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明代皇帝的皇后,为什么都选自民间,皇帝为何要与平民百姓之女通婚?

楼兰都护


光说不练假把式,我们先来看看明朝的皇后们。

明太祖朱元璋马皇后,郭子兴的养女。朱元璋未发迹时的原配,一代贤后。

明惠宗朱允炆马皇后,光禄少卿马全之女。南京被朱棣攻克时,自焚而死。

明成祖朱棣徐皇后,明开国功臣徐达嫡长女。是朱棣的贤内助。

明仁宗朱高炽张皇后,兵马副指挥张麒之女。她一直活到明英宗正统七年,对稳固明英宗即位初期稳定的政局起了很大作用,但没能预防宦官专权的崛起。

明宣宗朱瞻基胡皇后,锦衣卫百户胡荣之女,明太祖尚宫胡善围之妹。宣德三年被废。

孙皇后,永城县主簿孙忠之女。年幼时被仁宗张皇后的母亲看中,选入宫内,与皇太孙(即未来的宣宗)自幼相识。胡皇后被废后,孙氏被立为皇后。明英宗被俘时下诏立朱祁钰为帝。


明英宗朱祁镇钱皇后,都指挥佥事钱贵之女。她与明英宗可谓不离不弃的典范。

明代宗朱祁钰汪皇后,中兵马指挥使汪瑛之女。因反对朱祁钰废黜英宗儿子朱见深的太子位而被废为庶人,却因此被再次即位的明英宗免除殉葬,寿八十而终。

杭皇后,杭昱之女。她为朱祁钰生下唯一的儿子朱见济,因此在汪皇后被废后成为皇后,但并不受宠,四年后即去世,明英宗再次上位后,杭皇后的后位不被承认。


明宪宗朱见深吴皇后,羽林前卫指挥使吴俊之女,羽林卫指挥使吴瑛之妹,其舅舅孙镗更是在曹吉祥叛乱中救过明英宗朱祁镇的性命,被封为怀宁侯。因杖责万贵妃被废。

王皇后,中军都督王镇之女。吴皇后被废后,王氏被立为皇后,但一直被万贵妃压制。

明孝宗朱佑樘张皇后,国子监生张峦之女。明孝宗一生只有一位皇后,无其他妃子。

明武宗朱厚照夏皇后,锦衣卫指挥夏儒之女。

明世宗朱厚熜陈皇后,都督同知陈万言之女。嘉靖帝与陈皇后同坐时,张妃和文妃敬茶,嘉靖帝盯着看张妃的手。陈皇后发怒,投杯起立,嘉靖帝勃然大怒,导致怀孕中的陈皇后惊悸,流产而死。

张皇后,出身民间。即上文张妃,在陈皇后死后被立为皇后,因劝嘉靖帝不要沉迷炼丹修仙被废。

方皇后,出身民间。张皇后被废后,方氏被立为皇后,在壬寅宫变(极为宫女试图杀死嘉靖帝)中救了嘉靖帝一命,因此很受嘉靖帝敬重,后病逝。

明穆宗朱载垕陈皇后,锦衣卫副千户陈景行之女。陈皇后无宠,又触怒明穆宗,被明穆宗以皇后无子多病为由迁居别宫。

明神宗朱翊钧王皇后,出自民间。她不得宠,也不争宠,安然在位42年,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后(仅皇后位)。

明熹宗朱由校张皇后,出自民间。张皇后在崇祯帝登位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明思宗朱由检周皇后,出自民间。北京被李自成攻破后自杀。

以上只列出明朝时期在世时当过皇后的,追封及南明时期的皇后不列入。

从这里可以看出,明朝皇帝的皇后并不都是出自民间,真正出自民间的很少,大部分是出自权贵与平民之间的阶层。即便是来自民间的,也多为继后,其上升路线很可能是入宫——宫女(秀女)——妃嫔——皇后这样子的。

值得注意的是,在建国初期,皇后们的娘家地位都不低,有些还很爆表。特别是朱元璋的儿子们,朱棣的皇后是徐达的女儿,朱标的妻子是常遇春的女儿(被追封为皇后)。

这是明初朱元璋为了稳固功臣而与功臣进行的联姻政策,在政局逐渐稳定后,这种政策显然没有继续实施的必要,因为明朝需要防范外戚对皇权的干扰。

为了防范大臣加上外戚身份的加成,朱元璋定下了铁律,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女训》,其中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朝廷与后宫勾结,他特意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

那么什么是良家女呢?首先就要身世清白。民间身世清白的自然大把,但出身一点光都没有也不行,皇后是要母仪天下的,礼仪总要懂得,所以很多民间女子直接排除,毕竟在那个文盲率在95%以上又重男轻女的时代,平民女子,有几个知书达理?

