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十五岁就擒住了鳌拜,可为何没杀他,而是选择了终身监禁呢?

沃芙琉


在中国古代,年幼的新皇帝上台后,为了能够尽快掌权,由自己说了算,都会选择清理由老皇帝给他选定的辅政大臣,尤其是那些权臣。他们对权臣也很不客气,常常会杀掉他,清除其党羽,甚至还会夷灭三族。比如崇祯皇帝诛杀魏忠贤,唐代宗诛杀李辅国等等。

康熙皇帝同样因为需要掌权,扳倒了权臣鳌拜。不过,让人奇怪的是,他并没有杀鳌拜,而是选择对他实施终身监禁。而且在康熙晚年的时候,还亲自为鳌拜平反,优待其子女。康熙为什么这么做?难道他不知道“斩草不除根,春风吹又生”么?

(康熙擒鳌拜)

我觉得主要是这几个原因。

第一,康熙不杀鳌拜,也是鳌拜并没有犯杀头之罪,不应该杀。

鳌拜的罪过,无非就是说他专权。但是,这个权利是先皇顺治给他的,是顺治让他辅政,他其实并没有错。再说了,索尼带头还政给康熙,康熙没有答应。后来苏克萨哈又带头还政给康熙,康熙也没有答应。

既然康熙一直没有答应,那么,朝廷中的事情,还主要是鳌拜做主。既然该由鳌拜做主,说他专权,显然就是不太准确的。

至于圈地的事情,以及换地风波,那是满人的旧习,大家都是这样搞的,也不唯鳌拜这么做。所以,也不算鳌拜的大错。而鳌拜给苏克萨哈罗治罪,杀掉苏克萨哈,那也是康熙认可了的。所以不能把责任推到鳌拜一个人头上。

既然鳌拜没大错,杀鳌拜,就有点说不过去。

(鳌拜剧照)

第二,康熙清理了鳌拜,便可实现独掌大权,不需要斩草除根。

其实,在康熙清理鳌拜之前,鳌拜已经帮助康熙清理了康熙可能遇到的所有障碍。鳌拜已经成为最后一个障碍,只要清理掉鳌拜,康熙就可以独掌大权了。

康熙想独掌大权,遇到的障碍无疑就是顺治帝给他安排的“四大辅臣”。不过,这“四大辅臣”中,索尼已经被鳌拜架空。索尼为了表达不满,在去世前,主动提出还政给康熙,接着他去世。苏克萨哈则被鳌拜搞死。而最后一个辅臣遏必隆则性格收缩,可以忽略不计。

既然鳌拜已经清理掉所有障碍,康熙只需要清理掉一个鳌拜就可以了,用不着大动干戈。

(独揽大权后的康熙)

第三,康熙是有长远眼光的人,他需要用怀柔政策笼络大臣及宗室的人心。

从古至今,杀人绝对不是解决矛盾的好方法。凡是通过杀人,把政敌打压下去了的,必然还会引起新的矛盾。冤冤相报何时了,武力是永远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

康熙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人,他要开启一个辉煌盛世,这个辉煌盛世,可不是靠康熙一个人就能干得下来的,他必须要依靠所有人的共同努力,尤其是宗室成员和大臣的共同努力。

事实上,通过皇太极和顺治两朝,清朝已经解决了宗室问题,基本废除了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康熙又通过清理鳌拜,解决了大臣专权的问题。实际上,整个朝廷已经形成了康熙帝一个核心的格局。

既然康熙已经是核心,他只需要把大家团结起来就可以了。所以,不杀鳌拜,甚至到最后宽恕鳌拜,让所有人看出他的皇恩浩荡,因而更加支持他,信服他。这就是康熙这个有长远眼光的政治家的风范。


张生全精彩历史


康熙本来是要杀鳌拜的,可是鳌拜服软求饶,康熙就改了主意,饶了他一命。当时在康熙身边的一个法国传教士,记录了其中的过程和原因。

康熙擒住了鳌拜以后召集群臣,给鳌拜定了几十条罪状,准备趁势杀掉鳌拜。鳌拜刚开始也只是以为康熙只打算剥夺了自己的官职,不会杀自己。消息传来的时候鳌拜就震惊了,没想到小皇帝真的敢杀自己,就提出要再见康熙一面,这个要求得到了准许。

