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5 這種植物被形象的叫做“地牯牛”,想要獲得高產必須這樣做!

地牯牛就是我們常說的草石蠶,又稱地蠶、甘露兒、寶塔菜、螺絲菜等,為唇形科水蘇屬多年生草本植物。以肉質塊莖為食用器官。原產於我國北方,栽培歷史相當悠久,全國各地均有零星栽培。草石蠶營養豐富,主要作為醬菜和鹽漬蔬菜食用,鹽漬後相當長時間保持脆嫩,入口無渣,為鹽漬蔬菜中的上品。還有一定的藥用價值。

這種植物被形象的叫做“地牯牛”,想要獲得高產必須這樣做!


(一) 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1、溫度:草石蠶地上部不耐嚴寒,遇霜凍枯死,地下莖可在寒冷的地區露地越冬。不耐高溫。當土溫在8℃時開始萌芽,15℃時幼苗出土,20~24℃地上莖生長最旺盛,28℃時開花和抽生匍匐莖,氣溫漸降後匍匐莖先端膨大形成塊莖,氣溫繼續下降,霜凍時地上部莖葉枯死。

2、光照:草石蠶為短日照植物,較耐陰,但較強的光照有利於生長髮育,短日照條件誘導開花。

3、土壤:草石蠶對土壤條件要求不嚴格,但肥沃疏鬆、排水良好的沙質壤土,有利於匍匐莖入地和膨大。不耐乾旱,喜在溼潤和近水處生長。

(二) 主要栽培品種

(1) 地蠶:植株高40~70釐米。莖方形。葉片有柄,對生,葉較小,為綠色或淺綠色,卵狀披針形至卵形,基部心形,葉緣有鋸齒。葉面有白色絨毛。花序輪傘形穗狀,花冠淺紅紫色帶有白色。秋季開花。地下塊莖粗短,長約5~6釐米,直徑1.5釐米,有結節,節間短,中間粗壯,兩頭漸細,形似螺螄,質地緻密,玉白色半透明,品質優良,鹽漬後脆嫩,口感好。喜溫暖溼潤氣候,耐熱,耐溼。畝產3000千克。

(2) 地環:植株高50~60釐米,莖方形,葉片對生,披針形。葉色深綠,葉片有葉柄,葉緣有鋸齒,葉面有白色絨毛。地下莖長5釐米,直徑1.5釐米,皮白色,有6~7個環狀節,節處凹陷,有明顯的小鱗片。肉質脆嫩,品種較好。抗逆性強,耐寒,抗旱,適宜沙質壤土栽培。畝產1000千克。

這種植物被形象的叫做“地牯牛”,想要獲得高產必須這樣做!


(三) 高產栽培技術

1、栽培季節與栽培方式

①栽培季節:草石蠶栽培技術簡單,生長旺盛,不易發生病蟲害。一般作多年生栽培,塊莖繁殖。春季土壤化凍後,利用貯藏的塊莖播種,生長季節長達270天左右,入冬土壤上凍前採收。由於收穫時難免遺留塊莖,翌年春季不必播種,可自行生長,但此法難於掌握株行距,產量較低,一般仍作1年生栽培。

②栽培方式 :草石蠶具有一定的耐陰性,在生產上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光能,常將草石蠶同其他作物間作,如玉米、向日葵、苦瓜、絲瓜、西紅柿、黃瓜、豇豆等。一般是3行草石蠶間作1~2行其他作物,這樣在夏季炎熱高溫季節可以適當遮蔭,減少土壤水分蒸發,有利於草石蠶生長髮育。草石蠶需要輪作,一般連作2~3年後,輪作3~5年。

2、栽培

(1) 整地和施基肥。

草石蠶喜肥怕澇,因此,選擇適宜的地塊和施足基肥是一項重要的栽培技術措施。應選擇土質肥沃、疏鬆的沙質壤土,要求排水良好並具有方便的灌溉條件。土地選好後進行翻地,並每畝施腐熟廄肥1500~2000千克。破碎和平整土地,按畦寬260釐米、畦溝寬40~50釐米作畦和開好排水溝,如果是實行間作,則按間作作物實際要求進行整地。

這種植物被形象的叫做“地牯牛”,想要獲得高產必須這樣做!


