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 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生生扼殺了大清國一位傑出皇帝,他是誰?

我們都知道在清朝歷史中出現了多次皇權真空期,而導致這種皇權真空的核心人物就是孝欽顯皇后葉赫那拉氏(慈禧太后)。正是因為這個孤芳自傲,自以為是的女強人,所以大清國逐步走向了滅亡。那麼,慈禧究竟幹了什麼才讓皇權出現了真空,她又是如何葬送了滿人的江山的,本文主要以解密光緒,來分析大清王朝衰亡的主要原因。

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生生扼殺了大清國一位傑出皇帝,他是誰?

劇照慈禧

(一)、皇權出現真空的起因

1861年8月22日,大清國第九位皇帝,咸豐帝在熱和承德避暑山莊去世,在位11年,享年31歲,廟號文宗。1861年年僅6歲的愛新覺羅·載淳即位,改年號為同治。小同治即位時只有6歲,皇權自然而然就落到了他的親生母親慈禧手裡,於是慈禧太后的第一次垂簾聽政生涯就這樣順其自然地開始了。

在同治帝沒有親政之前,清廷主要大權握在慈禧太后手裡,而慈禧太后又仰仗著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恭親王奕欣、張之洞這幾個才識卓著的重臣,先後鎮壓了太平天國與捻軍起義。一直到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才正式親政,時年18歲。

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生生扼殺了大清國一位傑出皇帝,他是誰?

洋務運動照片合影

同治帝親政後重用了恭親王奕訢,創辦了洋務運動,引進了很多西方的科技技術,並學習西方文明的資本主義,開啟了一場封建皇權自我營救的一場迎新晚會。也就是在這個時期,清朝的經濟和軍事力量才得以復甦,漸漸走向繁榮昌盛。

但是,同治帝親政還不到兩年就在1875年1月12日這一天,死於紫禁城養心殿,時年19歲。同治帝死後,由於沒有親生子嗣,皇權出現了短暫的真空期。而最有可能繼承同治皇位的有兩波人,第一波就是享有直屬皇權繼承關係的溥字輩的溥侃與溥倫,溥侃年方4歲,而此時的溥倫才剛剛滿月。第二波就是載字輩的兩個人選,一個是恭親王奕訢的兒子載澄,年方17歲;另一個是醇親王奕譞的兒子載湉,年方4歲。

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生生扼殺了大清國一位傑出皇帝,他是誰?

大清江南製造局照片

(二)、載字輩與溥字輩的皇權競選

溥字輩的兩個人選是咸豐皇帝的哥哥奕緯死後,咸豐帝為了不讓哥哥奕緯絕後,就從旁支的載字輩裡面選擇了載治過繼給了奕緯為子嗣。載治生下的兩個兒子便是溥侃與溥倫,從血緣關係上來講溥倫與溥侃不屬於皇家直屬血脈,但是從輩分關係上來講溥字輩的兩個人選是皇權的直屬繼承人。

再看看載字輩的兩位繼承人他們是六王爺恭親王奕訢的兒載澄,一個是七王爺醇親王的兒子載湉。從皇家血脈遠近關係中就能看出,載字輩的兩位皇權競選人比溥字輩的兩位競選人更有資格承繼大統。所以皇位的繼承人也就必須做載治和載湉兩人中產生。

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生生扼殺了大清國一位傑出皇帝,他是誰?

曾國藩照片

載治的靠山是恭親王,載湉的靠山是醇親王,而恭親王奕訢在朝廷立的威望是遠遠超過醇親王的,當年恭親王奕訢聯合慈禧太后發動的辛酉事變,罷免了八大輔政大臣的輔政權力,慈禧才能如願垂簾聽政。而且恭親王奕訢的才能卓著,已經得到了很多文武大臣的支持與擁護。

反觀醇親王就不一樣了,他一生碌碌無為過著昏天暗地的腐敗生活。按理說17歲載澄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可是,這些年恭親王與慈禧太后卻發生了很多摩擦,尤其是在舉辦洋務運動的決策上,兩人鬥智鬥勇一直在暗中決鬥。而現在慈禧掌握著皇位繼承權的選拔權利,恭親王的兒子載澄就被無情地排擠出了滿清的權力中心。

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生生扼殺了大清國一位傑出皇帝,他是誰?

