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7 隆科多獲罪41條,其中私藏玉蝶是一大罪,皇家玉蝶到底是什麼?

居源月穎


佟佳隆科多,字竹筠,滿洲鑲黃旗人,清聖祖孝懿仁皇后之弟,一等公佟國維次子,清朝大臣。雍正滿月後就是由孝懿仁皇后撫養,所以隆科多就被雍正稱為舅舅,不過整個清朝,被皇帝公開以舅舅相稱呼的,只有隆科多一人,但這個國舅的下場可不太好。

隆科多是康熙、雍正兩朝皇權交替之際最為關鍵的核心人物,他的幫助,對雍正奪得帝位有很大關係。所以在雍正即位之後,隆科多那是飛黃騰達,顯赫一時。

但是隆科多太囂張,自恃擁立之功,飛揚跋扈,擅自安排朝廷官員,引發雍正猜忌。而且隆科多的家庭生活也搞得很亂,寵愛小妾,對其無比放縱,最後"致元配若人彘",此舉直接導致隆科多的子女兄弟與他離心離德,隆科多失勢後,他的長子就跳出來舉報,可謂是眾叛親離。

雍正辦事從不拖泥帶水,接到舉報後,就算隆科多還在跟沙俄談判,雍正也立刻下旨,把隆科多被交部議處獲罪。

議罪四十一條,除結黨營私外,在查抄隆科多的家裡時候發現隆科多私藏“玉牒”,這是大罪。為什麼私藏玉牒是大罪呢?還得從玉牒的作用講起。

玉牒其實就是皇家族譜,從唐朝的時候就有了,差不多十年一修。清朝玉牒從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開始算起,有滿漢兩種文字,記錄皇族成員的情況,包括出生,婚嫁,封爵,生育,死亡等等。

清玉碟從順治十三年(1656年)開始修,十年一修,整個清朝修了26次,民國時又修了2次,總共有1070冊,是中國唯一完整保存至今的皇室家譜,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家譜。清玉牒分為帝系、宗室和覺羅三個系統,其中帝系、宗室玉牒封面及包裝用明黃綾子,記載塔克世的子孫的本支宗室;覺羅玉牒用紅綾,記載塔克世兄弟叔伯的旁支。

清玉牒的尺寸有兩種,從順治十八年(1661年)開始,清玉牒採用的是大尺寸版本,長約90釐米,寬約50釐米。到了道光年間,愛新覺羅家族人口大幅增長,所以編訂玉牒時採用了略小的尺寸,長有50釐米,寬在30釐米左右。

玉牒用紙非常講究,全部採用頂級宣紙,玉牒的封面使用綾絹,早期完全採用紙捻裝訂,後期的玉牒才見有使用麻線的,不管多厚都獨立成冊,牒冊裝幀非常精美,這種製作本身就沒有想讓很多人去隨意翻看的。

私藏皇家族譜,本身就是對皇帝的不敬,而且皇家一向迷信,玉牒記錄著皇帝的生辰八字,如果洩露恐怕被魘鎮或者被詛咒,所以玉牒藏得很嚴實,未經皇帝允許,任何人不得查看玉牒,隆科多敢私藏,怕不是有什麼想法吧,所以很快隆科多就被囚禁於暢春園,次年病死。


平沙趣說歷史



其實雍正對隆科多的處理,是非常蹊蹺古怪的。

他給隆科多定了四十多條罪狀,仔細考證起來,都有很多站不住腳的地方,也就是說,隆科多如果要叫冤,其實是有理的,但是私藏玉牒這個,基本上就是一個殺手鐧,一旦用出來,任何天理王法人情都擋不住。

首先糾正一下,是玉牒,不是玉蝶。

牒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古代書寫用的木片、竹片等;泛指書籍。史書就叫史牒,第二個,是公文或憑證,比如牒文。

也就是說玉牒首先給人的感覺是個CD,磁盤,文件一樣的東西,而不是滿天飛的花蝴蝶。

君子用玉,傳國玉璽,那麼玉,象徵君主,君王,所以玉牒也就是皇家宗族族譜。

唐代開始,就有了玉牒,宋代每十年一修,一直流傳到明清。

清代玉牒由滿、漢兩種文字寫成,從順治十三年(1656年)題準,記載了自顯宗皇帝塔克世以下子孫的名譜。記載順序大體以帝係為統,長幼為序,男女各按宗支、房次等進行排列,包含婚嫁、生育、繼嗣、封爵、授職、升遷、降革及死亡信息。

