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蘇軾寫得最悲涼的古詩詞是哪一首?

謝小樓


當然首選蘇軾最深情的一首詞,句句是思念,字字是血淚,感人肺腑

說到蘇軾最悲涼且深情的一首詞,我首先想到的是,北宋熙寧八年正月二十日深夜,蘇軾從夢中驚醒,記下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這首詞是用來悼念已逝妻子王弗。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斷腸處,明月夜,短松岡。

其實,縱觀我國文學史,從《詩經》開始,就已經出現很多“悼亡詩”。其中最有名的是元稹的《離思》。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取次花叢懶回顧,半緣修道半緣君。

以滄海之水和巫山之雲隱喻愛情之深廣篤厚,見過了大海和巫山,再看別的地方的水和雲就看不上了。同時表明看過你之後,再也沒有能使我動情的女子了。還有李商隱的悼亡詩《錦瑟》裡的“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他們的作品真切感人。有的寫愛侶去後,孤獨悽愴,睹遺思人;有的開始追憶往昔,慨嘆世事多變,命運無常;讀來都讓人感到心痛不已。


而當我讀到蘇軾的“不思量自難忘”時,我知道這便是千古第一悼亡詩。蘇軾呼喊道,吾妻,我與你生死相離十年餘,不用去細緻的思量,自是難以忘懷你。你的孤墳距我有千里遠,沒有地方可以讓我與你訴說心中的悲苦與淒涼。縱使你我夫妻二人再次相逢你也應該認不出我了吧,我的臉上沾滿了灰塵,兩鬢的白髮如霜一般。早已變了當年的模樣。

深夜在夢境中自己忽然回到了家鄉,在那小門窗旁,你正在對鏡梳妝。你我兩相望著,心中有千言萬語卻不知該如何說起,唯有相顧無言流淚千行。料想那明月照射長著短小松枝的墳崗,便是你痛苦哀傷、思念親人年年悲痛斷腸的地方吧。

讀來,句句是思念,字字是血淚,感人肺腑。


蘇軾的亡妻王氏在年少時便嫁給了他,自此以後,左右相隨十一年餘,後因重病不幸逝去,獨留年幼的長子蘇邁與蘇軾孤苦在世。王弗天性善良。雖是大家閨秀,卻十分賢良淑德,深的蘇軾父母的喜愛,在蘇軾考取功名的那段時光,相伴其左右。對於蘇軾來說,王弗不僅僅是他的結髮妻子,也是他的知己。兩人相濡以沫十一年餘,生活的點滴又豈能忘懷。


即便是十年過去了,那住在心裡的人又豈能忘懷。那天夜裡東坡又夢到了妻子王弗,我想這種經歷大家都有過,夢裡面夢到已故多年的親人,放佛那一刻覺得親人還在,一切都是那麼自然,但醒來卻發現,早已陰陽相隔,無法相見。十年了,歲月已經催白了東坡的雙鬢,時過境遷,時事更迭,與妻子王弗的那十一年感情,慢慢被掩埋,不去掀開無傷,一旦拂開,便如潮水般湧來,讓人淚流滿面。唉,有些話或許只能對著一個孤墳去說了。

全詞感情真摯,夢境與現實相互,虛實相間,情感抑揚頓挫,用最樸實的語言寫出最悲痛的思念。我想,生死兩相離大概是人世間最遙遠的距離吧。


每天讀宋詞


蘇東坡寫得最悲涼的一首古詩詞是悼念妻子王弗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蘇東坡十八歲的時候娶了四川眉山青神縣王家的王弗小姐為妻,妻子比他小三歲。王弗是大家閨秀,秀外慧中,面容姣好,婚後和蘇東坡十分恩愛。

兩年後,蘇東坡二十歲,和父親蘇洵,還有弟弟蘇轍一起北上進京參加科舉考試,名列榜首,一舉成名。但是因為母親突然離世,蘇東坡返回家鄉為母親丁憂盡孝。

那段時間,蘇東坡和妻子住在一起,夫妻恩愛,舉案齊眉。蘇東坡經常到青神縣的岳父家裡去,和妻子一起,遊山玩水。不久,妻子就為他生了一個兒子,取名蘇邁。

兩年之後,蘇東坡舉家遷往京城。他被任命為鳳翔通判,蘇東坡離開父親和弟弟,與妻兒一起到了鳳翔。在他還不夠成熟老練之時,蘇東坡需要妻子的忠言箴勸。夫人王弗在務實際、明利害方面,似乎遠勝過丈夫。因此在官場往來之中,王弗作為丈夫的賢內助,幫了他很多忙。