鳌拜见到康熙以后,掀开衣服,漏出了一身的伤疤,说这些伤疤都是当年为了救皇太极留下的,说自己当年立过许多的大功,求康熙看在皇太极的面子上饶了自己的性命。

康熙看了以后就心软了,因为鳌拜当年确实立过很多的功劳。最关键的一点,鳌拜虽然嚣张跋扈,但一切证据显示鳌拜也确实没打算造反篡位。

同时康熙也为了稳定朝政,免得牵连太多影响政权稳定,于是就网开一面,免了鳌拜的死刑。

最后鳌拜就一直被关押,相当于判了无期徒刑,还没有减刑。不过鳌拜命不好,古代的牢房条件实在是落后,坐牢的死亡率很高,鳌拜在牢里住了没几个月就死了。


漂浮菌


其原因是:1,鳌拜当时可是三朝元老,自皇太极时,他就领軍南征北战,战功赫赫,声望甚高。2,鳌拜对皇太极也是极为衷心,当年皇太极病逝,皇太极三弟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肃清王豪格参与到皇位争夺中,是鳌拜以武力威胁多尔衮不得不退让,釆取折中方案提出拥立皇太极第九子,6岁的福临(即康熙的父亲)顺利继位,为顺治六年。所以说鳌拜对顺治皇帝是有功的。3,孝庄文皇后病重期间,是鳌拜昼夜于宮中侍候,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深受顺治帝赞赏。4,康熙要真以谋反的罪名来处置鳌拜,连满人都说服不了。此时的康熙才大权在握,就开始这样对待有功之臣,会让众大臣心寒。5,鳌拜当时已步入老年,此时杀与不杀关系也不太大,鳌拜已经年老,也不过10来年时间。所以康熙最后决定不杀,而是将鳌拜终身监禁起来,在康熙八年(1669年)鳌拜老死于囚牢中。这不仅能稳定人心,同时也为自已赢得一个宽厚大量的美名。


周明建16


康熙皇上在位60年,英明神武,睿智过人。在铲除鳌拜势力后,并没有杀他,主要的原因有:

1,鳌拜前半生军功赫赫,号称“满洲第一勇士”,以战功封公爵。为满清的建立出生入死,做出过卓越贡献。康熙皇上根据当时的形势,审时度势,由于鳌拜掌权多年,党羽非常多,如果追究下去,满朝甚至军队都得死一大批人,而这些人大部分都不是非杀不可的。鳌拜毕竟是为大清立下汗马功劳的大功臣,年事已高,所以只杀了几个跟随鳌拜的蹦跶的比较欢的大臣,而鳌拜反正已经受了重伤,活不了多长了,于是康熙让他在天牢颐养天年了。而鳌拜的党羽们看到皇帝的仁厚,也就不再担心了。从而稳定了大局。

2,从个人感情方面,孝庄文皇后虽然帮助康熙铲除鳌拜,但她对鳌拜也是有感情的,鳌拜是顺治帝最信任的臣子,孝庄文皇后对他的评价也不会差。所以说,康熙和孝庄都敬重鳌拜,因此不杀,也在情理之中。


小板凳看电影


康熙8岁丧父,10岁又丧母,对于一个九岁的小孩子来说,康熙是最悲哀的一名皇帝了,可以说是人生幼年最大的不幸。康熙更是在晚年说了一句:“父母膝下,未得一日承欢。”不得不让人悲哀。

(康熙帝)

康熙15岁时候就智擒鳌拜,至今仍被赞颂。可是冒着风险把他抓住了,为什么不直接把鳌拜杀了呢?

