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22 農村學校的美麗嬗變|補齊短板惠民生 福建教育在行動(一)

福建省委、省政府一貫重視教育優先發展,連續多年遴選老百姓關注度高的教育重點工作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提升教育公平和質量,加快教育事業協調發展。但與經濟社會發展要求、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教育需求相比,我省教育事業發展仍然存在一些薄弱環節和“短板”。

民之所望,施政所向。黨的十九大為教育改革發展指明瞭方向,省委十屆三次全會則向全省教育系統發出了“補齊教育事業發展短板”的集結令。即日起,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新聞中心推出《補齊短板惠民生 福建教育在行動》系列報道,集中反映全省教育系統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落實省委省政府補齊教育短板部署、促進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主動擔當和積極作為,展現新時代我省廣大教育工作者 “再上新臺階,建設新福建”的新徵程。

農村學校的美麗嬗變

省委教育工委、省教育廳新聞中心

記者 王劭政

“昔日特困下山溪,山高路險鳥跡稀;早出調柴換油鹽,晚歸家門日落西。”這首赤溪民謠,真實地反映了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下山溪村村民的生活狀態。為了解決“一方水土養不了一方人”的難題,赤溪村率先在全國實行“異地搬遷安置”。1995年4月,隨著下山溪村這個赤溪行政村中最偏僻的一個自然村的22戶村民全部完成搬遷,赤溪行政村的村民們終於告別了民謠中傳唱的苦日子。這種“換血式扶貧”,也深刻改變了赤溪小學的面貌。

農村學校的美麗嬗變|補齊短板惠民生 福建教育在行動(一)

昔日校園:福鼎市磻溪“中國扶貧第一村”的赤溪小學

“原來學校在杜家堡那邊,頭頂是木頭、腳下是泥,漏雨不說,最要命的是教學設備幾乎沒有。”赤溪小學校長杜承硯回憶說,學校搬遷至現址後,教室、操場等辦學條件得到了改善,孩子們上學的路程也大大縮短了。到了2010年以後,越來越多的扶貧政策和資金傾斜到這裡。如今,赤溪小學有了塑膠運動場,有美術室、電腦室、音樂室和科學實驗室等多功能教室,每個班級都安裝了班班通多媒體教學設備。現有在校生130多人,與五年前的60多人形成鮮明對比。

農村學校的美麗嬗變|補齊短板惠民生 福建教育在行動(一)

赤溪小學新貌

學校面貌的巨大變化、辦學條件的飛躍式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的不斷提升,無不得益於我省“全面改薄”工程的推進。

“全面改薄”工程是全面改善貧困地區義務教育薄弱學校基本辦學條件的簡稱,是黨中央、國務院聚焦貧困地區義務教育發展、保障教育公平而作出的重大決策。自2013年底“全面改薄”工程全面啟動至今,我省各地充分調動各類資源,既用好國家對農村教育的傾斜支持政策,又強化薄弱學校的整體突破提升,為統籌推進縣域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2016年11月,福建提前一年整體通過“國檢”,成為全國第七個全面通過國家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縣督導評估的省份。

據瞭解,截至2018年4月,全省已完成新建、改擴建校舍249.86萬平方米、室外運動場地523.12萬平方米,圍牆32.4萬米,護坡坎31.75萬立方米;購置學生課桌椅113.05萬套、圖書1580.8萬冊,計算機、教學儀器設備等714.84萬臺件套,數字教育資源164.43TB,五年規劃校舍建設竣工率達89.37%、設施設備採購完成率達117.52%。嶄新的教學樓、標準化的運動場、窗明几淨的教室,在全省各地學校隨處可見。

在農村學校教學條件得到整體提升的同時,我省認真組織實施農村寄宿制學校建設、農村初中校舍改造工程和農村學生營養改善計劃等,學校生活設施也得到了全面改善。

農村學校的美麗嬗變|補齊短板惠民生 福建教育在行動(一)