清玉牒每10年修造一次,共修26次,民國後到1921年又修2次。最後一次修訂的清玉牒達7000頁,詳細記錄的宗室男性達10餘萬人。最厚的一冊玉牒達85釐米,重約90公斤。所以,算得上是世界上相當龐大的皇室宗譜。

雍正給隆科多定了四十多條罪狀,其中有很多是莫名其妙的,看起來就像是洩憤一樣的。比如說,有一條指責隆科多交結阿靈阿、揆敘。阿靈阿死於1716年,揆敘死於1717年,雍正登基於1722年12月27日,也就是說,雍正登基前幾年這兩個大臣就死了,而隆科多是擁戴雍正繼位的人,他在雍正繼位以後,已經是位極人臣,難不成還要為了篡逆,去結交兩個死人?就算是為了篡逆,結交兩個死人有什麼用?

又比如說,說隆科多結交年羹堯。明明是雍正自己把隆科多的兒子過繼給年羹堯做兒子的,反過來又說是隆科多想和年羹堯搞在一起,說實話,一個功勞到位的皇親國戚有什麼必要去巴結一個漢人奴才。

但是唯獨私藏玉牒這個,一旦定罪,隆科多怎麼解釋都沒用。

你把皇帝的宗譜,身份證帶回家研究,把皇家成員身份搞那麼清楚,是要幹什麼?

只有兩個目的——

第一,你要刺殺和謀害其中某些人。

第二,你要聯絡其中的某些人,結黨營私,圖謀不軌。

無論哪一條,都是謀反大罪,抓住就可以滿門抄斬的。

而很尷尬的是,玉牒這種東西吧,很可能是隆科多還在外國談判,都不知情,突然就給你抄家“抄”出來,栽在你頭上,讓你洗都洗不掉的。

更有可能是他這種級別的官員,真的需要帶回家仔細研究。老闆家那麼多人,我總要知道哪個是誰,哪個喜歡啥,哪個和老闆關係如何吧?你大清王朝就是個私有企業,萬一哪天我在大街抓人,結果你皇帝的表哥的大姨媽的小舅子就是案犯,我總要曉得是網開一面還是從重處理吧?或者萬一哪天我審案,一不小心就把皇太后的閨蜜給砍了,那我小命還要不要了?所以,隆科多這樣的人,非但不能不看玉牒,說不定天天還要仔細研究,琢磨,背記。

我不研究這些關係,你們覺得我不懂社交,我研究吧,說我圖謀不軌,說實話這皇帝還是挺難伺候的。

隆科多也不是非要把一堆文件都揹回家,他只需要把某人的或者某一本放在家裡研究,看完了再放回去。同樣,如果要栽贓他也很簡單,丟一本在他家就夠他喝一壺。

歷史上,擁戴雍正上位的恩人,分別是隆科多,張廷玉,年羹堯。你說還有李衛,田文鏡,這兩個只不過是官員,雍正破格提拔起來做事的。

張廷玉是個職業秘書,沒有實權,而隆科多,京畿衛戍,年羹堯,手握大軍在外。最後張廷玉沒有倒,隆科多和年羹堯都掛了。

什麼玉牒這些,都不是什麼主要罪名,皇帝就是忌憚你而已。

封建王朝,終歸就是一句話——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至於你藏什麼玩意兒,是不重要的。


HannibalLecter


玉牒,簡單來說就是皇族宗室成員的戶口本和人生檔案。

玉牒,是中國曆代皇族族譜,起始於唐代,而最為人所知的還是清朝的玉牒。

清代玉牒,自順治十三年(1656年)題準,每十年編續一次,在清代共編26次,民國後到1921年又修兩次,分帝系,支系等,現存1070冊,記載了自努爾哈赤父親塔克世開始清朝皇室子孫名譜。其中以塔克世為本支,稱為宗室,入於黃冊,即為黃帶子;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為旁支,稱為覺羅,入於紅冊,即為紅帶子。其記錄內容有婚嫁、生育、繼嗣、封爵、授職、升遷、降革及死亡等。

