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一代戰神霍去病,為什麼敢在皇家獵場射殺李敢?

歷史一書生


霍去病之所以射殺李廣的兒子李敢,是因為漢武帝時期李廣與衛青的恩怨所致。我是豆包很高興和大家一起討論歷史問題。

李廣是武將世家,是秦代著名將領李信的後人,早年間他和堂弟李蔡一起從軍,並在漢景帝平滅七國之亂時就已經成名,與後來漢武帝的小舅子大將軍衛青相比,是早就已經成名,而且是憑藉著一刀一劍砍出來的功名。可是李廣這個人比較耿直,說話直接,做事情也不會拐彎,又沒有衛青這麼硬的關係,所以李廣一直難以封侯,後來甚至他的堂弟李蔡都封侯,位列三公成為丞相了,他只是一個沒有封侯的將軍。

飛將軍李廣一生比較倒黴

李廣有三個兒子,大兒子是李當戶(李陵的親爹),二兒子李椒,三兒子是李敢,其中李當戶和李椒死得比較早,只有李敢一直跟隨父親李廣身邊,與匈奴作戰,那麼李廣和衛青的之間的恩怨是怎麼來的呢?

很早就成名的李廣,一直在西漢的北方邊境擔任守將,與匈奴作戰。但是總體上此時漢軍以防守為主,李廣的戰績也基本上在防守中以及與匈奴的小規模戰鬥中產生的,在一次李廣親自率軍的小規模反擊匈奴過程中,李廣被匈奴擊敗,僅以身免。此後李廣甚至被罷官。西漢大規模後,李廣又被重新徵召,在大將軍衛青的指揮下,參與對匈奴作戰。

大將軍衛青是靠外戚上位的

李廣對於封侯的渴望是熾烈的,而耿直的李廣封侯的必經之路只有軍功,但是在一次衛青組織大規模進攻匈奴的會戰中,李廣與因通西域被封侯的張騫一路進攻匈奴,對草原地形熟悉的張騫,卻莫名其妙的遲到了,結果李廣只得單獨匈奴作戰,結果可想而知,李廣雖然力戰,但是人單勢孤,這一路漢軍沒有取得什麼戰果,而且損失慘重,戰後張騫也因此被判處死刑(後來交錢免死),李廣也就混個功過相抵。

又一次與封侯失之交臂的李廣是痛苦的,直到漢武帝元狩四年即公元前119年,漢軍再次組織對匈奴的大規模進攻,已經60多歲的李廣還要求參戰,拗不過李廣的漢武帝只得允許,但是偷偷的給衛青下令不得讓李廣作為前軍,因為李廣的歲數有點大。進攻開始前,漢軍抓獲了匈奴俘虜知道單于的具體地點,於是衛青開始點將,部署作戰行動,在當時來說衛青可以讓李廣作為前軍,畢竟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衛青還是遵守漢武帝的旨意讓李廣領右路軍,對單于迂迴包抄。其實衛青如此部署是有私心的,因為當時曾經救過衛青性命的公孫敖也在軍中,此前因為公孫敖在一次作戰中失敗,失掉了侯爵,此次衛青就想讓公孫敖為前軍,獲得功勞重新封侯,因此就沒有讓李廣為前軍,李廣因此憤憤不平,對衛青很不滿意。

漢軍出擊匈奴

整個進攻開始以後,李廣率領的右路軍十分倒黴的遇到風沙迷路了,結果沒有如期抵達戰場,等李廣趕到的時候,單于已經逃走。衛青就派出長史來責問李廣為何遲到,李廣回覆說“都是我李廣一個人的責任,跟我手下無關。我會自己和跟皇帝說”。結果漢軍在返回途中,李廣就自殺了。

而這一切都被常年追隨在父親身邊的李敢看在心裡,於是他也深恨衛青。有一次李敢遇到衛青,甚至揍了衛青一頓,要知道衛青當時可是位高權重的大司馬、大將軍。不過可能衛青也心裡有愧,被李敢揍了一頓的事情,衛青很大度的沒有追究。不過這可以惹惱了富二代霍去病,衛青是霍去病的親舅舅,漢武帝是霍去病的親姨夫,而且霍去病在此前的漢匈大戰中,深入漠北大敗匈奴,封狼居胥,被漢武帝封為冠軍侯(萬戶侯),大司馬驃騎將軍,正是少年得志,人生如日中天的時候,漢武帝特別寵愛霍去病,甚至霍去病死後,遭遇到“巫蠱之禍”衛家親族全部失勢的情況下,當年被霍去病帶入長安的同父異母的弟弟霍光,仍舊得到漢武帝的絕對信任,併成為漢武帝死時安排的最重要的顧命大臣,所以李敢揍了衛青,惹惱了這位冠軍侯霍去病後,後果非常嚴重。

