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祟祯没钱为什么不抄那些王爷的家?

沈静轩


如果抄王爷的家,是他嫌死的还不够快。

经过魏忠贤等奸宦作乱,国家也满目疮痍,内有闯王李自成的造反、流寇四起,外有努尔哈赤虎视眈眈。

崇祯此时已经不起更多折腾,此时随时有人可以跳出来质疑他的治国能力,将他赶下台。只有争取到更多支持,才能将皇位继续维持。

若他此时抄王爷的家,无疑会自掘坟墓。狗急还会跳墙,何况是身份贵胄、甚至拥兵自重的亲王。

削藩一直是一件危险系数很高的政治运动,可以参见汉景帝时削蕃的七王之乱,还有他们自己家的建文帝削蕃最后落得皇位被窜。

和平时期削蕃风险都这么高,何况在战乱时期动手抄亲王的家。

不止是抄亲王的家不可行,现在他如果敢抄富商的家,没有合理的理由,也会被质疑统治权,把这些人逼到闯王或满清势力范围。



任性命之情


很多人觉得一个皇帝想从大臣手中拿到钱不是很容易吗?随便抄抄家就是一笔巨款啊,不过崇祯皇帝早年,他也确实抄没过获罪大臣和外戚的家产。但是,当他通过抄家弄了几百万两银子后,他发现此路不通。于是最后也就放弃了这条弄银子的“歪门邪道”。

当然也有人说崇祯实在是太仁慈了,他宁愿哀求大臣和亲戚,也没有抄他们的家。以至于最终落得个上吊自杀的悲剧。其实崇祯当初强迫大臣拿钱,谁知道这些大臣早已羽翼丰满,结果没多久崇祯一个儿子就莫名其妙的死了,据说是被众大臣联合吓死的,甚至他们还放言威胁要杀光皇子。于是崇祯只好收手。这就是崇祯为什么借钱打仗却不直接抄家的原因!

崇祯帝自己也明白,大明王朝已经时日不多了。既然如此,再用残酷手段逼迫这些大臣有什么用呢?崇祯帝很清楚,一点意义也没有。

  打仗并非全靠物资,并不是国库充盈军队就能够打胜仗。要想挺过危机,最重要的就是人心紧系,与国共患难。

  但这一点,崇祯帝丝毫看不到,所以他自己也放弃了拯救大明,最终决定为大明陪葬,这是他最后能为大明做的一件事。



满山红遍


崇祯帝时期,明朝面临的局面大概如下:

首先是北方大旱。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旱情尤为严重,连续近5年的大旱导致严重饥荒,老百姓流离失所,把树叶树皮都吃光了,最后只能吃观音土了,农民起义因此爆发。

其次是严重的土地兼并。全国范围内,皇帝和藩王早已从朱棣之后的仁宗宣宗开始,带头抢占土地。万历时期的皇庄田共占地76000顷(占全国耕地的1.1%),藩王庄田仅河南一省即占地77000顷(占河南省耕地的10%)。其他宗室的世袭将军之类的还有不少,加上其他权贵地主,这些极少数人占了全国40%以上的耕地。这也是农民起义的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是军队缺饷严重。自从明清(包括后金)战争开始之后,大明军队的饷银需求逐年水涨船高。但是朝廷可支用的钱却大幅很少,户部入不敷出,军饷无法保证按时足额发放。这样的军队当然没有战斗力。

缺钱的崇祯帝,如果动这些藩王权贵的话,能不能找到钱?

题主的想法很好,如果崇祯抄这些王爷的家,那么崇祯瞬间就变成大富翁。

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先看一个例子:崇祯的岳父周奎。周奎当上国丈之后仅仅10几年的时间,就聚敛了300万两白银(另外一说是70万两),最后这些钱被李自成搜刮出来了。

以此类推,那些藩王们必定是更有钱。因为藩王地盘比周奎大、积累的时间也比周奎长多了。

我们仅仅进行一个合理推测,仅仅在河南一地的藩王身上,崇祯帝就能找出近3000万两银子。

假设每个藩王家有300万两白银计算,那么,仅仅河南一地就有九位藩王,他们分别是潞王(卫辉)、福王(洛阳,这是大头),以及早先封的周王(开封)、赵王(彰德)、唐王(南阳)、伊王(河南)、郑王(怀庆)、崇王(汝宁)、徽王(钧州);那么,崇祯帝轻松就能得到2700万两白银。再加上其他皇族世袭降级的将军之类的,找出3000万两很容易。

以10%土地占有比例类推一下其他藩王,他们占有42.3万顷土地,大约是河南藩王占地7.7万顷的5.5倍,因此崇祯帝还能再弄出来1.65亿两白银。

这一下,崇祯帝就能成为手握2亿两白银的皇帝。

这样一来,崇祯帝一下子手握两大重要资源:白银和土地。

  • 白银可以支付军饷,对付清朝、对付起义军;

