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10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奁、匜、斝、罍、卣、簋、匜、盨、醽、簠、盉,……。

  2018年国际博物馆日,中国文明网推出“我们在博物馆等你”系列策划,让大家足不出户便能欣赏各地博物馆的精美藏品。大家在游览时,发现有很多藏品的名字是生僻字,自己既叫不出那些文物的名字,也不知道它的具体用途。下面就跟我们一起走近这些藏品,来看看这些生僻字怎么念,来了解一下这些字有着哪些有趣的知识。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jiǎ】

中国古代先民盛酒器和礼器,由新石器时代陶斝发展而成。盛行于商晚期至西周中期,用于盛酒或温酒。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饕餮纹斝

年代:商代前期

铜陵博物馆馆藏

  饕餮纹斝【jiǎ】

  饕餮纹斝通高33厘米,口径18.1厘米,腹径13.8厘米,是铜陵,也是整个皖南地区迄今发现的两件年代最早的珍贵文物之一。斝为筒腹、口外侈,双菌状柱,柱顶饰涡纹,平底,三角锥足,腹部上下各饰一周饕餮纹,上下对称,共三组。

  趣味科普

  爵为饮酒器,一般前面有饮酒的流,后有尾,中有杯,一侧有板,下有三足,流与杯口之间有柱,除起装饰作用之外,还在饮酒时抵住鼻梁,防止暴饮过量。从饕餮纹爵、饕餮纹斝,到双柱爵杯、龙柄盉等,这些酒器无一不与我国悠久的酒文化、饮食文化密切相联。而铜陵作为商周时期铜原料产地,通过“金道锡行”,使铜、锡这些铸造青铜器所必需的原料以北上入贡或交易的方式输送到了中原地区,并由此创造了“吃喝”的文化,开启了“吃喝”的文明。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Yuán】

同“圆”;指天体。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

年代:新石器时代晚期

甘肃省博物馆藏

  复道三角纹圜【Yuán】底彩陶罐

  复道三角纹圜底彩陶罐口径9.5厘米,高22厘米。夹砂橙黄陶,通体施紫红彩。口沿内外各绘一圈倒三角网纹,耳部绘折带纹,腹部两面分层绘复道三角纹,各层之间用平行线分隔,腹两侧绘菱形网纹。图案皆由平行线组成,繁缛而不乱。

  圜(Yuán)底:指陶器底部为圆形而向外凸出者。这种形式的陶器底部,在新石器时代中期已普遍出现,如红陶盆、钵、罐等器皿中较多。圜底沿袭的时间较长,到战国时期仍有,是我国早期陶器底部的主要造型。

  趣味科普

  甘肃素有“彩陶之乡”美誉,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彩陶的地区之一,这里也是中国彩陶最为发达的地区。人类文明诞生初期,先民们在泥土上用画画的方式记录下了人类文明的历程,这些遗留下来的珍贵彩陶就成为最原始的艺术品。一件件彩陶,无论是造型,还是纹饰,都是先民们创造历史、开拓西北的重要见证。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Zhǐ】

缝纫,刺绣。“针黹”即指缝纫、刺绣等针线工。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织锦绣绢针黹盒

甘肃省博物馆藏

年代:汉代

  织锦绣绢针黹【Zhǐ】盒

  织锦绣绢针黹盒高16.9厘米,长31厘米。针黹盒以苇作胎,外用绢、锦等织物,织成富丽精细、结构明快的花纹,锦上还有精美的锁绣花纹。针黹盒内装纺线锭、缠线板、线轴等,均是汉代珍贵的纺织工具。

  趣味科普

  女性的缝绣用具种类繁多,不用时便将这些工具收纳于容器之中。因收纳容器的形制和材质变化,不同时期、不同地域都有着不同的名称。织锦绣绢针黹盒作为汉代针线包的代表,外饰锦绣,华丽丽地出现在今人面前,真实再现了两千年前河西富庶人家的精致女性生活和民间智慧,默默讲述了河西女红故事。在中国“男耕女织”的时代,民间女红均出自劳动妇女之手,这是当时社会衡量一个女子巧与拙的标准。她们远离了一切烦嚣与浮躁,在尘世的某一个角落,编织着自己的期望。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lián】