清朝玉牒,是中國唯一完整系統保存至今的皇族族譜,也是世界上最龐大的家譜。

在清朝時期,“私藏玉牒”是朝廷明令禁止的,並且是當時的重罪。

清朝時期的法律制規定,“除宗人府衙門,外人不得私看,雖有公事應看者,應具奏前往,敬捧閱看”。

畢竟這是記錄皇家宗室成員信息的檔案,任何的損毀、修改、遺漏等等,都會出現的宗室成員甚至是其整個家族都受到正統性和傳承性等問題的影響,可以說事關重大,所以清朝對於玉牒的管理和保護非常的嚴格。

另一方面,就是玉牒上記錄了許多極為重要的信息,比如宗室成員的生辰八字等信息。“九子奪嫡”中,大阿哥胤褆就曾利用太子胤礽的生辰八字,製作“魘鎮”,以此詛咒太子。在非常迷信的封建社會,是非常忌憚一些圖謀不軌的人利用生辰八字等這樣的信息實施巫蠱、魘鎮、魅惑這樣的詛咒之事,所以也才會將私藏玉牒定為大罪,也是為了皇族宗室的安穩和帝位的穩固。

所以,在雍正五年(1727年),宗人府舉報隆科多私藏玉牒這件事情後,雍正便直接以包藏禍心為名將隆科多拿下,之後定下了隆科多四十一條大罪,“私藏玉牒”為其罪名之一,而這也成為了隆科多倒臺整個事件的重要導火索。

雍正以“私藏玉牒”的罪名嚴懲隆科多也需要有著新的思考。

雍正給隆科多定下的“四十一條大罪”中,許多罪名都可以說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

比如,雍正定下隆科多與年羹堯結黨的罪名,實際上隆科多與年羹堯的關係並不好,年羹堯將兒子過繼給隆科多也是雍正要求和安排的,並不是隆科多和年羹堯的本意;再說隆科多任人唯親,說隆科多把持官員任免,實際上是雍正對待隆科多與對待年羹堯一樣,在官員人雍正廣泛爭取這二人的意見,所以才有了地方官員上的“年選”,以及朝廷六部九卿官員中的“佟選”,歸根結底還是在於雍正。

而隆科多“私藏玉牒”也很有可能是在一年前,也就是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將八阿哥、九阿哥圈禁致死,並對這二人削宗奪爵、革除黃帶子的時候,安排隆科多辦理的;或者說隆科多真的包藏禍心,想要更清楚的知道了解什麼。

然而不管怎麼說,隆科多作為雍正繼位時最大的功臣,他的突然倒臺並被雍正圈禁致死,也留下了諸多的歷史謎團。


雍親王府


關於隆科多私藏玉牒,據《清世宗實錄》記載:

辛巳。宗人府議奏。輔國公阿布蘭擅將玉牒底本私交隆科多,應革去公爵,嚴行圈禁,得旨、阿布蘭著革去輔國公,在伊家圈禁。玉牒關係緊要,隆科多向阿布蘭將繕錄清本要去,收藏在家,是何意見。著問隆科多、將情由回奏。(《清世宗實錄)卷五十五,雍正五年閏三月二十五日)

那麼何為玉牒(題主玉蝶應為玉牒)?玉牒其實就是族譜,皇族的族譜稱作玉牒,清代玉碟,也即清代皇族的族譜。

而隆科多為什麼要私藏玉牒?私藏玉牒為什麼會治罪呢?這裡就不得不提及族譜的一個特性,即保密性。清代玉牒在纂修之後,僅存皇史宬、宗人府、禮部,乾隆後僅藏皇史宬和盛京。其實不止皇族,民間族譜也是一樣極為保密。宗族會採取各種措施,如宗族在纂修族譜之後,都會按照不同的房、支印刷若干套,每套標明標明字號,某房某支某某人領取,這樣如果族譜遺失,就知道是哪一房丟失;還有在族譜的編纂上,一般續修新譜之後,會將舊譜銷燬,以免舊譜外傳等等。

是譜記載有“領譜字號”

而族譜之所以如此保密,是因為記載了一族重要的信息,包括人口數量、婚嫁情況等等。清代的玉牒關係到皇族自身重大利益,鞠德源曾說過,玉牒“對於管理皇族、確定封爵等級、承襲關係、婚喪嫁娶之賞賜、領取奉銀奉米數額,以及分配其他方面的權利和利益,是最根本的記錄和依據”,因而受到皇族的普遍重視。(轉引自韓秋、趙彥昌《清代玉牒研究》)民間宗族族譜也是如此。