後來漢武帝在皇家獵場狩獵時,李敢(此時也已經受封關中侯)被霍去病一箭射死,而如此嚴重惡意打擊報復的事件,漢武帝則選擇了大事化小、息事寧人的態度,他以李敢在狩獵的過程中被鹿頂死為結論,草草的就處理了該事件。

驕傲的霍去病恃寵而驕射殺李敢

李敢被射殺的事情發生在李廣自殺後一年的公元前118年,而一年後的公元前117年一代少年將軍霍去病也病死在長安,年僅24歲。


大東北的小豆包


霍去病的事包括他的上臺和死亡,恐怕都牽涉到漢武朝內的舊派新派、對匈奴主戰主和的鬥爭。對於將門之後的李敢,曾是衛霍的老師輩,又是霍去病攻打匈奴的屬下,兩人的關係更是微妙,霍去病在大庭廣眾之下,射暗箭殺死李敢,既是為舅父衛青報仇,也是新秀向老派將領的挑戰,或可看作對武帝堅持對匈奴用兵態度的支持,射殺李敢應出於以下幾個原因。


霍去病與李敢先有交集,應該是兩派。劉徹繼續其祖父漢文帝上苑練兵的傳統,以身邊群小新貴為中堅,蒐羅匈奴習俗和戰法,瞭解敵人詳細,韓嫣就以祖上曾居匈奴而得到武帝的另外青睞。(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又讓朝中熟悉匈奴的將領隨侍身邊講解戰陣兵法之類,李廣三個兒子包括他就曾為武帝和新貴們上課“廣子三人,曰當戶、椒、敢,為郎”,期間發生一件事,武帝與寵臣們親密無間,狎戲無度,李廣的長子李當戶即李陵的父親看不過眼,認為韓嫣無禮犯上,當著武帝的面抓住韓嫣一頓痛打“當戶擊嫣,嫣走”。


這是朝臣對韓嫣與衛霍這些憑裙帶關係上位的人一種固有的輕視,就算衛青霍去病後來立了大功,依然擺脫不了這種出身上的缺陷,長期受人詬病。而對於宿將及戰士們入宮為郎教導諸寵臣兵法戰陣,諸如李當戶這些人心中應該是不以為然的,只是皇命難違,勉力完成。這群人形成二派不足為怪。李廣長子二子皆早死,未能活到漢軍大舉反攻匈奴時候,沒有出塞立功的機會。而李敢卻有幸參與,在霍去病麾下立功,封關內侯。(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漢武帝對匈奴用兵,採用了新的戰略戰術,摒棄戰車的運用,而採用了以騎兵對騎兵,以步兵遏騎兵,迂迴穿插創造突破機會的戰術。表現在衛青身上則多是以步兵阻斷對方騎兵奔跑速度,分割後再各自吃掉。霍去病在此基礎上更上層樓,直接以騎兵碰騎兵,只是比匈奴多了一道衝擊,在沒有馬蹬的情況下,騎兵正面衝殺死傷率極大,沒有嚴苛的軍紀難以做到。這些戰法和老派的固守反攻大不相同,但衛霍二人使用之後,效果明顯。李廣的多次失利,包括最後的迷路,正是老派將領無法使用新戰術一個縮影,導致不堪訊問,李廣自殺。(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李廣自殺是意外,但李敢認為衛青難辭其疚,在當面質問的時候還打了衛青,衛青也不追究。霍去病得知後,舊怒新仇一塊算,在武帝組織甘泉宮打獵大會時,放暗箭射死李敢。武帝因為霍去病的戰功“去病時方貴幸,上諱雲鹿觸殺之”,更可能不想引發朝中新老派之爭,影響政局,對外宣稱李敢打獵時觸鹿角而死,把這件事遮掩過去。霍去病的行為,放在為親報仇大行其道的漢朝初,並不是特例,官家也對這種風氣也持正面態度,如李廣借酒勁殺死灞陵尉後,武帝不怪罪下詔說“報恩復仇,朕之所望於將軍也。復何疑哉”,肯定快意恩仇,這應是霍去病射殺李敢的主要依仗。