所以,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并非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或多或少还是做点官,要么是世袭军户,要么是小官进士,几乎没有真正的平民。

当然,朱元璋的目的并没有达到,由于权力分配的关系,明朝依旧出现了后宫对朝政的干预,只不过没有那些著名朝代严重罢了。


平沙趣说历史


首先,明代皇帝并非“都选自民间”,事实上至少“正后”大多仍然选自有一定地位的家庭,洪武是开国皇帝不论,其太子朱标首任太子妃是开国功臣常遇春之女,建文帝皇后马氏父亲是光禄少卿,永乐帝皇后徐氏是开国功臣徐达之女,正统帝皇后钱氏父亲是海州都指挥使,景泰帝原配汪氏,父亲为中兵马指挥使,是将门世家,成化帝原配吴皇后父亲是羽林前卫指挥使,舅父更是怀宁侯孙樘,弘治帝皇后的父亲是太学生,正德帝皇后夏氏父亲为世代军户军官出身的进士,嘉靖帝第一位皇后陈氏父亲为秀才,隆庆帝皇后陈氏父亲为通州右卫世袭百户,万历帝皇后王氏,父亲为世袭锦衣卫千户,天启帝皇后张氏,父亲为进士、中军都督府同知。明代皇帝首任皇后出身较微贱者,只有洪熙帝的皇后张氏,父亲只是个下级军官,宣德帝首位皇后胡氏,是因为姐姐为洪武帝后宫被推荐而获选为太子妃,最后一任皇帝崇祯帝皇后周氏,父亲是算命先生。

不难看出,明代大多数原配后妃都是世袭军官出身,或者和世袭军官有一些关系,这是因为世袭军官、军户大多数是跟随朱元璋打天下时的中下级官兵,既清白可靠,又门户不高,不会形成过于庞大的外戚势力,也不会过分孤立被轻易动摇。虽然朱元璋在洪武元年(1368年)就制订“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的所谓“铁律”,但实际上并未真正贯彻执行,大多数原配皇后、太子妃地位不低,尤其最早的几位地位更高(常遇春徐达是什么人不用我多说了吧),地位真正低下的寥寥无几,且大多数系出嫁时王子本身地位也不高(嘉靖、崇祯都是如此),而续弦的皇后很多地位低下则不难理解——明代除帝王原配外的后宫女子地位的确普遍低下(否则后妃殉葬这样的陋习也不可能死灰复燃),“自由恋爱”的选择范围如此,续弦皇后的家世可想而知。

其次,朱元璋和朱棣的确有压抑外戚、避免重蹈汉代覆辙的想法,因此竭力避免让子孙和世家大族或高级勋戚联姻,尤其避免形成世代通婚,如东汉阴王郭马这样的外戚世家,明朝自朱棣之后再无世爵女儿或孙女当皇后,没有一个世家大族或文臣高官的女儿中选(个别父亲有进士之类头衔的,家世也依然是世袭军官,且一旦成了外戚也和宋代外戚一样只能被授予虚爵或武职虚衔)。当然,这种想法是有些天真的——明代依然出现了多次后宫干政的事例,且闹出事来的后宫大多并非出自豪门大族。

第三,明代的社会体系已迥异于汉代甚至唐代,世家大族的地位已不再崇高,更难以血统骄人,科举成为进身正途,而成为外戚就必须付出从此转入武职虚衔行列、断绝在“正途”发展的代价,且倘若入宫的女性亲属当不上皇后、王妃且无子,更有殉葬的风险,即便皇帝想“换换口味”找一些门阀或文官重臣女子,也未必能够如愿,他们“换口味”的对象只能是下级宫女(这个多了)、被罚没入宫的女俘或女奴(孝宗生母),以及真正的民间草根女子(正德的游龙戏凤)了。