今天我就和大家说说其中的奥秘:

鳌拜跋扈,但是没有达到篡位弑君的程度

这是康熙帝的一个高明之处,不是因为他不敢,因为鳌拜专横跋扈,但是还没有达到弑君篡位的程度,还没有到必须要杀掉的地步。鳌拜是满洲第一勇士,为大清的简历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他托孤大臣被打倒后,鳌拜如果想篡位,其实完全是可以的,但是鳌拜并没有这么做,鳌拜其实不像电视剧里面演的那样专横至极。

康熙作为皇帝,解除鳌拜的权利是必须要做的事,但杀不杀鳌拜却又缓和的余地,康熙是大器早成的一代君王,年纪轻轻就很有城府,已经智擒了鳌拜,如果执意要去杀他,会引起反面效果,毕竟鳌拜是开国元老,先帝的托孤大臣,就像当今的话说,睡会在乎给死人的荣誉呢,多给点又如何!(鳌拜)

康熙皇帝不杀鳌拜可以收买人心

当然还有是因为可以收买人心,显示皇帝的仁慈。在当时来说,鳌拜毕竟是有功之臣,又是先帝钦定的辅政大臣,即使飞扬跋扈,但他毕竟为大清立下了汗马功劳,而且年事已高,况且已经被擒,不会再有多大的威胁。再说鳌拜当时还有不少党羽,康熙这样做既可以向大臣显示自己的仁厚,又可以安抚鳌拜的同党,表示自己不杀功臣,是相当明智的。(康熙智擒鳌拜)

还有一个就是鳌拜可能向康熙求情不杀

鳌拜被抓后,康熙命议政王大臣等审讯鳌拜,大臣们审实后,宣布了鳌拜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立斩。据法国传教士白晋记载,当时鳌拜请求觐见康熙帝,让康熙看看他为康熙祖父皇太极留下的伤疤,结果,伤痕累累和对上两代皇帝的功绩,终于使他保住了性命。康熙念及鳌拜资深年久,屡立战功,所以对他宽厚处理,免死禁锢,不久后的康熙8年(1669年),鳌拜就在禁所死去。


明明说历史


我个人觉得康熙的做法其实是不对的,毕竟15岁的皇帝找几个手下把大臣给抓了这种做法太不地道了。鳌拜辅政是康熙他爹顺治的遗诏,当时领头的是索尼年老多病,遏必隆性格又偏软弱,苏克萨哈又获罪而死,因而鳌拜才能擅权。

鳌拜早期是有着很大功劳的,对清朝的忠臣是毋庸置疑的。他本是豪格的先锋,不过在多尔衮掌权以后,遭到严重的打压,还差点丢掉性命。后来,他又重新掌握权力,成为了手握重权的权臣。从目前的资料来看,鳌拜并没有要造反。康熙之所以对鳌拜下手主要在于小皇帝喜欢折腾,看不惯大臣掌权。要知道万历朝的张居正就相当于康熙朝的鳌拜,张居正权倾朝野,万历也没找几个太监把张居正抓起来关起来呀。


后来康熙还把三藩都逼反了就是最好的例子,要知道吴三桂这些人怎么可能愿意反清,毕竟吴三桂连南明的皇帝都亲手杀了。


不过好在康熙有个好奶奶孝庄,能够帮着他支撑着。


历史是什么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福临去世(还有失联、出家一说) ,由其子玄烨继位。改次年(1662年)为康熙元年,是为康熙大帝。康熙14岁亲政,在位61年,活了69岁。据说他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且治国理政异常勤奋,也算英明神武,雄才大略,一手开创了史上有名的康乾盛世,带领清朝进入了以其年号为标志的一个蓬勃发展时期,他不仅是清代最有作为的帝王, 也是亘古罕见的明君。

顺治帝遗命内大臣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人为辅政大臣,辅佐小皇帝并代理朝政。在此期间,继续派兵追剿南明永历帝朱由榔,并将其逼入缅甸境内,1662年4月被吴三桂绞杀于昆明。康熙三年,派川、陕、鄂三省兵进剿在鄂西坚持抗清的大顺军余部(夔东十三家),李来亨、刘体纯、郝大勇先后败死,又捕杀了在浙江沿海抵御清军的南明遗臣张煌言,大陆上的抗清活动基本被平息,清王朝的统治逐渐稳固。

辅政期间,鳌拜出力甚多,于是在托孤四大臣中,他逐渐变得嚣张跋扈起来,他不仅专权揽政,还结党营私,欺凌幼帝,一时势焰熏天。

康熙六年,玄烨已经14岁,按常规这年7月就要举行亲政大典。鳌拜却不愿意交出辅政大权,更不愿归政皇帝,而是继续把持朝政,独揽大权 ,这就使他和其他辅政大臣间的矛盾愈演愈烈,最后逐渐发展到和康熙帝矛盾尖锐并屡起冲突。鳌拜擅权已经威胁到至高无上的皇帝权威,因而引起了年少的康熙帝和在背后支持他的祖母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皇后)的警惕。

