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疫情对普通人造成了什么影响?

桑梓姐姐


对普通人造成影响不好的一面:

1、全民恐慌,出门人人戴口罩;

2、奋斗在疫情一线的医护、警察、保安、志愿者等工作人员,工作压力大;

3、衣食住行的不便,自由受限;

4、整天蜗居在家不能外出,对身心灵的健康都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5、对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旅游购物消费旺季,很多商家个体户都想在春节赚上一笔,铺了很多货,但因为疫情,商品无法得到很好的销售,商家都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经济损失;

6、对教育的影响。因为疫情,开学时间延长,改成网络教育,爱玩是每一个孩子的天性,许多家长对于子女的教育都缺乏耐心,在学业上对孩童的施压,影响心灵发育。

7、物价上涨,加重了家庭的负担;

8、上班族、打工族无法正常开工,暂时失去了收入来源;面对房贷车贷、信用卡、花呗等,偿还困难,心里焦虑;

凡事都具有两面性,再来说说好的一面

1、平时因为工作的原因,有很多人无法陪伴家人,因为这次疫情,可以给家人更多的陪伴,让家庭得到温馨;

2、提高了人人的健康意识;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3、加快了网络教育人的事业发展;

4、对一些产业兴起的也提前做了铺垫,在家自主创业;










云开祥来


影响挺大的。我父亲在旅游景区工作,已经2个月没有上班,也就是2个月没有收入。但是家里吃喝开销什么的停不了。并且我们家属于无存款家庭。几年前建房子花完了所有积蓄,并且欠了钱。爸妈一攒了钱就拿去还债。

所幸目前家里没什么大事,我和弟弟都还在家里,不需要学费和生活费,没有大笔开销。日子还过的下去。但是没有收入的日子再过下去,可能会坚持不下去了。

爸爸现在在打听哪里有临时工,有短工可以做,打算先赚点钱。但是我们在疫情比较严重的台州,目前很少有复工的地方。所以打短工也无法付诸实践。只能每天上山挖笋,家里倒是不缺笋吃。(咸菜炒笋简直美味)



阿嘎呀


年前决定自驾游去海南过年,为了避开车流,很早就出发了,计划在年三十之前赶到海南,从苏州经宁波,福州,厦门,广州,湛江.……一路玩过去,当时疫情还没有传播开来,只是新闻里偶尔提到,也没有说会人传人,所以我们一路玩下去,去了福建土楼景点,还去厦门曾厝垵吃了美食,到广州的时候本来要带宝宝去动物园,因为排队人太多,就放弃了这一行程,改去酒楼吃了一顿大餐,现在想来,很庆幸没有去动物园,避免了接触大量人流。到达湛江后,吃了一顿生蚝大餐,那个时候关于疫情已经有各种消息传出,所以在去海口的船上,已经有人戴口罩了,而我们为了减少接触,全程都在甲板上,并没有去室内休息。到达三亚,我们晚餐随意去酒店对面的餐馆解决的,结果就是这一餐,让我们上吐下泻了好几天,全家都中招了,年夜饭喝的白粥[流泪]。在海口耽搁了几天,就听到朋友说三亚景点全封闭了,我们抱着来都来了,不去看看很遗憾的心情,开到了三亚,结果住了一晚,第二天就踏上了回家的漫漫长路。两千多公里的路,三天就开回了苏州,这次过年旅游变成了游车河。虽然我们开了来回四千多公里,什么景点都没有玩到,大年三十还集体中毒,但是这也算是一个特别的回忆,让我永远记住2020年的海南,武汉,中国🇨🇳。




o長樂未央o


1.学生党

我妹是个和我一样不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么但是明白自己很爱钱这个事实的赚钱机器。但现在明显我们失业了。