陶短房




千万别误会,这不是朱元璋规定的。朱元璋建立的明朝是牛逼的明朝,是家天下的明朝。儿子除了太子,封为亲王,到全国各重要的城市和边境镇守;女媳可以领兵作战,比如梅殷;皇子一般都是娶功臣的女儿,比如太子朱标娶的是常遇春的女儿,四子朱棣娶的是徐达的女儿、十一子朱椿娶的是蓝玉的女儿。朱元璋的思想就是权力要抓在自家人手里,要强强联合。

后来,朱棣通过武力手段,强行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朱棣上台后,开始慢慢改变朱元璋的做法,首先是对亲王下手,削减亲王的护卫,并不再让亲王领兵作战,朱棣以降,藩王再也没有机会领兵作战。



明宣宗朱瞻基(1425-1435年在位)开始就大规模改革,对亲王越来越多的限制,规定二王不得相见,规定未经批准亲王不得出城;同时对宗室子弟娶老婆也规定的很严格,不能娶朝廷重臣、大臣的女儿,但也不娶普通百姓的女儿,一般是娶中下级军官的女儿。这样做的目的是剪除宗室和外戚对皇权的威胁,明宣宗时代除了自己的亲兄弟比如襄王、郑王等能来京见面,其他藩王一律不批准来京。

明英宗朱祁镇的外公是基层官员,明英宗的舅舅孙继宗后来参与夺门之变有功,被明英宗授予官职,后来还提督十二团营兼督五军营,这是特殊时期的一个特殊案例。



从明英宗之后,没有任何一个亲王回过北京,也没有任何皇帝的皇后家庭显赫。明朝末年,李自成快打进北京了,崇祯皇帝找到妹妹乐安公主朱徽媞的丈夫巩永固,想请他组织突围去南京,巩永固告诉崇祯皇帝,我没有一兵一卒,如何能突围?

朱棣和朱棣的子孙把朱元璋建立的明朝进行了外科手术式的改造,把朱元璋建立的强大皇权保护体系理解为是对皇权的潜在危害,包括皇室、外戚,全部成了吃会吃饭却无力拱卫皇权的寄生虫。


坐看东南了


像宰执天下,官居一品 ,明朝好丈夫 之类,一边看书,一边去百度里面的人物,史实,久而久之,也积累好多奇奇怪怪的历史知识==( ゚∀゚) ノ♡

有明一代276年中,皇后为:太祖孝慈马皇后、惠帝马皇后、成祖仁孝徐皇后、仁宗诚孝张皇后、宣宗恭让胡皇后、宣宗孝恭孙皇后、英宗孝庄钱皇后、景帝汪废后、景帝肃孝杭皇后、宪帝吴废后、宪帝孝贞王皇后、孝宗孝康张皇后、武宗孝静夏皇后、世宗孝洁陈皇后、世宗张废后、世宗孝烈方皇后、穆宗孝安陈皇后、神宗孝端王皇后、熹宗懿安张皇后、思帝愍周皇后 (逼格这么高的论文体描述显然是我百度的==)

我们来数一数

1、太祖朱元璋的皇后,就是著名的大脚马皇后,马皇后是郭子兴的女儿,这个大家都耳熟能详,朱元璋创业的时候,老板赏识他,让他做了联合创始人,并且把女儿嫁给他,朱八八出任ceo,迎娶白富美,走上了人生巅峰。

2、建文皇帝的皇后,马氏,没有资料显示马氏和朱允炆他奶奶有什么关系。。 马氏的父亲是光禄少卿马全,五品官。在开国朝,满朝权贵的情况下,已经算是微末小官了。

3、明成祖朱棣,皇后是徐达的女儿,徐达是当朝第一大元帅,徐皇后可谓是出身名门,但是要注意的是,朱元璋指婚给朱棣的时候,朱棣只是亲王,并不是继承人,所以并不能认为是按照皇后的标准

4、明仁宗朱高炽,就是生了好圣孙那一位,他的皇后张氏,实录记载张皇后的父亲在她成为太子妃时是兵马指挥使,而明史记载,是因张皇后被册封为燕世子妃,她的父亲才被授予兵马副指挥,正七品,而到了永乐年间,升任了京卫指挥使,这是一个正三品的官职。