  • 土地则可以分配给起义的农民。50万顷地就是5000万亩,流民有百万人的话,每人能分50亩,那么立马安生了,再也不当亡命徒了。

内部搞定了,又有钱,则可以全心全意对付清朝......大明中兴、至少续命百年。

抄藩王的家是第一步,后面根据情况再抄其他权贵地主的家,明朝不愁钱了。

但是,以崇祯的性格来看,他却做不出这些。

抄藩王家的事情,崇祯帝如果愿意做的话,是没有阻碍的。

明朝藩王们没有西晋那些王的特权,既有爵位又主掌地方实权,明朝藩王们只负责享受、从朝廷拿俸禄钱粮,不能干政,没有实权。实际上,明朝皇族是明朝机体上的寄生物。在这种情况下,崇祯帝连军队都不用动,锦衣卫就能搞定抄家的事。

但是,从史实中崇祯帝的表现来看,他却做不出这种既惊世骇俗有力挽狂澜的事情。

崇祯帝尽管夙兴夜寐、甚至算得上兢兢业业了,但他的能力和性格实在不适合当最高领导。

他自己缺乏治国方略,但又喜欢刚愎自用,好虚荣好面子;他在用人方面问题更多,刻薄、多疑。崇祯用人的一贯套路是:一开始听大臣的谋划很好,就非常信任,让大臣去办;而一旦办事的大臣犯了一点错,那对不起,立刻翻脸无情,当廷怒斥都是轻的,即使下狱也还好,最狠的就是直接不给改错的机会,砍头、凌迟,残忍和冷酷程度令众臣胆寒啊!

比如他派陈新甲与皇太极秘密和谈,当秘密不小心被曝光后,崇祯竟然把自己与这事摘得一干二净,把陈新甲做替罪羊,杀了。

这么搞几次,哪个大臣还敢说话?哪个还能与他一条心。

在面对乱局、需要立马拍板做决定的时候,他却又做不到乾纲独断,犹犹豫豫中错失机会。比如李自成一步步靠近北京时,有人建议逃出北京。但因为大臣们达不成一致意见,崇祯竟然就这么拖着,需要他杀伐决断的关键时刻,他又怂了。

总之,崇祯帝被各种条条框框束缚,思维比较僵化,眼界比较狭窄,因此,像抄藩王家找钱的事情,他是做不出来的。

结束语:

崇祯帝受性格所限,他无法突破常规来做事。

他要是能做出这个抄藩王家找钱的举动,大明就不会在他手里亡了。

(这是我写的文章:“穷死的明朝!崇祯为何不抄藩王的家?做了则立刻盘活全局挽救大明” 其中详细分析了各种数据,和其他一些想法,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完)

凌烟阁论史欢迎你点赞、评论、转发、关注,有不同看法也欢迎你留言交流。谢谢!


凌烟阁论史


首先回答不能。


1,官员不是一两个官员,而是一个个因为利益、姻亲、世交、同年、门生、地缘组成的大大小小的集团。

2,这些集团可能会有斗争,但是他们实际上都从属于一个更加庞大的集团——文官集团。


3,除开一部分官员,大部分的官员都是乡绅阶级的利益代言人,这个阶级是文官集团的根基,他们要维护的首要利益不是国家利益,而是本阶级利益。

4,这项法令在朝堂之上没办法通过,阻力太大,只会引起人人自危。

5,即使皇帝和内阁强行推动,结果也不会很好,参考万历苏州抗税,结果只会比它更可怕。动摇的将会是整个帝国……

6封建集团的利益一致性,迫使崇祯皇帝没有去抄那些王爷的家


国服君


抄家是对重大犯罪的惩治手段之一,比如谋反、重大经济犯罪等等,崇祯期间的各位王爷都对皇帝服服帖帖,没有被抄家的理由。

一、明末各位藩王都是既得利益者,无人谋反

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对自己的儿孙们做了很好的安排,封给他们王侯的爵位,大量的封地,优厚的俸禄,子孙一出生就有封号,就有俸禄。

所以,朱元璋就像养猪一样,给子孙们创造了最好的物质基础,这些子孙们个个以纳宠生育为乐,因为多生一个孩子就多一份收入。

他们都是大明的既得利益者,所以他们不会有谋反的心思,没有这个大罪,崇祯皇帝无缘无故的不会抄家的。

至于欺压良善,兼并土地,欺男霸女等等,都是从建国开始就这样的,这些对朱家子孙来说,都不叫罪过,所以只要不谋反,就不会被抄家。

二、崇祯皇帝顾惜名声,手段用尽

崇祯是大明的亡国皇帝,但是他本人是励精图治,希望能中兴大明,做一代英主的。他为了挽救大明,用尽各种手段,好言好语的劝说皇亲国戚,出钱捐钱,帮助大明政府镇压起义军,对抗满清,无奈这些皇亲国戚,个个爱钱如命,就连崇祯皇帝的老丈人,家财万贯,也舍不得多出钱,天天哭穷。最后都便宜了刘宗敏,都被他搜罗一空。

