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后差异为何会如此之大,历史上还有这样的君主吗?

东北三叔


中国古代帝王的通病——小有成就后志得意满,骄傲狂妄后身败名裂

唐玄宗前半生意气风发,可谓是出尽了风头,先是逼着他老爹李旦退位,其后励精图治,让唐朝达到极盛——开元盛世

可是,任用贤明的李隆基怎么就开始宠信奸臣李林甫、杨国忠,还沉迷于杨玉环的美色不能自拔,随后唐朝就由盛转衰,并爆发安史之乱

活到78的李隆基,还当了6年太上皇,算是典型的虎头蛇尾

归结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两点。第一是政治决策失误导致政权根基出现问题,第二就是个人问题了,自我感觉良好导致的石乐志

历史上与他相似的君王不在少数,只是他比较出名且比较具有代表性


失败代表——北齐高洋和大明万历

为何说这俩人是唐玄宗类型的失败代表呢?因为他们没有达到李隆基的成就(开创盛世),但是他们却有着和李隆基一样的转折,甚至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大明万历皇帝比较知名,因为他多年不上朝,搞得朝廷乌烟瘴气不说,还留下了个明朝之亡,亡于万历的骂名

原本也是年轻有为的主儿,在国柱级人物张居正的协助下,一度有声有色,形成了万历中兴的局面,只可惜好景不长,万历因为国本事件跟大臣闹翻,并从此开始了几十年的不上朝,而且继承人又比较废,只传了两代半就倒闭了(朱常洛在位一个月,算半个)

还有高洋,也是继位之初勤于政事,一副明君的样子,可时间一长就不行了。还是后宫好玩,还是美酒好喝,于是年纪轻轻纵欲无度,最后饥渴而死(喝酒喝的身体出毛病了)

历史上类似二位的,还有很多,基本都是一个路子——刚上台时风光无限,英明神武,过不多久就原形毕露

成功代表——汉武帝和乾隆爷

这俩人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极高,汉武大帝的名号可谓是名震华夏,可以和秦皇所并列,而乾隆爷则经常在清宫剧中风流潇洒

讲道理,这哥俩不该和李隆基混为一谈的,可偏偏他们都属于一个路子——晚节不保

汉武帝刘彻,大破匈奴,东灭朝鲜,一时间风光无限。可是刘彻晚年时穷兵黩武,且好大喜功,奢侈无度,一度让处于盛世的汉朝面临危机

对外作战屡屡失利,还跟自己儿子老婆搞窝里斗,颇有些秦二世的苗头

最后幡然醒悟的汉武帝,结束了自己的作死之旅,算是悬崖勒马没有酿成大祸

乾隆爷呢,也差不多。成就了十全武功后,就变样了。宠信和珅,多地爆发大规模农民起义,帝国也历经康乾盛世后慢慢衰落

只不过,这个恶果并不是他吞下的,却跟他脱不了干系

不得不说,自始至终都兢兢业业的皇帝不多,而能迷途知返的更是凤毛麟角

归结起来跟他们个人的自制力有一定的关系,毕竟人不能时时刻刻都绷紧那根弦,偷点懒、作点妖是很正常的,但前提是别酿成什么大祸

所以,李隆基作为虎头蛇尾的最佳代表,只能作为反面教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

而汉武帝、乾隆爷这样的,人们更多的是记住了他们的功绩罢了


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妨点个赞或者关注一下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先普及一个知识:当一名勤政的好皇帝其实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做一名好皇帝那就基本等于不可能了。

当一名勤政的好皇帝,第一要努力克制自身的无数欲望,比如女色、比如爱花钱,比如喜欢听好听的拍马屁的话,这些其实都是人性中的最正常的欲望,以皇帝的权势而言,只要他想要,这些欲望其实都可以轻而易举的满足。但是,如果你想要做一名开创盛世的好皇帝,这些欲望你都要痛苦的忍受甚至远离,难受程度基本近似于一个对着一桌米其林级好酒好菜的减肥者。对于很多皇帝而言,你可以忍受一年两年甚至十年,但你真的可以忍一辈子么?你见过几个可以一辈子节食的爱吃之人,那些体育明星一退役都发福了。

