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5 通渭:第一書記王金龍的幫扶故事

通渭:第一書記王金龍的幫扶故事

時值寒冬,北方處處蕭瑟。掉了葉子的白楊樹,顯露出突兀的鳥窩。

早上剛八點多鐘,通渭縣寺子川鄉董山村的第一書記王金龍就哈著氣、搓著手出門了。他要趕在村民外出之前去走訪,這是他的工作慣例。

董山村位於寺子川鄉北部,2014年建檔立卡貧困戶60戶286人,貧困面為41.6%。面對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的村情,王金龍沒有絲毫膽怯,堅定地說“脫貧攻堅,既要精準,更要持續。我已下定決心,董山不脫貧,我就不走人”。

董山村低保戶陳續昌,兒子外出打工不幸去世,兒媳改嫁,留下了三個孫子,生活過得非常窘迫艱難。王金龍到他家裡走訪時,發現老人還住著危房,王金龍瞭解情況後,原來老人享受了危房改造,但是老人為了節約工錢不願意蓋房,他跟妻子都80歲的人了,也沒有能力再蓋,三個孫子還小,省吃儉用照顧好孫子是他最重要的事情。王金龍回到村址,就陳續昌老人的事立即召開專題會議,最後討論決定村裡出錢,直接找工程隊包工包料把房

子蓋好。現如今,陳續昌全家都住進了新房。王金龍就是這樣,看到群眾有困難,他會想法設法給他們解決。

“火車開得快,全靠車頭帶”。王金龍深知農村要發展,農民要致富,關鍵是發揮黨支部的引領作用,讓董山村黨支部“活”起來。鎖定目標後,王金龍以“兩學一做”學習教育為契機,從抓黨員幹部素質入手,通過黨支部組織生活會開展談心談話活動,讓黨員把心裡的話說出來,促進溝通、增強團結。此外,帶領支部班子成員,外出學習考察、開展黨建交流等活動,開拓班子成員眼界。

為貫徹落實“一鄉一特、一村一品”產業發展要求,促進農民增收。王金龍用“最土的辦法”探出“最適合”的發展路子。經常看到他走村串戶、召開院壩會、小組會等,與群眾座談交流,一次次走訪,一次次通話,收集民意、瞭解村產業現狀,剖析致貧原因等情況。通過村“兩委”商議,確定了由支部領建、黨員帶頭、貧困戶參與,由村兩委領辦成立了董山村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按照“政府出資建設,養殖戶租賃圈舍,貧困戶分紅”的產業扶貧模式,建成了董山村養殖場一處,按照“投母還犢”模式由承租人從天耀草業公司引進基礎母牛25頭,每年帶動25戶貧困戶分紅2000元。利用村集體閒散土地,採取“棚頂發電、棚下種養”的畜光互補、農光互補模式,建成總容量250千瓦的村級光伏電站1座,已併網發電,帶動貧困戶8戶,每年分紅2500元。

王金龍任職以來,既能夠俯下身子進村入戶摸清底數,又堅持每月月底向他的“孃家”——派出單位主要負責同志彙報銜接幫扶工作,確定了縣委辦22名黨員與董山村27名農民黨員結對,17名幹部聯繫幫扶34戶貧困戶。先後為11名貧困戶送中堂字畫11幅,栽植刺槐樹苗3500株、側柏2060株。發放雞苗2000只,帶動貧困戶20戶、戶均受益3000元;發放中蜂20箱,帶動貧困戶5戶、戶均受益5000元;積極發動群眾種植核桃207畝、金銀花195.5畝。

今年董山村的5名貧困戶的孩子考上了大學,王金龍聽說後為他們每人積極申請到了2000元臨時救助,2019年度蘭石化“扶貧助困、共享陽光”獎學金。雷旺來說:“王金龍真是個好隊長,為我們出點子、辦實事,我們脫貧致富的信心更足了。”

駐村近2年多,王金龍的成就感在村裡生根開花結果:戶戶都有產業了,通村道路都硬化了,危房也改造了,電網升級了......。村裡的60戶建檔立卡貧困戶,除3戶尚未脫貧外,57戶已脫貧,今年年底實現整村脫貧。 通訊員 陳耀弟 圖/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