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9 相传为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读书的地方,马鞍山的慈姥山

安徽省马鞍山的慈姥山,亦称慈母山。

相传为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读书的地方,马鞍山的慈姥山


因古时居江中,4面环水,积石为壁,故亦称慈姥矶。

相传为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读书的地方,马鞍山的慈姥山


又因远望其山,形似猫卧,土人遂称之猫子山。位于马鞍山市慈湖镇西北2.5千米的长江东岸,濒临长江,距江苏地界仅500米。

相传为南朝梁武帝萧衍长子萧统读书的地方,马鞍山的慈姥山


西南距马和轮渡约1.5千米,高156m。旧志记载:"慈姥山上产竹,堪为箫管,属乐府,名为鼓吹山。"慈姥山得名于南北朝时期。相传梁昭明太子萧统曾在此苦读,累岁不还,其母劝其返宫,太子执意不从,信手将一双竹筷插入土中,表示竹筷如能长成竹子,即随母而归。因母爱真挚,感动天皇玉帝,片刻间,筷子果真长成竹子,后人便将此山所产竹子叫做慈姥竹或慈母竹,鼓吹山也因此改名为慈姥山或慈母山。后人吟诗赞曰:"皇母适江左,拥子喜且哭;母爱动天地,插筷长成竹。"慈姥山所产的慈姥竹,体圆节疏,是专供宫廷作箫管之用的一种贡品。用此竹制作的竹箫异于众处。西汉辞赋家王褒在《洞箫赋》中把这种竹箫的音韵效果写得有声有色:听其巨音,苦慈父之畜子;其妙声,苦孝子之事父;其仁声,苦凯风纷披。1984年5月,在慈湖乡昭明村一农民家附近地下挖出“昭明太子读书堂”的石碑,仅残存石碑的下半截。断碑高2.4尺,宽2.1尺,厚4.5寸,碑刻有“囗明太子”四字和“昭明太子读书像”,背靠修竹,手持《金刚经》,栩栩如生。碑的左侧和下边还残存有“空灵阁”、“翊汉图书”等字样。这个残碑的发现,是慈姥山“昭明太子读书堂”一个很好的历史见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