也就是说,当时选皇后的时候,张氏出身只是一个中层军官家庭。

5、明宣宗朱瞻基,皇后胡氏。胡家的长女由于在洪武年间入宫当女官,所以其父被封了锦衣卫百户,正六品。这个锦衣卫百户很有可能只是享受待遇,而还没有实职,所以胡家算是底层武官家庭。选妃之后,胡老爹才当的三品官。

6、宣宗的第二任皇后,孙氏,其父为正九品的主簿,还是负责工程的,这简直就是低到了尘埃里,与其说是官宦人家,倒不如说是小吏。

7、英宗的第一任皇后,钱氏,其家族是朱棣燕王一系的嫡系,祖上追随靖难,世代高官。其父都指挥佥事,正三品。

8、英宗的第二任皇后,周氏,完全就是平民出身。

9、宪宗第一任皇后, 王氏,其父王镇原为义勇卫千户,正五品,后来王氏进宫为妃,授金吾卫指挥使,正三品,后来册为皇后,拜中军都督同知,从二品,后进右都督,正一品。

王皇后出身地方军区校官家庭,当了皇后以后,其父才进的中央军委

10、宪宗的第二任皇后纪氏是广西土官之女,。。。

广西,少数民族,地方,某个山寨的,姑娘。。。。

11、宪宗的第三任邵氏

其父林,昌化人,身世贫寒,将其女卖与杭州镇守太监,邵氏由此入宫。

我服

12、孝宗张皇后,就是正德的母亲,穿越小说里面屡屡出现的,因为夫妻恩爱而闻名,张皇后出身国子监一普通学生家庭,遇到了孝宗,然后从一而终,恩爱不变

简直就是灰姑娘的翻版,少女心都要冒出来了好么

13、锵锵锵!接下来出场的就是大名鼎鼎的正德皇帝了

正德皇帝王子爱上灰姑娘的故事不用我多说了吧

14、嘉靖的第一任皇后 陈氏

陈氏的父亲陈万言是一位诸生,为大名府元城县儒学廪膳生员,无官职。

15、第二任皇后 方氏

其父方锐因方氏进九嫔授锦衣正千户,原来应该没什么官职。

16第三任皇后 杜氏

其父杜林和方氏的父亲方锐一样因女儿进九嫔授锦衣正千户,因为他死的早,没等他外孙继位就死了,杜氏可能也无宠,所以后来也没什么晋升。

17、穆宗,就是裕王,其皇后 李氏

李氏的父亲李铭为锦衣卫百户,正六品,李氏被册为裕王妃后,升为副千户,从五品。

底层武官

18、穆宗的 陈氏皇后,陈皇后祖上阔过,但也不过是位小军官,到了他父亲的时候,已经是国子监的穷学生了。

19、穆宗孝定皇后 李氏

也是大名鼎鼎,我指的是在YY小说界,据说和张居正有JQ的那一位李太后

纯平民,看过官居一品的朋友们可能知道,这位李皇后,因为出身小商户家庭,所以在垂帘时也斤斤计较,毫无远见。

20、明神宗孝端显皇后 王氏

其父王伟原为文思院副使,文思院隶属工部,从九品,属于中央机关的底层公务员。

21、明神宗孝靖皇后王氏

宫女出身,原是慈宁宫李太后的宫女,被万历私幸。

22、明光宗孝元贞皇后 郭氏

其父锦衣卫指挥佥事,正四品,没有记载是不是后来封的。

23、明光宗孝和皇后 王氏

又是一个来历不明的,因为生了皇长孙,所以万历曾派锦衣卫调查其身世,避免有人乱认亲戚。

24、明光宗孝纯皇后刘氏,出身平民

25、天启皇帝的皇后, 张氏其父同样为祥符县监生。

26崇祯帝皇后 周氏

周国丈在穿越小说里面也是鼎鼎大名,早年平民,家庭贫困,所以拼命揽财。李自成逼近京师,崇祯帝让捐钱,他说没有,拒不捐献。后来逼不得已捐了万金。李自成破城后,干干脆脆的共产了他的家财。。

综上,明朝皇后,出身平民,国子监学生,基层武官,基层文官的 占了绝大多数,确实可以说是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

