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 「百位專家談中國製度」用市場化方式紓困民營企業

編者按: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系統總結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13個方面顯著優勢,全面回答了在我國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上應該“堅持和鞏固什麼、完善和發展什麼”這個重大政治問題。“經國序民,正其制度”,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究竟“優”在哪裡?要做到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還應如何固根基、揚優勢、補短板、強弱項?中央廣播電視總檯中國之聲《百位專家談中國製度》,特邀百位專家縱論優勢、聚焦發展。今天(13日)推出:《用市場化方式紓困民營企業》,解讀專家: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副會長樊綱。

開篇立論

今天,中國經濟的改革,特別是市場化改革,是從國有企業一統天下到發展市場經濟、發展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發展高科技、發展高端製造業,更加需要發展民營經濟。當前民營經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需要用市場化方式紓困;要在不改變民營企業自身體制機制前提下,推動民營企業發揮自身優勢,在科技創新上為中國經濟作出更大的貢獻,助力中國經濟更上層樓。

有問必答

根據四中全會精神,要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習近平總書記說:“我國經濟發展能夠創造中國奇蹟,民營經濟功不可沒!”

當前民營經濟遇到了一些困難和問題,這是外部因素和內部因素、客觀原因和主觀原因等多重矛盾問題碰頭的結果,是國際經濟環境變化的結果,是我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的結果,是政策落實不到位的結果,也有企業自身的原因。民營企業紓困靠什麼呢?

樊綱:市場化的改革當中,民企可能出現困難。我們市場化的方向還是多種所有制並存,民營企業發揮自身的優勢,在科技創新的問題上,爭取使它們能夠為中國經濟作出更大的貢獻。國有資本要支持、幫助它們,同時不改變它們的基本體制格局。

“民營經濟離場論”“新公私合營論”“加強企業黨建和工會工作是要對民營企業進行控制”……針對社會上一些否定、懷疑民營經濟的言論,習近平總書記曾經指出:“這些說法是完全錯誤的,不符合黨的大政方針。”去年開始,為了給民企紓困,國有企業接盤了一些民營企業的股權,這其中應該注意些什麼問題呢?

樊綱:首先需要政府有方向感、有一種原則,在收購的問題上,我們的方向不是把民企變成國企。一個保險公司出事以後進行整理,它不是被國企收購,而是政府先代管託管,整理好之後再放回市場去,我覺得這是一個好的例子!在民營企業紓困的問題上,在混改的問題上,在管資產的問題上,我們要有一種方向感。這其中就需要一些制度安排,要考慮我們能不能在制度安排上不是靠一紙政府文件,而是靠一些制度安排來解決好這個問題。

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形成以管資本為主的國有資產監管體制,有效發揮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公司功能作用。在依靠市場化方式紓困民營企業的過程中,哪些制度安排需要提上議事日程?

樊綱:國有資本比如可不可以在制度上設置優先股,其在收益問題上是優先的,但是沒有決策權,或者按照現在市場上的辦法分成A、B股,也就是同股不同權,其可以投資,可以有經濟回報,但是不干涉管理。另一個非常重要的方法就是基金。當然,對於企業紓困,不需要把民營企業收購變成國有企業的一個下屬部分,而是如果國企有錢、政府有錢,那麼共同建立一些股權投資基金或者兼併重組基金,用基金去收購一些股權,幫助企業進行整理,紓困之後,再把它賣出去,用市場的辦法來解決這些問題。通過一些制度的改進,我們也會更好地發揮國有資本的作用。

數說優勢

目前,我國民營經濟具有“56789”的典型特徵,貢獻了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勞動就業,90%以上的企業數量,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生力軍。這一系列數據充分說明民營經濟對中國的經濟發展起著重大的推進作用,應該通過多種方式激發民營經濟的活力,促進民營經濟的發展。(記者張棉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