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孫權晚年為什麼會成為暴君?

神仙半瓶醋854


話說三國的東吳之主孫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雄主,他聯合劉備在赤壁之戰打敗曹操後,三足鼎立之勢便形成了。

然而東吳的大好局面卻因孫權在選立繼承上的昏饋而付之東流。

公元241年,正值壯年的太子孫登病逝。這讓孫權經受到了沉重的打擊。要知道,孫登是孫權的長子,他不但從小聰穎過人,而且愛人好善,深得孫權的喜愛。孫權為了培養這位繼承人用盡了心血,幾乎傾其所有。而這位悉心培養的接班人的突然離去,讓孫權性情大變,導致他晚年和年輕時判若兩人,變得多疑、暴躁、昏庸。

孫登死後,空留的東宮太子之位很快就引來了孫權其他兒子們的爭鬥。

除了孫登,孫權還有兩個最寵愛的兒子叫孫和和孫霸。孫和、孫霸都是孫權最寵愛的妃子王夫人所生,愛屋及烏下,孫權對二人相當寵愛,因此,再續立太子的問題上他曾一度搖擺不定。

一年後,也就是公元242年,孫權立年長的孫和為太子,同時,出於同時彌補心裡,又封孫霸為魯王,對其寵愛更勝一籌。為此,孫權還讓特意讓孫和和孫霸同居宮中。這樣明顯有違宮規。

朝中的大大臣們出於忠心,都不約而同的上書孫權,要求魯王出鎮地方,避免再度引起“宮鬥”。得寵的孫霸向太子一位發起了猛烈的攻擊,一場腥風血雨上演了。

在太子之爭中,朝中大臣們也開始選邊站隊,後宮陷入了水深火熱之中。在這場政治鬥爭中,東吳的名帥陸遜成了第一個犧牲品。

相對眾人的選邊站隊,正直的陸遜最開始選擇了“中立”,後來出於公心,陸遜多次上書孫權陳述嫡庶之分,結果引起孫權的忌恨。

孫權不斷向陸遜發難,急火攻心的63歲的陸遜憂憤而死。國家棟梁的死亡,使得東吳每況日下。

而這時的孫霸卻是雙喜臨門,一方面“肅敵”陸遜被除,另一方面又得到了一位重量級人物的支持,她便是自己的姐姐全公主孫魯班。全公主孫魯班是孫權最為寵愛的女兒。

原來孫和被立為太子後,一些見風使舵的群臣馬上請求立孫和的生母王夫人為皇后,而全公主對王夫人很是憎恨。於是多次向孫權進讒言誣陷孫和母子,最終逼使王夫人驚嚇而死。隨後全公主開始全力幫助孫霸爭奪太子一位。

這場後宮之爭持續了近十年,直到公元250年,結果終於浮出水面。孫權在廢掉太子孫和的同時,又賜死了魯王孫霸,並且還誅殺了兩人的黨羽。同時,昏聵的孫權把朝中的大權交給了女兒全公主。

全公主則擔心的自己所幹的勾當暴露出來,尋找政治庇護,於是把目光停留在在了孫亮身上。孫權的三個兒子兩死一廢后,孫亮成了最有力的繼承人選。為此,在全公主的撮和下,孫亮納全公主的女兒為妃,親上加親,以換得最大的政治資本。

公元252年,昏饋的孫權駕崩,年僅10歲的孫亮毫無懸念地即位,8歲的全妃也毫無懸念地被立為皇后,從此,全家權貴滔天,全家先後有五人被封爵。吳國在這二十年的動盪折騰中已是千瘡百孔,離最後滅亡也只是時間問題了。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孫權早年曾是一代明主,當年初掌江東之時,他雄姿英發、抱負遠大、任人唯賢、謀略超人,將東吳地區治理得井井有條,但是他正式稱帝以後,卻變得越來越固執,一意孤行,聽不進絲毫諫言。晚年他又親自導演了一場立嗣的鳳波,這次宮廷鬥爭使得東吳的發展受到了極大的影響,並最終埋下了滅亡的隱患。


