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中醫的醫理是什麼?藥理是什麼?

一二三四五六123123


很多人挺中醫,其實是把中醫給毀了!中醫藥存在至今,一定有道理,但是如果不改革創新死路一條,不面對現實,不自我反省總結,一定會被淘汰。醫學是實用學科,你說的越玄就越危險。就說診斷,現在幾個中醫大夫敢號完脈就給人開藥的?還不是驗血驗尿拍片。想發展傳統文化,首先是要務實求真,吹的天花亂墜有什麼用!西醫西藥治好那麼多病人,也沒見誰吹過幾千年的歷史,多麼博大精深 ,多麼不可思議。踏踏實實做點事不會死人,愚蠢的優越感才會。


理性正能量的胖大叔


不管什麼醫理實用就是好理,舉個例子吧,我下腿發癢用手去抓越抓越癢,還腫,還很多紅疹子,找了很多外用藥擦不見效,又吃了西藥沒用,我自己翻藥書上對我的情況對症上的處方四位藥,病名叫慢性《蕁麻疹》吃了就好了,你們看這藥有什麼理,我不懂你們可從化驗嘛,我說中醫的理就是乘除法,西醫就是加減法,你們說這什麼藥理。



良民大大的好544


中醫,一般指以中國漢族勞動人民創造的傳統醫學為主的醫學,所以也稱漢醫。

是研究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診斷和防治等的一門學科。

中醫的醫理就是,做一個整體,以及天地自然規律,結合人體的十二經絡,以及中國的五行相生相剋來治療疾病,是對當時社會事物認知的一個觀念,具有哲學思維。

提倡從整體上看待疾病,以及和天地自然變化規律為一體。

中醫誕生於原始社會,中醫理論形成於春秋戰國時期,漢代有較大的推動和發展。

談到中醫,就不得不談到易經。

中醫界有“學醫先學易”、“醫易同源”、“醫源於易”等說法,唐代著名醫家孫思邈說過的:“不知易,不足以言太醫”。明代醫學家張景嶽所說:“易者,易也,具有陰陽動靜之妙;醫者,意也,合陰陽消長之機。”一言概之,醫學與易學的核心問題都不過是“陰陽”問題。

中醫的基礎理論是四大經典《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也有《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為四大經典的)

四大經典之首——《黃帝內經》就是在《周易》的影響下結合醫學實踐而形成的。

陰陽進一步組合形成了八卦。

說完八卦,再說中醫。

中醫認為,人體與自然一樣,為一個整體,對應分陰陽,各種器官都有陰陽屬性,如上部屬陽、下部屬陰,五臟屬陰、六腑屬陽等。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相傳為黃帝所作,因以為名。但據考證為戰國時代所作。黃帝那個時代,還是原始社會,是否有文字尚不可考證,且大量的內容如何記錄下來?而且內容涉及到“金”字,而那個時代還沒有金屬工具的出現。甚至幾千年後的商周甲骨文中也沒有發現“金”字。所以《黃帝內經》肯定非黃帝所作,只是後人託其名而已。

《靈樞》是介紹針灸的,針具、刺法及治療原則等。

《素問》通過黃帝問答的形式,重點說明了人與自然、時節等的關係,認證了陰陽平衡論、邪正盛衰、天人相應等。說明人體生病是因為天氣變化、環境變化等原因所致, 因此,臨床治病必須“因時制宜”、“因地制宜”。

《素問》開篇介紹的是:“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歲,而動作不衰”。原因是“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說是上古的人,都是超過百歲,原因是順其自然。顯然這是有悖於事實的。古人平均年齡比現在差遠了。其真實的意義還是讓人們遵從自然法則。違背了自然的平衡,就會生病。

因此,中醫治療也是按照自然與人平衡關係辯證施治的。

中醫學的藏象學是中醫很重要的理論,其實也是五行的延伸之一,是關於人體臟器於陰陽五行形象化的學說。比如:肝病了,要考慮腎;因為肝的象是木,腎的象是水,而水生木。

中草藥是中醫治病的基石,傳說神農嘗百草而著《神農本草經》:“藥有酸、鹹、甘、苦、辛五味”,有五性:寒、熱、溫、涼、平。中藥的藥性與中醫學基本理論中的五行學說相配屬有關。五行與五臟對應:肝、心、脾、肺、腎。

中草藥的治病原理也是基於易經、五行生剋的理論。治療任何疾病,都離不開五行,中草藥作用的身體部位,也是五行生剋!