当一名勤政的好皇帝,第二要做一个每天加班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加班狗。在清朝,天还没亮的时候,皇帝在早晨4点就要起床,5点就要上朝,要知道,昨晚他为了批奏折很可能熬到半夜才睡。全国上下那么多事,每件大事你都要知道,都要亲自批奏折,如果假手他人,就是“昏君”。古代形容勤政皇帝最喜欢用两个词宵衣旰食和朝乾夕惕。前者是说“天不亮就穿衣起床,时间晚了才吃饭”,后者是说“一天到晚勤奋谨慎,没有一点疏忽懈怠”。雍正最喜欢别人用“朝乾夕惕”来形容自己,年羹尧一次写错了这个词,引得雍正爷大发雷霆以此作了很多“倒年”的文章。

我们再看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长的皇帝。所谓开元盛世,其实没有开元年号这么长,开元这个年号有二十九年,其实到了后半段,唐玄宗已经开始放飞自我了,“倦政”的情绪已经非常明显了。你李隆基一倦政,不想管事,自然有很多逢迎之臣凑上来想帮皇帝多“做点事”,权臣奸臣就这么都来了;你李隆基不想工作想开始吃喝玩乐了,天下臣民岂能不上行下效,腐败奢靡之风就这么起来了。

开始,李隆基有错么?他辛苦了十几二十年,每天“宵衣旰食”“朝乾夕惕”,这过得什么日子啊?作为一个正常人,李隆基也需要享受生活啊,只是他运气特别不好,享受生活时碰到了安禄山,“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李隆基开创的开元盛世要辛辛苦苦二十年,而毁掉一个盛世几天就够了。

至于说其他皇帝,难道就比李隆基更好么?他们同样无法一辈子像清教徒一样“宵衣旰食”,能够善始善终的好皇帝往往只是因为活得不够长罢了,比如雍正爷。像伟大的唐太宗、伟大的康熙爷,伟大的乾隆爷,到了晚年谁还不是懈怠了,谁还能是十年如一日像年轻一样打拼,大家都是人啊。他们只是运气比李隆基好了一点点而已。


张明扬不说话


李隆基经历了开元盛世和天宝危机两个阶段,这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他的前半生太顺了,而且当时李隆基一朝前期的宰相姚崇也非常厉害,治国理政不含糊,再加上其实武则天并没有把唐朝的根基破坏,而是更好地发展了唐朝,给李隆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李隆基可谓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但是越是这样,人越是自满,放松对自己的要求,李隆基的失败就在于这里。

历史上也有不少皇帝犯了和李隆基一样的错误,人生先扬后抑,比如汉武帝,比如万历皇帝,还有乾隆皇帝,他们的人生都属于前半生路线方针正确,而后半生荒淫无道,饱受诟病。 但是,他们的情况又与李隆基有很多不同,李隆基在一定程度上有些不走运,因为他的国家里有一个超级大毒瘤安禄山,此人后来造反本页不足为患,但却因为一系列的战略失误,让这个人偷袭得手,最后唐朝转向了衰弱。

而汉武帝、万历、乾隆皇帝虽然在晚年时都犯下了错误,国力大幅降低,但是却没有遇到一个非常厉害的对手,这在一定程度上是他们的幸运。 而另外一方面,其实李隆基晚年的用人也出现了问题,他任用奸臣李林甫、杨国忠是最大的败笔,而反观汉武帝、万历皇帝和乾隆皇帝,虽然也出现了用人失误,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朝中尚有肱骨之臣辅佐,骨架并没有被破坏,这也是这三位皇帝结局比李隆基好的原因。



大胡子说史


几十年皇帝生涯

李隆基算是出生在武则天的时代,在他即将成年韦皇后想做第二个武则天,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弄死了韦皇后,因为匡扶社稷有功,被立为太子。而后太平公主又想干政夺权,李隆基得先皇让位后称帝。

李隆基称帝后,与太平公主矛盾激化,最终对打了一场,李隆基赢了,此时皇帝位子坐稳了,但是多年的后宫干政,抢班夺权,国家发展有很多遗留问题等待处理。

李隆基开始励精图治,选贤任能,拨乱反正。在此期间国家英才得以重用,在君臣共同努力下,创出了“开元盛世”。



国家实力蒸蒸日上,李隆基开始向外发动战争,开疆拓土。但他因宠爱杨贵妃,重用杨国忠这二货,却弄成了内政混乱,外敌环伺。安史之乱爆发,其口号就是“忧国之危”,讨伐杨国忠。八年战乱使得唐朝中衰。