南方鵬


霍去病年方24,血氣方剛。年紀雖小,但已立下奇功,官至驃騎大將軍。手下李敢以為父親李廣之死是衛青造成的,上門去報復,衛青知道李敢誤會了自己,所以讓他出出氣就好,沒想到讓霍去病知道了,霍去病可不慣病,李敢是自己手下,竟敢去找自己舅舅的麻煩,怒不可遏,追上李敢,就要收拾他,這李敢也是虎,拒不認錯。霍去病怒火中燒將李敢殺死。

年輕的霍去病勇冠全軍,但也因為年輕沒能壓住怒火而殺了李敢。不久後,年輕的霍去病,因病英年早逝!


321夢迴歷史


要說清楚霍去病為什麼敢在皇家獵場射殺李敢。

必須要說一下漢代的社會風俗,即著名的血親復仇理論。

在先秦一直到漢代的儒家思想中,“以直報怨”乃至血親復仇與仇殺,都有著很深的文化“底蘊”。在《周禮·地官·調人》中就有:“父之讎闢諸海外,則得與共戴天。此不共戴天者,謂孝子之心不許共讎人戴天,必殺之乃止。”

至於漢代儒家的公羊學派,也主張大報復理論。按公羊學派的典籍中,在《春秋》一經中,凡有復仇之事,孔子必大書特書,以張復仇之義。口號是“九世猶可以復仇乎?雖百世可也。”看到沒有,什麼“君子報仇,十年不晚”,都是小CASE。對於當時的中國人來說,接了仇,必須要報復,十年、九世、一百世都要報復!當時的中國人就是這麼猛!

至於仇恨,當然是父母兄弟之仇為最高!如《孟子·盡心下》“吾今而後知殺人親之重,殺人之父,人亦殺其父殺人之兄,人亦殺其兄。然則非自殺之也,一間也。”《禮記·曲禮》“父之仇,弗與共戴天。兄弟之仇,不反兵。交遊之仇,不同國。”《周禮·地官·調人》“父之仇,闢諸海外則得與共戴天,此不共戴天者,謂孝子之心不許共仇人戴天,必殺之乃止。”《禮記·檀弓》“子夏問於孔子日:‘居父母之仇如之何’,夫子日:‘寢苫,枕幹,不仕,弗與共天下也’。”其中很著名的就是“七女復仇”,七個女孩子為了替父報仇,竟然手持武器突襲咸陽令,把首都市長給當街宰了!

還有“崔瑗兄為人所害,手刃報仇,亡去。魏朗兄亦為人所害,朗白日操刀殺其人於縣中。蘇謙為司隸校尉李膺案罪死獄中,謙子不韋與賓客掘地道至膺寢室,值膺如廁,乃殺其妾與子,又疾馳至膺父墓,掘得其父頭以祭父。”

……

“何頤有友虞緯高,父仇未報而病將死,泣訴於頤,頤即為復仇,以頭祭其父墓。郅惲有友董子張,父為人所殺,子張病且死,對惲欷不能言,惲曰:‘子以父仇未報也。’乃將賓客殺其人,以頭示子張,子張見而氣絕。”

再看霍去病跟李敢的矛盾與仇恨。

一切的原因是由於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李廣在漢帝國與匈奴的決戰中,又雙叒叕迷路了,結果貽誤了戰機。於是衛青派長史招李廣幕府人員前去受審對質,解釋說明迷路原因,以便他上報軍情給漢武帝。結果李廣因為這事羞憤難當,自盡了。

說實話,如果不是攻擊匈奴側翼的李廣和趙其食兩位將軍迷了路,完全錯過了戰鬥。他們就應該在衛青擊敗匈奴主力之後進行追擊時,出現在匈奴單于伊稚斜的側背方。那樣匈奴主力必然被全殲。漢帝國直接就能取得對匈奴人的徹底勝利,而不是繼續打個幾百年……所以李廣自盡,可能是作為一位名將沒能實現這次偉大勝利的羞愧和絕望。

但是李廣的兒子李敢卻將李廣的死歸咎於衛青,所以“乃擊傷大將軍”,打傷了衛青。這事其實是李敢沒道理,但衛青把這事忍下來了。

可霍去病知道後,自然不會答應。因為看霍去病的生平,衛青這個舅舅對於他是相當於父親一樣的存在。

按漢代人的風俗,李敢想為父報仇,霍去病自然也要為舅舅報仇。更別說,確實是李敢做得不對。

而為什麼要在皇家獵場射殺李敢?