皇族玉牒

此外,從宗族的特徵來說,宗族是以血緣關係為基礎,族譜的修纂亦是按照血緣關係記載,所以對族譜的保密,意在保證宗族“純淨”,防止異姓亂宗。在傳統社會,宗族是地方社會的重要力量,尤其是豪門望族,在教育(族學)、經濟等等各方面可以享受到很大的特權,所以也就有很多人冒充望族之人,而族譜就是重要的證據。民間宗族如此,更毋論皇族,冒充、附會者只會更多。


楚邾


玉牒就是皇族族譜,也就是記載清朝皇室中人的所有基本信息

清朝玉牒分滿、漢兩種文字,以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為本支,稱為宗室,入於黃冊;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為旁支,稱為覺羅,入於紅冊,它主要是以帝系、列祖子孫、列祖女孫三個系統記載著清朝皇族的信息。清朝玉牒從順治十三年開始編纂,其主要記錄的是自塔克世以下子孫的基本信息,包括生辰八字、父母姓名等,並同時記錄著婚嫁、生育、繼嗣、封爵、授職、升遷、降革及死亡等信息。

其實如果放在現在來說玉牒就是愛新覺羅家族的族譜罷了,裡面沒什麼東西可避諱的,畢竟人的名字、出生日期這些隨隨便便就能看到,有什麼稀奇的啊。當時在清朝的時候可就不一樣了,在封建社會皇帝是至高無上的存在,關於皇帝的一切任何人都不能夠褻瀆,甚至連皇帝的名字都需要避諱,比如清朝的康熙叫弘曆,那麼弘曆這兩個字除了康熙能用,其他人都不能用,有的也有要改成其他的。那麼想想看,作為皇帝家的族譜,記錄著整個皇族中人的所有一生,你說能是其他人能看的嗎?你說普通人能看都不能看,你就更別說要私藏了,如果若是私藏被發現,那可就是滅族的重罪。

而隆科多所列的四十一條罪名,其中最致命的就是私藏玉牒,其他的罪名百官都可以為他辯解,但是唯獨這一條所有人都不敢為他說一句好話。那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在最開始我們就說了玉牒就是記載清朝皇室中人的所有信息,包括生辰八字、父母姓名、封爵、授職等等皇族一生的信息,而對於皇室來說這些都可以說是絕密的,畢竟有些皇家秘事,比如生母到底是誰等信息是絕對不能外傳的,有些事情一旦傳出去皇室將顏面掃地。所以你隆科多私藏這些玉牒想幹嘛?想威脅皇室嗎?又或者想威脅皇室中的誰嗎?亦或者想靠著這個結黨營私嗎?總之這一切都是皇帝絕對不允許的,不管什麼原因私藏玉牒只有死路一條。

再者清朝玉牒記載最詳細的就是清朝那些皇帝的基本信息,包括生辰、出生地、母妃姓氏等,和已故清朝皇帝的一生的信息,比如立為太子的時間、登基的時間、諡號、廟號,及所封的妃子等等,可以說清朝這些皇帝最重要最隱秘的信息都在這裡。而這其實也就是玉牒為什麼除了皇帝基本上所有人都不能預覽的最重要的原因,那麼試想下隆科多非但看了,而且居然還備份了,你說這樣哪位皇帝能容的下他?如果留下隆科多的性命,保不齊隆科多以後會將那位先帝的秘事給說出來,所以隆科多必須死。

當然隆科多是否真的有私藏玉牒之事,我想不得而知,畢竟這是雍正給定的罪名,歷來皇帝對於功臣的殺戮大多都是以莫須有的罪名給殺害的,所以到底是真是假我想誰也不知道。但是隻能說如果隆科多真的私藏玉牒,那麼他到是死的不冤枉。


澳古說歷史


1727年,雍正皇帝的舅舅隆科多被雍正皇帝定了41條大罪,而私藏玉牒就是其中的一條大罪。那麼,皇家玉牒到底是什麼,上面記載了什麼內容,其中到底隱藏著皇家的什麼秘密,令雍正皇帝如此緊張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一探究竟。

皇家玉牒說白了就是皇室的族譜,早在唐朝已經有了,沿及清代。清代的玉牒尤為特別,分滿、漢兩種文本。清朝的皇家玉牒從順治皇帝開始,每十年修訂一次,在清代修訂了26次,還在民國的時候修訂了2次。