至于为什么会这样,没有了压力,也就没有了动力。几十年的皇帝生涯要坚持如一很难的,李隆基前期算是在刀锋上起舞,战战兢兢,心里的弦绷得很紧。到了后来盛世已创,开疆拓土不过是锦上添花,内心的目标和期许都已经达到,自然就松懈下来了。正所谓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难,李隆基前期艰难的打下了江山,还把江山治成了盛世,之后享受享受并没有错,错在他是个皇帝。政务本来就是你做了能看的见,你不做放在那儿也能过,只不过当时能过,以后却会积重难返,骤然崩塌。

有人说正是唐朝那包容的文化,重用安禄山之流的塞外民族,才导致了唐朝衰败。文化包容并没有错,但文化的包容应当还有求同存异,约束和控制,李隆基没有慢慢摸索,而是在堕落里放任其发展,再加上内政混乱,这个盛世就这么垮了。

至于有没有其他皇帝也是这样,他的祖宗唐太宗啊。

李世民在位前期治理出了“贞观之治”,到了晚年,骄奢淫逸占齐了,再加一个炼丹修仙,武则天能当女皇帝也有他的分,不过前期底子打的好,虽有乱像,不至于国灭。


凝望星空的倒影


历史上这样的君主其实还是很多的,只是看君主的个人修养如何。

隋炀帝在继位之前非常简朴,不好声色。而一旦等到了隋文帝驾崩,自己真的当了皇帝,马上就像变了一个完全不同的人一样,穷奢极欲,纵情声色,三伐高丽,三下江南耗费了无数的民脂民膏,导致天下大乱,自己也身死江都为天下笑。

如果说隋炀帝之前是装的话,那么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则是一个渐渐衰退的过程。李世民早年励精图治,造就了流芳千古的『贞观之治』,但是晚年也开始渐渐的听不进去大臣的谏言,杀了忠臣刘洎。如果不是因为后来因为服用金丹而驾崩,晚年可能还会更加的不堪。

南朝梁武帝萧衍,早年英明神武,直接起兵推翻了南齐末代皇帝萧宝卷的统治,建立了梁朝。但是晚年却佞佛无度,昏庸不堪,直接造成了侯景叛乱,自己也被活活饿死。

后唐的庄宗李存勗,在没有做稳天下之前,号称『半截太宗』,曾经亲率轻骑兵绕过敌方主力,直接偷袭国都大梁,灭亡了朱温一手创建的梁朝。但是做稳了皇位仅仅三年,就因为信用戏子,排斥旧臣导致众叛亲离,而在平叛的过程中被箭射穿了脸颊而死。

在君王这个位子上做久了,会权威日重,早年那种从谏如流,励精图治的心态都会被志得意满所慢慢的侵蚀和替代,从而以前自我压抑的欲望也会被慢慢的释放出来。所以在位时间很长的君主,不管之前有多么英明,晚年往往都很难保持同一水准。


经史通义


唐玄宗为什么会出现前明后昏的情况,我想绝不是大多数历史学家所说因为杨贵妃狐媚惑主的女祸论,因为在当时的历史情况来看,即使没有杨贵妃,也会有李贵妃,刘贵妃来满足唐玄宗的个人喜好。个人认为,唐玄宗转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唐玄宗统治时期,改变了唐代自开国以来的群相制格局,转变为了一主一从的宰相格局。即一个主要宰相,为中书令,另一个辅相,又实行宰相专任而不久任的原则。充分发挥宰相才干,开元时期出现诸多贤相,是与这个原则密不可分的,如姚崇,宋憬,张悅,张九龄都是一时之选,成为当世贤相,而主从配合也好,例如姚崇和卢怀慎。然而到了开元后期和天宝年间,唐玄宗在任用宰相方面出现了重大失误,李林甫,杨国忠的上台大大加速了天宝年间政治的腐败,而杨国忠和安禄山的斗争进一步加速了安史之乱的到来。

二、唐玄宗后期出现了严重的怠政状况。随着开元十二年唐代国力达到鼎峰,渐入中老年的唐玄宗开始出现了怠政的状况,认为天下富足,宰相称职,四夷宾福,自然可以安享太平,崇尚奢靡。唐玄宗开元初年,为了表示自己励精图治,曾将宫中珍宝玉玩付之一炬,但唐玄宗晚年确奢靡不已,整个唐代贵族集团开始大建楼堂馆所,统治日趋腐朽。