因為李敢真的很能打,“匈奴左賢王將四萬騎圍廣,廣軍士皆恐,廣乃使其子敢往馳之。敢獨與數十騎馳,直貫胡騎,出其左右而還,告廣曰:“胡虜易與耳。”這樣的猛將,明著去殺,未必能成功。而且也會被漢武帝以及衛青所阻止。所以霍去病需要找到一個能保證一擊幹掉李敢的機會。而打獵時大家都拿弓箭,機會最好了。所以霍去病選擇在獵場殺死了李敢。

其實這就是漢代人的思維。父兄之仇,不同戴天。一切目的就是為了報仇,只要能弄死仇人,怎麼都可以。至於弄死仇人會有什麼後果?先不管,反正先弄死仇人再說!


這裡多說一句,要理解漢代人的行為,要從漢代人的思維進行分析。拿現代人的思維去理解兩千多年前漢代人的想法,肯定不靠譜啊!


冷兵器研究所


這個問題有陷井!問的是為什麼敢在皇家獵場射殺李敢,而不是為什麼要殺李敢。所以認真審題還是必須的。

霍去病之所以敢射殺李敢,一方面是因為年輕氣盛,更多的是他仗著漢武帝的寵愛,他認為射殺區區一個李敢,漢武帝不會把他怎麼樣。

李廣有三個兒子,李敢是老三。大家都知道漢朝的“飛將軍”李廣,有首詩是這麼寫他的:

“林暗草驚風,將軍夜引弓。平明尋白羽,沒入石稜中”。

說明李廣的箭法是多麼的高超! 可是李廣這個人,名是不太好。所謂“馮唐易老,李廣難封”,他一輩子的夢想就是靠軍功封侯,可一輩子都沒實現這個夢想。眼看都六十出頭了,再不努力就來不及了。

李廣:


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派衛青帶兵和匈奴打仗,李廣一想,這是自己封侯的最後機會了,所以幾次向漢武帝上表,請求參與作戰。

武帝說你都這麼大年紀了,在家養養老,逗逗孫子不好嗎?李廣執意要去,武帝沒辦法,就同意了。去之前武帝特意偷偷的囑咐衛青,說李廣年紀大了,不能讓他與單于正面接戰,以免失利。

衛青:

衛青於是把老頭安排在右邊側翼,不讓他當先鋒。也有人說衛青是想讓公孫敖立功,所以不讓李廣在前面。李廣雖然不高興,但沒辦法,只能從命。

結果本該在右邊包抄的李廣,在沙漠裡面迷了路,沒趕上這一仗,因此被匈奴單于跑掉了。衛青就派人去求解釋,老頭認為我都這麼大把年紀了,不能接受小吏們的侮辱,就撥刀自殺了。

霍去病:

應該說老頭子自殺這檔子事,跟主將能有多少關係呢?做為主帥,沒有治你貽誤軍機的罪,只是質問一下原因,你自己自殺了怪誰?但李敢把他老爸的死這個賬,記在了衛青身上,居然在一次聚會上,毆打衛青,差點沒把衛青打死。

這事要擱別人身上肯定不會放過,但衛青一向做人低調,居然忍了下來,沒把李敢怎麼著。 這件事畢竟是特大八卦新聞,很快傳到霍去病耳朵裡去了。

霍去病是誰?他是衛青的外甥啊,正是二十多歲血氣方剛的時候,而且他又受到姨夫漢武帝的寵愛,是可忍孰不可忍,一定要找機會報這個仇,為舅舅出這口氣。

所以,當漢武帝帶著他們在甘泉宮狩獵時,霍去病乘機一箭射死了李敢。 這是醞釀已久的謀殺,還是一個突發事件,現在已經搞不清楚了。但人已經死了,怎麼辦? 還是姨夫夠意思,漢武帝出面調停,說這事純屬意外,是霍去病射歪了,不小心射中了李敢的。

既然皇帝出面這樣說了,李家人也沒辦法啊,只能是不了了之唄。 李敢的兒子叫李禹,雖然後來得到太子劉劇的喜愛,躲過了李陵投降的牽連,但後來在巫蠱之禍中被殺。老李家從此退出了歷史舞臺。