清朝的皇家玉牒以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為本支,稱為宗室,入於黃冊(即為黃帶子);以塔克世的叔伯兄弟為旁支,稱為覺羅,入於紅冊(即為紅帶子)。玉牒以帝系、列祖子孫、列祖女孫三個系統記載皇族繁衍的情況,具體包括婚嫁、生育、繼嗣、封爵、授職、升遷、降革及死亡等情況。



在皇家玉牒中最為神秘和機密要屬歷代皇帝的記載了,皇帝的記載尤其詳細,通常要佔去兩三頁,包括他的出生日期(生辰八字)、立為皇太子年月、即位年月日、諡號、廟號、生母姓氏及其徽號,以及后妃的晉封等方方面面的機密信息。在這些信息中就涉及了皇帝即位的一些隱秘信息,例如明朝的朱棣謀權篡位後,為了表明自己身份的合法性,一直對外宣稱自己是馬皇后的兒子。實際上,朱棣的生母是誰,一直都是一個謎,數百年來一直撲朔迷離。而這個秘密可能從最初的玉牒中找到答案。



還有就是古代帝王的生辰八字都是高度的機密,他們擔心被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利用巫蠱之術,對皇帝不利。清朝的玉牒有兩套,一套玉牒在皇史宬尊藏,另一套在宗人府玉牒庫暫存,備送盛京。正是由於皇家玉牒涉及皇家的隱秘,因此一直被視為高度機密,嚴禁對外公開和私藏。

隆科多作為朝廷重臣,經歷了九龍奪嫡、雍正皇帝即位等大事件,必定了解其中的一些隱秘,他本應該老老實實做個啞巴才對。然而,他明知不能私藏玉牒,還偏偏要幹,這在雍正皇帝看來,他要圖謀不軌,焉能不搞死他。總之,隆科多就是自己作死。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所謂清代玉牒,就是記載清代皇族世系的族譜。因為種種原因,清代玉牒成為存世的唯一玉牒,現保存於第一歷史檔案館和遼寧省檔案館,具有極高的史學價值,是研究清代皇室史,以及清代的典章制度、人口、民族等方面重要的史料。 清代玉牒的修撰始於順治朝,順治十二年(1655)成為定製,順治、康熙、雍正三朝每隔9年為一個週期進行一次玉牒的修撰。


乾隆朝後,對玉牒的編撰週期進行了調整,改為相隔十年修纘一次。但是事有例外,有清一代共有兩次玉牒的修纘吧特例,一次是乾隆十二年(1747),原因不詳;另一次是清朝滅亡後,1921年溥儀最後一次修纂玉牒。自此,清代共修撰玉牒28次。 清代玉牒以努爾哈赤的父親為大宗作為本支,直系後代稱為宗室,皇帝、宗室的玉牒用黃綾做封面,稱之為黃冊;遠支則被稱為覺羅,玉牒以紅綾為封面,稱之為紅冊。日常,但凡宗室、覺羅之中,有新生、過繼、結婚、封爵、授職、升補、降革、死亡等情事,由王公門上及各旗造報宗人府,宗人府據以登記,以為編纂玉牒時使用。


八旗各旗旗主、統領要時刻關注本旗內旗人狀況,每年正月向宗人府提交。乾隆二十九年(1764),由於旗人人口激增,各旗若有新生人口,每三個月登記成冊,向宗人府彙報,一年共四次。在宗人府修撰玉牒, 要用硃筆在玉牒後面增加新生人口,如果有人去世,要用墨筆將紅色字體改外黑色。

即史書上所言“ 存者朱書, 殘者墨書。”宗人府需要對各旗所上報的進行核查,如果有漏報錯報瞞報等行為,不僅所設計的家族要被治罪,所涉及的統領、旗主都要收到牽連。 玉牒修撰成後,連帶隆重的恭貯儀式。