三、唐开元天宝年间正是诸多政策转变的时刻,然而唐玄宗确处理不当,为安史之乱的爆发埋下了隐患,唐玄宗统治时期府兵制崩溃,募兵制兴起,确造成了边将拥兵自重的局面,唐玄宗一改唐代的兵制,有内重外轻改为了内轻外重,对边疆节度使的权利控制不利。总之,唐玄宗时代的诸多制度变革的时代,但玄宗本人没有有效处理这些变革,为后来唐代衰弱埋下了隐患。

历史上像唐玄宗这样前明后昏的帝王不在少数,如汉代的汉武帝和清代的乾隆帝就是这样比较典型的例子。

小王解史,关注我,带您走进不一样的历史


小王解史


与李隆基生平相似的帝王还有两位:汉武帝刘彻和清高宗弘历(乾隆),但他们的结局并不全然相同。

李隆基前期励精图治,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开创“开元盛世”,开元年间也是是大唐最盛之时,天宝年间,李隆基任用李林甫、杨国忠,宠幸杨贵妃,最终导致安史之乱,安史之乱也是整个帝制时代的转折点,从此华夏再无汉唐进取之心。

汉武帝早年以卫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同时东灭朝鲜,南灭越南,西域凿空,是汉王朝最鼎盛的时期。

并不是所有的外戚都能征善战,汉武帝晚年以李广利为将,屡次败于匈奴之手。又制造“巫蛊之祸”,与太子大战于长安,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子夫自杀。

汉武帝的晚年与秦朝末年极为相似,只是刘彻能够幡然悔悟,下轮台罪己诏,使汉王朝在其之后又有“昭宣中兴”。

乾隆,号称“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虽然又水分,但不可否认新疆历康雍乾三代,终于在乾隆手中重新归于中原王朝统治,清朝版图也在乾隆之时达到最大。

而乾隆晚年,宠信和珅,昏庸而不听大臣劝谏,多地爆发起义,诺大一个帝国只剩下浮华的空架子,大清强弱的转折点就是乾隆后期。

乾隆与华盛顿是同时代得人,且死于同一年――公元1799年。

乾隆在位够久,再过四十年,公元1839年鸦片战争爆发,清王朝便万劫不复了。

如果算上割据政权,南朝梁武帝萧道成也是如此,早年励精图治,晚年却错信侯景,侯景之乱导致江南彻底被毁,从此南北朝时期北强南弱的局面不可逆转,梁武帝也在侯景之乱中被饿死。


心向青山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在中国古代的帝王中算是比较长的,在唐代的帝王之中则是最长的一个。在其前期,唐玄宗开创了开元盛世,把李唐王朝推向了顶峰。但是,在其后期,唐玄宗则是偏听偏信,政治逐渐走向黑暗,最终导致安史之乱的爆发,唐玄宗败走四川,晚景凄凉。前后简直判若两人,何以会如此结局呢?

唐玄宗成长于武则天时期复杂诡谲的政治斗争环境之中,陪伴父亲一起度过了几年战战兢兢的皇嗣生涯。其后,又在唐隆政变中铲除了韦皇后和安乐公主的势力,扶持父亲唐睿宗登基当了皇帝。唐睿宗为了避免出现类似玄武门兵变的悲剧,舍弃了长子改立三子李隆基为太子,并且在先天元年将皇位禅让给他。接着李隆基又铲除了太平公主的势力,实际控制了全部的权力。在开元年间,李隆基励精图治,重用一批贤才,精简机构,完善官员考核,重视农业生产,吏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

但是,当唐玄宗李隆基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后,难免就有所变化了。一方面,李隆基本人志得意满,进取心显然不如开元初年。也逐渐开始奢靡享受了,尤其是在得到了杨玉环之后。这样的现象,其实也不是偶然的。始终如一地保持早年的进取心,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尤其是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之后,他已经被自己的巨大成就冲昏了头。什么样的君主,就决定了什么样的臣子。当李隆基励精图治的时候,他的身边都是一些贤臣。而当有所懈怠的时候,李林甫、杨国忠等人就出现在了他的周围。并不是早期没有小人,而是小人没有机会施展其阿谀奉承的手段。后期也不是没有贤人,而是贤人也没有机会施展其抱负。另一方面,整个统治集团内部,也矛盾重重。盛世的表象之下,各种矛盾已经在不断地发展。李隆基并没有能够妥善处理这些矛盾。对当时的天下局势,李隆基也没有清醒地认识。总体看,前后的转变主要的责任是李隆基个人造成的,传统的女色亡国论把安史之乱归咎于杨玉环,其实是在为李隆基找替罪羊。杨玉环在深宫之中,她也很少干政。即便是她想干政,假如没有李隆基的纵然,也无法干政。