当然,也不至于太低,像一月天子朱常洛的王皇后一样,原本是作为宫女,后来因为生下来皇长子才被册封为皇后,当然,这次反映出明代选秀的要求也不高。。。

这是因为明朝吸取了元朝的教训,元朝的皇后权力大到了一个极端,可以自己任命官员,后族的势力也可以决定皇位的更替,因而明朝吸取了前朝外戚干政的教训,严格控制后族的势力,因此明朝的皇后大多来自民间。

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范朝中权臣与后宫勾结,规定

“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选妃侧重平民,而且对后族的极为提防,不过到了明朝中叶,皇帝们也都开始厚待后族,女儿册立为皇后,其父兄大多高官显爵,但是却没有实权。

而且,唐宋等朝后族出身权贵,一是因为联合武勋权贵巩固皇权,二是因为为皇子找一个可靠的助力。但是明朝制度特殊,自土木堡之变后,武勋权贵名存实亡,文官集团占据了压倒性的优势。

明朝制度,在继承人方面采取非常极端的政策,册立太子后,其他的皇子就当猪养,不许其参与国事,不许其掌权,只准吃喝玩乐一生。不像清朝一样,每个皇子落地就有一套班子,辅佐其参与政事,所以清代皇子历练的出类拔萃,但也因此政争不休。

明朝的养猪政策决定了太子的人选只取决于皇帝,与皇子的母族并没有什么关系。而且朱元璋也极为提防皇子的母族参与政治,故选妃选后多出身平民。


玄道马先森


纵观历史,皇后作为一国之母,“理应”出身高贵,比如清朝的皇后,最典型就是乾隆最爱的那位孝贤皇后,她出身高贵,属于上三旗的镶黄旗,其父是察哈尔总管李荣保,高祖曾任过太子太保。

可明朝皇后就不同了,几乎全是地位普通的女子,那么,这是为什么呢?

“朱元璋一句话,明朝皇后就定了”

其实明朝皇后之所以选择出身一般的女子,原因就在于朱元璋,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曾经出过一本书叫《女训》,其中在后妃的遴选上,为防前朝与后宫勾结,他特意规定:

“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所以,老祖宗都定家法了,后代们只有照着执行。其实老朱这么干也是鉴于前面朝代以皇后为代表的后族干政太厉害,比如元朝,那皇后权力大的可以只手遮天;再比如唐代,女皇武则天直接把皇帝干掉自己来当。

“明朝皇后都是什么样家庭的女子”

纵观明朝的皇后,她们的出身着实不太高,小君努力给大家找到了历代明皇后的出身,下面简单列举几位:

明宣宗朱瞻基,明第五位皇帝,他的皇后胡氏,家里老爹原来只是锦衣卫百户,正六品。而他的第二任皇后,孙氏,老爹仅是第二任皇后,孙氏,其父为正九品的主簿。


还有历史上只有一位皇后,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明孝宗,他的张皇后的父亲仅仅是国子监一普通的学生而已。

再如明神宗的孝端显皇后王氏,其父亲原为文思院副使,从九品。

所以,综上,明朝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并非都是平民百姓,家里或多或少还是做点官。

不得不说老朱真是很高明,用这一招既让皇后有点背景身份,但也让你背景身份不高,既防止了前朝后宫勾结干政,也让皇后知点书达点理,高明高明。

写到这里,小君突然觉得朱元璋的想法完全就是现在很多男性择偶的标准嘛——女孩别学历太高,但也不能完全没有学历,别野心太大,千万别做女强人,只要知书达礼,好好持家就行。


宫殿君


一般说来,皇后作为一国之母,理应出身高贵,历朝历代的皇后也大都出身豪门望族,如清朝乾隆皇帝的孝贤皇后,就属于三旗的镶黄旗,其祖父曾任过太子太保,可谓出身显赫。

但纵观有明一代,虽然皇后不全是选自民间,但大多出身普通,基本是从平民、国子监学生、基层武将或基层文官家中选择。

明宣宗朱瞻基的皇后胡氏,其父原来只是锦衣卫正六品的百户,他的第二任皇后孙氏,其父是正九品的主簿。

提倡一夫一妻制的明孝宗朱佑樘,他的皇后张皇后父亲也只是国子监的一个普通学生而已。再如明神宗朱翊钧的皇后王氏,其父原来是九品的文思院副使,可见明朝的皇后大多出身不高,但也不是全部选自民间,大多还是有一定的官方背景。

