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7 奮戰在幫扶村的一千八百多個日子裡——記臨夏州積石山縣衛健局駐銀川鄉新莊村幫扶幹部楊正江

原標題:奮戰在幫扶村的一千八百多個日子裡 ——記積石山縣衛健局駐銀川鄉新莊村幫扶幹部楊正江

本報記者 幸福 韓玉良

積石山縣銀川鄉新莊村駐村工作隊員、縣衛健局幫扶幹部楊正江桌子上的日曆,停留在了11月5日這一天。這天中午11點左右,楊正江在核對貧困戶收入信息檢測時,因突發心臟病,倒在了工作崗位上,再也沒有回來。11月7日上午7時50分,楊正江因醫治無效去世,終年53歲。楊正江不幸去世的消息,傳到積石山縣,同事們無不感到意外和悲痛。11月10日,積石山縣委辦公室作出關於向楊正江同志學習的決定,號召全縣向楊正江同志學習。

想起幾天前,還在村裡和大家一起工作的楊正江,新莊村文書李彥紅淚花湧出眼眶,“感覺楊大哥還在村裡,每天和我們一起工作,從沒有離開過。”說到這,李彥紅已泣不成聲。

“沒多大事,可能我的腰扭岔氣了,稍微緩一會就好了。”腰部後側的錐心疼痛,讓核對信息的楊正江,顯得疲憊不堪,可他還在竭力勸慰著急的同事們。銀川鄉新莊村幫扶幹部、同事吳國平還清晰地記得,楊正江生前說的最後一句話,“幫我把王孝麗的殘疾人補助再問一下。”當時楊正江的臉色很是蒼白,滿臉疼痛難忍的表情。

見勢不妙,同事們趕緊把他送到就近的診所。“血壓太高了!”醫生不可思議地說,“這麼高的血壓,還在上班。要遇到一般人,恐怕早就不行了。”醫生和家人當即決定將他轉送縣醫院,後送往臨夏州醫院、蘭州醫院……

楊正江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心裡牽掛的不是個人,而是村裡的扶貧戶。

王孝麗今年12歲,先天性殘疾,是2017年脫貧戶王生智的孫女,全家7口人,楊正江得知他家的困難後,協調有關部門,將王生智家門口的路面進行了硬化;與縣殘聯聯繫,為王孝麗申請了殘疾補助。

“新莊村六社有16戶貧困戶,楊正江對貧困戶的情況心裡有筆賬,比我清楚。”新莊村六社社長王向陽對記者說,“採摘花椒的大忙時節,幫扶幹部走村串戶,幫助解決生產中的困難。很多次到了深夜,楊正江還在農戶家裡,幫群眾拾掇花椒。”

新莊村是全縣花椒主產大村,每年8月花椒採收季節,村民早出晚歸。幫扶幹部晚上入戶工作到深夜,有時候住在農戶家,談心交流,已是幫扶隊的工作常態。

“他平易近人,跟群眾關係融洽,口碑和人緣很好。”銀川鄉新莊村包村組長陳進強說,“在村社道路拓寬、控輟保學、養老和醫療保險金收繳、環境衛生整治工作中,楊正江迎難而上,耐心解釋,直到群眾心服口服。”幫扶工作千頭萬緒,許多棘手的難題在他的努力下,一件件得以化解。

今年8月1日,楊正江從張家村調到條件艱苦的新莊村開展幫扶工作。“哪裡需要他,他就到哪裡,從沒有訴過苦。”縣衛健局副局長王啟武對記者說,“我們一起下過幾次鄉,他的敬業精神讓人非常感動。在單位裡,他團結同志,踏實工作,勤勤懇懇,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積石山縣紅十字會會長馬蘭英說:“今年7月,在‘博愛家園’項目、廈門—臨夏東西協作項目、老年人活動室項目實施過程中,我們到銀川鄉幫扶村開展幫扶工作,單位人手不夠,給他打電話來幫忙,他接到任務後,毫不猶豫地答應了。”每次開展項目實施,楊正江都是第一個趕到單位,他開著麵包車,裝卸扶貧救助物資,就像在幹自家活一樣。同事們回想起楊正江來,對他的工作精神非常敬佩。

今年10月14日是楊正江的兒子楊春衛結婚的大喜日子。一直駐村的他,被妻子打電話叫他回家籌備婚事時對妻子解釋:“我忙,家裡就靠你了,還有兒子給你幫忙。”妻子拿他也沒辦法。

全縣開展“3+3+3”問題清零時,楊正江與縣住建、教育、醫保等部門開展水質監測、房屋鑑定、家庭簽約醫生手冊比對,進行各項認證、認定、標識工作。不熟練電腦操作,他主動承擔入戶工作。初到張家村駐村時,他叫來兒子幫自己操作電腦,錄入幫扶貧困戶信息資料。

新莊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肖向陽說,他和楊正江自2015年到銀川鄉張家村開展駐村幫扶,積極幫助群眾理清思路,教育引導群眾“記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激發群眾脫貧致富的動力;主動聯繫水電部門,為村委會解決了用水、用電困難;工作兢兢業業,腳踏實地;對群眾躬身服務,滿腔熱情。就連他所做的幫扶戶資料都是工整規範,嚴謹細緻。

“在扶貧工作中,他用真誠的心感化群眾,讓我們感受到一種不平凡的人格魅力,我對他無比佩服和尊敬!”新莊村黨支部書記李致明回憶起楊正江入戶幫扶時的情景,感慨地說道。

楊正江出生在積石山縣郭幹鄉,早年父母病逝,他獨自扛起了全家的生活重擔。艱苦的生活環境,養成了他樂於助人的性格,歷練了他吃苦耐勞、為民服務的情懷,他把生命獻給了脫貧攻堅事業,用行動詮釋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的擔當,用自己平凡質樸的一生,譜寫出一曲真心為民,投身脫貧攻堅“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讚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