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6 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後半後差異為何會如此之大,歷史上還有這樣的君主嗎?

東北三叔


中國古代帝王的通病——小有成就後志得意滿,驕傲狂妄後身敗名裂

唐玄宗前半生意氣風發,可謂是出盡了風頭,先是逼著他老爹李旦退位,其後勵精圖治,讓唐朝達到極盛——開元盛世

可是,任用賢明的李隆基怎麼就開始寵信奸臣李林甫、楊國忠,還沉迷於楊玉環的美色不能自拔,隨後唐朝就由盛轉衰,並爆發安史之亂

活到78的李隆基,還當了6年太上皇,算是典型的虎頭蛇尾

歸結其中的原因,不外乎兩點。第一是政治決策失誤導致政權根基出現問題,第二就是個人問題了,自我感覺良好導致的石樂志

歷史上與他相似的君王不在少數,只是他比較出名且比較具有代表性


失敗代表——北齊高洋和大明萬曆

為何說這倆人是唐玄宗類型的失敗代表呢?因為他們沒有達到李隆基的成就(開創盛世),但是他們卻有著和李隆基一樣的轉折,甚至說有過之而無不及

大明萬曆皇帝比較知名,因為他多年不上朝,搞得朝廷烏煙瘴氣不說,還留下了個明朝之亡,亡於萬曆的罵名

原本也是年輕有為的主兒,在國柱級人物張居正的協助下,一度有聲有色,形成了萬曆中興的局面,只可惜好景不長,萬曆因為國本事件跟大臣鬧翻,並從此開始了幾十年的不上朝,而且繼承人又比較廢,只傳了兩代半就倒閉了(朱常洛在位一個月,算半個)

還有高洋,也是繼位之初勤於政事,一副明君的樣子,可時間一長就不行了。還是後宮好玩,還是美酒好喝,於是年紀輕輕縱慾無度,最後飢渴而死(喝酒喝的身體出毛病了)

歷史上類似二位的,還有很多,基本都是一個路子——剛上臺時風光無限,英明神武,過不多久就原形畢露

成功代表——漢武帝和乾隆爺

這倆人在中國歷史上知名度極高,漢武大帝的名號可謂是名震華夏,可以和秦皇所並列,而乾隆爺則經常在清宮劇中風流瀟灑

講道理,這哥倆不該和李隆基混為一談的,可偏偏他們都屬於一個路子——晚節不保

漢武帝劉徹,大破匈奴,東滅朝鮮,一時間風光無限。可是劉徹晚年時窮兵黷武,且好大喜功,奢侈無度,一度讓處於盛世的漢朝面臨危機

對外作戰屢屢失利,還跟自己兒子老婆搞窩裡鬥,頗有些秦二世的苗頭

最後幡然醒悟的漢武帝,結束了自己的作死之旅,算是懸崖勒馬沒有釀成大禍

乾隆爺呢,也差不多。成就了十全武功後,就變樣了。寵信和珅,多地爆發大規模農民起義,帝國也歷經康乾盛世後慢慢衰落

只不過,這個惡果並不是他吞下的,卻跟他脫不了干係

不得不說,自始至終都兢兢業業的皇帝不多,而能迷途知返的更是鳳毛麟角

歸結起來跟他們個人的自制力有一定的關係,畢竟人不能時時刻刻都繃緊那根弦,偷點懶、作點妖是很正常的,但前提是別釀成什麼大禍

所以,李隆基作為虎頭蛇尾的最佳代表,只能作為反面教材出現在我們的視野中

而漢武帝、乾隆爺這樣的,人們更多的是記住了他們的功績罷了


如果喜歡我的內容,不妨點個贊或者關注一下吧


置身黑白的精彩


先普及一個知識:當一名勤政的好皇帝其實是一件非常辛苦的事,要數十年如一日的堅持做一名好皇帝那就基本等於不可能了。

當一名勤政的好皇帝,第一要努力剋制自身的無數慾望,比如女色、比如愛花錢,比如喜歡聽好聽的拍馬屁的話,這些其實都是人性中的最正常的慾望,以皇帝的權勢而言,只要他想要,這些慾望其實都可以輕而易舉的滿足。但是,如果你想要做一名開創盛世的好皇帝,這些慾望你都要痛苦的忍受甚至遠離,難受程度基本近似於一個對著一桌米其林級好酒好菜的減肥者。對於很多皇帝而言,你可以忍受一年兩年甚至十年,但你真的可以忍一輩子麼?你見過幾個可以一輩子節食的愛吃之人,那些體育明星一退役都發福了。