英明的前半生:

三國時期,孫權是壽命最長、在位時間最久的帝王。他剛剛掌管江東時,招賢納士,任用賢才,使得部下將領的才幹得到了充分發揮,不僅保住了江東地區,還擴大了勢力範圍,的確是一位非常出色的統治者。

221年,曹丕封孫權為吳王。孫權命中大夫趙諮以東吳使者的身份前去進見曹丕。曹丕問趙諮:

“孫權作為王侯如何?”

趙諮答道:“他是一個兼具聰明、仁智、雄略的英主。”

曹丕接著問:“何以見得?”

趙諮答道:“說他聰,是因為他從平民之中選拔並重用了魯肅。

說他明,是因為他果斷地調派呂蒙去了前線。

說他仁,是因為他俘虜了于禁卻沒有殺害他。

說他智,是因為他巧妙地奪回了荊州。

說他雄,是因為他佔領了三州。

說他略,是因為他向陛下您稱臣。

趙諮的這幾句話全面而生動地聞述了孫權的個性和作為。稱帝前的孫權對這樣的評價也確實是當之無愧。然而,稱帝后的孫權卻開始與之背道而馳了。



昏庸的後半生:

孫權登基為帝后,“知人善用,禮賢下士”的長處蕩然無存,他變得多疑,不再信賴朝中大臣,剛愎自用,一意孤行。

233年,儘管承相顧雍和老臣張昭竭力勸阻,孫權還是固執地和言而無信的公孫淵交好,並命大臣張彌、執金吾許宴帶領大軍和錢財前往遼東面見公孫淵,試圖與之聯手反抗曹魏。最終公孫淵殺了張彌和許宴,趕去向曹魏請求封賞

在中國歷史上,“兔死狗烹”的悲劇不斷重演,歷朝歷代皆是如此,無一例外。因此當年那些為東吳立下過汗馬功勞的文臣武將現在也成了孫權的心腹大患。

孫權要求駐紮邊疆的武將們把妻子留在都城做人質,要是他們背叛自己的話,他們的妻子就會立即被殺,嚴重的甚至要誅滅三族。期間,他還培植了一批“校事、察站”,這些人專門監控大臣們的言行,他們經常陷害忠臣。

孫權還寵信好佞呂壹等人,呂壹“性苛慘,竊弄權柄,擅作威福”,在朝廷肆意妄為,殘害忠良。大臣們群情激憤,有大臣冒死向皇帝諫言,揭露呂壹的種種不法行為,並請求孫權重用賢人,廢掉監視大臣的“察站”。此後,孫權為了平息群臣的憤怒,只得將呂壹斬首示眾,可是他還是繼續保留了察站。

當時,東吳國內雜役過重,民怨四起。顧雍和陸遜幾次三番奏請孫權減少賦稅,減免雜役,可孫權始終不同意。終於,百姓不堪忍受繁重的雜役和賦稅,只得鋌而走險。234年至237年間,東吳先後爆發了三次規模巨大的農民起義。



兩宮之爭,立儲遺禍:

孫權暮年時,東吳國內的各種矛盾和鬥爭已經到了白熱化的程度,他親自導演的立嗣之爭更將矛盾推向了高潮。

孫權一共生有七子,太子原本是長子孫登。孫登聰慧、仁慈、孝順,深得百官和民眾愛戴。

陳壽在《三國志》中曾評價道:“孫登居心所存,足為茂美之德。”

宋人葉適也說:“孫登德兼於能,知人則哲,深達治要,臨歿一疏,不論三代以前、三代以後,世子藩王之賢,少有及者,同時曹子桓、子建,何足道哉!”