2.妈妈

也许对主妇来说,没得打麻将真的很难过日子吧。

3.今年过年,我的教师朋友们纷纷转行做主播。因为没法上课,因为大家都不能出门。

4.年前裸辞的待业青年

在和朋友聊天之前,我以为她是很焦虑的,因为没有工作,就意味着没有收入。

5.关于自己

给自己定个小目标,今天比昨天进步一点点。



小红视界


影响还是蛮大的我就总结几点

无聊

我相信这是大家过年统一的想法,相对往年,今年是一个清淡的年,不能出门,不能窜门,电视也看腻了,游戏也玩腻了。

储备功能

我相信大家一定羡慕家里有口罩的人吧,小编可是捶胸顿足痛恨自己为什么不买点口罩放在家里备用,现在买口罩真的是太难啦,还这么贵,然后就是食物,想着年前应该多存几包辣条在家的,经过这次,我可是学会了储备。

工作

从刚开始的年初几工作,到现在要元宵节后才工作,票可是退了买,买了退。当然为了相应政策,大部分企业还是非常的配合,不过后面堆压的工作可是很痛苦的

三餐

说了三餐,可能感觉是早餐才刚下肚,中餐又要来了,不过最痛苦是做菜的人,一日三餐的,都不知道煮什么了

担心

除非在乡下,不然不可能不出门的,总要出去买点菜什么的,出去又怕感染,主要是没口罩,更加的担心了

平安

当然除了这些外,还有很多影响,在这非常的感谢那些逆疫而上的平民英雄,因为他们我们才会不那么的害怕,

我相信再过段时间,这种局面有好转,大伙再忍忍,勤洗手,吃熟食,拒绝野味,少出门,出门戴口罩




逍遥十小妖


先说说这次疫情对我家里的影响吧。我是做生意的,以前每天从早到晚的忙碌,顾不上照顾家里。爱人是一个单位的领导,以前也是每天正点上班,正点下班,回家后还主动做饭等我回来吃饭。孩子是刚毕业的大学生,刚参加工作,在北京住军区里,大概2个来月有次回家的机会,一家人聚少离多,难得相聚。因为这次疫情,我们都滞留在家里。刚开始的时候,孩子性情很高主动做饭做菜,我们也是倍感欣慰,觉得孩子长大了,懂事儿了。随着宅在家里的时间变长,他由原先的主动学习做饭,然后变得不再积极,开始从网上购物日用品,叫外卖,整天抱着手机和电脑,有时网上办公,有时懒在床上,有时玩游戏。爱人现在是一天从早到晚几乎都懒在床上,玩儿着手机,听着电视里边的新闻,询问我保险和工资等等关于个人的信息,到了吃饭点儿就起身做饭,或者出外穿好衣服,佩戴好口罩,回来时手里拎满了韭菜,生菜,西红柿等蔬菜水果和生活用品。我也停下了以前每日奔忙的脚步,静下心来,整理以前的账务,还报名参加了考驾照,参加了头条的写作,还学习一些专业知识,还网上跟随公司做营销,偶尔也偷个懒看动物世界,每天时间都不够用。随着宅在家中日长,每日的柴米油盐酱醋花销,还有新房还贷的压力,以及对父母的牵挂,心里不免有些焦虑。爱人依旧是每日看新闻,每日按时做饭吃饭懒床玩手机,前两天了解工厂可以复工的信息,亲自为单位员工办理复工资料,挨个打电话给员工嘱咐每一个细节。孩子每天也是关注时势,当新闻报导97年的女孩骑单车回单位参加防疫战时,他自豪地说90后都是国家的中流砥柱,都是爱国的,出力的,都是关键时候冲在前线的,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他们并不是垮掉的一代。这两天也会偶尔地冒出一句,这样不上班儿钱从哪儿来呢?我们一家三口在饭桌上一边吃饭,一边看电视,一边谈时事,一边谈未来,盼望国家早日疫情解除,盼望人民安居乐业,响应国家号召,宅在家里做贡献。