康熙虽然年纪不大,但很有心机,他虚心求教,认真学习处理朝政的办法。他按惯例每天上朝与辅臣一起听政,不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对鳌拜的干涉和错误进行了力所能及的抵制和驳斥。

康熙自亲自视政以来,便有意识地逐步摆脱鳌拜的掣肘与控制,他天天到乾清门处理朝政大事,遇事则直接召集满汉大臣廷议商榷,使鳌拜的威权有所下降。此时的少年康熙,已经在考虑如何 除掉鳌拜集团了。但鳌拜党羽众多,早已尾大不掉,康熙忧虑其势大难制,不敢贸然动手,若谋划不周,必将激起变乱。他考虑再三,突然心生一计。他以下棋为名,召见首席辅臣索尼之子索额图入宫秘密策划。定计后,康熙令甄选侍卫、拜唐阿(执事)中身强体健的少年进宫习练“布库戏” (摔跤、角力、相扑),陪他演练,供他娱乐。鳌拜以为是小孩子玩闹,对此不以为意,也不防备,而康熙却日日督促少年们勤加练习,等待时机成熟后,一举擒拿鳌拜。

康熙八年(1669年)5月26日,康熙见少年们技艺精进,似乎练的差不多了,到了该动手的时候了。

他将大家召集到一起,问道:“汝等皆朕肱骨耆旧,然则畏朕欤,抑或畏(鳌)拜也”?众少年异口同声道:“独畏皇上”!康熙见士气很高,遂放心公布了鳌拜的罪状,并授计捉拿。部署妥当后,他召鳌拜入宫议事。鳌拜闻召立即大喇喇进宫,他毫无防范,康熙立即指挥众少年一拥而上,“立命擒之”。鳌拜是清朝的开国功臣之一,他久经沙场,武艺精熟,膂力过人,无奈事发突然,猝不及防下施展不开,只好束手就擒。


这一抓捕场面,形同儿戏,却把位高权重、戾狠跋扈的鳌拜给捉住了。

康熙以“擒贼先擒王”的谋略,先迷惑对手,再乘其不备,迅速将擅权揽政的鳌拜抓获,树倒猢狲散,以鳌拜为首的政治集团迅速土崩瓦解,其骨干分子纷纷束手就擒并遭惩处。

康熙命和硕康亲王杰书负责审查鳌拜团伙的犯罪事实,后来定案并列出其所犯的30条大罪,按罪当依律问斩,并抄没其家产,他的儿子纳穆福协同作恶,也被判处死刑。

曾炙手可热、只手遮天的悍臣鳌拜,一夜之间不仅沦为阶下囚,还即将被处死。

定案后,康熙又亲自审问了鳌拜一次,以核实其犯罪事实。据说鳌拜戎马半生,骁勇善战,身上伤痕累累,康熙帝念他为清王朝建树的莫大功勋,不忍心处死他,于是将死罪改为革职圈禁,家产抄没, 其子纳穆福也被免于一死,父子二人一起终身监禁。

没多久,心情抑郁的鳌拜死于禁所,康熙下令将其厚葬,并将其儿子纳穆福释放,恢复自由。

【写作不易 搬运必究】【插图为网图】



铁马冰河wu


康熙确实没判鳌拜死刑,但鳌拜被囚数月就在牢中暴毙,如此杀人不见血,既彰显了皇帝的宽大仁慈,又让罪大恶极的鳌拜得到报应,背后权谋昭然若揭。


顺治十八年(1661)正月初八,顺治帝驾崩,年仅8岁的康熙受遗诏继位,以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为四位辅政大臣。

四大辅臣中,索尼是四朝元老,年老多病,畏事避祸;苏克萨哈跟鳌拜是姻亲,可两人却如同仇人;遏必隆为人庸懦,毫无主见,是鳌拜附庸。鳌拜虽居末位,但资格老,军功高,特别是索尼和苏克萨哈死后,擅权自重,日益骄横,引起少年康熙不满。