當一名勤政的好皇帝,第二要做一個每天加班全身心投入工作的加班狗。在清朝,天還沒亮的時候,皇帝在早晨4點就要起床,5點就要上朝,要知道,昨晚他為了批奏摺很可能熬到半夜才睡。全國上下那麼多事,每件大事你都要知道,都要親自批奏摺,如果假手他人,就是“昏君”。古代形容勤政皇帝最喜歡用兩個詞宵衣旰食和朝乾夕惕。前者是說“天不亮就穿衣起床,時間晚了才吃飯”,後者是說“一天到晚勤奮謹慎,沒有一點疏忽懈怠”。雍正最喜歡別人用“朝乾夕惕”來形容自己,年羹堯一次寫錯了這個詞,引得雍正爺大發雷霆以此作了很多“倒年”的文章。

我們再看唐玄宗。

唐玄宗李隆基在位44年,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所謂開元盛世,其實沒有開元年號這麼長,開元這個年號有二十九年,其實到了後半段,唐玄宗已經開始放飛自我了,“倦政”的情緒已經非常明顯了。你李隆基一倦政,不想管事,自然有很多逢迎之臣湊上來想幫皇帝多“做點事”,權臣奸臣就這麼都來了;你李隆基不想工作想開始吃喝玩樂了,天下臣民豈能不上行下效,腐敗奢靡之風就這麼起來了。

開始,李隆基有錯麼?他辛苦了十幾二十年,每天“宵衣旰食”“朝乾夕惕”,這過得什麼日子啊?作為一個正常人,李隆基也需要享受生活啊,只是他運氣特別不好,享受生活時碰到了安祿山,“漁陽鼙鼓動地來,驚破霓裳羽衣曲”,李隆基開創的開元盛世要辛辛苦苦二十年,而毀掉一個盛世幾天就夠了。

至於說其他皇帝,難道就比李隆基更好麼?他們同樣無法一輩子像清教徒一樣“宵衣旰食”,能夠善始善終的好皇帝往往只是因為活得不夠長罷了,比如雍正爺。像偉大的唐太宗、偉大的康熙爺,偉大的乾隆爺,到了晚年誰還不是懈怠了,誰還能是十年如一日像年輕一樣打拼,大家都是人啊。他們只是運氣比李隆基好了一點點而已。


張明揚不說話


李隆基經歷了開元盛世和天寶危機兩個階段,這在很大程度上源於他的前半生太順了,而且當時李隆基一朝前期的宰相姚崇也非常厲害,治國理政不含糊,再加上其實武則天並沒有把唐朝的根基破壞,而是更好地發展了唐朝,給李隆基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李隆基可謂佔盡了天時地利人和,但是越是這樣,人越是自滿,放鬆對自己的要求,李隆基的失敗就在於這裡。

歷史上也有不少皇帝犯了和李隆基一樣的錯誤,人生先揚後抑,比如漢武帝,比如萬曆皇帝,還有乾隆皇帝,他們的人生都屬於前半生路線方針正確,而後半生荒淫無道,飽受詬病。 但是,他們的情況又與李隆基有很多不同,李隆基在一定程度上有些不走運,因為他的國家裡有一個超級大毒瘤安祿山,此人後來造反本頁不足為患,但卻因為一系列的戰略失誤,讓這個人偷襲得手,最後唐朝轉向了衰弱。

而漢武帝、萬曆、乾隆皇帝雖然在晚年時都犯下了錯誤,國力大幅降低,但是卻沒有遇到一個非常厲害的對手,這在一定程度上是他們的幸運。 而另外一方面,其實李隆基晚年的用人也出現了問題,他任用奸臣李林甫、楊國忠是最大的敗筆,而反觀漢武帝、萬曆皇帝和乾隆皇帝,雖然也出現了用人失誤,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朝中尚有肱骨之臣輔佐,骨架並沒有被破壞,這也是這三位皇帝結局比李隆基好的原因。



大鬍子說史


幾十年皇帝生涯

李隆基算是出生在武則天的時代,在他即將成年韋皇后想做第二個武則天,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弄死了韋皇后,因為匡扶社稷有功,被立為太子。而後太平公主又想幹政奪權,李隆基得先皇讓位後稱帝。

李隆基稱帝后,與太平公主矛盾激化,最終對打了一場,李隆基贏了,此時皇帝位子坐穩了,但是多年的後宮干政,搶班奪權,國家發展有很多遺留問題等待處理。

李隆基開始勵精圖治,選賢任能,撥亂反正。在此期間國家英才得以重用,在君臣共同努力下,創出了“開元盛世”。



國家實力蒸蒸日上,李隆基開始向外發動戰爭,開疆拓土。但他因寵愛楊貴妃,重用楊國忠這二貨,卻弄成了內政混亂,外敵環伺。安史之亂爆發,其口號就是“憂國之危”,討伐楊國忠。八年戰亂使得唐朝中衰。