浅笑依然的情感日志


我觉得对我们20多岁年轻人来说,对生活倒不是多大影响,我觉得对我来说,带来的更多的是思考,一次疫情中国那么多企业没有撑住,互联网+的生活可能更深入我的内心,以前非典我还小只是听别人说过,现在又来一次,还是有那么多的人重蹈覆辙。经过这次疫情我得每个人都会记忆尤深,因为今天不再想以前消息闭塞的时代,互联网+的发展,让这个世界的风吹草动都瞒不过我们的耳目。我们不在哪个地方,也能看到互联网视频带给我的东西。可能有这次经历我们会更明白,生命的贵重,可能会以后不会花钱大手大脚,会留着一部分应急,会找到适合自己的副业。我相信互联网+的发展会对我们的生活带来更美好的开始。


默心new


我,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主妇,有一份低收入的工作。对于这次疫情对我的情况,嗯~~

就拿昨天来说吧:

早上8:00,我已无睡意,毕竟,睡懒觉睡了快一个月了,该补的觉早就补完了。

我正准备起床,“嘀嘀” 手机来信息了,一看,【中国联通】的停机提醒,手机欠费了,欠58元,不算太多,也还好。

洗漱完毕,正在做早餐----煮粥。“嘀嘀” 又有信息,【XX银行】的信用卡还款信息,约3500元,嗯~~~有点烦躁,毕竟,赶上我一个月的工资了。

吃完早餐,拖地吧。“嘀嘀”“嘀嘀”连来两条信息,一条:【XX平台】,关于疫情的最新情况的推送,唉,今天又增加了XX例确诊患者,“什么时候,疫情能过去呀?”我正嘀咕着~~~

看到了另一条信息:【XY银行】的贷款还款提醒:好几千元!!! “啪” 我把拖把扔在地上,一屁股瘫倒在沙发上,不想动了,烦,烦,烦……

没错,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影响:

1.经济压力:无收入,需支出

2.日常生活的局限:小区封门,村口封路。

衣食住行,样样只能在这几十平米内解决,偶尔给出门买斤肉,也要在一小时内回来。否则,你懂的……

当然,想出去走走也是不行的,管得严。自己对别人不放心,别人对自己也不放心呀。算了,不给国家添乱了,到阳台晒晒太阳吧。

3.亲情的考验:俗话说,近了烦,远了亲。

别人家庭和谐的,天天母慈子孝,一片详和。我们有压力有烦心事的家庭,天天鸡飞狗跳的:抱怨老公不干家务,指责孩子不好好上网课,而他们却嫌弃老母亲我做饭难吃,天天重样,没花样……不想侍候了,真想离家出走!

隔壁堂姐的小女儿,长得特萌,以前每次见面,都要抱着亲上几下。 这下好了,只能隔着屏幕,给个飞吻了。

最后,

疫情虽然对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但是呢,疫情期间,家里各种问题的出现,不单单是因为疫情,而是我对各种问题的抵抗力差。

要自我检讨!

趁这个机会,好好计划一下未来!


靳余


疫情对普通人造成了什么影响? 对于我们许多人都只能听从政府的号召,宅在家里,少出门。不能正常复工、不能正常开学,甚至于正常的生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可以说是过了一个不寻常的春节。加上每天手机不断推送病例的增加,也会让我们原本就烦闷的内心更添一份紧张与不安。

这次疫情对于我们的生活更是一项重大的挑战,就拿我自己身边的朋友为例,有几个不工作还能照常领工资的,有的能领一部分生活费。但这样的人很少,大部分人都是没有收入的。就拿我自己来说信用卡负债10几W,开的餐饮店不能营业,没有收入,每个月还款只能套现解决。还有一个半岁大的儿子要养一家人的生活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每次想到这些问题非常头疼,最重要的是不知道还要多久才能恢复正常工作,今年的钱还好赚吗?然而这一切都是未知数!网上的例子也比比皆是。