康熙八年(1669)五月,年仅14岁的康熙设计擒获了鳌拜,命议政王大臣等严加审讯。大臣们心领神会,很快给鳌拜扣了30顶大帽子——30条罪状,应处以革职、斩立决。

按照史料记载,鳌拜觉得自己冤枉,扒光上衣,让康熙看自己为救康熙祖父皇太极留下的累累伤疤,康熙心生恻隐,感念鳌拜的功劳,于是免他一死,改为终身禁锢。

有人认为康熙是因为鳌拜没有谋逆死罪,才对鳌拜网开一面,那可大大低估了少年康熙的权谋厚黑水平,网开一面的同时不知不觉地整死你,这是历代皇帝必备权谋手段,不过14岁的少年康熙更加早熟,使用的更加熟练而已。

我是专注历史文化的狄飞惊,欢迎关注我!


狄飞惊


康熙不杀鳌拜,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鳌拜有功,有人说也是因为康熙根基不稳定,杀功臣会有失民心,其实这个理由并不太成立,要知道康熙也杀了自己得叔父,归根结底就是念在鳌拜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为什么这样说?

△康熙画像

我们不妨了解下历史上真实的鳌拜。

其实很多人对鳌拜的印象就是五大三粗、野心勃勃、谋反窜逆,尤其是看见康熙还是个小孩,在康熙面前作威作福,完全不把康熙这个小皇帝放在眼里,其实这和真实的鳌拜形象相差甚远。

瓜尔佳·鳌拜,满洲镶黄旗人,鳌拜出身名门,很早就开始跟随皇太极南征北战,因为自身的英勇善战、战功显赫,还被誉为“大清第一勇士”。


鳌拜的功劳。

皮岛之战后,皇太极封鳌拜为三等男爵随后又擢升鳌拜为镶黄旗护军统领;

松锦会战,这一战是鳌拜地位上升的开始;

关内之战,了解清史的人大概都知道,清军在入关之后,还是鳌拜率领八旗子弟军定燕京,随后出征湖广地区,将明朝残余势力歼灭。公元1644年,鳌拜歼灭李自成军队主力,两年后又开始征战四川,于南充击败张献忠。

鳌拜在皇太极时期是极其忠臣的,并且在皇太极去世之后也表现出自己得忠心,鳌拜甚至不惜得罪当时权倾朝野的多尔衮,最终帮助顺治皇帝继位,而顺治对鳌拜也非常看中,鳌拜也没有让顺治失望,顺治去世之后,鳌拜也被列为辅政四大臣其中之一,可以说在这之前鳌拜是没有任何不忠不义的行为。

康熙继位之后,鳌拜野心才开始膨胀。

作为康熙的辅政大臣,鳌拜地位和势力再一次提升,康熙继位时,鳌拜还能做到象征性的征求康熙的意见,可能是因为康熙还是个孩子,鳌拜开始无视康熙,独揽大权,同时又不断安排亲信,严重威胁到了康熙皇帝的位置。


△少年康熙画像

苏克萨哈一案更是让康熙意识到,鳌拜位极人臣,威胁太大,如果不尽早铲除,恐怕自己得帝位不保,再加上自己的叔父不断的在鳌拜身边鼓动他造反,鳌拜原本认为自己权力已经很大了,和做皇帝并无区别,奈何被鼓动之后想法开始摇摆不定。

康熙八年,此时的康熙已经16岁,他将早已经训练好的一群小伙伴叫出来,和鳌拜玩摔跤,鳌拜还以为康熙只是贪玩,不以为然,结果被康熙擒获。


△鳌拜被擒

那么康熙又是如何处置鳌拜的?