然而,令人遺憾的是,孫登未能登大位,年僅三十三歲便與世長辭,這對孫吳政權來說,是一個無法彌補的損失。

此後,孫權又立了太子孫和。但是,魯王孫霸才是孫權最寵愛的兒子。

而孫霸也仗著自己受寵,一心想要當太子。於是,孫和、孫霸兩兄弟之間的關係越來越壞,丞相陸遜、大將軍諸葛恪等人支持孫和。

驃騎將軍步騭大司馬全琮等人支持魯王孫霸,“擁和派”和“頂魯派”相互攻擊、爭執不斷。孫權偏向孫霸,暗中打擊擁戴孫和的人,他甚至不再信任丞相陸遜,還常常無故責罵他,陸遜有口難辯,最終憂憤成疾,鬱鬱而終。

派系鬥爭的結果是兩敗俱傷,孫權擔心會出現大的混亂,決定親自定奪,廢了太子孫和,同時也處死了魯王孫霸,兩派的大臣要麼被殺,要麼被流放。孫權借廢立太子之名,對大臣進行了殘酷的鎮壓

“自是宮闈之釁未有至此者也”。

之後,孫權的幼子孫亮做了太子。此事過後,孫權曾說:

“子弟不睦,臣下分部,將有袁氏之敗,為天下笑!”

由此可見,他很清楚這會造成一場混亂,起初卻聽之任之。

立嗣之爭表面上看似煙消雲散,但是卻極大地影響了東吳日後的發展,也成為孫權備受後人詬病的主要方面。

公元252年,孫權病亡,享年七十ー歲。


申報七十七載


因為江東是一個奇怪的平衡政權。

本地世家是以顧陸張朱為首,四大家族及其姻親佔據一半以上土地人口,這是江東政權的政治經濟基礎。

孫家只是江東的縣級豪強,因孫堅孫策的個人能力才佔據江東,政權核心支柱就是淮泗將領為主的中小世家豪強,還有拼命依附孫家以求晉升的寒門,比如呂蒙。

這就存在一個難以化解的矛盾。

孫家想擴張,比如周瑜呂蒙等人堅決要求佔領荊州,因為佔有荊州可以得到巨大收益,孫權吃大頭,將領們吃小頭。然而佔據一半以上土地人口的本地世家就不願意,對外作戰需要自己拿出最多份額的錢糧士兵,獲勝還好,能吃點殘羹剩飯,失敗的話,就是血本無歸。

所以江東世家普遍要求畫境自守。

孫策孫權只能拉攏外來戶,比如張昭、諸葛瑾這些,與淮泗將領共同壓制四大家族。

不過,中小世家沒有底蘊,寒門崛起更是一個笑話。扶持政策失敗的孫權很焦躁,伴隨周瑜魯肅呂蒙這些人死亡,淮泗將領紛紛老去,自己死後政權會不會變色?

加上太子早死,宗族乘機崛起,孫權果斷對四大家族進行打擊,冤殺顧雍、逼死陸遜,就是孫權一整套政策的延續。


四川達州


孫權總得來看說不上是一位暴君,在他前半生可以說是一位賢明的君主,這一點得到了劉備和曹操的認可,只是晚年的時候有些事情處理的不是盡如人意。

那麼孫權晚年做了什麼糊塗事情呢?

主次不分

歷史上的南魯黨爭,又叫“二宮並闕”,指太子孫和與魯王孫霸在朝廷享受同樣的禮遇。按制度,太子作為儲君,儀仗、供養等各方面待遇理應高於藩王。但孫權是情種啊,孫和、孫霸,均為王夫人所出,愛屋及烏,對兩兒子的感情也就難分彼此。由於孫權的縱容,從而助長了孫霸的野心,----覬覦太子之位,“圍獵”太子。

兩子爭帝

孫權那些日子倒還不算糊塗,聽聞和、霸不穆,遂以“精學”為由,下令兄弟二人從此不準見面。可是不見面就能相安了嗎?太子為求自保,固然小心謹慎,以淡化兄弟“矛盾”,人如其名,他確實做到了和為貴。但是魯王及其黨羽會放過太子嗎?太子的擁泵們會坐視不管嗎?雙方的鬥爭仍然一度白熱化,或單挑、或群挑、或團戰,煞是熱鬧。