中国古代女子存放梳妆用品的镜箱。圆形,直壁,有盖,一般腹较深,,下有三兽足,旁有兽御环耳。流行于战国至唐、宋间。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东汉绿釉陶奁

惠州博物馆藏品

年代:东汉

  东汉绿釉陶奁【lián】

  东汉绿釉陶奁通高24.5厘米,口径18.9厘米,底径17.5厘米。奁,为古代妇女盛放梳妆用品的容器。变形博山式圆盖,直口,圆唇,平底,三足,器呈圆筒形,腹部堆塑浮雕,口沿饰弦纹,胎体厚实,泛黄,施绿釉。

  趣味科普

  奁是我国古代较为常见和流行的一种专门放置女性梳妆用品的器具,《说文解字》记载:“奁,镜匣也。”奁最早出现于西周,经历代发展,奁的款式变得多种多样,做工精美,用料考究,既有实用性,又有艺术观赏性。古代的陶奁多呈圆筒形,直壁,并带有博山式盖子,一般器腹较深,底有三足,旁有兽衔耳环,盛行于秦汉。不仅可以用来盛放梳妆用具,还可兼作贮存美酒和食物的盛器。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yí】

古代盥器。形如瓢,与盘合用,用匜倒水,以盘承接。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青铜盘匜

十堰博物馆藏

年代:春秋

  青铜盘匜【yí】

  青铜盘匜通高13、器口纵径20厘米、横径14厘米、腹深6.7厘米,重1.40公斤。器作椭圆形,敞口,斜唇,小折沿,弧腹下收,平底,兽首形流,夔龙形。器口沿下饰蟠虺纹,绹索纹、垂叶纹各一周,兽首流饰浮雕蟠螭纹,由蟠螭纹盘绕成夔首,制作精湛,工艺精良,是极其难得的艺术珍品。

  趣味科普

  提到匜,我们会经常想到一个词“奉匜沃盥”,是古时常用的一句成语,表述为一种礼貌行为。匜和盘都是盥洗用具,前者注水,后者盛水,相互配套。到了西周,尤其是西周晚期,盛行匜盘相配。这在先秦墓葬中常有发现,或见匜,或见盘,或匜盘同出,造型风格较一致,十分精美。先秦时期,匜、盘多为青铜制作,及至秦汉,则多见漆器。“奉匜沃盥”是二千六百多年前的事,所奉之匜也是当时才通用的器物,和我们确实相距太远了。但沃盥的盥,不论字形字义,却一直沿用至今。在当今社会里,洗脸间还常叫盥洗室,不过“盥”的含义略有扩大,泛指漱口刷牙洗脸洗手诸事而已。这一点,与古代的生活习俗,既有区别,又有相承之处。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chù】

閦的基本字义是众多。閦属于佛教用语,一般只有“阿閦佛”这个组词。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阿閦佛金坐像

云南省博物馆藏品

年代:大理国时期

  阿閦【chù】佛金坐像

  阿閦佛由纯金铸造,像高8.5厘米,重120克。佛肉髻平缓,水波式束发,身着通肩式大衣。左手结禅定印,右手下垂膝前,掌心向内结降魔印。该像整体造型属中原样式,而细如丝缕的水波样式衣纹则颇具巴基斯坦斯瓦特风格。

  趣味科普

  阿閦佛,又称“不动佛”,在五方佛中居于东方,是初期大乘经典中主持东方净土的佛陀。他象征大日如来的大圆镜智,此智可以觉悟人的本性,使之具有断绝世界烦恼而成就解脱智慧的心境。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pìn】

叔牝方彝“牝”字的本义是指鸟兽的雌性,与“牡”相对。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叔牝方彝

洛阳博物馆藏品

年代:西周

  叔牝【pìn】方彝

  叔牝方彝高32.6厘米、口阔23.5厘米、宽19厘米,方彝器盖呈四面起坡屋顶状,顶上有握手,器身为长方形、侈口、束颈、鼓腹下收、圈足,全身饰满三层浅浮雕纹样。另外,盖腹均饰以扉棱为鼻梁的双突目兽面,盖顶、口沿及圈足饰凤鸟纹一周,纹样繁缛,显得神秘、肃穆。