剛日讀史


一切皆因李廣而起。

李廣出生於騎射世家,年少時便弓馬嫻熟,從軍後,與匈奴作戰時異常勇猛,每每衝鋒在前,立功無數,逐步被提拔為任騎郎將。他算是年少成名。



但成名太早,真的不是好事。步子邁的太大,靈魂會追不上。年少成名者,往往自視甚高,自我要求非常嚴格,一旦遭遇失敗,往往變本加厲,會想方設法的證明自己,目標如果還是無法企及,就容易孤注一擲,走向極端。

李廣性格巨大缺陷就是過於偏執。

李廣射箭技能非常了得,常常箭無虛發,下屬無不佩服。但下屬的稱頌,反倒讓他騎虎難下,每次都想提升命中率。為了神射手的虛名,常常敵人臨近時,他才肯射箭,命中率確實提高了,但也多次讓他深陷危險之中。



李廣好虛名,還曾為面子殺人。李廣被貶為庶人後,有一天,和朋友外出打獵,晚上在野外喝了點酒,回來的稍晚。回來到了霸陵亭,亭尉不讓李廣通過,隨從說了句“這是前任李將軍。”沒想到,亭尉絲毫不給面子,懟了一句“現任將軍都不給過,別說前任的了!”李廣因此懷恨在心,後來他被重新啟用時,就藉故殺掉了亭尉。

李廣自視甚高,他覺得,憑他的資歷,他的成就,封個侯應該沒問題,何況自己的下級很多都封侯了。命裡有時終須有,命裡無時莫強求!活了大半輩子的他,還是看不開。他偏要追求這些虛名,就算放棄生命也在所不惜!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發動漠北之戰,決定給匈奴致命一擊。漢武帝起先並不想讓老邁的李廣參與,但經不起李廣再三請求,答應了。



臨行前,漢武帝叮囑擔任總指揮的衛青,不要讓李廣正面對敵,因為李廣命不好,經常失敗。後來,衛青探到敵人駐地,就將李廣派到東路出擊,迂迴包抄匈奴。

李廣認為迂迴繞遠,就失掉了正面對敵的機會,於是堅持讓衛青更改調令,衛青不許。李廣憤恨而去。後來,李廣果真迷了路。

而衛青最後也沒有捉住匈奴首腦單于,帶兵南歸時,恰好遇到了姍姍來遲的李廣大軍。於是派人送去水果、酒等前往慰問,順便詢問迷路情況。李廣沒有搭理。衛青又迅速派長史前往質問李廣下屬。



李廣鬱悶已極。他感覺受到了侮辱,自尊心受到嚴重打擊。遂拔劍自刎。

其實李廣之死,更多的在他自己。當然,衛青也起了間接作用,因此十分自責。

後來,李廣兒子李敢知道以後,怒不可遏,遂找衛青理論,並揮拳打了衛青。衛青忍住了,不想讓事情鬧大。

不曾想,這件事讓霍去病知道了,年輕氣盛的他憤憤不平,決定替舅舅報仇。於是,借外出打獵之機,蓄意射死了李敢。



此時的漢武帝倚重霍去病,就將這件事瞞下來了!


一半秋色


平心而論,若是就軍事能力而言,李廣和李敢這對父子,倒也不遜於衛青和霍去病這對舅甥。可是,武將打仗除了軍事才能以外,還有許多決定勝負的因素,也正因如此,歷史上才會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的說法。而李廣之子李敢,則是慘死於少年戰神霍去病之手。

古往今來,無論存心與否,選邊站隊都是一個客觀存在的現象,而爭功也是武將中常見的行為。說起李敢之死,還得從他父親李廣的悲情人生講起。

李廣原是漢代名將,在抵禦匈奴的戰爭中也算是九死一生。不過,令人惋惜的是,這位將領始終未能取得驕人的戰績,甚至在領兵與衛青會師的過程中因遇到風沙而迷路,延誤了時間。結果,多年鬱郁不得志的李廣,在失去立功的機會後,因激憤而自盡。

眼見父親一生兢兢業業,最後死的稀裡糊塗,李敢便將這股子怒火發洩到了衛青身上。李敢覺得,衛青對李廣的責備有些嚴重,甚至認為這是一場不公正的責罰,而自己的父親之所以自盡,在很大程度上與衛青的發難有關。所以,年少氣盛的李敢,揍了位高權重的衛青。