李三萬的三萬裡


首先更正一下題幹中的錯別字,是玉牒而不是玉蝶,那麼玉牒究竟是個什麼東東?私藏玉牒為什麼會列為隆科多大罪之一?其實玉牒就是咱平民百姓平常所說的家譜,皇家族譜就稱之為玉牒。清代玉牒以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為本支,詳細記錄了皇族成員的婚喪嫁娶、生辰亡故、封爵授職及升遷降革,以帝係為統,長幼為序,規定每十年修造一次。清代皇族按血緣遠近分為本支“宗室”(俗稱“黃帶子”)和旁支“覺羅”(俗稱“紅帶子”)。那為什麼私藏玉牒會成為隆科多四十一大罪之一呢?因為玉牒裡記錄著皇族的詳細信息,就如同現在讓你把家譜拿出來給大夥看看,相信你也是不同意的。為什麼呢?洩露個人隱私嘛!而在古代封建王朝中,玉牒是皇家機密檔案,沒有得到皇帝的同意連私自翻閱都要論罪,更別提私藏了。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宗人府密報隆科多私藏皇家玉牒,隆科多當時正在西疆與羅剎國(沙俄)就邊境問題展開談判,即將成功。雍正帝聽聞宗人府奏報後立即將隆科多譴返回京,十月,定其四十一大罪,圏禁於暢春園。

隆科多私藏玉牒究竟是出於什麼目的,歷史上沒有記載,但二月河的小說中卻給出了一個說法,原來隆科多是被三阿哥弘時逼著到皇史宬(皇家檔案館)中借出寶親王弘曆的玉牒,隆科多當時是領侍衛內大臣,上書房大臣,世襲一等公,皇帝都只叫舅舅而不稱其名的大紅人,內務府自然不敢不給面子,而弘時又將這張玉牒借給了八爺胤禩。胤禩一直將玉牒放在王府書架上,皇史宬的辦差人員久久沒有見到隆科多歸還玉牒,恰逢隆科多失勢免職,內務府趕緊上報皇帝,以免受到牽連。這張玉牒是個什麼樣子呢?一份硬皮摺子,黃綾封面周匝鑲著一道金邊,玉牒上只有這麼幾句話:皇四阿哥弘曆,於康熙五十年八月十三寅時誕於雍親王府(雍和宮)。王妃鈕祜祿氏、年氏、丫頭翠兒珠兒迎兒寶兒在場,穩婆劉衛氏。這麼簡簡單單的幾句話,裡面包含了弘曆的生辰八字,出身地,見證人等重要內容。三阿哥弘時是用生辰八字行魘鎮詛咒之術,請來蒙古番僧巴漢格隆作法魘鎮雍正,弘曆父子,幸好被道士賈士芳識破。皇家歷來信奉神鬼術士,因此這個玉牒自然成為機密檔案,如有人私藏或是刻意查探必然是心懷叵測,居心不良,隆科多私藏玉牒包藏禍心,自然算做大罪之一。


如有不同見解,歡迎各位在下方留言討論!


歷史茶坊


在等級森嚴的皇權社會,但凡皇室所用,多半會千方百計地取個文雅些的名字,玉牒便是如此。雍正五年十月,曾經顯赫一時的隆科多,被判四十一條重罪,身陷囹圄,算是徹底告別了權力和榮耀。

翻閱隆科多的翻案資料發現,其中位列大不敬之罪榜首的,便是“私抄《玉牒》,收藏在家”。就詞條罪狀來看,隆科多私藏的倒也不是玉牒原件,而是抄錄的副本。那麼,玉牒又是什麼東西呢?為何有著如此重要的地位?

玉牒之名說來文雅,卻倒也並非什麼稀奇之物,按照今天的說法,不過是皇帝家的戶口本罷了,也就是皇室家譜。為了彰顯其尊貴,故而稱之為玉牒。

清代皇族根據血緣關係的遠近,分作宗室和覺羅:

以太祖努爾哈赤之父塔克世的本支為宗室,其叔伯兄弟旁支為覺羅。宗室腰束金黃帶子,覺羅腰束紅帶子。凡宗室、覺羅生子女、繼嗣、婚嫁、封爵、授職、升補、降革、死亡等事,由各王公門上及各旗冊報宗人府,宗人府據此登記檔案,宗室記於黃冊,覺羅登於紅冊。以帝係為統,長幼為序,按輩依序。存在者朱書,歿者墨書,載入玉牒。——秦國經:《遜清皇室秘聞》

就此來看,清代皇室的家譜,也存在著等級差異,宗室家譜用黃冊登記,高於用紅冊登記的旁支覺羅家譜。不過,清代皇室人員眾多,而且玉牒會定期重修,以便保持更新,故而使得這套家譜數量浩大,甚至需要專門在宮中選擇場地存放。