《明史·后妃传》中记载到,明太祖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组织修撰《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制定了“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的所谓“铁律”。这是朱元璋有鉴于两汉、北周,唐朝等朝代外戚干政的后果,避免重蹈覆辙,因此竭力避免让后世子孙和世家大族或高级勋戚联姻,尤其避免形成世代通婚,就如西汉吕雉外戚专权,东汉梁冀的外戚专权,北周外戚杨坚,以及唐皇后武则天,外戚专权的势力一旦形成,也就江山易主了。


相反的,皇后如果选自民间或者基层,由于其出身较低,家族本身没有势力,就很难形成外戚专权的局面。这样做法也确实有效防止了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因此即使在明朝万历年间的妖书案中,外戚势力也没能击败内阁势力。所以万历皇帝在李贵妃怂恿下改立福王为太子的计划最终还是没能成功。


从另一方面看,皇后选自民间,也能提高皇室在民间的影响力,让民间百姓觉得皇帝也有一半的血统来自民间,更容易被民间所接受。这一点从明朝很少有农民暴动也可以看出来,另外,从现在基因遗传学的角度看的话,皇后选自民间,也杜绝了近亲结婚的可能性,更能提高后代的质量。这也是明朝的皇帝中没有出白痴皇帝、无能皇帝或者残暴皇帝的一个原因。


纵观明朝历史,真正出身世家的皇后只有两个,一是明成祖的皇后徐氏,徐氏是开国大将徐达之女,第二位是明宪宗的皇后吴氏。

实际上皇后的选择也是要通过重重选拔的,其繁复程度不亚于今天的选秀,明朝皇帝立后一共需要经历八种选拔,分别为,海选、初选、细选、精选、宫选、妃选、推送、最后才是钦定。

可见皇后挑选标准之严格,在这种标准的把关之下,一般最终所选的皇后内在素质和外在仪容都能以保证,真正做到“母仪天下”。


煮酒君


首先,需要纠正一下,明朝皇后,并不是都选自民间,也并非什么平民百姓之女,只是出身比较普通,不是豪门大族或者达官贵人。一般来说,明朝皇后都是从平民、国子监学生、基层武将、基层文官家中选择,确实可以说明朝皇后出身不高,单也不至于太低,比如一月天子朱常洛的王皇后,原本是宫女,因为生了皇长子而被封后,当然,这也只能说明明朝宫女选秀要求也不高。



那为什么明朝的皇后出身都不高呢?还是源于中国历代宫廷权力斗争的影响,外戚和宦官一直都是中国皇帝权力的最大威胁。就皇后干政而言,秦有宣太后、西汉有吕后、东汉有邓太后、东晋褚太后、唐朝武则天、辽国萧太后、宋朝刘娥,当然,之后的清朝还有孝庄和慈禧太后。这么一看,明朝好像真没有哪位皇后太后干政过深的。这就是明朝皇后出身不高的好处了。



根据《明史后妃传》记载,朱元璋在洪武元年编撰《女训》,作为管理后宫的“家法”,为了防止朝中权臣和后宫勾结,规定“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

这都是朱元璋吸取历朝教训,尤其是前朝元朝的教训,元朝皇后权力相当大,能直接任免官员,后党甚至能决定皇位归属,当然,这也是元朝皇后所属部落实力雄厚的原因。



明朝选妃侧重平民,而且对后党极为提防,但是明朝中叶开始,皇帝们又开始厚待后族,往往册封皇后给,又给父亲兄弟高官厚禄,但大多无实权。土木堡之变后,明朝武勋贵豪损失惨重,文官占据主流,文官更加排斥后党摄政,越发贯彻明太祖的选妃制度了。


汉史风情


明朝除了成祖朱棣的皇后徐仪华,出身名门是开国功臣徐达女儿之外,其他的后妃大多都是寒微出身,一般都是来自民间或者低阶宦仕家庭的女儿。

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年间修定《女训》,规定后妃的遴选:“凡天子、亲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故多采于民间。”

那么,历朝历代大多都比较重视后妃的出身,明朝为何独树一帜呢?