(2) 育苗。

草石蠶育苗較簡單,生產上一般利用塊莖進行無性繁殖。第一年採收的塊莖經過簡易貯藏,或採種田秋季不收穫,翌年春季土壤解凍後,塊莖萌發成株,進行分株定植。塊莖貯藏時受熱易腐爛,不能採用窯貯,一般是在冬季將草石蠶塊莖挖起後,隨即選擇向陽的地面,將留種用的小塊莖撒於地面,上面覆蓋7~10釐米的細土,防止凍害和過於乾燥,保持溫度2~4℃越冬,第二年春季萌芽時即可定植。採種田留種的也在萌發幼苗後,分株定植。一般1個草石蠶塊莖長1株苗,也有的同時萌發幾株苗,對於後者可以分割成幾段進行定植,有時為了提高繁殖係數,在春季萌芽前人工將大塊的草石蠶塊莖分割成幾段,使每一段上具有2個節以上,促進多萌發芽,能提高繁殖係數2~4倍。

(3) 定植。

草石蠶的生育期長達270天,一般在春分前後,土溫在8℃以上時開始萌芽。育苗移栽的,定植期安排在清明至穀雨之間、苗高3~4釐米時進行。定植時按行株距約30釐米×25釐米,在畦上開定植溝,然後將幼苗定植其中,定植深度5~8釐米,用種量15~20千克。也可露地直播,北方地區在春分前後,表土化凍後進行穴播,行株距40釐米×6~7釐米,穴深5釐米,每穴播種1粒塊莖,播後覆土壓實。幼苗出土後澆一次透水。

這種植物被形象的叫做“地牯牛”,想要獲得高產必須這樣做!


(4) 田間管理。

①追肥:草石蠶前期進行營養生長,是後期塊莖形成和膨大的基礎。一般立夏以後植株進入旺盛生長期,此時可用糞稀水追肥1~2次,每次每畝400~600千克;如夏至前後植株尚未封行,再追肥一次。立秋以後地下塊莖開始膨大,此時每畝可施尿素10~15千克,以維持葉片鮮綠,避免早衰,增加養分積累,促進塊莖膨大。

②澆水:草石蠶喜溼潤忌澇,前期氣溫尚低,根據土壤墒情,隨施肥澆水1~2次。炎熱夏天高溫期間,澆水次數相應增加,以保持土壤溼潤,一般每隔3~5天在早晚澆涼水。在田間覆蓋米糠、鋸末和切碎的稻草或麥秸,有利於保溼和降低地溫。立秋後天氣轉涼,塊莖開始膨大,應控制澆水,過於乾旱時需灌溉。雨季注意排水防澇。

③中耕除草:在苗期應進行多次中耕除草,每次雨後都需進行,促進根系發育,防止雜草叢生。中耕深度5~6釐米。在植株封行以後,地下塊莖膨大期停止中耕。

(四)採收

植株在上部枯死後即可採收,一般在小雪至大雪之間進行。採收時用鐵鍬翻挖土壤,撿拾草石蠶塊莖,一般畝產500~1000千克左右,高者可達2000千克。選取較大的塊莖上市,較小者作為留種用。如果採用脫毒苗,產量可提高30%以上,品質及營養成分也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這種植物被形象的叫做“地牯牛”,想要獲得高產必須這樣做!


好了,關於草石蠶高產栽培技術就介紹到這裡了,你們有吃過草石蠶嗎?你們那裡叫什麼呢?歡迎大家評論哦!


文/鄂西小濃人 圖/網絡 若有不妥,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