至於為什麼會這樣,沒有了壓力,也就沒有了動力。幾十年的皇帝生涯要堅持如一很難的,李隆基前期算是在刀鋒上起舞,戰戰兢兢,心裡的弦繃得很緊。到了後來盛世已創,開疆拓土不過是錦上添花,內心的目標和期許都已經達到,自然就鬆懈下來了。正所謂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李隆基前期艱難的打下了江山,還把江山治成了盛世,之後享受享受並沒有錯,錯在他是個皇帝。政務本來就是你做了能看的見,你不做放在那兒也能過,只不過當時能過,以後卻會積重難返,驟然崩塌。

有人說正是唐朝那包容的文化,重用安祿山之流的塞外民族,才導致了唐朝衰敗。文化包容並沒有錯,但文化的包容應當還有求同存異,約束和控制,李隆基沒有慢慢摸索,而是在墮落裡放任其發展,再加上內政混亂,這個盛世就這麼垮了。

至於有沒有其他皇帝也是這樣,他的祖宗唐太宗啊。

李世民在位前期治理出了“貞觀之治”,到了晚年,驕奢淫逸佔齊了,再加一個煉丹修仙,武則天能當女皇帝也有他的分,不過前期底子打的好,雖有亂像,不至於國滅。


凝望星空的倒影


歷史上這樣的君主其實還是很多的,只是看君主的個人修養如何。

隋煬帝在繼位之前非常簡樸,不好聲色。而一旦等到了隋文帝駕崩,自己真的當了皇帝,馬上就像變了一個完全不同的人一樣,窮奢極欲,縱情聲色,三伐高麗,三下江南耗費了無數的民脂民膏,導致天下大亂,自己也身死江都為天下笑。

如果說隋煬帝之前是裝的話,那麼千古一帝唐太宗李世民則是一個漸漸衰退的過程。李世民早年勵精圖治,造就了流芳千古的『貞觀之治』,但是晚年也開始漸漸的聽不進去大臣的諫言,殺了忠臣劉洎。如果不是因為後來因為服用金丹而駕崩,晚年可能還會更加的不堪。

南朝梁武帝蕭衍,早年英明神武,直接起兵推翻了南齊末代皇帝蕭寶卷的統治,建立了梁朝。但是晚年卻佞佛無度,昏庸不堪,直接造成了侯景叛亂,自己也被活活餓死。

後唐的莊宗李存勗,在沒有做穩天下之前,號稱『半截太宗』,曾經親率輕騎兵繞過敵方主力,直接偷襲國都大梁,滅亡了朱溫一手創建的梁朝。但是做穩了皇位僅僅三年,就因為信用戲子,排斥舊臣導致眾叛親離,而在平叛的過程中被箭射穿了臉頰而死。

在君王這個位子上做久了,會權威日重,早年那種從諫如流,勵精圖治的心態都會被志得意滿所慢慢的侵蝕和替代,從而以前自我壓抑的慾望也會被慢慢的釋放出來。所以在位時間很長的君主,不管之前有多麼英明,晚年往往都很難保持同一水準。


經史通義


唐玄宗為什麼會出現前明後昏的情況,我想絕不是大多數歷史學家所說因為楊貴妃狐媚惑主的女禍論,因為在當時的歷史情況來看,即使沒有楊貴妃,也會有李貴妃,劉貴妃來滿足唐玄宗的個人喜好。個人認為,唐玄宗轉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唐玄宗統治時期,改變了唐代自開國以來的群相制格局,轉變為了一主一從的宰相格局。即一個主要宰相,為中書令,另一個輔相,又實行宰相專任而不久任的原則。充分發揮宰相才幹,開元時期出現諸多賢相,是與這個原則密不可分的,如姚崇,宋憬,張悅,張九齡都是一時之選,成為當世賢相,而主從配合也好,例如姚崇和盧懷慎。然而到了開元后期和天寶年間,唐玄宗在任用宰相方面出現了重大失誤,李林甫,楊國忠的上臺大大加速了天寶年間政治的腐敗,而楊國忠和安祿山的鬥爭進一步加速了安史之亂的到來。

二、唐玄宗後期出現了嚴重的怠政狀況。隨著開元十二年唐代國力達到鼎峰,漸入中老年的唐玄宗開始出現了怠政的狀況,認為天下富足,宰相稱職,四夷賓福,自然可以安享太平,崇尚奢靡。唐玄宗開元初年,為了表示自己勵精圖治,曾將宮中珍寶玉玩付之一炬,但唐玄宗晚年確奢靡不已,整個唐代貴族集團開始大建樓堂館所,統治日趨腐朽。