第一,皇室不与勋贵联姻,防止外戚干政

无论是东汉,还是后来的唐朝,古代外戚干政的事屡见不鲜。甚至于权势熏天的后妃能够左右皇位的继承与皇帝的废立,武则天更是取而代之。

明朝是封建王朝外戚干政最罕见的朝代之一,原因就在于对后妃的严格约束,从出身的环节就牢牢把握。后妃大多出身清白,但母家地位低,而且即便荫及家人,大多也是没有实权的虚爵。


第二,明朝皇室本身就出身民间

驱逐元廷以后,朱元璋建立明王朝。众所周知,朱元璋出身贫苦,自然对门第之类没什么芥蒂。后妃出身民间,明太祖朱元璋自然也没什么嫌弃的,要饭的还嫌菜馊了?

虽然汉高祖刘邦与明太祖朱元璋都是平民出身,但两者也有非常大的不同点。

刘邦称帝以后,吕后失宠,宫廷的妃嫔数不胜数,甚至于为了戚夫人母子要废了自己的结发之妻;而朱元璋暴戾,虽然称帝以后妃妾成群,但对于与自己患难与共的妻子马皇后,仍旧疼惜无比。

马皇后出身就不高,仍旧母仪天下,与太祖鹣鲽情深,给明朝后世做出了榜样。


澹奕


众所周知,中国封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他富有四海,乾坤独断,拥有生杀予夺的大权。正所谓“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但有一个人在理论上可以和皇帝平起平坐,这个人就是享有“国母”称号的皇后,由此可见皇后地位的尊崇。

一般来说,皇后的人选都是出身名门望族,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样可以才德双修,通晓事理,督促皇帝勤政为民,也能自己处理后宫事务,为皇帝解除后顾之忧。其中明朝的选后制度尤其特殊,皇后大都来自民间。从开国皇帝朱元璋的马皇后开始,到末代皇帝崇祯的周皇后为止,基本都来自平民之家。

(明太祖朱元璋)

这是什么原因呢?

其一:朱元璋的表率作用。

朱元璋本身就是布衣出身,而马皇后不仅琴棋书画一窍不通,还是个大脚。“马大脚”已成为马皇后的代名词,但朱元璋和马皇后相敬如宾,为后世子孙做出了表率,有两个故事可以证明。

一是说马皇后和倒贴“福”字有关。

一天适逢元宵,朱元璋在街上赏灯,见一幅画中有一个妇人骑在马上,怀里抱着大西瓜,而且赤着大脚。朱元璋勃然大怒,认为这是在讥讽马皇后出身寒微,没有裹脚。于是朱元璋吩咐侍从,在这条街的每家门上都贴上一个倒转的“福”字作为标记,明天再一起算账。马皇后得知此事后十分着急,对朱元璋好言相劝,但朱元璋不予理会。于是她暗中吩咐侍从,在全应天府的每家大门上依样贴上倒转的“福”字。第二天,朱元璋派侍从抓人时,被全城倒转的“福”字弄糊涂了,不知该抓谁。后来朱元璋知道了马皇后的苦心,再加上过了一夜,怒气也慢慢平息了,便不再追究此事。自此之后,每逢新年时,每家都贴上倒转的“福”字,以祈求万事如意、阖家安康。

二是说马皇后弥留之际,朱元璋紧紧握着马皇后的手,恸哭不止。马皇后看着逐渐苍老的丈夫,想起陪伴他一起征战天下的岁月,对朱元璋说:“愿陛下求贤纳谏,慎终如始,子孙皆贤,臣民得所而已”。

(马皇后画像)

虽然这两个故事难辨真伪,但通过这些传说,我们大略可知朱元璋和马皇后的感情,以及马皇后仁德的形象。

其二:防止后宫干政和外戚专权。

早在开国之初,朱元璋就早早定下了祖训。《明史·后妃传》对此记载道,朱元璋特地于洪武元年修纂《女训》,作为管理后妃的“家法”,并规定在遴选后妃时,“凡天子亲王之后、妃、宫嫔,慎选良家女为之,进者弗受,故妃、后多采之民间”。朱元璋甚至还在宫内加挂一块红牌,上面镌刻着妃嫔不能乱政的警诫。后来明朝的历代皇帝也一直对此严加防范,所以明朝鲜有后宫干政的现象出现,更没有外戚专权的情况发生。毕竟从民间选妃,其家族背景一般没有什么势力,无法和朝中大臣有所关联。所以这种做法,是有可取之处的。

