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如何理解“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這句話?

驚濤


我得一些對這句話的看法,分享給大家

首先要理解什麼是孝?說文解字曰:子承老為孝,也就是說後輩需要有贍養老人,照顧老人,孝順老人的傳統,那麼悌是什麼意思呢,悌是心加弟,簡單理解就是我們提醒我們要用心對待朋友,兄弟,姐妹。所以當年孔子也說:“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孝敬父母竭盡所能,和朋友共處可以有始有終,把答應朋友的事情做到像對待自己事情一樣的重視程度,這樣才能達到極致。

這是態度明確了後,然後就要用心,不能光說不練,通於神明是中醫的一句話,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所以心乃神明,聯繫上面的孝順長輩和關心兄弟姐妹一起來理解,意思就是做這些事要走心,隨時隨地要放進心裡去。

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百善孝為先,原心不原跡,原跡家貧無孝子”。設想一下,你剛開始工作,收入不高,想帶父母去旅遊,但工資勉強只能維持自己生活開支,一次性付不起錢,但是你一點點在攢錢,父母這時候知道了,很感動,覺得你很孝順,因為是你有心,而並不是真的去了他們才會開心。所以你有這個行動的念就是孝順,即使最後可能沒有去,父母也不會怪你,那這就是孝,悌也是一樣。

因此孝和悌的核心就是打到心裡去,不要表面上做功夫,賣個嘴癮,有些時候不一定買東西才是孝和悌,一個電話或者一個微信的簡單的祝福和問候也是孝悌。

光於四海,大海距離很遠,但是光的速度很快,孝和悌要及時,想到了就馬上行動,心如果到了,再遙遠的大海都不是問題,不要等到子欲養而親不待,後悔終身。

如果你懂了這種用心的意義,把任何事情帶著念想放在心裡掛記,記住這種感覺,你的未來一定會無所不能,因為真正用心做事的人命運不會差。



子恆說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這句話出自《孝經》。

1. 其文字表面的釋義是: 孝順就是順應父母的需求,誠心所至,只有順從達到了極致,就可以通達於神明,光照於天下,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都可以感應相通,這樣做任何事情都會猶如神助,都能成功。

2. 引申到個人與公司的意義: 孝道的本質就是感恩,我們對父母盡孝,感恩父母的無私與愛,內心因而變得正直、充實,在與他人的交往中,便也懂得感謝其他人。

因為這種感恩,讓大家把這種對父母的孝敬之心移為對公司、對企業的忠城,把孝道融入工作,我們會更懂得感恩。把孝道融入企業,企業文化中也會有了孝與感恩的內容,員工會更懂得感恩之心、責任之心,企業的蓬勃發展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孝道於工作的最大意義是,懂孝道的人更具有感恩之心,而懂得感恩則是員工能夠更具有責任心的首要條件。一位有孝道、懂感恩的員工,不論他在什麼樣環境,他都會時時刻刻想著工作,想著責任,想著要對得起自己的崗位,對得起自己的工作。“在其位,謀其政;司其職,盡其責”,做好自己的工作。 同理企業都看重具有孝順厚道的品德和踏實認真的工作態度的員工,彼此相互成就,共同發展。




流年mingming1586


中華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歷史,留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文化,“孝道“也是其一,比如出自《孝經》的“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廣為流傳。

《孝經》,以孝為中心,比較集中地闡述了儒家的倫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規範,認為“人之行,莫大於孝”,國君可以用孝治理國家,臣民能夠用孝立身理家。這句話的字面意思是“我們在家中孝敬父母、友愛兄弟姐妹,這份志誠的心做到極致,就是能夠打動每個人的良心,影響的範圍非常廣泛”。

今天的我們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也是我們實現社會主義和諧家園的道德規範,我們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斷的弘揚和完善孝道,不斷的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


春夏秋冬L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出自於《孝經》。

古人認為作為子女都要孝順自己的父母,畢竟父母於我們有養育之恩,教育之恩,哪吒三太子刺殺東海龍王三太子敖丙時曾說過削骨還父,削肉還母,也說明了父母的養育之恩重於泰山,我們每個人要懷有感恩一顆心;而悌則指自己的朋友兄弟姐妹,我們要學會友愛自己的朋友,兄弟姐妹,這樣才能學會去友愛他人。

善待人生旅途中的每個人做到極致了,就連神明乃至四海八方都會知道。並且敬重於你。


小草幸


《論語》說:入則孝,

出則悌,

把五倫簡化成兩種關係:

孝父母,

以及孝父母之外!

所以孝悌可以一個人的處世品德。

通於神明,

言其至誠,

《中庸》說:

至誠之道,可以前知。

國家將興,必有禎祥;

國家將亡,必有妖孽。

見乎著龜,動乎四體。

禍福將至,善必先知之;

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誠如神。

光於四海,

言其至明,

故至誠無息,不息則久,

久則徵;徵則悠遠,

悠遠則博厚,博厚則高明。

說到底,人理入於天理,

人道盡於天道。

《孟子·離婁上》 :

誠者,天之道也;

誠之者,人之道也。 "

所以,《中庸》說:

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

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

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

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

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這句話選自:《孝經·感應章第十六》,意思是孝悌達到了極至,就可以通達於神明,光照於天下,任何地方都可以感應相通。


阿南的蘭


孝親之情義天下同感,同心而通感四海。


916214926511無花果


嗯,就是把老天爺都感動了還有誰會不知道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