蘇東坡是大事聰明,小事糊塗,但是構成人生的往往是許多小事,所以蘇東坡事事多聽從妻子。

蘇東坡嫉惡如仇,剛正不阿,遇到看不慣的事情,往往不吐不快。王弗經常規勸丈夫,遇事不能太過莽撞直爽。蘇東坡交友廣泛,每逢丈夫和客人在廳堂中談論,王弗都會在躲屏風後仔細傾聽,擔心他太過心直口快而得罪旁人,或者被小人所利用。

三年後,蘇東坡在鳳翔任職期滿,次年正月,他攜妻兒返回京都,和父親還有弟弟一家團聚。蘇東坡居住在京城,等候朝廷新的任命。那年五月,蘇東坡的妻子以二十六歲之年不幸病逝,留下一個兒子蘇邁,年方六歲。王弗陪伴了蘇東坡十一年,她的離去,讓他深受打擊。

王弗病逝十年後,蘇東坡在密州擔任太守,有一天晚上妻子走進了蘇東坡的睡夢中。此情可待成追憶,蘇東坡細細咀嚼過往那些琴瑟和諧的美好時光,提筆寫下了堪稱千古第一的悼亡詞——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十一年的恩愛時光,往昔平常的生活場景,歷歷在目,如同倏然而逝的夢境。短短七十個字,讀來讓人悽然淚下,道盡蘇東坡對妻子王弗十年來無窮無盡的思念。

從古至今,悼亡之作成千上萬,但是蘇東坡悼念妻子的這首詞,公推千古第一!


END.


博書


蘇軾寫得最悲涼的古詩詞,一定是那首吊念亡妻王弗的詞《江城子》了。現在摘錄如下:

《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悼亡詩在中國文學史上,從《詩經》就開始產生,悼念之作通常以悲切感人為特點,一般寫於愛侶過世後,當事人目睹遺物追憶往昔,將自己深沉的思念和追憶,用文字抒發,讀來令人心痛傷感。而用詞的文體來抒發悼念,是蘇軾的首創。



蘇東坡是在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合的,王弗不僅年輕貌美,而且親和孝悌,她與蘇軾過著恩愛情深的生活。可惜天命無常,王弗二十七歲就早早離開人世,她的離開是對蘇軾的一大打擊,他心中的悲慟和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

蘇軾這首悼亡之作在藝術手法上有它的特色,比如它有“記夢”的情節,而且明確寫出做夢的日期。下闕的五句是回憶夢境,其餘為直抒胸臆,訴說悲傷,寫得真摯樸素,沉鬱感人。 

“十年生死兩茫茫”,這一句就首先讓人無限感傷。恩愛夫妻,撒手永訣,轉瞬已有十年時光。“不思量,自難忘”,過去美好的情景當然令當事人難以忘懷。而且那十年間,蘇軾因反對新法頗受壓制,心情是悲憤的。

後來蘇軾被貶到密州後又逢災年,他忙於處理政務,生活困苦到難以維持的地步。蘇軾此時的繼室為王潤之,正是出於對愛妻王弗的深切思念,他續娶了王弗的堂妹王潤之,據說她頗有堂姐的風韻。

即使如此,蘇軾依然把亡妻掛在心間,即使因瑣事不能經常想念,也放在心間永遠不曾忘卻,那種深深根植於心底的深情,是難以消除的。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一句,讓人想到即使她的墳墓近在身邊,隔著陰陽生死,又怎麼能共能話淒涼?這一句表達了作者孤獨寂寞、淒涼無助而又急於訴說的情感。

世間最令人傷心的,莫過於相愛的兩人一生一死,陰陽相隔,思念心切讓人茫然,又平添傷感,所以只好祈禱能在夢裡和她多見一面吧!

看到蘇軾的這首詞,也會讓人傷感的預想:

自己和相愛的那個人,到底誰會先走?到那時,自己又該如何面對痛徹心扉的想念呢?