衛青被揍後,並沒有追究。衛青為何不處罰李敢,已經很難說清,但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便是,他自己也覺得李廣死的可惜。所以,衛青並沒有為難李廣的兒子李敢。

然而,看到自己的舅舅被李敢揍了一頓,當時最為得寵的霍去病卻火氣很大。就這樣,在一次狩獵行動中,霍去病將自己的箭對準了李敢。在皇家獵場裡,霍去病在眾目睽睽之下殺了李敢。

李敢是當時的名將,而且也取得過不少戰功。可是,比起後臺更硬、聲明更大的霍去病,李敢卻猶如砧板上的魚肉,不僅任人宰割,而且死的不清不楚。慘案發生後,漢武帝並未追究,而是隨便找了個藉口,說李敢是在狩獵過程中意外而死。

霍去病殺李敢,顯然是私人恩怨升級後的一場慘案。不過,與衛青、李廣等人相比,霍去病著實太過張揚,他殺李敢多少也有忌憚對方日後因功得寵的考慮。儘管提及漢朝反擊匈奴的戰爭,多半要頌揚衛青和霍去病,可就人品而言,霍去病著實算不上一個完人。


史海爛柯人


有關霍去病這個人,其實說句實話,我個人對他是沒什麼好感的。因為他的個人品質,說好聽點叫孤傲,說難聽點就叫公子氣太重。

對於霍去病的私德,《漢書》和《史記》寫得都不多,而且基本相同,我在這裡摘錄出來:

去病為人少言不洩,有氣敢往。上嘗欲教之吳、孫兵法,對曰:“顧方略何如耳,不至學古兵法。”上為治第,令視之,對曰:“匈奴不滅,無以家為也。”由此上益重愛之。然少而侍中,貴不省士。其從軍,上為遣太官齎數十乘,既還,重車餘棄粱肉,而士有飢者。其在塞外,卒乏糧,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躢鞠也。——《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這段記錄,主要說的就是這麼幾件事:

1、霍去病話很少,而且比較敢想敢幹;

2、漢武帝想教他兵法,他不學;

3、皇帝要賜給他大宅子,他不要;

4、霍去病出徵的時候不體恤士卒,自己錦衣玉食,士兵快餓死了。

喜歡霍去病的,認為這是他很酷、敢於破舊、淡泊名利的表現(最後一點我實在沒法洗)。但是如果換個角度呢?

話少還敢幹,不就是人狠話不多?

不學兵法,不就是不學無術?

不要大宅子是嗎?我給你再翻一段史料:

青日衰而去病日益貴。青故人門下多去,事去病,輒得官爵。——《漢書-衛青霍去病傳》

至於不體恤士兵,我就啥也不多說了,這一點誰也沒法子洗白。

綜合這四點,說實話,我很懷疑霍去病的戰功。畢竟,一個連手底下士兵都不體恤的將領,能有幾個當兵的心甘情願為他賣命?就算打贏了,也不過就是一個紈絝子弟打群架打贏了罷了!

至於李廣的兒子李敢之死,史料是這麼記錄的(由於《史記》和《漢書》基本相同,因此也選擇《漢書》):

敢以校尉從票騎將軍擊胡左賢王,力戰,奪左賢王旗鼓,斬首多,賜爵關內侯,食邑二百戶,代廣為郎中令。
頃之,怨大將軍青之恨其父,乃擊傷大將軍,大將軍匿諱之。居無何,敢從上雍,至甘泉宮獵,票騎將軍去病怨敢傷青,射殺敢。

史書寫的是霍去病因為李敢傷了他舅舅霍去病而出手射殺了李敢,這個有可能,但不一定全對。

對霍去病這麼個紈絝子弟來說,舅舅被人打傷是肯定要報復的,這說得通的。而李敢呢?在他手底下混的時候能奪掉左賢王的旗鼓,這說明李敢是幹掉了左賢王的指揮部的。對於這樣一個下屬來說,霍去病能容得下他嗎?

