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里寻梦人

陶渊明的形象,很多人都是将他称作田园诗人,隐逸诗人。更由于其《桃花源记》,成就了一个成语,

世外桃源,仿佛世间有了另外一个天地。

如果说,人们正是因为这个成语认识陶渊明,应该是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桃花源记》这篇文字实在优美,美得无数人真想有那么一个好地方,好能忘却世间的烦恼,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可惜的是,只有那个渔人见过,如同南柯一梦,无踪可寻。

且让我们见识那是如何情形: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草缤纷。真乃人间仙境。

豁然开朗的仙境,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林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人们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与世无争,丰衣足食,人们都过着怡然自乐的生活,实在让人向往。

桃花源里寻梦人

陶渊明,被称作田园诗人的宗师,开启了隐居之风,自其之后,那些对现实不满,厌倦官场的人,都以他为榜样,称其是什么不愿与当局同流合污。但谁知陶大诗人有着祖传的遗产,余荫可庇,至少可以维持基本的生存。如果是无路可退,岂能离官弃职。

那么,且让我们看看这个世人眼里一尘不染的人,到底是什么模样。

陶渊明,字潜,出身于破落官宦家庭。其曾祖官至大司马,可谓名垂青史,甚至是灵位被供奉于朝廷所设的庙堂之中,可见其地位显赫。祖父与父亲都做过太守的高官,尽管年幼时家庭衰微,九岁丧父,与母妹三人度日。孤儿寡母,其多在外祖家里生活。外祖是当代名士,深受其影响。他后来的个性修养,多承继外祖。而外祖家里藏书很多,幼时也算饱读诗书。外祖家给了他接受知识的环境,也让其培养了猛志逸四海性本爱山丘

的两种不同志趣。但猛志却并没有实现,爱田园却倍受人称赞。

据萧统《陶渊明传》:渊明少有高趣,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群,任其自得。也就是说,陶渊明少时趣味高雅,知识渊博,是一个写文章的好手。聪明过人,不随流俗,喜欢随心所欲。

桃花源里寻梦人

那篇归去来兮辞,声称其家贫,孩子多,米缸里没有余粮,生活也难维持。是在亲友的劝说下,才出去做官。看来那时做官挺容易的,而且是县令,却被他认为只是小官。由于社会动荡,他害怕去远方做官。彭泽县离家百里,那里公田的粮食,收获后足够造酒饮用。嗯,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利益,而不是怎样为百姓做贡献,这样的官员,何其贪婪自私!而去不百日,竟然是有了思乡之情,显然还是呆在家里好。

而且为自己找了这样的理由: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一上。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

什么意思:本性任其自然,不是勉强能行加。饥饿虽有些急迫,但违背本意去做官,实在是让人痛苦。以前当官,只是为了吃饭驱使自己。于是惆怅感慨,心情激动难以平静,深深地觉得有愧平生志愿。希望过了收获的季节,便可以收拾行装,连夜离开。

呵呵,这是官员的行为吗?在后世人的眼里,其形象被认为是,不得不在苟合取容中降志辱身,难以于官场与人周旋委蛇。三十九岁,将届不惑,身为彭泽令的陶潜,因不愿为五斗米折腰,上任八十余日,解印挂职,彻底告别官场。做官是人人追求的理想,却认为是忍辱负重,身受束缚,而一走了之。多么的不负责任,但却被人认为是义无反顾地踏上了归隐之路。

十三年的为官生涯,几度沉浮,此后再也不不想于宦海挣扎,就于田园终老吧。

桃花源里寻梦人

归隐的当初: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巅。好一派祥和的乡村风光,真让人乐趣无穷。

但既然不在官场,就得于田地上求生存。而拿惯了笔墨的手,怎么能扶犁助地?想象中的衣食无忧,总得面对现实。开荒南野际,而一个不懂农务之人,只会让田野荒芜。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可以看出,豆苗比野草还少,怎么可能会有好的收获,显见得不是一个好农夫。

当灾难来临,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房屋被一场无情的大火呑噬,连落脚的地方也没有,全家只能寄居于船舱。从此生活更陷困境,更何谈精神的追求。

世事多艰,天下并不太平,但无论怎样,从前的同道中人,并没有将其忘记,仍不时有人邀其出山为官。隐居后也有过几次征召,都没有应允。何况,已经是改朝换代,内心忠于旧主,不愿为新帝服务。既然予人以淡泊名利,忘怀于山林的形象,岂能自损?于是守拙之志更坚。

时不时仍有同僚相访,别人是游山玩水,春风得意,自己却力不从心,甚至是吃了上餐愁下顿,哪里有什么闲适的心景,只有着内心的苦不堪言。田园诗人的帽子,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却被人吹捧了千百年。

当老迈残躯,仍不得不为生计发愁。一个好酒之徒,落魄到不得不时常乞食,文人的颜面何存?五柳先生是一个潦倒之人的写照,也是陶诗人的自画像,中有忘怀得失,以此自终。试想如果胸中没有得失之人,只是沉迷于醉乡,也就不会有那么太多的痛苦。正是因为身处逆境,才会有那么一个桃花源的美梦吧。

桃花源里寻梦人


真不知道这样的诗人,有什么高洁的志趣,他向往的田园,并非让其心旷神怡,并非是坐享清福,连生存也是危机重重的人,却因为一个美梦,成为千古名篇,真有点让人匪夷所思。

贫病交加的诗人,于六十三岁,黯然瞑目,辞别了多难的人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