三、唐開元天寶年間正是諸多政策轉變的時刻,然而唐玄宗確處理不當,為安史之亂的爆發埋下了隱患,唐玄宗統治時期府兵制崩潰,募兵制興起,確造成了邊將擁兵自重的局面,唐玄宗一改唐代的兵制,有內重外輕改為了內輕外重,對邊疆節度使的權利控制不利。總之,唐玄宗時代的諸多制度變革的時代,但玄宗本人沒有有效處理這些變革,為後來唐代衰弱埋下了隱患。

歷史上像唐玄宗這樣前明後昏的帝王不在少數,如漢代的漢武帝和清代的乾隆帝就是這樣比較典型的例子。

小王解史,關注我,帶您走進不一樣的歷史


小王解史


與李隆基生平相似的帝王還有兩位:漢武帝劉徹和清高宗弘曆(乾隆),但他們的結局並不全然相同。

李隆基前期勵精圖治,任用姚崇、宋璟為相,開創“開元盛世”,開元年間也是是大唐最盛之時,天寶年間,李隆基任用李林甫、楊國忠,寵幸楊貴妃,最終導致安史之亂,安史之亂也是整個帝制時代的轉折點,從此華夏再無漢唐進取之心。

漢武帝早年以衛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同時東滅朝鮮,南滅越南,西域鑿空,是漢王朝最鼎盛的時期。

並不是所有的外戚都能征善戰,漢武帝晚年以李廣利為將,屢次敗於匈奴之手。又製造“巫蠱之禍”,與太子大戰於長安,太子劉據和皇后衛子夫自殺。

漢武帝的晚年與秦朝末年極為相似,只是劉徹能夠幡然悔悟,下輪臺罪己詔,使漢王朝在其之後又有“昭宣中興”。

乾隆,號稱“十全老人”,有十全武功,雖然又水分,但不可否認新疆歷康雍乾三代,終於在乾隆手中重新歸於中原王朝統治,清朝版圖也在乾隆之時達到最大。

而乾隆晚年,寵信和珅,昏庸而不聽大臣勸諫,多地爆發起義,諾大一個帝國只剩下浮華的空架子,大清強弱的轉折點就是乾隆後期。

乾隆與華盛頓是同時代得人,且死於同一年――公元1799年。

乾隆在位夠久,再過四十年,公元1839年鴉片戰爭爆發,清王朝便萬劫不復了。

如果算上割據政權,南朝梁武帝蕭道成也是如此,早年勵精圖治,晚年卻錯信侯景,侯景之亂導致江南徹底被毀,從此南北朝時期北強南弱的局面不可逆轉,梁武帝也在侯景之亂中被餓死。


心向青山


唐玄宗在位四十四年,在中國古代的帝王中算是比較長的,在唐代的帝王之中則是最長的一個。在其前期,唐玄宗開創了開元盛世,把李唐王朝推向了頂峰。但是,在其後期,唐玄宗則是偏聽偏信,政治逐漸走向黑暗,最終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唐玄宗敗走四川,晚景淒涼。前後簡直判若兩人,何以會如此結局呢?

唐玄宗成長於武則天時期複雜詭譎的政治鬥爭環境之中,陪伴父親一起度過了幾年戰戰兢兢的皇嗣生涯。其後,又在唐隆政變中剷除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的勢力,扶持父親唐睿宗登基當了皇帝。唐睿宗為了避免出現類似玄武門兵變的悲劇,捨棄了長子改立三子李隆基為太子,並且在先天元年將皇位禪讓給他。接著李隆基又剷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實際控制了全部的權力。在開元年間,李隆基勵精圖治,重用一批賢才,精簡機構,完善官員考核,重視農業生產,吏治清明,百姓安居樂業,開創了開元盛世的局面。