以上是中醫的基礎理論之一。

其次是經絡學。中醫將人體分為十二經絡:

《黃帝內經》《靈樞》:“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包括手三陰經、手三陽經,足三陽經、足三陰經。

“經絡”一詞,對中國人來說非常熟悉。中醫理論認為經絡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將人體內外連貫起來,而氣血沿經絡通達於體表的特殊部位就是穴位。

這是中醫中又一個比較玄虛的地方,因為從解剖學上看,這個經絡既不是神經交叉點,也不是血管交匯處,無法理解其存在的真實性和作用。

因此,經絡是否存在,成為中醫西醫爭辯的重要內容。

總結一下,中醫就是有具有哲學思維,把人看作一個整體,和天地自然規律的變化融為一體,加上人體的十二經絡。


馬說新語


中醫的醫理就是:陰陽、五行,四診、八綱。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於本。這一點就是樸素的唯物主義;五行:金、木、水、火、土,生剋制化的原理;四診是中醫診斷學基礎理論,即問、聞,望、切,來判斷疾病;八綱辨證施治方法,即虛則補之,實則瀉之,寒則熱之,熱則涼之。的治療原則。

中醫藥理就是,藥的屬性和口味,中藥屬性有五,即寒、熱、溫、涼、平,等五種屬性;五種口味:即辛、甘、酸、苦、鹹,五種口味,如辛味入肺、甘味入脾、酸味入肝、苦味入心,鹹味入腎,這就叫做五味各入其經的藥理作用。所以凡為中醫愛好者,必須遵循中醫醫理,藥理開展治療活動,這就是中醫的醫理和藥理,希望對你有幫助。


石玉峰


中醫博大精深,要了解中醫的醫理首先要知道中醫的基本觀點和治則,當然藥理這個只有學中醫並且在臨床上經驗豐富的人才能解釋一二……

一、中醫整體觀:

1、人體的統一性和完整性:人體由若干臟器、組織、器官組成。各組織、器官都有各自不同的功能,是一個有機整體,在功能上相互協調,病理上相互影響。

2、人與自然的統一性:自然界存在著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自然界的變化可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人體,機體則相應地產生反應。

3、中醫學在天人相應整體觀的指導下,將人體與自然環境、人體內部各臟腑組織的功能聯繫起來,用普遍聯繫和發展變化的觀點,辨證地探討致病因素在疾病發生、發展、變化中的影響。

二、辯證論治

1、證是對機體在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反映的概括,包括病變的原因、性質、部位三要素以及邪正關係,反映這一階段病理變化的本質。

2、辨證,就是根據四診所收集的資料,通過分析、綜合,辨清疾病的三要素,以及正邪之間的關係,概括、判斷為某種性質的證。

3、論治,又稱施治,是根據辨證的結果,確定相應的治療方案。

4、辨證和論治是診治疾病過程中相互聯繫不可分離的兩部分,是認識疾病和解決疾病的過程。辨證是決定治療的前提和依據,論治是治療的手段和方法。

三、外感六淫及致病特點

1、風邪:

(1)風性輕揚開洩,易襲陽位;

(2)風性善行而數變;

(3)風性主動;

(4)風為百病之長

2、寒邪:

(1)寒為陰邪,易傷陽氣 ;

(2)寒性凝滯而主痛;

(3)寒性收引;

3、暑邪:

(1)暑為陽邪,其性炎熱 ;

(2)暑性升散,最易傷津耗;

(3)暑多挾溼 ;

4、溼邪:

(1)溼為陰邪,易阻滯氣機,損傷陽氣;

(2)溼性重濁;

(3)溼性粘滯;

(4)溼性趨下,易襲陰位;

5、燥邪:

(1)燥性乾澀,易傷津液;

(2)燥易傷肺;

6、火(熱)邪:

(1)火熱為陽邪,易傷津耗氣;

(2)火熱性炎上;

(3)火熱邪易生風、動血;

(4)熱邪易擾心神;

(5)火邪易致瘡癰。

 

四、診療原則

1、辯病因

中醫認為凡能導致疾病發生的原因,即是病因。常見的病因有以下三方面:

(1)外因:主要為外感六淫(風、寒、暑、溼、燥、火)

(2)內因:主要為內傷七情(喜、怒、憂、思、悲、恐、驚)

(3)不內外因:主要為飲食不節(潔)、勞逸、蟲獸、外傷等。

注:兒科疾病常以外因為主。

2、辯病性

病性即疾病的性質。

(1)病性辨證,是在中醫學理論的指導之下,對疾病的臨床資料、症狀、體徵進行分析,辨別屬於什麼性質的一種辨證方法。病性,就是病變的本質、屬性,是構成病機的基本要素。

(2)辨病性是中醫診斷的關鍵,辨出了病性,就能夠直接指導治療。

(3)疾病各階段的證候,主要性質是寒、熱、虛、實四種。

3、辯病位

(1)病位即疾病發生的部位,任何疾病都會發生在人體的一定部位。

(2)病位的定位主要包括:局部定位、臟腑定位、經絡定位等。

(3)局部病變的定位:

▪ 如:皰疹性咽峽炎,咽峽部皰疹是該疾病的主要病症,咽峽部即是局部病位。

▪ 臟腑病變的定位:

▪ 如:咳嗽類疾病,病機是肺失宣降,主要病位在肺。

▪ 如:腹瀉類疾病,病機是脾為溼困,主要病位在脾胃。

最後總結一下中醫的治療原則就是:辯病因、辯病性、辯病位,只有這三個辨識準確了,才能精準用藥,從根本上治療疾病,不像西醫那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比如發炎,西醫的方法就是消炎,抑制發炎而不是先出發炎的原因根治發炎的源頭)