蘭闍讀書


蘇軾最悲涼的古詩詞莫過於這首

《自題金山畫像》

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繫之舟。

問汝平生功業,黃州惠州儋州。

說的是自己的內心猶如已經心灰意冷。一輩子就彷彿是一條四處漂泊的小船,沒安定下來過,你要問我一輩子的做了什麼大事,我不過是在黃州,惠州,儋州轉了一圈罷了

這是蘇軾去世的那一年寫的詩歌,看到自己當年的畫像,感概年華不再,壯志難酬,是對自己人生的一個總結,我們都知道蘇軾這個人少年成名,放蕩不羈。有著平治天下的政治追求,無奈一輩子陷入了新舊黨爭的漩渦,始終是不得實現。

這首詩歌中的黃州惠州儋州其實就是蘇軾三次被貶謫的地方,而且一次比一次邊緣,在黃州,還是和汴京遙遙相對,而到了惠州,已經是蠻夷之地,至於儋州,在宋代是最偏闢的,那個地方在蘇軾去之前都沒有出過一個進士,而且地理上孤懸海外,蘇軾已經做好了在那邊客死異鄉的打算了。

這就是他說自己“身如不繫之舟”的原因,至於心如已灰之木則是蘇軾在寫詩的時候的真實寫照,雖然在貶謫的過程中蘇軾始終能夠積極面對生活,但是,我們說蘇軾畢竟是一個傳統的文人,逃不開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想

寫詩的這一年,蘇軾是遇到皇帝的赦免可以從儋州回到大陸,可是蘇軾這個時候年紀很大了,在政治上已經很難有什麼建樹了,同時,他當時的還是一個戴罪之身,他來到金山的寺廟,看到自己年輕時候的畫像,如今自己雙鬢斑白,功業難成,壯志未酬,怎能不泛起一陣陣悲涼呢?(和上文中的圖片對比)


羊告白說話的地方


我個人覺得蘇軾寫的最悲涼的古詩《獄中寄子由二首》

最悲涼的古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最淒涼的古詞《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最孤悲的古詩《倦夜》

《獄中寄子由二首》 宋 •蘇軾

序篇

一作:予以事系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

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其一》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來生未了因。

《其二》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公元1079年,也就是宋神宗元豐二年的四月,蘇軾從徐州知州調任湖州知州。

由於蘇軾反對王安石新法,遭人詬陷。

這一年八月,蘇軾在湖州被捕,押至汴京御史臺獄中,審訊他的諫官必欲置他於死地。

在被押往獄中的途中,蘇軾和長子蘇邁約定,讓他送飯只送蔬菜和肉,如果聽到不好的消息就把二者換成魚。

蘇邁嚴格遵守約定一個多月,恰逢糧盡,於是去找人想辦法,囑託一個親戚幫忙送飯,卻忘記告訴人家他和父親蘇軾的約定。

這個親戚心很善,有一天弄到了一條醃製的魚,就給獄中的蘇軾送了過去。

蘇軾見狀大驚,以為自己的罪將得不到赦免了,馬上有可能會被處死。

於是就在獄中寫了這兩首詩給弟弟子由囑託後事,算作是遺言吧。

這兩首詩可以說是蘇軾在獄中的“絕命詩”,字字出自肺腑,無暇雕琢。你就想啊,一箇中年人壯志未酬,卻要馬上去赴死,而且還是被冤枉的,心裡會是多麼的悲涼和無助。

所以我說在蘇軾的古詩中這首是最悲涼的。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宋 • 蘇東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首詞是說蘇軾在第一任妻子去世十年後,他官場不得意,有一次在夢中夢到她,醒來想起妻子在世時對自己的種種關懷和照顧,使自己在仕途上少走了很對彎路,如今天人永隔,再也沒有地方能訴說心中的悲傷淒涼。只有無盡的相思和流不盡的淚千行。

所以我說在蘇軾的古詞中這首是最悲涼的。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

宋 •蘇東坡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秋涼?

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

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這首詞是蘇軾被貶黃州後,中秋的一個夜晚,沒有人與他一起賞月,他悽然北望,往事不堪回首,感覺就像做了一場大夢,官當的好好的,卻橫遭排擠打擊被貶至此。

在這個陌生的地方,總有一些勢利小人對他落井下石,真是奸人當道啊!

這首詞處處顯示出他被貶到陌生之地的淒涼孤寂,和前兩首比起來,至少他還活著,不是去死,所以並不絕望,比較悽慘,也就夠不上悲涼,只能算是淒涼吧!