其实换个角度想一下,我们至少还能维持生活,还能有说有笑的每天在家里陪着爸妈看电视。对于武汉人民和前线医生护士,我们这算什么呢!还有大多的中小企业,现在面临着倒闭,餐饮行业这段高峰时期更是一毛不拔。旅游业,全军覆没。卖年货的个体血亏。

最后希望大家趁着这段原本不属于我们的“时间”少些焦虑和抱怨,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以便疫情结束后能提高我们的收入。




爱做梦的扎西


2019年12月8日,武汉发现了第一例新冠肺炎,距今已有63天。

两个月里,事件不断演进,所有人置身其中。多地“封城”,生产减少,春节的热烈转为抗疫的焦灼;专业人士奔赴前线,驻守家中的其他人,用转发疫情、捐钱捐物的方式与情况最严重的疫区人民站在一起,只为这场抗疫战争能早日结束。

置身其中不仅指当前,更联结着未来。无数普通人揪心于一线疫区的患病和死亡,但他们的窗外亦是寒冬。澎湃新闻·湃客@照路明从疫情数据、公开资料与调研结果出发,讨论这场疫情如何深刻影响每个人的生活。这份调研是兼顾地区、性别、年龄段、职业等分布、面向全国样本用户定向投放的,经过筛除后获取有效问卷1655份。虽有局限性,但现有结论有一定参考性。

1、洗手,消毒,戴口罩

“我们这儿的疫情应该不算严重。”方群位于西南某省的县城。当初抢购的口罩,如今还剩七、八个新的,均为医用外科口罩。考虑到口罩难买、疫情或将持续,很多口罩,她使用过几次才放下。

上个星期点外卖送的一瓶医用酒精放在不起眼的角落,只用了一点。“说容易引起火灾,新闻上提醒的。我用了一点在手机上。”她对酒精的使用很慎重。

疫情焦心。唯一让她满意的,是儿子的卫生习惯有了。“多多,洗手!”这句话方群对她的儿子说过无数次,这几天终于有了效果。

“因为疫情过后,难免还有其它传染病存在。我希望他能保持这些习惯,未来还有大考。”

1月23日武汉“封城”后,公共媒体对防疫知识的宣传已有两周之久。直接影响的,是人们的公共卫生行为及观念。

调研结果显示,疫情结束后,人们愿保持的前三种卫生习惯为洗手、消毒与口罩。哪怕是减少室内人群聚集、定期检查、减少出门这三种要求更高的行为,也有半数以上的人愿意继续保持。相比之下,女性的习惯保持意愿整体高于男性。

意愿很难全部转化为行为,但转化即是进步。2003年,根据中华医学会的调查,“非典”防治基本结束后,有六成人表示自己及家人“从公共场合回到家依然勤快地洗手”。[1]

同年,钟南山院士在接受新华社采访时表示:“非典”疫情是一个机会,可以让中国人对卫生习惯进行自觉地调整,将告别陋习提到日程上来。“日本、韩国此次没有爆发(非典),从习惯上看,我认为有一定的必然性。”[2]

回到17年后的今天,疫情之下的我们,又面临一场补考。

2、收入难题

养成卫生习惯是病毒带给我们的一点点正面影响,但生活要操心的不止于此。方群说看网上的疫情消息让她难过,但她更觉得生活难过。

去年年中,她与朋友合资开办了一家火锅店,过年的营收被寄予众望。但疫情来临,春节原定的三天放假在不断延期。2月4日,她们曾按照“餐饮店每日可接待不超过五桌顾客”的地方规定展开小规模营业,但次日当地新增的确诊病例让所有餐饮店再次陷入无限期的关停中。

“收入是今年的难题。”方群表示。为了迎战春节,大量现金都会用于备货,这是惯常。如今,房租、人工与货物的压力让她们喘不过气。“这几天开始做外卖,希望可以熬过去吧。”她想了想补充到,“但我们都理解,安全第一。”