當時,隆科多所私自抄錄藏於家中的,便是宗室家譜。他之所以能拿到玉牒底本,是由於輔國公阿布蘭的協助。不過,隆科多私自抄錄玉牒副本,並藏匿在家,到底是何居心,卻眾說紛紜。

一般認為,雍正在九子奪嫡中獲勝後,一直防範著其他兄弟,甚至打壓他們。而隆科多雖然因功備受器重,卻始終缺乏安全感。所以,他抄寫玉牒副本,以便保存一份證據。因為,但凡皇室成員的封爵或貶黜,均會記錄在玉牒之內,而詳細地掌握了玉牒內容,即相當於摸清了皇族成員的一切底細和變動。

當然,另有一種說法是,雍正的皇位原本就是篡奪而來,宗室玉牒中可能多少記錄了一些信息。隆科多之所以藏匿玉牒副本,也是為了抓住雍正的把柄,以便給自己留一條後路。不過,此說的可信度似乎並不是很強。

另外,也有人指出,玉牒之中詳細記錄著一切皇室成員的生辰時日,故而容易被拿去行巫蠱之術,甚至令皇帝遭受詛咒。

但不管如何,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發展的巔峰時期,皇帝的耳目遍及朝野,使得隆科多的種種行跡皆被掌握在皇帝手中。加之隆科多得勢以後不知收斂,又犯些了許多重罪,才落得個東窗事發,未能善終的悲劇。

此說固然具有一定道理,但深究起來,隆科多身為雍正的舅舅,且為朝中重臣,對於包括雍正在內的許多皇室成員,盡皆十分了解,固然也不會靠著玉牒來打探這些“內幕”。


夕陽下的晚楓


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與沙皇俄國談判邊境問題即將成功的隆科多,被雍正下旨逮捕、抄家,定大罪四十一條,其中的一條大罪就是“私藏玉牒”。

清朝史上能在公開場合被皇帝稱為舅舅,就只有隆科多一人;雍正即位之初清廷銓選官員,隆科多可以不經雍正的同意任意挑選,時稱“佟選”,由此可見隆科多的政治地位。

這樣的人物卻因為“玉牒”成為他的大罪之一,那麼這個“玉牒”到底是什麼呢?


民間百姓有族譜、家譜,是一個家族繁衍生息的文字記載和血統的證明。

就像我宏村汪氏,按族譜追思,最高能追溯到唐越國公汪公諱華,這是我們當地汪氏的第一代始祖。

而且在普通百姓家,只有添丁、嫁娶、喪事等才能取出族譜增減家族成員名單,或者同姓之人,需要加入本族,也是需要請出族譜,查詢所出的宗系。

這是因為族譜中記載著家族的來源,以及對在世或已故成員的輩分、職務、性別、直系血親等的記載,是家族血統的傳承。


玉牒就是皇族族譜的特稱,從唐朝開始一直延續到清朝。

清朝的玉牒由滿文、漢文兩種文字記載,每十年續修一次,以帝係為統,長幼為序,生者用紅色標記,逝者用黑色標明。

宗室用黃冊,覺羅用紅冊,男女分開記載,記錄著有清朝以來的子孫名字及生卒、婚嫁、生兒育女的日期、加官進爵、繼嗣授職、死亡等。

民間的族譜是家族最隱密的所在,同樣皇家玉牒也是一個王朝的最高機密。

在歷史上任何一個王朝的統治者對家譜看得很重,這是因為皇家的玉牒上記錄著生者,包括皇帝本人的生辰八字。

加上受到時代的限制,古人本身就受鬼神傳說的影響。所以一旦洩露玉牒上的生辰八字,輕者被魘鎮詛咒,重者身死國滅,這是封建統治者最不能容忍的。

這麼重要的皇家族譜,自然是專人專部門管理的,這就是宗人府!

對於雍正來說,你隆科多是我的舅舅不假,但始終是外戚。

既然是外戚,你看一眼玉牒就是大罪,那你哪來的膽量私藏“皇家族譜”?你私藏“皇家族譜”想幹什麼?

基於這些理由,再加上隆科多和年羹堯走得很近,抄家沒有滅族,算是雍正的仁慈了。

【我是江東汪郎,帶給你不一樣的歷史視覺!堅持原創,喜歡我就請關注我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