所以我說在蘇軾的古詞中這首是最淒涼的。

《倦夜》 宋 • 蘇東坡

倦枕厭長夜,小窗終未明。

孤村一犬吠,殘月幾人行。

衰鬢久已白,旅懷空自清。

荒園有絡緯,虛織竟何成。

這首詩是蘇東坡晚年被貶海南儋州,

在桄榔庵居住時,桄榔庵裡因為常年無人居住,長滿了雜草,在草中竟是晚上鳴叫不絕的莎雞。

蘇東坡經常失眠,一天夜裡仍然輾轉發側,回想著自己的一生,愛的人紛紛離自己而去,現如今自己已經六十多歲了,兩鬢斑白,到了生命的暮年,卻仍然是一個居無定所的人,只能淪落在這樣的一座庵內,隱約間在前方他似乎已經看到了自己最後的歸宿,說不定那一天就死在了這裡。

他心裡多想再次回到故鄉那令人神往的地方,和故友月下暢飲聊人生聊理想,可此時卻只能想想,把對於故鄉的思念深深的埋在內心。

他當時心裡的孤寂落寞、悲傷哀嘆難以消化,於是就寫下了這首極為傷感的詩。

所以我說在蘇軾的古詩中這首是最孤悲的。


slx孔雀東南飛


我認為是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

公元1083年,蘇軾第一次被貶蘇州,由於之前受到烏臺詩案的牽連,雖然勉強保住了一條命,但是收到的打擊太大,讓他的心境一度的沉淪。這次遠離京師往好了說是貶謫,實際上就是流放。這個時候的詩句也能看出他的心境,他平日“謝客對妻子”,“無事不出門”。如此深居簡出,說明烏臺詩案在他心中的傷害巨大。

一個晚上偶然外出,面對著冷清的夜,環境與他的心境產生了共鳴,於是他寫下了這首千古傳唱的宋詞,全詞如下: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這首詞的名字是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黃州就是今天的湖北黃岡,定慧院是蘇軾來到黃州之後的寓所。

詞的頭兩句寫的是環境,夜已經很深了,周圍的一切都陷入了寂靜之中,可是詞人的內心卻是極不平靜,深夜未眠一定是心中感慨萬千。殘缺的月亮掛在枝幹稀疏的梧桐樹上,黯然之中似乎還有一種遺世獨立的感覺。詞人以幽人自稱,接著看到孤鴻的影子若隱隱現。幽人和孤鴻緊密相連,都是孤獨的呈現,是詞人內心孤獨的寫照。

下片緊接著上片,孤鴻似乎受到詞人的驚嚇,迅速地飛起,反覆的回頭,詞人彷彿看到孤鴻內心無人理解的痛苦,實際上面對著離群的大雁,詞人也想起了自己的處境,那種大雁內心的恨和痛苦,何嘗不是詞人自己的呢?驚起的大雁在飛走中精心挑選自己的棲息之地,最後選擇的寂寞而又冷清的沙丘。

整首詞在幽人和孤鴻之間展開,詞人把自己的經歷和內心的感受全部投射到孤鴻身上,把詞人在這清冷之地的孤獨感受全部抒發了出來。這首詞在當時就被人高度稱讚,蘇門四學士之一的黃魯直就說這首詞“筆下無一點塵俗氣”。

詩書君


中華出類拔萃的人物太多 。幾千年來才一出的奇人少有,鐵冠道人蘇軾,便是其中一位。

東坡居士,蘇仙,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畫家、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北宋仁宗景佑三年(1036年)

青瓦房,石板路相間的眉山縣城西南角沙巷裡,有一戶蘇姓人家。

陰曆十二月十九日這天,蘇府一名嬰兒呱呱墜地。

府上老爺名喚蘇洵,以車軾默默無聞卻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為孩子取名兒:軾。

小蘇軾,就這樣誕生了。

蘇東坡十九歲時,與年方十六的王弗結婚。王弗年輕美貌,且侍親甚孝,二人恩愛情深。可惜世事難料,王弗二十七歲時難產去世了。這對東坡是絕大的打擊,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

蘇軾在《亡妻王氏墓誌銘》裡說:“治平二年(1065)五月丁亥,趙郡蘇軾之妻王氏(名弗),卒於京師。六月甲午,殯於京城之西。其明年六月壬午,葬於眉之東北彭山縣安鎮鄉可龍里先君、先夫人墓之西北八步。”於平靜語氣下,寓絕大沉痛。

公元1075年(熙寧八年),東坡來到密州,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夢見愛妻王氏,便寫下了這首“有聲當徹天,有淚當徹泉 ”(陳師道語)且傳誦千古的悼亡詞。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 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 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 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 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譯文:你我夫妻訣別已經整整十年,強忍不去思念可終究難相望。千里之外那座遙遠的孤墳啊,竟無處向你傾訴滿腹的悲涼。縱然夫妻相逢你也認不出我,我已經是灰塵滿面兩鬢如霜。