崇祯皇帝一心想当明君,有道之君,所以自己的皇亲国戚,只要不造反,没有任何理由抄他们的家。


陈健4396


崇祯是个孤家寡人,虽然勤奋,然而却是平庸之君,治理一般的时代能力有余,治理乱世气魄不足。他手下的大臣他根本调度不了,阳奉阴违,要不然李自成,张献忠等人也不至于屡次三番造反。用人不聪明,杀了袁崇焕自毁长城。他不抄大臣的家,根本原因还是他需要这些大臣的支持,抄了他们的家就人心就更散了。总之,他缺乏个人魅力,不懂用人,忠奸不分,最主要的是缺乏自己的嫡系人马,不能给他有利支持,抄了大臣家的后果可能就是大臣们先造他的反。




国家网文化


毅宗当然抄没过获罪大臣和外戚的家产,然而也没有乱抄家的道理。

明代皇帝必然和大臣、勋贵、外戚、宦官、武将等等组成的统治集团一起治国,其中享有世袭爵位的勋贵和外戚更是皇室倚重的“自己人”。除了天顺和正德时期有边将石亨、江彬等人入掌兵权外,明中后期的京营、侍卫将军等部队都是由勋臣和外戚担任将领的,这恐怕也是保证皇权稳固的一大因素。

毅宗其人更是重视勋戚的作用。且看崇祯十七年的军政布局,北京方面以襄城伯李国祯为京营总督,并命表兄弟新乐侯刘文炳、驸马巩永固召集勋戚家丁(《天问阁文集》、《崇祯遗录》等);漕运重镇淮安以抚宁侯朱国弼镇守;南京方面以忻城伯赵之龙守备,并将惯例由文武提督分统的南京操江水师交由诚意伯刘孔昭一人统管。这又超出了前代的先例,可见毅宗对勋戚中比较干练的一些人是十分信任的。这样一来,毅宗当然就不可能无缘无故去没收勋戚的财产,只能对有罪之人下手,否则的话,岂不是要把自己的亲信都逼走?派去执行命令的官员想到这种莫名其妙的命令也可能降临到自己头上,岂不是人心离散?

与此对应的是,毅宗做过劝捐的努力。早在崇祯九年,他就要武清侯李家、神宗的三位驸马及两大宦官拿钱借给兵、工二部。

《国榷》卷95崇祯九年九月丁巳条:

谕兵部曰:今年饱飏,计来年复逞。练兵买马,制器修边,刻不容缓。连年多故,帑匮民穷。令兵部司官借武清侯李诚铭四十万金,发关宁治备;借驸马都尉王昺、万炜、冉兴让各十万金,发大同、西宁;令工部借太监田诏金十万治甲冑,借魏学颜金五万治营铺。俟事平帑裕偿之。如尚义乐助,从优奖叙。

这件事后来引发了皇五子悼灵王朱慈焕离奇死亡的事件,很有名气,不过跟薛国观的关系倒不像《明史》所述那样戏剧化,详情以后有机会再叙。

等到了崇祯十七年二月,由于各地解送的钱粮已经断绝(赵士锦《甲申纪事》引倪元璐语),毅宗又要求勋戚、大宦官、官员等普遍捐饷。其成果按杨士聪的说法,筹集了二十万两银子。(杨士聪《甲申核真略》)毅宗还派原任兵部尚书张国维到江南去劝捐,并在江南各府各立在乡官员一人为劝输官。(《甲申纪事》)不过就像甲申年明廷的许多其它政策一样,由于时间已来不及,并没有发挥什么作用。


方寸天地上


崇祯皇帝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他勤政,节俭想励精图治,创造一代盛世,结果江山仍败在了他的手上,也许跟他的多疑,少才以及骨子里的软弱有莫大的关系。

崇祯后期,因为连年战争,不断的自然灾害已经让国库非常空虚,不得已加重农民税收,导致官逼民反。那么,为什么不抄官员王爷的家呢?因为崇祯依靠的就是他们,而且崇祯软弱,没有担当,那些王爷和文官抱成团,欺下瞒上,崇祯也拿他们没办法。而当李自成拿下北京的时候,这些人都是争先恐后地献财献物……说到底,还是崇祯能力不够,威望不足。

皇帝权利无限,风光无限,但要有足够的能力来掌控,否则,对自己和天下百姓,便是一种灾难!


归宿129305691


一,崇祯虽然是皇帝,但是真正的军权没有掌握在自己手里。如果贸然抄家,会引起朝廷震动,所有官员反对。说不定自己死的还快。

二,他能力不足。

三,他优柔寡断

四,当时的主要矛盾是农民起义。没有心思去处理。




山间明月随我心


留着魏忠贤,或者培养个新魏忠贤,让他抄家还可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