未必。畢竟霍去病雖然年輕,但也不是沒有培植自己的勢力,那些不跟衛青混來投他的馬上就有官爵的就是明證。

實際上,就連捧他的劉徹對霍去病後來也沒什麼好態度。霍去病死後不久,其獨子也夭折,劉徹沒有讓別人襲封冠軍侯,而是直接撤藩了事。

所以,霍去病這所謂“一代戰神”的頭銜,有多少水分,這個人又值不值得人喜歡,都不好說。



青言論史


霍去病之所以敢在皇家獵場殺李敢,是因為他知道自己深受漢武帝的喜愛。他明白殺了李敢漢武帝也不會把他怎麼樣。

要知道李敢那可是立過戰功的人,他還因為打匈奴有功,被漢武帝封為了侯。

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殺人都是要償命的,更何況是殺一個對於國家立有功的侯了。

但是,霍去病殺了李敢之後,漢武帝卻沒有處罰霍去病。可見,漢武帝對霍去病的寵愛簡直到了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地步。

那麼霍去病為什麼要殺李敢,李敢又是誰呢?

大家都知道漢朝有一個名將叫李廣,李敢就是李廣的兒子。

李廣的一生是不幸的,畢竟他歷經三朝,為大漢立下過很多大的功勞,但是,他一直都沒有被封侯。

這是李廣一生之中最大的恥辱,他想在最後一次出征的時候立功,他明白只有立功,自己才有可能被封侯。

因為當時的李廣已經有六十多歲了,他若是再不立功的話,也就意味著他這一輩子,可能也就這樣了,封侯對他來說永遠是一個可遇不可求的夢。

但是,很遺憾的是,他在最後一次跟隨大將軍衛青出征的時候,他又迷了路,誤了和衛青混合的期限。

等到他和大將軍衛青混合的時候,匈奴單于早就被大將軍衛青給打跑了。

衛青想了解一下,為什麼李廣誤了和自己混合的期限,以至於讓匈奴單于逃跑了,所以他就派了一個無名小卒來問李廣。

李廣再怎麼說也是個戰功赫赫的老將,他覺得一個刀筆小吏,是沒有資格向自己問責的,所以他拒不回答。

不過這樣總不是辦法,李廣還是主動的到了衛青的大帳中,告訴了大將軍衛青,他自己為什麼會誤了期限?

說完這些之後,李廣回到自己的大帳中,就自殺了。

對於李廣的兒子李敢來說,李廣的死,大將軍衛青肯定是有責任的。所以,他就想找機會報復一下衛青。

結果在一次漢武帝帶著他們打獵的時候,李敢趁著衛青不注意,就給了衛青一箭,還好這一箭射的不重,衛青只是受了傷。

要知道衛青那可是霍去病的舅舅,李敢作為霍去病的手下,他竟然敢傷霍去病的舅舅。

霍去病怎麼可能輕易饒恕他呢?

霍去病知道衛青是被李敢傷害之後,他也是選擇了在一次給漢武帝打獵的時候,向李敢射去了致命的一箭。

正是這一箭射中了李敢的要害,讓李敢直接殞命了。

漢武帝知道霍去病殺了李敢之後,也覺得霍去病這件事做的太不妥當了。

但是,事已至此,已經無法挽回了。

為了保住霍去病,漢武帝只能向李敢的當家人說謊,說李敢是不小心出了意外事故,導致死亡的。

你說皇帝都這樣說了,作為家屬的李敢的家人,明知道李敢是被人殺死的,但是,他們又有什麼辦法呢?

最後這件事只能這樣不了了之了。

這就是霍去病為何敢射殺李敢的緣由。


史學達人


霍去病為衛青出頭的行為。

李敢是李廣三子,曾隨父,霍去病出徵漠北,戰功顯赫,被賜爵關內侯。

但李敢得知李廣之死和衛青有脫不了的關係後,打傷衛青。衛青沒有將此事張揚,但霍去病得知後,趁在甘泉宮狩獵之際,射殺李敢。

當時霍去病正備受漢武帝寵信,因此包庇其罪,對外宣稱李敢是在狩獵時被鹿撞死。

從正面角度來看,是霍去病仗著漢武帝寵信,公報私仇。

但從負面角度來看,漢武帝關心李敢打傷衛青嗎?其實未必。

但霍去病射殺李敢後,李敢爵位關內侯,地位尊貴,對於射殺這樣的重臣,朝中無一人敢提出質疑,可見霍家、衛家在朝中勢力之大。

權臣自古是皇帝所忌諱的,相比漢武帝包庇霍去病也是無奈之舉,多少也為日後漢武帝對衛家的打擊埋下伏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