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31 《道德經》文言文新校注版第四十一章至第五十章

開經語

宣道貴德抱無得一 行善利生濟世救人

虛靜恬淡寂寞無為 知強守柔神定氣閒

求真返樸天地人和 慈心大用智慧超逸

道常無名玄同無礙 上德無己法雨無邊


學習道德經,開啟大智慧

第四十一章

第一段: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修道分為三道: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老子教法成為後代基本教法。下士三年-六年,中士三年-六年,上士三年-六年。孔子“父在,觀其志;父歿,觀其行。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利根者不在此列,慧能聽《金剛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即明心見性,萬法自如如。上士妙契玄理,聽聞“有生於無”無上妙法,即感激涕零,勤而行之。即刻深信,證悟玄同

。】

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中士已經初證物象二分,未證象性二分。象非物也,性非象也。物有萬而不同,象無礙而化,性五根不入。今聞有生於無,中士將信將疑。】

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下士未證物象二分,視象為物,不知物有礙而象無礙。今聞有生於無之無上妙理,以為是狂人所為,故大笑之。佛法雲,叱罵菩薩亦與菩薩結下來生緣,菩薩將先度有緣之人。大笑之義亦如斯。

第二段:

故建言有之:【下宣三道三德一真五大。】

明道若昧,【聖人妙明真心玄照妙道,本明而不昧;世人肉眼見道,若見無物,故若昧也。】

進道若退,【道有轉凡成聖之功,故曰進道。世人視道柔弱無用,故曰若退。】

夷道若纇(lèi) 。【大道甚夷,世人視之若纇道,崎嶇難行。世人好徑,視邪道為夷道。修道士以無慾無味五味為樂,世人以五欲五味有為為至樂。以上三道。】

上德若谷,【上德若無,故曰若谷。谷,虛也。

廣德若不足,【廣德大而無邊,然道本衝無,故曰若不足。】

建德若偷。【建德即甚大之德,偷,潛行不見,不現形也。道成就萬物,然未見道形,故曰若偷。】

質真若渝。【大千流變,質真難見。凡夫見流變而嘆息,聖人觀流變而心開。於遷流中,有不流變者。於生滅中,有不生滅。】

大白若辱,【大白,無物可見,無也;辱,亦無也;白不增白,辱能增白。白中一點辱更顯白。辱,黑色。此句經文原本在“上德若谷”後,排序有誤。】

大方無隅,【六合之內,方則有隅。六合之外,何方何圓?】

大器晚成,【宇宙熔爐,造化無盡,是為大器。晚成,猶曰無有盡時。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毀也。大器若有成時,非大器也。楚簡作“曼成”。帛書作“大器免成”,今人都從之,認為“晚”是“免”之誤,不知大器無成時也。】

大音希聲,【鍾所發為音,耳所聞為聲。人籟、地籟發有聲之音,天籟發無聲之音,是為大音。道所發為無聲之音,響如驚雷,唯聖人之耳能聞之,凡夫之耳不聞也。

大象無形。【凡物有象,有象有形,觸者為物,眼見為象。象物二分,唯中士得之。得象忘物,得意忘言,唯智者能之。孰能忘象而有得?忘象則忘形,忘形而有得,其為大象。】

第三段:

道隱,無名。【道,無顏無色,無音無聲,無象無形,故曰隱也。隱於眼耳鼻舌身意之外,唯聖人玄照獨悟。無名,萬物有名無實,道無名有實。萬物,假物也;道,真也,能生萬法,雖無且真

。】

夫唯道,善貸且成。【萬物不能生萬物,唯道能之,故曰道生之。世人謂牛能生牛,馬能生馬,誤也。牛豈能生牛,馬豈能生馬?若牛能生牛,馬能生馬,曠古之時,亦必有牛有馬。然曠古之時,混沌初開,無天無地,無牛無馬。故生牛者非牛也,生馬者非馬也,生人者非人也。生天生地,生牛生馬,生男生女,唯有道也,此曰善貸且成。貸,借也。道借無生有,故曰善貸且成。

道一曰:王弼本“大白若辱”在“上德若谷”之後,此處“大白若辱”置“大方無隅”前。本章宣說三道三德一真五大,貫通文義,且文氣更足。五大句式與第45章相對應

質真若渝:凡夫見渝,聖人見真。大白若辱:大白中一點黑更顯黑,反之亦然,白以辱襯,辱以白襯。大器晚成:大器所成,無聲無息,無有終止,終不可見,故曰晚。楚簡“大器曼成”,曼猶慢。從嚴遵解。不作大器免成解(帛書)。又《漢書 ·馬援傳》:“汝大才,當晚成”

第四十二章

【道下化章】

第一段:

道生一,【一,元氣也,真一也,無分別性也。道化元一顯性。一化。】

一生二,【二,元氣分為陰陽也。一與言也,分別性初顯。元一顯象。二化。

二生三,【三,陰陽和三氣,分別性漸增。元一顯形,此形是雛形、胚胎之形,非成形。三化。

三生萬物。【萬物,陰陽和三氣千變萬化終成萬物。一,未分別也;二,初顯分別也;三,分別漸增也;萬,分別不可勝數也。以肉眼觀之,一、二、三未顯形,萬物則顯形。以道眼觀之,一、二、三皆無漸失,呈漸顯之勢。萬物,則盡顯形矣。從此,牛生牛,馬生馬,人生人;溼生、卵生、胎生、化生,萬象紛紜,有形相生,有中生有,不可窮盡也。有生則有滅,有聚則有散。一、二、三,無生無也。三生萬類,無生有也。萬類成形,則物類相生無窮,有生有也。此詳解“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四部曲。

第二段:

萬物負陰而抱陽,【觀萬物有形,然皆出於陰陽,陰陽本無形,不可見萬物而忘之。世人觀萬物有形而忘陰陽無形,聖人觀萬物有形而不忘陰陽無形。陰陽,萬物之宗也;元一,陰陽之本也;道,元一之母也。道衝,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也。元一,道之子;陰陽,一之子,道之孫;陰陽和三氣,陰陽之子,道之曾孫;萬物,陰陽和之子,道之玄孫也。世間五世同堂,道、一、二、三、萬物亦五世同堂。陰陽和三氣,一曰清濁和三氣。

衝氣以為和。【陰陽交通,氤氳激盪,如男女相悅,衝氣成和。和則生,不和則不生。陰陽為單數,和氣為複數,量無限也。言三,一曰多,二曰第三階段,非陰陽和疊加為三。和,韻律相協,美音生也。韻律無限,和氣無限。萬物來源於陰陽之和,故可復性也。此老子教法之奧秘。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即是人和、地和、天和、道和。人法地,即法地和。】

第三段:

人之所惡,【世人所賤。

唯孤、寡、不榖,而王公以為稱。【孤,孤兒;寡,寡婦;不榖,無食者,猶要飯者也。此三者因其弱勢,世所同情。部落首領深知高位者自貶自抑,以此自稱,後世徒稱之,不知自貶自抑,失遠古宗旨矣。

第四段:

故物【萬物之理。】

或損之而益,【益損二卦,可不知乎?】

或益之而損。【自損則益,自益則損。強己則損己,弱己則益己。道之下化,乃為失性,益之而損;道之上化,乃為復性,損之而益。萬物顯形則有生滅,道不顯形則無生滅。世人既欲顯形,又欲無生滅,不可得矣。世人慾無生滅,則必復性,離形去智,性修反德,與道大同,此修行之秘要,不二之關隘。

第五段:

人之所教,【聖人之所教如上。】

我亦教之:【我依聖人損益教法,更宣如下教法:】

強梁者不得其死。【老子之新教法,以教世之強梁者,救其不死也。不死,謂反其本也。強梁者肉身死而魂魄無所歸乎!先祖之靈不納也。】

第六段:

吾將以為教父。【吾不得不為教父,傳此不二教法。佛陀一手指天,一手指地,曰: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王弼注:萬物萬形,其歸一也。何由致一?由於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已謂之一,豈得言無乎?有言有一,非二如何?有一有二,遂生乎三。從無之有,數盡乎斯。過此以往,非道之流。故萬物之生,吾知其主。雖有萬形,衝氣一焉。百姓有心,異國殊風。而得一者,王侯主焉;以一為主,一何可舍?愈多愈遠,損則近之;損之至盡,乃得其極。既謂之一,猶乃至三,況本不一而道可近乎?損之而益,豈虛言哉!此注曲盡其妙,深得老師之旨,又得莊師《齊物論》之旨。老師黑板寫下一個一,問寫生看見幾個一。學生答:一個一。老師曰:錯!學生錯愕。黑板有個一,爾心中有個一,豈非二個一?一已生二。有一有二,豈非為三?巧曆不能盡。萬物如斯幻化,其數不可勝數。此章綜合氣本論、齊物論、語義學。

道一曰:“人之所教”疑省“者”字,應為“人之所教者”。“人之所教”指“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我亦教之”指“強梁者不得其死”,所教對象為強梁者。

第四十三章

第一段:

天下之至柔,【上章宣說道為至柔,一次之,二再次之,三更次之,萬物顯形則失柔矣。王弼曰:“失無入有”。此章重宣柔之教法。】

馳騁天下之至堅。【世人慾強梁,不欲至柔,因不知至柔無敵,摧毀至堅,如滴水能穿石。】

第二段:

無有入無間。【庖丁解牛,無厚入有間。至柔則勝庖丁利刃,可入無間。吾之大患在吾有身,身猶形也,不可穿牆,更不可穿無間,故老子嘆息此身之為大患。有色質,故有礙。有礙則不能入有間,更不能入無間

。】

第三段:

吾是以知無為之有益。【再申無為之益。無為,無有為,萬物自成。】

第四段:

不言之教,【有言猶有為,不言故無為。教不教,學不學也。】

無為之益,天下希及之。【宇宙大化,無為之傑作,豈有為能作乎!七十八章:天下莫柔弱於水,而攻堅強者莫之能勝。

第四十四章

第一段:

名與身孰親?【莊子三外:外天地,外物,外生。次第行之,外天地,外名也。名與身比,名,外也;身,內也。名猶虛空無物,可棄也。】

身與貨孰多?【貨,物也。貨與身比,貨猶外也。雖有物,亦可棄也。棄名棄物,逍遙近矣

。】

得與亡孰病?【得身與亡身孰病?身可棄也。無身則吾有何患?名、貨、身三棄,逍遙可復矣。世人不知逍遙之大樂,願為籠中之鳥,涸轍之魚,悲夫!】

第二段:

甚愛必大費;【甚愛,大貪也。大費,耗竭精神,終日不寧。】

多藏必厚亡。【藏名,藏貨,藏身,最後亡名,亡貨,亡身,亡神,此亡之厚者也。

第三段:

故知足不辱,【凡心不知足,唯此妙心可知足,知足則貴,無慾無求,此為不辱。

知止不殆,【名不可貪,貨不可貪,身不可貪,此謂知止。貪則殆焉。】

可以長久。【真我可以長久,獨與天地精神相往來

。】

第四十五章

第一段: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陰缺陽,陽缺陰,故陰陽能相合,相合則大成。陰不缺陽,陽不缺陰,則死矣,小成尚不得,豈得大成。缺乃合之基,不缺則不合,不合則窮矣。世人視缺為缺,聖人視缺為大成。模具理論,陰模陽模,互缺則合,合則成物。世人見缺則悲,聖人見缺則喜。子孫生生不息,豈非男女相缺而相成乎?美學原理亦如斯。觀物觀象觀用,觀用為妙。陰陽相缺,故相為用。不相為用,殘而非缺。殘非缺也,缺非殘也。世人視缺為殘,誤矣。殘則可棄,缺則為用。聖人轉殘為缺,轉缺為用,故無棄物

大盈若衝,其用不窮。【《易經》貶盈。盈則滿,滿則溢。今日計算機,盈則無空間,無空間則死機。此妙理唯聖人知之。沖虛乃大盈,可生萬物也。牛隻能生牛,不能生馬,此牛之能小。若牛能生萬物,此牛真牛矣。牛之不能生萬物,因牛非沖虛也。牛若復性為沖虛,則必能生萬物矣,何必牛生牛

。】

第二段:

大直若屈,【王弼曰:因物之性,直不在一。因物之性為大直,水隨物之方圓而方圓,此為大直。因地之直,非果地之直。

大巧若拙,【道無為而造萬物,無為似拙,實為大巧,勝人間巧匠遠矣。】

大辯若訥。【馬祖雲:凡夫見色不見心,菩薩見色又見心。借色顯心,借心顯色。鳥飛魚遊,萬紫千紅,天地大美而不言,顯而已矣。顯而若訥,豈欲辯哉!妙理玄奧,世人心盲,顯而不知,辯之無益。

第三段:

躁勝寒,【勝寒之法甚多。躁動能勝一時之寒,躁則速竭。北極熊無為而生絨毛,豈非勝寒妙法?】

靜勝熱。【勝熱之法甚多,靜無為之法第一。】

清靜為天下正。【故知清淨之法是天下第一稀有之法,無以加矣。

第四十六章

第一段:

天下有道,【公天下時代,人無私慾。

卻走馬以糞。【馬回到自己田野,以馬糞肥田。卻,退也,相比天下無道時代。以糞,肥田。

第二段:

天下無道,【私天下,人慾橫流。】

戎馬生於郊。【戰馬公母具上陣,久戰不回,母馬產駒於祭神之郊壇。郊,和平之徴,神所也。

第三段:

罪莫大於可欲,【根源在於人性之慾望,世人為慾望辯護,老子斥為罪惡。可欲,強烈慾望,暗指色慾。王弼本無此句,依河上公本補

。】

禍莫大於不知足,【世人誤以為慾望滿足即可,孰知慾望無止境,此謂慾望之本性,故滿足之路不可通,此是大禍。

咎莫大於欲得。【欲得,求得之心雖微,但漸漸增大,成為可欲。此乃咎也

第四段:

故知足之足,【慾望本性乃不知足,故唯有知足之心乃能止欲。世人唯有修得知足之心,了知慾望本性,乃能跳出慾望之火坑。】

常足矣。【物不能足,唯知足之心能令人足,知足之心常在,故曰常足。】

第四十七章

第一段:

不出戶,【道不在外,出戶無益。】

知天下;【

道在妙心,一切唯心造。】

不窺牖(yǒu),【窺牖見虛空,道如虛空而不在虛空。】

見天道。【見心則見天道,妙心能證天道。】

第二段:

其出彌遠,【眼耳鼻舌身,奔馳向外,無有止境。】

其知彌少。【與境相接,離道愈遠。】

第三段:

是以聖人不行而知,【聖人入流亡所,反聞自性,明白四達,無所不知。】

不見(jiàn)而明,【內明不在見外。】

不為而成。【無為乃為大成。】

第四十八章

第一段:

為學日益,【為學之路日益。】

為道日損。【為道之路日損。為學為道道路不同,不可混淆。】

第二段:

【為道日損】,【為道之路以日損為務。此句按文意應補。】

損之又損,【損之再損之,遣之又遣。

以至於無為。【損之至於無為

無為而無不為。【無為法則為因,無不為法則為果。無不為,萬能也。】

第三段:

取天下常以無事,【世人取天下以力,聖人得天下以無為,不求而得。

及其有事,【有心栽花化不發,機心發動。】

不足以取天下。【有心取天下而不得。】

第四十九章

第一段:

聖人常無心,【聖人有常心而無凡心,無凡心即無凡情。聖人不仁,即聖人無凡心,無心道人是也。常心,即聖心。王弼本:聖人無常心,誤。

以百姓心為心。【聖人以濟世救人為務

第二段:

善者,吾善之;【善人應該救度,使其轉凡成聖

不善者,吾亦善之;【

惡人應該救度,使其轉惡成善

德善。【聖人心中無惡人,一切惡人皆可逆轉為善人,善人可增上為聖人。善人惡人都有道性,此謂德善

第三段:

信者,吾信之;【可信者,聖人信之

不信者,吾亦信之;【不可信者,聖人亦信之

德信。【徼可逆轉為妙,不可信者可逆轉為可信者。人皆有道性,故曰德信

第四段:

聖人在天下,【聖人入濁世

歙歙 (xī)焉,【心不外馳,入流亡所,反聞自性

為(wèi)天下渾(hún)其心。【為救世人,而以無分別心臨世。

第五段:

百姓皆注其耳目,【百姓耳目外馳,心有分別。

聖人皆孩之。【聖人使百姓復其真性,猶如嬰兒。

第五十章

第一段:

出生入死。【何為生死?出為生,入為死。生死事大,原來只是萬物之出入,猶如日出日落。細言之,萬物出有入無,出無入有。故聖人觀生死如觀日出入,玄同得一,心無慼慼,等生死而齊萬物。然世人關切生死,聖人恆順眾生,故亦關切生死。】

第二段:

生之徒,十有三。【生於此世,壽終正寢者十分有三。】

死之徒,十有三。【生於此世,夭折者十分有三

。】

人之生,動之於死地,亦十有三。【生於此世,離於襁褓,蹣跚學步,父母呵護以致成人。然躁動、妄動至於死地,十分有三。

夫何故?以其生生之厚。【何為躁動、妄動?情慾無厭,生生之厚。不知知足,至於死地。】

第三段:

蓋聞善攝生者,【遠古善掌握生之奧秘者,知養生主。生主乃營魄抱一,少私寡慾,絕學無憂,以無知無慾為要務,欲不欲,知不知,學不學,身處六合之內,心遊六合之外。養此生主,可與天地並生。】

陸行不遇兕(sì)虎,【毒莫如眼鏡蛇,同類相食。兕虎雖兇猛,猶同類不食。然蛇藝人可與眼鏡蛇共舞,善攝生者遠勝蛇藝人,兕虎可挽而遊。異象也。】

入軍不被(bèi)甲兵,【入軍,甲兵不傷。異象也。】

兕無所投其角,【兕角鋒利,善攝生者化為無形,兕角無所投。異象也。】

虎無所措其爪(zhǎo),【虎雖威猛,不傷主人。廣欽和尚攬虎而遊。】

兵無所容其刃。【聖人合而成體,散而成章,乘雲氣而上,兵無所加矣。】

第四段:

夫何故?以其無死地。【身如槁木,心如死灰,視之與木石無異。王弼曰:不以欲累其身,故無死地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