但是,當唐玄宗李隆基取得了一些成就之後,難免就有所變化了。一方面,李隆基本人志得意滿,進取心顯然不如開元初年。也逐漸開始奢靡享受了,尤其是在得到了楊玉環之後。這樣的現象,其實也不是偶然的。始終如一地保持早年的進取心,確實是一件很難的事情,尤其是在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之後,他已經被自己的巨大成就衝昏了頭。什麼樣的君主,就決定了什麼樣的臣子。當李隆基勵精圖治的時候,他的身邊都是一些賢臣。而當有所懈怠的時候,李林甫、楊國忠等人就出現在了他的周圍。並不是早期沒有小人,而是小人沒有機會施展其阿諛奉承的手段。後期也不是沒有賢人,而是賢人也沒有機會施展其抱負。另一方面,整個統治集團內部,也矛盾重重。盛世的表象之下,各種矛盾已經在不斷地發展。李隆基並沒有能夠妥善處理這些矛盾。對當時的天下局勢,李隆基也沒有清醒地認識。總體看,前後的轉變主要的責任是李隆基個人造成的,傳統的女色亡國論把安史之亂歸咎於楊玉環,其實是在為李隆基找替罪羊。楊玉環在深宮之中,她也很少干政。即便是她想幹政,假如沒有李隆基的縱然,也無法干政。

任何人都是有其侷限性的,孔子曾經說過,老年人戒之在得。真的在取得了巨大成就而能保持清醒頭腦的並不多。類似李隆基這樣的人,在中國歷史上也並非個例。比如在西周就有一位,周宣王的父親周厲王在國人暴動之中被流放,周宣王在民間長大。當上天子之後,周宣王能夠吸取其父親失敗的教訓,而且由於其早年的經歷,也能瞭解民間疾苦,並且重用了一批賢人。西周王朝的局勢由危轉安,出現了宣王中興的局面。但是,周宣王在位四十多年,當其晚年,也出現了衰落的局面。

甚至於傳世文獻記載的聖王典型,偉大的堯,在其早期也開創了後世所羨慕的盛世,但在其晚年則是出現了一些混亂的局面。於是,等到舜即位後,立即處分了一批奸人。


野叟雜談


唐玄宗前半生一手開創了開元之治,是唐朝乃至整個歷史上的盛世巔峰,後半生卻因為錯信安祿山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從此急轉之下,從此藩鎮割據,中央逐漸失去號召力,直至最後滅亡。那麼唐玄宗為何前後差距如此巨大呢?


唐玄宗李隆基,是唐太宗李世民重孫,唐睿宗李旦第三子,公元710年(唐隆元年)與太平公主聯手發動“唐隆政變”誅殺韋后集團。712年李旦禪位於李隆基,前期任用姚崇、宋璟為相,勵精圖治開創了唐朝乃至中國曆時上極盛之世——開元盛世。但是在統治後期寵幸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最終導致了安史之亂的發生。是什麼導致唐玄宗前後期統治下有如此巨大的差異呢?其實個人感覺和唐玄宗本人的性格和他所處的環境關係是非常大的,在唐玄宗統治之前經歷了“貞觀之治”“永徽之治”以及武則天的“治宏貞觀,政啟開元”,唐朝自開國以來除了對外戰爭,國內已經和平一百多年了,雖然朝中政治風起雲湧,但是大體是一個和平的環境,這也導致了玄宗在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傳到朝中的時候還在懷疑消息的真實性。並且因為海內昇平百餘年,河北百姓有幾代人沒見過戰爭,聽聞安祿山起兵各地紛紛望風而降,叛軍很快就打到潼關。玄宗又決斷失誤並臨陣斬殺潼關守將高仙芝,導致叛軍長驅直入,唐朝從此中衰。



如果說歷史上還有沒有唐玄宗這樣前期勵精圖治,後期昏庸的皇帝?答案肯定是有的,而且還不少,比如後唐莊宗李存勖,漢武帝等。但是造成如此大的影響並影響後世幾百年的只有唐玄宗了。


輿塹


唐玄宗的前半生可以說是在建功立業,而後半生是在享受墮落。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也是譭譽參半,半明半昏。他的前半生可謂英明神武,開創了盛唐的繁榮,從這一點來說,他是一位大有作為的君主,功績彪炳史冊。而又是他自己把盛唐帶入了戰亂和下坡路,那麼這樣看來,他又是一個罪人。


是什麼導致唐玄宗會出現這樣明顯的兩極分化?關鍵在一個人,那就是楊貴妃,古代四大沒人之一。紅顏禍水大概有楊貴妃的一份功勞。楊李的愛情被一些文人騷客大書特書,把兩個人的愛情認為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組合。但是如果唐玄宗是個普通老百姓,我們或許會讚賞他和楊貴妃的愛情,但是唐玄宗是一個帝王,這樣寵幸一個妃子,以至於從此不早朝,這不是墮落是神馬。


普通人墮落影響的也只不過自己身邊的人,而帝王一旦沉迷女色,荒國怠政,那耽誤的可是一個國家和百姓。歷史也證明了唐玄宗的錯誤,最後被安祿山造了反,馬嵬坡縊死了楊貴妃,正可謂自食其果,罪有應得。


個人看法,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