方群背后,还有上千万的工作者同她一样。 调研结果显示,与往年春节相比,超四成人透露疫情让收入减少。其中,近八成人的损失在20%以上,而他们大多拥有一定的负债。由此,春节在家的“闲”转为了长此以往的“忧”。

在“忧”的时间长度上,李闻有发言权。在陆续开工几日后,2月7日,他所在的旅行社公司再次放假,老板通知他们的开工时间预计是五一之后——三个月的假期里,他在酝酿找一个新工作。他担忧的既是收入,同时更担忧,公司也许撑不到五月。

将视角从城市上班族和个体工商户继续下沉,情况会更严峻。在某新闻客户端,超过一千万人次参与“新型肺炎对普通人的影响”话题,这些故事又在微博上转发,将长吁短叹乘以数倍。

无论是做好了糖葫芦却没人买的老人,还是草莓严重滞销的果农,人们担心的是,他们很难具有抵御疫情和经济压力的能力——比如一份合规的口罩,不仅是能否买到的问题,而是能否支付得起的问题。他们同时担心的是,这种压力某一天会连锁反应,大到自己也无法承受。

“春天终于还是会来的,只是有的人已经等不到了。”一名网友评论。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教授彭泗清呼吁关注疫情冲击下涌现的“临时困难群体”,包括无口罩群体、有倒闭风险的企业主群体、有失业风险的劳动者群体等。他认为,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与生活幸福感,对于社会和谐及社会稳定力量的重生,有重要意义。[3]

借此,我们更容易理解,为什么 人们对肺炎疫情最大的害怕不是死亡。(详见湃客@照路明文章:《被新冠肺炎困在家中的中国人,这几天都在干什么?》[4])

一方面,得益于科学传播,人们对新冠肺炎的病死率也许有了初步了解;另一方面,因为每个人都有责任,且被牵挂,对平安、稳定生活的追求遮蔽了死亡的可怕性,并随着年龄增加显得愈发重要。

3、一线城市的焦虑

疫情之后的经济恢复或许是一场挑战。面对未来,普通人的心态是否也被影响了?

数据显示, 以“信心”为代表,人们的正面情绪整体高于负面情绪。其中,北方省市在“自信”、“鼓舞”的情绪测定中位居前列,显示出对未来工作、生活的乐观。

与我们此前在《被新冠肺炎困在家中的中国人,这几天都在干什么?》发现的结果相符,在扩大样本的情况下,无论是疫情期间还是展望未来, 天津、四川的负面情绪都较低,同时表现出较高的“平静”指标,依然为居民心态最好的两个地区。

反观负面情绪更突出的省市,呈现出一个特点: 一线城市最焦虑。具体表现为:上海、北京、浙江、广东四地受访者的“焦虑”、“心烦”与“害怕”指标都在均值之上。在他们之后,还紧随重庆、江西、安徽等湖北周边省份。

一线城市的第一个焦虑来自返工潮。它顺应正常的经济生产,但在一定程度上,与疫情防治的诉求相悖。

上海财经大学常务副校长徐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北上广深一线城市的经济活跃度最高、人流量最大,发生交叉感染的可能性也最高。[5]在这一情景下,本地人与外地务工者的对立情绪激发,陷入彼此担忧。

另一个解释维度,依然与经济有关。一线城市载有大量中小微企业与务工者,加速经济修复的重任,在他们头上。因此,身处前方的瞭望台,他们难免有焦虑。

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盛松成在财新网撰文呼吁,经济恢复所面临的挑战可能比当年“非典”时期更严峻,健康安全是第一要务,但也亟需帮助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渡过难关。[6]

对收入与经济的乐观度调研显示, 人们对今年收入的乐观度偏低。具体解释为:近六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收入将减少。其中,个体工商业的乐观度最低,学生的乐观度更高。身处象牙塔的后者,对收入一词的把握停留在预估中。

尽管如此, 人们对经济依然趋于乐观。其中,个体工商户转为最高。值得关注的一点是,各地针对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税收优惠政策正在陆续出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