廢長立幼

孫權生病,太子祭祀太廟為老爸祈福,順便到某個妃子的叔父家坐了坐,被孫魯班的哨探發現,她立馬告發太子不誠心,可能還藉機策劃了什麼,此所謂不忠不孝;孫權終於發出暴烈的吼聲,下決心廢太子,再然後才行文昭告天下。七歲的孫亮做了太子

猜疑重臣

宰相陸遜一心一意保家衛國從無二心卻受到了孫權的猜疑,處處提防還把荊州分開,撤職了陸抗換上了其他人,均表明在排斥陸氏家族,甚至到後期賜死魯王等事件規責於陸遜,導致陸遜最終抑鬱而死。

對於孫權是否是一位暴君的問題我就回答這些,讀者若有更好見解或是補充可以下方留言指正





歷史三六五


三國中,吳國始終存在一個矛盾,即淮泗流寓人士(大多數武將)和江東四大家族“顧,朱,陸,張”和孫氏家族之間的矛盾。孫權晚年,太子孫登去世以後,孫氏家族立刻陷入太子之爭的危機,大臣參與其中,貫穿整個三國的士族門閥和寒門之間的矛盾立刻凸顯,孫權要穩定政權,平衡政權之中存在的矛盾,勢必要打壓一些人,一些家族,創造一個相對平穩的政治環境,不然等自己去世了,繼承人沒有能力緩和矛盾,政權會不會出問題?所以孫權晚年變得殘暴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矛盾處在眼前,又即將面臨權力的過渡,不用雷霆手段怎麼去震懾局面,穩定政權?要保證權力還在自己家族的手中,就要處理一些不穩定的因素。


失落的阿星


孫權不是暴君,他只是看著明白裝糊塗,目的是給自己兒子登基做鋪墊,提前處理掉那些手握重權的大臣,說到底是自己的兒子太蠢,而大臣們又比較牛逼,這才逼著孫權不得不自己裝傻。

孫權比較擔心的就是孫策一脈的人起來跟孫權的兒子競爭帝位。本來孫權就有愧!當時孫策臨死前傳位給孫權,並將妻小託付給孫權,讓孫權代為照顧。孫權卻對孫策妻小大為防範,把他們送到吳郡軟禁起來,孫策的兒子們也被孫權給排斥到權力之外,不給他們任何的任職。但是到了孫權晚年的時候孫策的孫子們卻長大起來了,比如陸遜的兒子陸抗就是孫策的親外孫,陸抗可比孫權的親兒子厲害多了。這使得孫權對他不得不防備,所以他只好先處死了陸遜。

其次,除了處死陸遜外,孫權還大量撤換吳軍將領,找各種藉口處置掉。但是我們可以發現這個方法其實跟康熙處置掉大臣們很像,都是把他們貶掉,然後等著新君即位後重新召回來就可以用的那種,這完全就是帝王心術。


優己


主要是平衡淮泗將領和江東大族之間的權利平衡,從而為其兒子登基創造環境和氛圍,當然她的女兒孫大虎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三國君說歷史


人老了就昏庸啦,多少明君聖主都逃不過晚年的糊塗,當然孫權也不例外,猜忌大臣,希望牢牢掌握權力中心,在權力面前,沒有什麼父子君臣,只要是威脅到自己的地位的,都是除掉的,如歷史上齊桓公,趙武靈王,秦始皇,漢武帝,梁武帝,隋文帝,唐太宗,宋太祖,朱元璋,康熙帝,都是選擇接班人出現問題。


賣女孩的小火


都是為了權力,私慾,家族利益。


15092195280


年老昏聵了吧?

或許是像朱元璋一樣,害怕子孫懦弱,鎮不住手下那些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