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8 施晓宇:《闽都别记》中的福州街巷

■施晓宇

《闽都别记》,是清代乾嘉时期的作者里人何求(考证书中很多福建省福清市方言,推测作者是福清市龙田镇人),根据福州说书艺人所讲大量民间故事整理、创作而成的一部章回体小说。福建人民出版社1987年11月出版,后再版。《闽都别记》共400回,120万字,全景式描述了福州的社会生活,记录保留了大量神话传说、生活习俗、俚语俗谚、方言歌谣、民间信仰和名胜古迹,对于研究福建地方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我总结《闽都别记》的特点是:

一、福州民风民俗大全;二、福州历史典故大全;

三、福州方言俚语大全;四、福州商人经商大全;

五、福州鬼神文化大全;六、福州海洋文化大全;

七、福州山林文化大全;八、福州地理知识大全;

九、福州男风文化大全;十、畲族风俗服饰大全。

以“福州地理知识大全”为例,《闽都别记》记载了读者似曾相识,却又陌生的福州一条条日久年深和曲径通幽的亲切街巷,一条条充满故事情节和传奇色彩的神秘街巷,还有一条条不为人知和已经消失的古老街巷。譬如书中写到的闽剧始祖曹学佺,号西峰居士,因其家住西峰巷之故。清兵入福州城时,南明礼部尚书曹学佺在家中自缢殉节。西峰巷今名西峰里,有西峰小学。

福州还有著名的钱塘巷,靠近西湖宾馆,原本是一条寂寂无名的逼仄小巷,因为拥有钱塘小学而家喻户晓。近年钱塘巷拓宽为可供四辆公交车并行的宽阔马路,依然还叫钱塘巷。

《闽都别记》第101回讲到了钱塘巷的由来,是一个关于“池塘生钱”的美好传说。讲主人公林汝光带徒弟余心发从宁波来到福州,余心发问哪来银钱谋生?

(林汝光)遂带至北门屏山下,有一池塘,汝光指之曰:“汝看,水里甚物?”心发向前一看,原来满塘都是银钱,水清铜光照耀,问:“甚地场,可取得来?”汝光曰:“地名钱塘巷。要取便取,看有一钱在水岸边,可去取来。”

令余心发大吃一惊的是,果然如林汝光师父所说,满池塘的钱,有雄有雌,取了雄钱,雌钱主动跟上来;取了雌钱,雄钱主动跟上来,等于是钱塘里的钱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福州钱塘巷故事。

福州渡鸡口位于鼓西路与达明路的交叉处,早年这个路口是交通要道,热闹繁华,因是土路,叫作“土街口”。还是在《闽都别记》第101回这样写道:

福州人林汝光成仙后心地善良,想为福州百姓做好事,超度一个善人为仙。于是林汝光装做乞丐,脚踝处溃烂流脓,发出臭味,令路人吐沫掩鼻,咒骂驱赶。倒是一只大公鸡用它那尖尖的嘴轻轻地啄,直到把烂皮死肉啄尽,生蛆吃完才走开了。公鸡之举令林汝光感慨万千,他在寻觅不到怜悯他的人的情况下,把这只大公鸡超度上了天。从此“土街口”被后人叫做“渡鸡口”。

说完了渡鸡口,再来介绍卖鸡弄。在福州乌山天皇岭南侧,就在公交车乌山路口站旁,曾有一条小弄名叫“卖鸡弄”。上年纪的老人都知道:以前,福州郊区卖鸡的人挑担推车走到这里,经常停下来抽烟、喝水、歇脚、中转。日久便把小弄建成鸡栈,“卖鸡弄“因此得名。不过,卖鸡弄真正出名,与一个作家胡也频(原名胡崇轩)有关。

胡也频是女作家丁玲的第一个丈夫,夫妻生有一个儿子蒋祖林,高级工程师。胡也频是著名“左联”五烈士之一,1931年2月7日他在上海壮烈就义。鲁迅写的《为了忘却的纪念》,就是为了纪念柔石、胡也频、殷夫、李伟森、冯铿(女)壮烈就义而写的。

1903年5月4日,胡也频在乌山路卖鸡弄4号家中出生。他曾在乌山脚下度过了少年时期。后来,胡也频在短篇小说《登高》里描写了登福州乌山的情景。在小说中胡也频这样回忆:

从石阶的开始到最高的一级,共一百二十层,那两旁的狗尾草、爬山藤、猫眼菊、日来睡,以及别种不知名的野花和野草……

1920年春,17岁的胡也频离开福州,到上海浦东中学读书。一年后,到大沽口海军学校学机器制造。不久学校停办,胡也频到北京打工时参加革命文艺活动,认识了丁玲。

1925年秋, 22岁的胡也频与21岁的丁玲结婚。

1930年11月,胡也频加入中国共产党。1932年丁玲也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1年1月17日,胡也频在上海东方旅社开会遭国民党特务逮捕,2月7日在上海龙华淞沪警备司令部被秘密杀害。

如今,卖鸡弄已经不复存在,具体位置在福州南门兜冠亚广场停车场附近。2011年6月28日,在乌山路口公交车站不远建起“胡也频故居”并对外开放。

鸡角弄与卖鸡弄一样,如今也没有了。原来处在西洪路福州牛奶厂位置,如今牛奶厂已经没有了,但从西洪路福建医科大学孟超肝胆医院大门进去,往里走约五十米,能看到一株醒目的百年荔枝树。70年前,这棵老荔枝树所在的地方,叫做鸡角弄。

据说,这里有著名的“接官亭”和“浙江会馆”,鸡角弄夹在两者围墙之间。“接官亭”是清朝政府专为各地官员来闽而设,外地来榕官员在洪山桥上岸后,先到“接官亭”稍事休息,然后进城。因为在亭前墙壁上插有满清的旗子,有一角刚好朝向这条弄口,所以老百姓叫做“旗角弄”。福州方言“旗角”与“鸡角”谐音。时间一久,以讹传讹,当地人就习惯叫“鸡角弄”了。

1949年前,鸡角弄荒凉偏僻,不少革命志士、地下党员被捕后,都被押解到这里英勇就义。

1926年,共青团福州领导人翁良毓被害于鸡角弄。

1927年,首任中共福州地委书记方尔润也被害,年仅23岁。

到1949年解放前夕,许多烈士在鸡角弄牺牲。为了纪念革命英烈,这里也被称为福州的“雨花台”。

总之,阅读是我们文化传承的重要方式,读过《闽都别记》后,就能对福州、对闽都文化,对福州街巷都会有更深刻的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