絕頂小生


真不知道提這個問題的人算中醫粉還是中醫黑裝扮的中醫粉,這個問題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醫理和藥理就不是簡單一兩句話就能說清楚的了,西醫的生理學,醫理學,藥理學都是幾大厚本,何況中醫,不過基於自己最近的收穫來總結幾點。

1、中醫來源於生活,總結於生活,一開始人們認識到天冷了要穿獸皮,天熱了到河裡可以降溫,人的體溫只要合適人就舒服,有的人怕冷吃點生薑也就好了,有的人燥熱吃點苦寒的也好了,熱則寒之,寒則熱之,寒熱是中醫首先認識到的一對需要處理的關係,但是不是全部。人們逐漸同樣受涼有的人發熱,有的人只是怕冷

2、虛實,於是人們逐漸認識到有的人身體強壯,有的人身體虛弱,遇到環境的不同,會出現不同的冷熱,有的人可能表弱裡強,有的人裡強表若,由於相反相對的概念人們容易把握,於是就按照太陽和月亮的對比關係歸類,也就有了八綱辨證,歸類是人們認識事物的最原始也是最有力的思維武器,那不容易歸類的半表半里的症狀呢就被稱為少陽,厥陰,這就是六經辯證,後來根據表裡先後順序有分出了氣血營味。

3、五行,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人們發現一個機體或者一個系統也好一般向外發散的趨勢,老外稱為熵,把他稱為熱力學第二定律,中國傳統文化稱為木,中醫認為味道辛。然後要有一個相反的維護這個系統的力量,一個系統才不會消亡,老外叫系統的自組織,中國傳統稱為金,然後發現發散的力量催升出一種向上的趨勢稱為火,向下的趨勢稱為水,中間調和的就是我們都賴以生活土,每種關係就如同商學院裡面做的swot分析一樣,有這種力量對外的好的壞的影響,好的影響稱為我生,壞的影響稱為我克,其他力量對自身的影響的稱為乘侮,或者稱為生我,克我

然後這種變動的影響管理,就被借鑑進中醫用來說明人體各個關係是否平衡。

時間關係先說到這裡,簡單說中醫醫理用四個字就是辯證論治,辯證這就是對病人的症狀進行歸類,使用八鋼六經各種辯證方法從不同角度認識病人,避免盲人摸象的情況;然後在治療過程中動態把握人體內正邪相爭,各個器官虛實的變化,從何使得人體各種關係恢復正常。



有的說是寒熱,但其實四診八鋼


財法民醫衝玉子


中醫理論是,陰陽,五行,四診,八鋼,辯證施治。

中藥是,四氣五味,升降浮沉,

涼熱辛溫,收散固表,虛實寒熱。

臨床用藥根據辯證理論來施治。



晴天287270136


我是外行人,但是我知道中醫是治本,不是治標,中醫不同於西醫牙就止牙痛,中醫是從根本上尋找為什麼牙痛,從根本上治療的,所以我認為中醫是治本,中醫可以漫漫調理人體的氣血虛,陰陽之類的,我不是內行,也不知說的對不對,只願意和朋友們,中醫內行們分享自己的看法,希望內行們指點。


用手機記錄沁源的美景


中醫理論來源於對醫療經驗的總結及中國古代的陰陽五行思想。其內容包括精氣學說、陰陽五行學說、氣血津液、藏象、經絡、體質、病因、發病、病機、治則、養生等。早在兩千多年前,中醫專著《黃帝內經》問世,奠定了中醫學的基礎。時至今日,中國傳統醫學相關的理論、診斷法、治療方法等,均可在此書中找到根源。

二中藥藥理

說起來比較複雜: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具體藥物的來源、採集加工炮製、性能、功效、適應證及其使用方法的學科。藥材的四氣五味,陰陽,君臣佐使,十八反,藥性等博大精深,學無止境


屹然資訊


寒與熱就是中醫藥的醫理藥理的精髓。基於此,中醫的發展在於對各種寒熱內外因及機理變化的認識、掌握和判別,與中藥的藥性、歸經和配伍是幾千年中醫臨床對藥物的總結,然中華本草中尚有許多藥物的藥性未得到歸納和總結。中醫藥與西醫學理的最大區別,在於西藥藥理要有明確的分子結構及毒理,是分類性。中藥只需知道藥性的寒熱和歸經,根據體內寒熱和氣候變化,可以配伍君臣佐使,得到安全的藥性。中醫需要的是整體性,中藥的作用點是寒與熱。所以中醫藥的應用理論從系統性高度上遠超於西藥,如果非要以西藥的標準來衡量中醫藥,中醫藥不但不會發展,萎靡是遲早的事。經過幾千年臨床的中藥名方批個藥準字花費個上千萬,過去千年的臨床總結全作廢了?還美其名曰弄個源料目錄,限止中藥材藥食兩用,彷彿給某些人創造市場空間。中藥要繼續得到重大發展必要重於寒熱藥性和歸經的嚴謹總結,離開寒與熱這點精髓,中醫藥將蕩然無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