張之洞照片

(三)、野史中的同治親兒子的悲慘命運

根據野史記載,同治帝死時他的皇后阿魯特氏已經懷孕,如果按照皇權的繼承人來選,阿魯特氏肚子裡的這個孩子才是皇權的唯一繼承人,前提是生下來的必須是個兒子。但是,慈禧知道此事後,卻以國不可一日無君為由要儘快確立出皇位的繼承新君。所以阿魯特氏在得知了這個消息後,最終絕食而亡。

當然,這屬於野史和民間流傳說法,《清史稿》官方資料中沒有顯示有過這一檔子事兒。但是,我們可以從歷史的角度去推理、去猜想,如果阿魯特氏當時的確懷有同治帝的龍種,而慈禧又不願意儘早的退居幕後,是有可能逼迫阿魯特氏自盡的。如果阿魯特氏生下的是一位皇子,那麼慈禧將會成為太皇太后,被逐出權力中心,而權力中心的接班人將會成為皇太后阿魯特氏。慈禧會甘願退居幕後頤養天年嗎?

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生生扼殺了大清國一位傑出皇帝,他是誰?

劇照慈禧

(四)、皇權最終的歸屬,導致了封建政權的再一次盛行

在經過多次的爾虞我詐之後,恭親王奕訢的兒子載澄被剝奪了皇權的競選資格,理由就是因為慈禧太后覺得載澄已經成年,缺少帝王品質,難以馴化。這就是說慈禧認為皇帝應該從小就開始培養帝德、帝才,以後長大成人自然就會成為聖主明君。

而載澄已經年方17歲,不管他現在如何優秀,都缺少了帝王本該具備的德才,所以被慈禧聯合眾多大臣將載澄排擠出了權力中心。而四歲的載湉剛好適合帝王教化培養的年齡,所以載湉就成為了皇權的接班人,他就是大清國帝十一位皇帝“光緒帝”。

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生生扼殺了大清國一位傑出皇帝,他是誰?

劇照慈禧與咸豐

慈禧之所以主張讓載湉承繼大統就是因為她不想放棄皇權,不願意退出權力中心,因為只有載湉即位,她才能名正言順的進行二度垂簾聽政。事實上慈禧太后認為在整個大清國中,沒有一個人能比她的統治才能更加優秀。所以本來就內憂外患的大清國就因為慈禧的一己私慾,才正式走向衰敗。

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生生扼殺了大清國一位傑出皇帝,他是誰?

劇照慈禧

(五)如果慈禧退出權力中心會是一種什麼結果?

慈禧如果退出權力中心,由愛新覺羅·載澄即位,恭親王奕訢的身份就變成了太上皇,而恭親王又極力主張興辦洋務運動,學習西方文化,引進西方科技技術,大清國的命運有可能徹底改變。起碼不會亡國,北洋水師就是洋務運動的最大產物。只不過在慈禧的統治下於甲午戰爭時期全軍覆沒,30餘年的洋務運動結果毀於一旦。這對大清國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因為甲午戰爭後,大清國就正式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了。

慈禧為了再度垂簾聽政,生生扼殺了大清國一位傑出皇帝,他是誰?

恭親王奕訢照片

​洋務運動雖然是清朝挽救統治的自救運動,但是這的確有效地改變了當時的國家面貌,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讓大清國在這個時期受益匪淺。軍民同心同德,自強求富,創辦新式學校,培養翻譯人才、軍事人才和科技人才等。所以歷史上稱這個時期為“同治中興”。但是,這一切的努力自我營救行動,被慈禧太后生生地扼殺了,才使大清國徹底走向滅亡。

參考文獻:《清史稿》《中國通史》《清朝野史大觀》《愛新覺羅宗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