(古代宫女图)

其三:为了切实保证皇帝血脉的纯正与优良。

明朝皇后的挑选,是有严格的程序的。一般采用“逐级筛选淘汰法”。 初选由朝廷派出多路人马到全国各地物色出13岁至16岁的淑女,将所有的淑女带回京师后,皇帝分遣太监进行第二次挑选。第三次筛选,留下的女子们仍像上次一样列队,太监们以极挑剔的眼光察看她们,从容貌、体态、皮肤、口齿、嗓音等方面一一筛选。第四次筛选,太监们会用尺子测量那些剩下淑女的手脚,再叫她们走路以观步态。最后被稳婆带入密室,进行私密检查。

通过上述过程,我们不难看出,明朝嫔妃的挑选是极其苛刻的。而最终的皇后更是这些人中的佼佼者,由此可确保皇帝血脉的优良。


张生全精彩历史


有明一代的各种典章制度的创制多出自太祖朱元璋之手,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后宫的各项制度。《明史·后妃传》言:“终明之代,宫壶肃清,论者谓其家法之善,超轶汉唐”。建国伊始,太祖有鉴于前代宫闱之失,制定了严格的制度约束后宫,并写入《皇明祖训》,著为“内令”,要求子孙后代严格遵行。对于后宫女性的来源,“内令”中作出了明确规定,即“必须选择良家子女以礼聘娶”,且大臣不得私自进送,这也成为有明一代遴选后宫女子的统一规定。

洪武皇帝的后妃来源复杂,有的来自起义军将领,有的出身于元朝仕宦之家,也有的来自普通民户之家。建国后,不论是为自己所选择的妃子,还是为诸皇子选择婚配对象时,多挑选开国元勋宿将之女。如太祖李淑妃之父,为广武卫指挥佥事,胡顺妃之父为豫章侯胡美;常遇春之女为太子妃,王保保之妹为秦王妃,永平侯谢成女为晋王妃,卫国公邓愈女为秦王次妃,魏国公徐达长女(仁孝徐皇后)为燕王妃……等等。明初尚未见到有关向民间进行大范围征选的记载,一方面是制度未定,更重要的是出于政治联姻的考量。

上图孝慈高皇后马氏

根据《明实录》的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太祖首次颁布了甄选民间女子以备皇家选婚的敕谕:

上以皇孙及诸王世子、郡王年渐长未婚,敕礼部于河南、北平、山东、山西、陕西,凡职官及军民家,或前朝故官家女,年十四以上十七以下,有容德,无疾而家法良者,令有司礼遣之,俾其父母亲送至京,选立为妃。其不中选者,赐道里费,遣还。有司用是扰民者,罪之。

上图明武宗孝静毅皇后夏氏

这次太祖为孙儿辈选婚,不再考虑勋贵之家,而转求于地方官民或前朝故官之家,据后世学者研究,与蓝玉案有关。洪武二十六(1393)年,凉国公蓝玉以谋反之罪被族诛,连坐被诛者有一万五千多人,再加上胡惟庸一案连坐族诛者三万多人,胡蓝之狱前后共杀了四万五千多人,随朱元璋起家的淮西勋贵们大部分被消灭,“元功宿将相继尽矣”。从此,皇家选婚的对象不再是功勋宿将之家,或许朱元璋也在考虑,自他的孙儿辈起,不会再有势力庞大的勋贵外戚了。

上图明穆宗李贵妃,万历帝生母慈圣太后

洪武二十七年(1394)以后,从太祖为皇子所选王妃的出身来看,虽然有不少出自武将之家,但仍没有完全排除功臣之家。永乐时期,成祖四次为皇子、皇孙、诸王并世子等选婚,皆是谕命礼部自地方或在京官员、军民及前朝故官之家选择符合要求的适龄女子婚配。

由此皇家选婚自民间访求,当成为定制。正如明人王世贞所言:“国朝自成祖而后,后妃不选公侯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