据说鳌拜在被擒获之后,康熙立刻想要宣读鳌拜罪证,可是没想到被鳌拜挣脱,鳌拜问康熙为什么要杀有功之臣?可以说如果鳌拜真心谋反,此时杀康熙易如反掌,可是鳌拜的第一反应并不是反击,而是疑问,由此可见,鳌拜并没有造反的心思。

康熙听完鳌拜的述说之后将鳌拜幽禁,康熙给鳌拜定的罪有三十条,其中二十二条和结党擅权有关,加上不尊重太皇太后二条,对册立皇后妒忌、私买奴仆五条。

当时康亲王杰书建议康熙处死鳌拜并且株连其家,而康熙并没有这样做,康熙认为鳌拜对清朝有功,且无叛乱谋反意图,最终决定幽禁鳌拜,据说鳌拜在和康熙对峙时曾脱下上衣,枪伤刀伤甚多,康熙被感动才决定不杀鳌拜。

《清史稿》记载:“效力年久,不忍加诛。”

这也是康熙不杀鳌拜的真正原因,康熙五十二年,康熙下旨“我朝从征效力大臣中,莫过于鳌拜巴图鲁者……鳌拜功劳显着,应给世职。”

自此康熙追封鳌拜为一等男爵,雍正继位之后加封鳌拜为一等公,并且为鳌拜平反。其实鳌拜算不上叛逆奸臣,因为晚年被权力蒙蔽了双眼,不知收敛,导致皇权分散,这才有了这样的下场。


羽评郡主


康熙八年五月,康熙召见鳌拜入宫问询军国大事,鳌拜习以为常,只身前往。

入宫,康熙在朝堂连同自己随侍太监共布置了几十个平日里精心训练的布库(摔跤士)。同时,将给鳌拜奉茶的杯子在热水里沸煮了几个时辰,又将鳌拜平时要坐的椅子断去一脚再稍微黏接上。鳌拜来时,太监手捧托盘上茶,鳌拜以手承茶杯,一烫便要往旁边扔,为避开康熙的方向只能往另一面扔,朝另一面使劲的同时刚好压断了同侧粘接上椅子,连同茶杯应声倒地,堂中埋伏的布库以杯声为号,几十人前赴后继扑向鳌拜,康熙马上当堂宣布鳌拜有三十大罪状,其中二十二条是结党营私。


(康熙擒鳌拜)

鳌拜听罢,满清第一巴图鲁称号并非浪得虚名,怒喝而起便挣脱了十几个布库,扒拉下自己的上衣,露出前胸后背大小几十处为满清征战所受的伤痕,一一为康熙细数。

康熙闻之,心有不忍,这才将处死改为终身幽禁,鳌拜最终气死牢狱。

以上据《清实录》译。

因此,归根到底,要说鳌拜对满清不忠谋反,连康熙自己都不信。

鳌拜随同皇太极出征被封巴图鲁,后来又随多尔衮率满军入关,四处征伐南明与李自成起义军,可以说大清一半江山是多尔衮打下来的,另一大半他功勋卓著。后鳌拜又极力拥护顺治上位,后被钦封顾命四大臣之一。这样一个人,如果脑后有反骨,当初皇太极与顺治不会看不出来。


(鳌拜)

其实,真正应了康熙列举的二十二条结党营私罪,鳌拜之祸在于专权乃至到了恣意妄为阻塞王化的程度。亲政之前,情有可原,亲政之后,另外三位顾命大臣还政康熙,他仍我行我素,这就是自掘坟墓。

选择终身监禁,一是康熙不忍杀之落下屠戮忠臣的骂名,鳌拜除了有点专权外,虽然事事对康熙耳提面命,方式偏激了点,但到底还是为了满清江山社稷计;二是鳌拜能力过强,党羽众多,康熙恐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敢再放鳌拜出来,不能杀只能监禁。

康亲王杰书曾为拍康熙马屁列举鳌拜三十罪状谏议康熙将鳌拜一家诛连,康熙深觉鳌拜本质非大恶遂不许。

康熙五十二年,康熙当廷表示鳌拜是大清第一巴图鲁,表彰鳌拜为满清立下的汗马功劳,并且恢复其勋号


(康熙)

雍正年,雍正干脆直接替鳌拜平反,对鳌拜在封爵,并且世袭罔替。

以上可见,有哪位大奸大恶皇帝会一再加封?康熙父子此举说明鳌拜之祸,祸在专权,鳌拜之忠,昭然天下,不是一两个人心知肚明的事儿。

《清实录》又记,民间多以巴图鲁为鳌拜,鳌拜为巴图鲁,巴图鲁为大忠大勇之士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