任何人都是有其局限性的,孔子曾经说过,老年人戒之在得。真的在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能保持清醒头脑的并不多。类似李隆基这样的人,在中国历史上也并非个例。比如在西周就有一位,周宣王的父亲周厉王在国人暴动之中被流放,周宣王在民间长大。当上天子之后,周宣王能够吸取其父亲失败的教训,而且由于其早年的经历,也能了解民间疾苦,并且重用了一批贤人。西周王朝的局势由危转安,出现了宣王中兴的局面。但是,周宣王在位四十多年,当其晚年,也出现了衰落的局面。

甚至于传世文献记载的圣王典型,伟大的尧,在其早期也开创了后世所羡慕的盛世,但在其晚年则是出现了一些混乱的局面。于是,等到舜即位后,立即处分了一批奸人。


野叟杂谈


唐玄宗前半生一手开创了开元之治,是唐朝乃至整个历史上的盛世巅峰,后半生却因为错信安禄山爆发了安史之乱,唐朝从此急转之下,从此藩镇割据,中央逐渐失去号召力,直至最后灭亡。那么唐玄宗为何前后差距如此巨大呢?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太宗李世民重孙,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0年(唐隆元年)与太平公主联手发动“唐隆政变”诛杀韦后集团。712年李旦禅位于李隆基,前期任用姚崇、宋璟为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乃至中国历时上极盛之世——开元盛世。但是在统治后期宠幸李林甫、杨国忠等奸臣最终导致了安史之乱的发生。是什么导致唐玄宗前后期统治下有如此巨大的差异呢?其实个人感觉和唐玄宗本人的性格和他所处的环境关系是非常大的,在唐玄宗统治之前经历了“贞观之治”“永徽之治”以及武则天的“治宏贞观,政启开元”,唐朝自开国以来除了对外战争,国内已经和平一百多年了,虽然朝中政治风起云涌,但是大体是一个和平的环境,这也导致了玄宗在安禄山造反的消息传到朝中的时候还在怀疑消息的真实性。并且因为海内升平百余年,河北百姓有几代人没见过战争,听闻安禄山起兵各地纷纷望风而降,叛军很快就打到潼关。玄宗又决断失误并临阵斩杀潼关守将高仙芝,导致叛军长驱直入,唐朝从此中衰。



如果说历史上还有没有唐玄宗这样前期励精图治,后期昏庸的皇帝?答案肯定是有的,而且还不少,比如后唐庄宗李存勖,汉武帝等。但是造成如此大的影响并影响后世几百年的只有唐玄宗了。


舆堑


唐玄宗的前半生可以说是在建功立业,而后半生是在享受堕落。历史上对他的评价也是毁誉参半,半明半昏。他的前半生可谓英明神武,开创了盛唐的繁荣,从这一点来说,他是一位大有作为的君主,功绩彪炳史册。而又是他自己把盛唐带入了战乱和下坡路,那么这样看来,他又是一个罪人。


是什么导致唐玄宗会出现这样明显的两极分化?关键在一个人,那就是杨贵妃,古代四大没人之一。红颜祸水大概有杨贵妃的一份功劳。杨李的爱情被一些文人骚客大书特书,把两个人的爱情认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组合。但是如果唐玄宗是个普通老百姓,我们或许会赞赏他和杨贵妃的爱情,但是唐玄宗是一个帝王,这样宠幸一个妃子,以至于从此不早朝,这不是堕落是神马。


普通人堕落影响的也只不过自己身边的人,而帝王一旦沉迷女色,荒国怠政,那耽误的可是一个国家和百姓。历史也证明了唐玄宗的错误,最后被安禄山造了反,马嵬坡缢死了杨贵妃,正可谓自食其果,罪有应得。


个人看法,欢迎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