昨夜我在夢中又回到了家鄉,在小屋窗口你正在打扮梳妝。你我二人默默相對慘然不語,只有流出淋漓熱淚灑下千行。料想得到我當年想她的地方,就在明月的夜晚矮松的山岡。

初讀這首詞,不知有多少人,讀著讀著,就哭了,為蘇軾的愛情故事,也為讀者自身內心藏有的思念,蘇軾,用一首千古傳誦的悼亡詞,在這十年忌辰,觸動人心的日子,回憶著往事,一幕一幕驀然來到心間,久蓄心懷的情感潛流,忽如閘門大開,奔騰澎湃而不可遏止。

可以說這是蘇軾寫得最悲涼的古詩詞,沒有之一。對此你這麼看呢?

感謝你的閱讀,期待你的關注。


悟文化


1、蘇軾最悲涼的詩就是大多數人共認的這首《江城子》,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2、這是一首悼亡詞,用詞的文體抒發悼念,是蘇軾的首創。這是蘇軾悼念結髮亡妻王弗所寫的。哪年十六歲的王弗與十九歲的東坡成親了,王弗貌美如花且善良賢惠,東坡年少英俊且才華橫溢,佳人對才子,千古不變的愛情佳話,但是美好也會無常,王弗東坡的錦瑟年華定格在王弗的二十七歲那年,王弗香消玉殞,離開人世的王弗是對東坡的一大打擊,他心中的悲慟和精神上的痛苦,不言而喻。

3、十年後的夜裡,蘇軾夢後,寫下了這首千古絕唱,十年了,不敢想卻難忘,盤結於心,解不開拂不去,你千里之外,獨自臥泉,是何等的淒涼。如果真有還生,我們走在對面,你也認不出我來了,我已經是塵滿面,鬢如霜了啊。昨夜我又夢到了你,你在小窗前梳妝,我倆相看淚眼,無語凝噎。冷月清光灑滿松岡之下,那裡是你我的斷腸處。

4、他們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誠摯,相伴十年,思念一生!


搖曳盛開


說起蘇東坡最悲涼的詩詞,那肯定少不了《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就是你們都熟悉那個“十年生死兩茫茫”。

但是你想啊,東坡一生多坎坷,仕途有多不順利,縱使他再樂觀,也不可能只有這一首悲涼的詞把。

我分別說幾首不同情況下蘇東坡的悲涼:

悼亡——《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這是東坡悼念結髮妻子王弗的詞,堪稱史上第一悼亡詞。

東坡填下這首詞那年,正是王弗去世10年之際,所以他說即使你已經離開了10年,我依然對你念念不忘。

昨晚我夢見你啦,你正坐在小軒窗前梳妝呢,你還是那麼美,一點都沒有變。我們四目相對,惟有淚千行。

我想啊,假如我們現在碰面,你應該已經不認識我了吧,你一點都沒變,而那個翩翩少年,如今已是白髮蒼蒼。

將死——《獄中寄子由二首》

聖主如天萬物春,小臣愚闇自亡身。

百年未滿先償債,十口無歸更累人。

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

與君世世為兄弟,更結人間未了因。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寫這兩首詩的時候,東坡已經預見了自己死期將至。

一個正當壯年的人,一個有遠大抱負的人,理想還沒實現呢,就要冤死獄中,讓人如何能不悲傷?

詩前有小序,曰:

一作:予以事系御史臺獄,獄吏稍見侵,自度不能堪,死獄中,不得一別子由,故和二詩授獄卒梁成,以遺子由。

說我現在已經活不下去了,只可惜見不到子由,留下這兩首詩給他吧。

詩中,東坡表達了對子由的不捨,他說我死了,今後只留下你一個人在雨夜獨自難過。

他說我要與你生生世世做好兄弟,今生的緣分,我們來世再盡。

詩中,東坡表達了對妻兒的歉疚,所以他說“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詩中,東坡也表達了自己內心的恐懼,所以他說“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烏臺詩案”,可以說是東坡一生最大的坎坷,好在,他挺過去了,好在,他留下了這兩首詩。