  趣味科普

  青铜器是象征身份地位的礼器,叔牝方彝显得如此神秘、威猛,反映出贵族们藉此显示威严、地位的目的。说它是西周王室重器,还源于它身上的铭文。在其盖及腹内均铸有“叔牝赐贝于王姒用作宝尊彝”的铭文。文史大家郭沫若先生根据器型和铭文,认为“当是武王或成王时器”,铭文中的“王姒”是文王之妃太姒,叔牝当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叔武。也就是说,叔牝用他母后赐的贝制作了这尊宝彝。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罍【léi】

罍是中国古代大型盛酒器和礼器。流行于商晚期至春秋中期。体量略小于彝,罍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罍出现于商代晚期,而圆形罍在商代和周代初期都有。从商到周,罍的形式逐渐由瘦高转为矮粗,繁缛的图案渐少,变得素雅。

奁、匜、斝、罍、卣、簋……博物馆常见的生僻字,你读懂了吗?

罍的简介

《诗经·周南·卷耳》有:“我姑酌彼金罍,维以不永怀。”古文中与篚连用,指代祭祀。造型有圆形、方形两种。圆形罍造型为敛口,广肩,丰腹,圈足或平底;肩部两侧有两耳或四耳,耳作环形或兽首形;下腹部一侧有穿鼻。方形罍多为小口,

斜肩,深腹,圈足式,亦有少数为平底;有盖,盖作斜坡式屋顶状;下腹近圈足处亦有穿鼻。罍的器身一般都满饰花纹,常见纹饰有饕餮纹、龙纹与蕉叶纹等。其衍生式样有:方体小口圆肩平底式、方体小口圆肩圈足式、方体高颈狭圆肩高圈足式、大口短颈广肩低体平底式等。繁缛的花纹配以厚重的胎体,显得深邃神秘,凝重大方。

罍有泥质灰陶、白陶、印纹硬陶、原始青瓷及瓷制品,商、周至两汉时期的游行器。陶制品以小口短颈,圆肩,深腹圆鼓,平底形为常见。商代后期至西周前期器物肩部有双鼻,西周后期多无鼻。原始瓷制品在商代以敛口中,深腹圆底为常见,在西周则以低领折肩或带器鼻、圈足为常见。

罍的种类

根据目前的资料考证,罍是从商代晚期出现,流行于西周和春秋。《诗经》中经常提到罍,在《诗·周南·卷耳》中有这样的记载:“我姑酌彼金罍”。金罍指的就是青铜罍,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姑且斟满那酒罍”。罍的铸造时期,正是周人逐渐摆脱殷商神秘繁缛的美术传统,形成庄重素雅的自身风格的历史阶段。从器型上来看,已由商代的瘦高形渐变为矮粗形,肩部丰满,同时通过加宽沿部和圈足,使全器达到了一个比商罍更加稳定的造型。在纹饰方面,浮雕都比较低,没有商代器物上的那些耸出器表的锐角巨目;器物多处以夔龙、蟠龙和兽面作为装饰,但变形非常厉害,除目纹外其他细节都蜕化了,成为一种装饰意味很强的图案。

罍的典故

早在西汉时期,罍已成为王公贵胄们竞相争夺的藏品。据《史记·梁孝王世家》记载,汉文帝和窦后的儿子梁孝王刘武是当时有名的古物收藏家,在他的众多藏品中有一件罍,被其视为至宝。刘武临死前立下遗嘱“善保罍樽,无得以与人”,就是说千万不要把罍给外人。后来刘武的孙子刘襄继位,史称梁平王。他的王后姓任,史载此人骄横跋扈、贪得无厌,得知府库中有一件罍,便向梁王刘襄索要。刘襄宠溺任王后,便置祖训于不顾,也不听其祖母劝告,强行将罍取出,送给任王后,这件事在梁王府里闹得沸沸扬扬。后有人将梁王与其祖母争罍之事告于朝廷,汉武帝与群臣商议后认为梁王极为不孝,理应惩处,于是下令将梁国削去八座城池,并将祸端任王后斩首于市。

这件因罍而起的血腥事件史称“梁王争罍”。两千年后,此事引起了清代藏家吴云的极大兴趣。据说吴云幼时在学堂读到此处,判断事件中的罍乃“三代(夏商周)以上法物”,并叹息史家没有谈及其特征和铸造年代,甚是遗憾,一席话把私塾先生吓了一跳。梁王之罍是不是“皿方罍”,没人知道,但从此事件可以看出罍对古人有着极强的吸引力。

中国文明网策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