不懈);居民接受了他,他便廣播自己的思想(品牌推廣);心學傳播量提升後,引來了達官貴人的求學(突破低級圈層,進入上流圈層);前來求學的不少心存疑問甚至找茬,他都能一一將其說服(溝通能力和技巧)。

王陽明在提升個人各項能力(品牌塑造、推廣、堅持、匠心極致、溝通技巧)之後,終於成為市場核心力量,要與外圍勢力(土匪、反賊朱宸濠)斡旋了。

這次交涉,是王陽明從學問到軍事上的過度,其中同樣暗含商業密碼:

他的作戰核心是“攻心”(征服客戶的策劃方案),是《大學問》和“致良知”的事上練,即忽悠。對於土匪和朱宸濠,他先以心學讓他們洗心革面(情感營銷);順從者一併寬容以待(自我價值提升);有才能的土匪,不懷疑慮地用來對付其他土匪(唯才是用,不建立家族集團);不順從的,根據對方地形漏洞、作戰缺點而對症下藥(找市場痛點);俘虜亦是寬容相待(拔高人物形象);對於帶頭造反壞事者,則砍頭以儆效尤(樹立個人行業威信)。

雖然創業者王陽明具有了打造企業的各項優勢,但他有個缺點:從不考慮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缺乏危機意識);且作戰期間殺伐過重(不關注民眾與社會),有為達目標不擇手段之嫌,有違“攻心”和“致良知”


佛系1028


王守仁(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守仁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

王陽明對“靜坐”養生明確地說:“究極仙徑秘旨,靜坐為長生久視之道。”唯有堅持修煉”靜坐”養生,才能有健康的身體、頑強的意志,才能開悟得道,用正的思想指導人的行動。

雖然王陽明也很注重養生,但是王陽明畢竟不只是一個整天坐在書房裡書呆子,王陽明更是一個思想者和行動者,更是政治家和軍事家。這就和那些只是哲學家的書生們不同,哲學家們整天在溫暖的書房裡讀書論道。王陽明則不同。

王陽明英年早逝的主要原因是“寒症”。他七歲格竹子的時候受了大寒落下病根兒。後來他在貴州“龍場悟道”之時,條件艱苦卓絕,常年居住在寒冷潮溼的山洞之中,少見陽光“寒症”入了骨髓,加之常年鞍馬勞頓,五十幾歲就撒手人寰。寒溼阻滯氣血是人體之大害,90%以上的各種疾病都是由此而引起。

王陽明先生龍場悟道以前就與友人建龍泉詩社,悟道以後更是一生致力傳播心學,所以叫“最愛是講學”。一句心若光明夫復何言後含笑離世,已經到這麼高的境界了還有什麼遺憾。

或許天命如此,陽明先生致良知後,其心學之說圓滿,當世任務已完成,已無存在必要,物極則反,若繼續存於世上,必遭禍亂。百戰百勝之戰功也將不復存在。


口水雜談


一語不能踐,特別道家養生長壽二字,做到了嗎?萬卷徒空虛,其它說的天花亂垂無藉之談。王陽名,道不道,俗不俗,你說他歸哪類呢?要說他道家不好好修行,管俗家朝中天下事。要說俗家文臣或武將吧,他又這論道那也論道。不倫不類。要說他養生專家吧半百夭折。充其量朮士一個,這類人多數早亡。不然怎麼會有妖道邪說,為收兩錢,害人害己呢。小人顧命,不聽道論佛說殘殺生靈。修行者大忌,凡進入朮階段亂用朮法,再想提升萬難。孔明,張良,劉佰溫,還有陰陽先大師類都歸此,若不早亡禍害人更多。鬼谷子臨終才明白留下遺言不讓下傳。孫猴學點三腳毛顯擺,鬧東海,鬧天宮,鬧地府,高調齊天,不自量。就是對修者警告。如沒有觀音扶正下場同此爾等。少說為佳吧,到此打住。


馬振廷1


按照古代社會,不算短命,古代十幾歲結婚,30算中年,四十算老,五十知天命,六十是壽星,七十古來稀。

按照今天社會,均壽八十歲,算短命。

1,古代醫療條件不好,環境不同於安逸的現代,所以普遍的短命。能長壽的往往既要權貴出身還不能太勞累,這兩點,王陽明都不佔。

2,還有一點,古今中外,大智者不壽。

太智慧的人,腦活力高,消耗比普通人高,故而減壽,胡吃悶睡不過腦子,命往往硬。

人的命不以壽算,有的人死後影響力沒死,思想沒死,也算是永生了,大眾如螻蟻,野草,死則是真死了。你看明朝一朝人,三百年多少代,他們沒一個人都是誰,他們的經歷又是啥,都灰飛煙滅了,唯獨王陽明,他的事蹟,他的經歷還有人追尋,最最厲害的是他的思想。

功名只是浮雲,思想才是王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