人生——《西江月》

世事一場大夢,人生幾度新涼?夜來風葉已鳴廊,看取眉頭鬢上。

酒賤常愁客少,月明多被雲妨。中秋誰與共孤光,把盞悽然北望。

這首詞,詞眼就是一個“涼”字。

上片寫景,實際上是寓情於景,寫的是人生虛幻,嘆的是壯志難酬。起筆就被一股悲涼的氣氛籠罩全詞,一句“人生幾度新涼”,後又用秋葉涼風、明月孤燈,把這種悲涼推向了高潮。

下片寫中秋佳節,自己一人獨自賞月,前兩句承接上片,東坡為什麼會覺得人生如夢,人生悲涼呢?因為“酒賤常愁客少”,暗指自己被貶謫之後,人們避之如瘟神;因為“月明多被雲妨”,暗指朝中奸人當道,自己這樣真有報國之心的人卻被排擠。

東坡渴望為國出力、渴望朝廷重用,在此中秋團圓之際,這種渴望和痛苦自然更深一層,他能怎麼辦呢?

唯能對著月亮舉起酒杯,悽然望向北方——那是“聖主”所在的地方啊!




也可自話


蘇軾寫得最悲涼的詩,小樓覺得是烏臺詩案時寫的《獄中寄子由二首》的第二首。這首詩讓我們瞭解到,即使豁達如蘇軾,在面對死亡時,依然有著深深的恐懼。

獄中寄子由二首(其二)

蘇軾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

眼中犀角真吾子,身後牛衣愧老妻。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

蘇軾

蘇軾因「烏臺詩案」被關進了御史臺的大獄中,在獄中,他與自己的大兒子蘇邁約定,給他送飯時只送蔬菜和肉,如果聽到不好的消息就把二者換成魚。

後來蘇邁因為糧盡,要找人想法,只得囑託一個親戚代為送飯,卻忘了將與父親蘇軾的約定告訴他,結果親戚給蘇軾送了一條魚。蘇軾見了大驚,以為命不久矣,於是寫下了這兩首詩。

詩的第一首是寫給弟弟的,而這一首,是寫給妻兒的,詩中,有對妻兒的愧疚,也有對死亡的恐懼。

柏臺霜氣夜悽悽,風動琅璫月向低。

柏臺,即烏臺,御史臺。琅璫,指屋簷下系的鈴鐸。寒冷的月光下,御史臺監獄陰冷森森,夜月低沉,風吹動屋簷上的鈴鐸,聲音悽惻。

夢繞雲山心似鹿,魂飛湯火命如雞。面對即將到來的死亡,蘇軾的內心如到處亂撞的鹿,感覺自己的命運就像將被扔進鍋裡煮的雞,蘇軾用形象的比喻描寫出了他此時惶恐的內心。

眼中犀角真吾子

,犀角,詩後自注「犀角,杜琮事」。《新唐書·杜悰傳》:“ 悰,於大議論往往有所合,然才不周用。……故時號‘禿角犀’。”琮與悰是筆誤。犀牛以角為貴,脫角則僅存其名而無實用。後因以之嘲諷徒有其名而無真實才能的人。蘇軾因詩文身繫獄中,且生存無望,難免盼望孩子們象杜某那樣才能平平,卻能安享富貴。

身後牛衣愧老妻。牛衣,給牛禦寒的草蓑。《漢書·王章傳》。漢代王章生病無被,躺在牛衣中,向妻涕泣、訣別。遂用“牛衣對泣”等謂夫妻共守貧窮,或形容寒士貧居困厄的淒涼之態。

百歲神遊定何處,桐鄉知葬浙江西。當年蘇軾在杭州任期間,大有功德於杭州人,因此杭州人民得知他入獄,為他作道場累月,蘇軾得知後,得到很大的精神安慰,因此希望自己能葬在浙江。

蘇軾石像

從這一首詩中,我們看到了一個凡人蘇軾,看到了他對死亡的恐懼,很多年後,當他真正面對死亡時,他已不再像這次這樣恐懼,而是平靜地說:「吾生無惡,死必不墜。」

在我們的映像中,蘇軾是一個曠達的人,是一個充滿人生智慧的人,但是,他的曠達,他的人生智慧,是通過他不斷地對人生思考獲得的,是經歷人生一個又一個苦難洗禮獲得的。

古人曾評,李白是仙而人,而蘇軾是人而仙,這個評價很在理。李白生來就是謫仙人,而蘇軾,則是在苦難中,不斷地對人生反覆思考,最終獲得人生的超越,所以,蘇軾的人生,才能給我們更多的啟迪。

答者:謝小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