寧德蕉城民族中學食堂

鍾洪樂是寧德蕉城民族中學校長,只要一有空他就會來到學校食堂,看看當天的菜品、聽聽同學們的建議。“這幾年,政府對寄宿制學校的扶持力度不斷加大,學校配套實施了農村寄宿學生營養餐工程,寄宿生在校期間的食宿全免費。”鍾洪樂說。

據瞭解,寧德市蕉城區有10萬多人外出經商、務工,許多留守兒童與爺爺奶奶生活在一起。老一輩文化水平較低,重“養”不重“教”,不少留守兒童沒有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對學習沒有興趣,在心理教育方面也很缺乏。針對這些問題,2014年初,蕉城區出臺寄宿制學校“128愛心工程”,解決留守兒童的人身安全、心理健康、學習教育等問題。

寧德市蕉城區教育局資助中心江培明主任介紹,“128愛心工程”的“1”是給予全區17所義務教育寄宿制學校每名寄宿生1000元配套補助,用於統一配置寄宿設施;“2”是給予每所寄宿制學校每年2萬元補助;“8”是寄宿生每人在省定標準每天2元營養費的基礎上,蕉城區財政每天再增加補助8元,以解決學生在校吃的問題。“128愛心工程”的實施,不僅增強了農村寄宿制學校的吸引力,讓農村學生“招得進、留得住、學得好”,也解決了留守兒童無人看管的問題。

截至2017年底,全省已購置學生用床、食堂、飲水、洗浴等生活設施設備25.70萬臺件套。各地結合實際實施“三房五室”、溫暖工程、“128”愛心工程、“368惠生工程”等,進一步改善寄宿制學校住宿、用餐、飲水、洗浴等生活條件。學校宿舍就像孩子們自己的家一樣,給他們帶來了溫暖和快樂。

“全面改薄”工程覆蓋到農村學校的方方面面,除了讓孩子們住得安心,還要讓孩子們吃得放心。

隨著學校條件的逐步改善,加之農村“撤點並校”後,在校寄宿用餐的中小學生數量驟增,食品安全成為了寄宿制學校管理的頭等大事。

2015年3月1日起,南平市延平區29所寄宿制中小學及寄午膳幼兒園食堂大宗食材正式實行“統一配送、分校烹飪”的管理模式,即實行食藥監等部門源頭監管,由有資質企業統一配送食材。

農村學校的美麗嬗變|補齊短板惠民生 福建教育在行動(一)

南平市延平區實行學校食堂大宗食材統一配送模式

南平市爐下中學的陳綜華校長告訴記者,以前,學校每天要輪派兩名教師負責到鄉鎮集市採買食材,既增加了教師的工作負擔,又增加了教師的心理負擔——因對採購的食材心中沒底,怕出食品安全問題。現在,通過網絡系統填寫訂單、確認採購需求量,第二天早上,企業就會將食材送到學校,學校做好驗收即可。“如果企業配送的食材不夠優質、新鮮,我們還可以要求企業重新配送,並向教育部門反饋舉報。”

南平市延平區實行該配送模式3年來,從源頭上降低了學校飲食衛生安全風險,進一步規範學校食堂管理,同時也有利於政府各部門對學校食品安全的有效監管。延平區教育局王捷副局長表示,食源可追溯、價格可監管、食譜可定製、風險可防控、廉潔可保障,就餐“安全閥門”擰緊了,學生家長更放心了。

黨的十九大提出“優先發展教育事業”,將“推動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發展,高度重視農村義務教育”寫進報告,作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我省堅持補齊短板、兜住底線,各地建立健全政府負責、部門協調、上下聯動、緊密配合的工作機制,結合實際將“全面改薄”列入為民辦實事項目,納入年度績效管理,為項目工程實施提供了有力保障。2014年至2017年,全省各級共投入資金80.98億元,佔五年規劃總量的88.46%,其中省級及以上專項資金43.08億元。

“全面改薄”已進入倒計時。根據全國統一部署,今年年底“全面改薄”任務要基本完成。記者從有關部門瞭解到,我省將進一步查缺補漏,儘快補齊短板,確保義務教育階段所有學校全部達到“20條底線”要求,讓八閩大地上的農村學校更加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